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的存档

也来说说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的事情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最近新语丝在讨论王澄提起的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的事情。直白认为这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去无偿支援别的国家”。其实我觉得,中国政府派遣医疗队远赴非洲,也并不一定完全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去”无偿”支援别的国家。

回顾一下历史,1963年4月应刚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政府邀请,中国首次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考虑到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尚且向非洲国家进行粮食和经济援助,那么63年派遣一个医疗队对那时的国家领导人来说就更是责无旁贷了。1971年,中国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正是因为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提议以及投票支持下,联合国大会才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将台湾的中华民国驱逐出联合国。近年来,中国也是靠着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才多次阻止台湾重返联合国,多次否决关于中国人权的提案,甚至成功申办奥运会也有着非洲兄弟的一份功劳。中国是否应该这么做暂且不论,但应该看到无偿援助非洲的政治利益所在。除了这些政治上的利益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回报,比如中国取得在苏丹的石油开采权,也未必与长期援助非洲国家无关。

另外,中国近年来致力建设和谐社会,在争取社会公平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2005年6月,卫生部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每年组织一万名大中城市医院的医务人员分赴数百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西藏、新疆地区的一些县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进行医疗支援。至于具体成果如何,卫生部有责任向公众通报。

再来比较一下两者的投资预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大约1~2亿元人民币作为援外医疗队的预算,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按照每名派驻医师每年2.2万元给予补助,如此算来,一年的预算至少2.2亿元。另外,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34亿元,用来资助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等困难人群参保,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综上所述,解决中国农民的医疗问题投资更大,见效较慢。而援助非洲投资相对较小,政治收益很大。当然,如何权衡社会公平与政府投资效益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查中央财政预算的一项重要议题。具体到是否应该减少向非洲派出医疗队,是否增加对农村医疗的投资,应该由人大代表们充分讨论后向政府提出议案,而不是对政府提出的所有财政预算一律投赞成票。

最后,赞赏一下韩木所说的,”新语丝鼓励摆事实讲道理,即使对那些罔顾基本事实和科学常识、甚至装傻充愣欺世盗名的中医骗子、学术大师、环保精英们的口诛笔伐,也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和分析说理的基础上,这是这个平台的根本特点和魅力所在”。

[旧帖] 与吴礼商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整理一下两年前在老友客栈的一些帖子。注:小标题1234是吴礼的观点。

吴礼的原文见:

http://www.mitbbs.com/pc/pccon.php?id=2721&nid=26773

————————————————————————-

 说一说吴礼的《科学与宗教之我见》

 

1*** 科学与宗教着重的领域是不同的。***

“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没错。但工程,技术才是用来改造世界的。
“宗教,至少是现代的主流宗教,的目的是了解和驾驭人生。也大致不错,但如果对世界的认识不科学,有偏差,那它对人生又能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呢? 科学的发展使得宗教的空间越来越小,我就是这么想的。而这种倾向不会导致科学最终取代宗教,我不知道,但我希望所有的宗教都走进博物馆,让那些教堂庙宇成为人们的观光胜地,而不是顶礼膜拜的场所。

2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是有限的。***

又重读了一下方舟子的那篇文章《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吗?》,尤其是最后一部分,我还是赞同方舟子的看法。妥协也许会暂时改善处境,但是真正的胜利还需 要靠坚守和进攻才能获得。我觉得就美国而言,在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向政府争取科研经费时会遇到宗教思想势力的阻力,比如干细胞的研究就已经受到负面影响 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主要还在于科学普及教育方面。我的印象,欧洲就比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好,方的文章和鹿老的回帖证实了我的这个印象。

 

 3***宗教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并不在于对科学的威胁***

历史上,宗教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主要并不是对科学的阻碍,而是对人的思想,自由的负面作用,还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想想世界历史上有多少次战争是由于不同的宗教之间冲突而引起的?这种威胁,在今天依然存在。

 4*** 渲染科学对抗宗教的现实意义不大***

“但是我认为以地心说这些宗教中不足道的支派来渲染宗教对科学的威胁,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无助于事的

首先我不认为方舟子是在过分渲染宗教对科学的威胁,他的文章是对那份传单的有感而发。他告诉大家: “美国有一个据称有几千名成员的地平学会,就是根据《圣经》而有如此荒唐的信仰”。 还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乔恩·米勒最近主持完成了一项调查,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坚决拒绝接受进化论,比例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得多(欧洲各国成年人接受进化论的比例都在80%以上,日本为78%)。米勒认为导致这个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原教旨主义信仰对美国的影响。这些都应该是事实,美国在这方面的科普教育确实已经落后于欧洲和日本了。

