生命之源 梦与现实
Apr 29

看了白水《旅鼠真的具有自我牺牲行为吗》这样的备课心得,很佩服他,作为语文老师,有这样的见解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实际上,如果搁在几年前,理科出身的我看到旅鼠的故事可能也会深信不疑。但是现在肯定不会了,这要感谢达尔文——进化论的鼻祖,感谢康德拉.劳伦兹、珍妮.古道儿等一批研究动物行为学的科学家,他们的科普作品把我在进化论、动物行为学方面扎扎实实地科普了一番。

无独有偶,我这几天我在翻看我那四年级女儿的语文书的时候,我也看到了类似于旅鼠这样的带有误导性的煽情的讲述动物行为的课文,看来语文教材在选材方面真的有待改进。

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蚂蚁在火场中逃生会用滚球的方式逃离,另一个讲的是羚羊群被逼到悬崖边的时候,老的少的分开两组,少的利用老的躯体增加一个空中跳板,而顺利的跳过山涧。无疑,它要宣传的是团队精神,牺牲个体以实现团体的生存。先不讲这个精神对错如何,先来看看这两个故事。

我用“蚂蚁 大火 逃生”这样的关键字在google里搜,出来很多滚球的故事,其中有一条讲得还算客观:

 

“如果是一只,如果有洞的话,它会毫不犹豫地钻入洞穴,如果它没受伤到动不了的情况的话。
     如果是一群,在它家门口有大火的话,它们也会逃离火源的!但不一定是它们的洞穴,别的岩石缝隙 一样是它们最佳的选择!

     如果一群已经被大火包围了,而附近又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和洞穴及缝隙的话,它们肯定会马上抱成一团,用滚的方式逃离火的包围!不过,这种现象极其罕见!”

 

即使是最罕见的,抱团逃离,实际上也是不值得这么大加赞赏的。

实际上,在蚂蚁王国里并没有个体的概念,一个蚂蚁是工蚁、兵蚁、还是一个水罐蚁(这是我起的名字)等,取决于它在年幼时的喂养方式。一群蚂蚁绝大部分都是雌蚁,但是它们一生都没有婚配的权利,除了蚁后。这些蚂蚁终生服务于它们的分工,就拿水罐蚁来说,它终生悬挂在储水房里,肚子涨得象圆球,它的作用就是一只水罐,在干旱的时候可以拯救整个群体。如果讲团队精神,讲那种牺牲自我以保全群体的话,水罐蚁最值得称赞。

科学地讲一个蚁群应该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个体,一只蚂蚁只能算个体里的一个细胞或者一个组织,一群相同分工的蚂蚁相当于一个器官,器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维持大个体的生存。

为什么说蚂蚁抱团滚球的方式不值得大加赞赏呢?打个比方:

假设一个人挥舞着棍棒朝你打过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会选择逃开,如果时间不允许,眼看着打到腿或者胳膊,你会立即跳开以躲避棍棒,如果这个人太凶狠了,一棒子朝你的头打来,你又没时间躲避,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很显然,你会不由自主地用胳膊抱着头,你会用牺牲胳膊的方式来保护头。当然你还可以反击,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如果讲团队精神,胳膊真应该值得大赞特叹。但是恐怕没有哪个作者会用这个例子来做煽情式的宣传,因为它太常见了,实在也煽不起来情。

现在再来谈谈羚羊的故事。

实际上我根本不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羚羊被逼到悬崖边,为了逃生,它们不得不冒险跳过山涧,由于山涧较宽,大部分的羚羊都没有跳过去,只有少数年少体壮的越过了山涧,也许有极少数——在羚羊数目比较多的时候才可能发生——在快要落下的时候,恰好踩到了同伴的背,借了一点力量保全自己的性命,被踩的当然跌落无疑。

说羚羊自动分成两群,老的少的各一群,所有的少的都踩着老的背过去,这太具有想象力了吧!羚羊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智慧,如果真的具备这种智慧,恐怕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单一的表现,它会利用它的智慧来给它提供更好的生存,而不仅仅是跳悬崖,它会发展成类似于人类这样的高智商的生物,或许我们该称之为羚羊人,而不是羚羊。

类似这样的故事,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很多。比如,我记得说一个研究狼的人跟丛林里一大群狼建立了友谊之后,有一天晚上他的木屋的门被两三只狼敲开了,它们引导他来到一个狼群聚居的山洞,原来有只小狼受了很严重的伤,它们是来请可信赖的人类帮忙的。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太具有人情味了,太吸引人,以至于我为此感伤自己为什么不是那个被信任的人。

但是,记住,这是故事!

从文学上讲,允许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动物的故事,至于拟人化拟过头了,让人以为是真的,也没什么关系。我小时候对于一些童话信以为真,以至于有时也分不清现实和童话,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还以为看到了精灵在我的帐顶上玩耍。

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确实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增强了我们的想象力。

但是选到教课书上,作为一个例子来宣扬一种精神,真是有问题!例子本身就经不住推敲,那么精神如果才能让人理解呢?真难为语文老师了。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