“特别在今天的中国,提倡和帮助宗教自由对于整个社会是利大于弊”,这个可以讨论,但我是不同意的。这里已经有一些网友反对这一点了。我同意任何国家都应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对中国而言,当前更要提倡的是老百姓发表言论的自由,参政议政的权利,农民进城工作的自由,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新闻自由,文艺自由等等,这些自由都有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当然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作为一个对西方文明比较了解的学者,最好的作法是宣传和揭露宗教的消极因素,帮助人们识别各种宗教现象(包括邪教)的负面,在思想教育上想办法限制(而不是压迫)宗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直面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希望人们接受科学并以科学的思想和态度来批判所有宗教现象,这才是对未来,对科学和对社会的一个负责的态度。

总的来说,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我对科学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是相当乐观的。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我连吴兄这样的明白人都说服不了的话,那我的这个乐观不免要减少一些了。


【吴礼的回应】
1.
但如果对世界的认识不科学,有偏差,那它对人生又能有怎样的指导作用呢?

我觉得认识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正确性,另一个是可操作性。人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即使在遥远的将来科学能解释所有的人生现象,那样的认识也不见得 可操作的。相比之下,许多简单的哲理,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好有好报,并没有科学基础,而且肯定有很多反例,却是很多人的行为指南。我想,宗教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的。

 【我的回复:你说的这些不就是一些简单的人生和社会经验,或者说一些世俗观念嘛,为什么非要扯上宗教呢?

更有效的面对困难的方法,就是直面现实,想办法解决困难,教徒祷告完了,不也得这样做吗?可操作的,也就是有意义的?花钱建那么多教堂,花那么多时间祷告,有这钱和时间干点什么不好?这难道不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比如说有些人认为遇到困难时祷告会有用,而原因是有个上帝在照顾他。他这个有用的结论肯定是个人经验证实的。你可以说他不科学,因为祷告的有 效性没有经过对比实验证实。你也可以用某种心理学的理论说明祷告有用并不等于有上帝存在。但是对他个人来说,这个上帝在照顾的认识是可操作的,也就是有意义的。除非科学能提供更有效的面对困难的方法,那个不科学的认识还是有指导作用的。当然,与科学不同的是,这里的有效性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也 就是因人而异的。宗教要宣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这是我所不接受的。但是说它对任何人都是误导,我认为也不符合我的观察。

 2. 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吗?科学与宗教有没有冲突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的立场是:科学与宗教是有冲突的。但是不是你死我活那样的冲突。也就是说,它们是相容的。你说到在美国科学受宗教影响,如干细胞研究,我认为那是科学与伦理的冲突。我希望我们就这个问题可以另外深入讨论。关于科学 普及,其实就是说进化论部分。这在我看来是科学(也是宗教)中一个很小的,孤立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消灭宗教或消灭科学。就是不解决这个问题, 也没有多大的害处。把干细胞和进化论这两个问题推广到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吗?的高度,在我看来就是歪曲事实的做法。

【我的回复:美国南方一些州不还在争论在中学教育中引入智能设计论吗?只要宗教在这方面不断退却,我看就算是科学已经取得胜利了。如果你认为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那我们再继续争论不迟。

 3.对宗教的负面作用我也分析了。我觉得我们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也许分析角度不同。我原来想说的论点是:用科学来反对宗教,实际上是trivialize宗教的危害这个问题。而且在我看来,要解决宗教的危害也不需要消灭宗教。佛教就是一个例子。

4. 2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有宗教自由,我的看法主要是在可操作性的层次上的。我们都同意言论自由是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引入言论自由有不少实际的问题。如果 开放政治讨论,就目前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自由的政论很可能威胁到政权本身。讲些无害的话题如YT文化等,又不能帮助建立民 主所需要的机制。而宗教既不直接与政府冲突,而又有一定的组织性(当然这样的组织需要限制,以免其负面作用),是打破言论禁锢的一个途径。美国的宗教势力 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拿美国教会过度干涉国事的现象来说明中国目前就应该压制宗教,就象说民主国家美国侵略伊拉克,所以中国不应该搞民主一样的逻辑。在我看来,这也是歪曲事实的做法。

【我的回复:我不赞成压制宗教,但如果像法轮功那样闹事,我赞成取缔,但对其信徒要教育,而不是镇压。另外,我提倡公民自由(隐含信仰自由)。

 

 

以上这些帖子发表于老友客栈20071

 


反驳“民主不适合现在中国的国情”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现在海内外华人中流行这么一种观点,那就是“民主不适合现在中国的国情”,还有人说“西式民主根本就不适合中国”。这里先澄清一下民主与西式民主的概念。其实大家都知道,民主是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并成功实现的,所谓现代民主就是西式民主,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国式的民主。正如现代医学就是俗称的西医,而根植于阴阳五行的中医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医学一样,我们同样也不能把一党专权,形同橡皮图章的最高权力机构,没有结党结社自由,没有新闻出版自由,甚至对互联网也要屏蔽的所谓中国式民主称之为民主。所以说现代民主就是现代的西式民主。关于现代民主制度的定义可以参考:

http://www.stanford.edu/~ldiamond/iraq/WhaIsDemocracy012004.htm

 

 

再回头来看一下“民主不适合现在中国的国情”这个流行观点背后的一些论据吧。网上看到加上平时听到的论据五花八门,但主要的无外乎三种,以下结合陈志武的博客文章与自己的想法,逐个予以反驳。

 

     1. 国人素质论:中国人的素质,教育水平太低,还不适合搞一人一票的现代民主制度。

如果中国人自己不妄自菲薄,自我歧视,应该没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永远都会素质低下吧?实际上,西方各国的民主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拿美国来说,从立国到民主制度趋于成熟,历时近200年,其早期的议会辩论也曾出现过类似台湾立委在立法院打架斗殴的局面。我们应该相信现在国人的素质应该不会低于200多年前的美国人吧。事实证明,公民素质与民主实践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退一步说,就算我们基础差,素质低,我们才更应该及早开始民主的进程,所谓笨鸟先飞嘛。

 

另一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教育水平,国家理应加大在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投资力度,而中国政府2006年全国财政开支只有约31%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科研,政府行政开支却占了18.73%。对比一下美国,2006年全国财政开支的58%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而行政开支只占10%。行政开支比重在日本是238%、英国419%、韩国506%、法国65%、加拿大7.1%。据去年的《瞭望》报道,中国的行政成本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

 

     2. 经济发展论:现在发展民主会阻碍经济发展,破坏已有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好局面

实际上,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民主法制来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历史表明,西方很多国家的民主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注:这个论点需要另外研究一下】。中国经济现在正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转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中国是到了需要发展民主的时候了。

 

有些人说,印度搞了民主,经济不是也不如中国吗?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制度,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印度的经济不如中国应该是其他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因为受民主的拖累。恰恰相反,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地施行民主制度,中国的经济应该能够更上层楼,得到持续性的发展。中国的长远目标应该是赶英超美,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并不一定比美国好的情况下而要实现这个雄伟目标,我认为不首先不实现民主是不可能的。

 

     3. 社会安定论:现在发展民主会搞乱中国

首先,我不认为中国应该立即实行西方三权分立,一人一票式的民主制度。对于渐进式的民主进程,我认为搞民主会搞乱中国的担心是多余的。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如果不发展民主,经济会不会阻滞不前,腐败会不会愈演愈烈,中国社会会不会越来越不安定?

 

我觉得中国的执政党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胡的报告中还说到“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现在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还不是那么密切,现在城乡还在按照不同得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不管怎样,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也算是朝着一人一票式的民主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

 

胡的报告似乎没有直接提到户籍制度改革,但是众所周知,改变不公平,不合理,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户籍制度是势在必行的。国家户籍管理部门在2001年表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五年之内彻底改变”,但五年过后的200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表示,“中国不会马上取消全部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后几年,国人将会继续关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

 

现在赞成推动民主的各界人士中的共识应该是中国要走渐进式的民主道路,要一步一步来。我认为,首先要放开互联网的屏蔽封锁,放开新闻出版自由,让民众能够听到各种不同声音,不同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自由表达民众自己的意见,从而真正做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其次,如陈志武建议的那样,考虑开始党内民主实践,政务党务真正公开,“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试行党内一人一票选举制度,逐步积累经验。另外是不是应该考虑在适当时候引进国民党甚至民进党到大陆参政议政,从而一举两得,让台湾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推荐陈志武的博客文章:中国为什么需要民主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最近看到黎日工与司马南商榷民主的博客文章《让阳光化解动乱》,觉得写的很好,正想抽空写一点自己的想法,却在网上看到陈志武教授的博客文章《中国为什么需要民主》,发现这篇文章基本上把我自己想说的都已经很透彻明白地讲出来了。

 

陈教授的博文很长,我在这里将其主要观点简述一下:民主制度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但却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更上层楼的必要条件之一。实现民主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切实根本利益。公民素质是民主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陈教授的博客文章链接:

http://chenzhiwu.blog.sohu.com/49229640.html

[旧帖] 再贴一篇ACT时代的旧文章谈杜甫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原帖标题】把酸糙斗争进行到底

世上本无牛屎,有些牛憋不住了,也便有了这牛屎铺;世上本无诗,有些酸糙之辈憋不住了,不吐不快,非要发情,非要言志,于是也便有了诗。

孔老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太史公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前者说的是诗中的言情派,后者说的是诗中的言志派。发展到两宋,一脉成了婉约派,另一脉则成了豪放派;到了这牛屎铺中,则演变为酸人与糙人的路线斗争。

曾几何时,诗中的言情派一度占了上风,以致于有些人以为诗经无非是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类的奇酸之句,难道他们忘了诗经里还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发愤言志的至糙之作了吗?同糙们哪,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点零星的火花,这一支支涓细的小溪呀,随着历史的发展,正是这点点火花才引燃了李杜文章的万丈光芒,正是这支支小河才汇成了惊涛骇浪的韩潮苏海啊。

词坛向有“婉约”与“豪放”之争。想那词本是十七八女孩儿手执牙板唱的酸歌,因此在一开始,婉约的酸派独霸词坛也就不奇怪了。但是,难道只许你酸得,就不许我糙得?自从一代糙人东坡“聊发少年狂”并于赤壁怀古以来,一个声音便向历史发出了庄严的宣告:我豪放的糙派已登堂入室,反客为主,正式占领词坛了!从此,执牙板的十七八女孩儿将不得不让位于持铁板高歌“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

近来,豪把《诗经》与诗圣作了比较,不知不觉间就露出了其真酸假糙的狰狞面目。请同糙们看一看他的反糙言论吧:

“诗圣的诗里杂进了人生道德,无法与《诗经》媲美。这是语言发展使其然。语言开始是创造过程,然后才定型。诗经里不大有对偶一类的套路,那是朦胧,那是醇而又醇的诗。到了诗圣,没这么洒脱了吧?所以,语言上我不相信后人能超过《诗经》。从醇美这点说开了去,王船山说《诗经》圣于诗,杜甫是诗之邪淫。— 豪”

所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老杜的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诗情,而有时更是锦绣文章。老杜自己也是持这个观点的,同糙所见略同嘛。比如他怀念李白之作“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旅夜书怀之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论诗之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再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处?)当然老杜在这些诗中使用“文章”两字或有平仄押韵上的考虑,但出现频率如此之高,可见,老杜一向是把诗文相提并论的。所以,诗人自己的人生道德溶入了诗中,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硬要把这些东西摒弃于诗外,那反而倒不正常了。

另外,古诗总是有一定格式的,《诗经》大都四字一句,十分上口。而到了盛唐,到了诗圣,格律诗基本定型,才有了平仄押韵对仗的严格要求。老杜能在这些框框架架里把诗(文)写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又岂是一句轻飘飘的“没这么洒脱了吧”所能评价得了的。

大家知道,踢足球除了守门员,其他人是不能用手的,规则不可谓不严了。如果坚持认为,踢足球的人没有玩橄榄球的人洒脱,那么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当然喽,读老杜的诗当以光风霁月为怀。我们不把老杜奉为上帝而不容一丝微词。想那老杜不过一介糙人,批评老杜的诗我们当然欢迎。但是象王船山与豪这样,把老杜的糙与诗经的酸放到一块儿,各插一张试纸,然后拿出来比较两者的pH值,我们则是无论如何也要与之斗争到底的。

——————————————————————————-

再转贴方舟子当年的一篇文章:

据说诗圣于《诗经》,之后还有人敢写诗的话,即使写得象杜甫那样,也不过是淫邪。看来天下的诗人都该趁早放下诗笔,大家一起来抓“关关雎鸠”算了,怎么还要出什么诗刊?淫邪! 诗三百,出自三百人之手。杜诗一千,出自一个人之手。拿诗经比杜诗,无异于以合唱比独唱。比来比去,比出了个诗经高于杜诗之处在于不谈人生道德,在合唱声中听到了一声“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就以为是在合唱这靡靡郑风,没有听到诗经还有毫无诗意地大谈人生道德的颂和雅。即使是国风,“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又何偿无关人生道德?诗经之所以被捧为经,恰好在于诗言志,后儒以为有益世道人心。又据说诗经纯朴,没有对仗这等拘束,偏偏这“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恰好是原始的对仗,意对而声不对。以不对仗为洒脱,哪里比得上要对就对,不对就不对,随心所欲更来得潇洒?您以为老杜一辈子就只在那里玩儿对仗?你有“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我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呢,哪一个离人生道德更远?

李诗如潮,杜诗如海。欲知潮的气势,站在岸上观看就差不多了。但是要真正了解大海的雄浑、伟大,却非要扬帆出海不可,航行得越远,就越知道杜海之浩瀚无垠。但是如果遇到了一个小岛就匆匆上岸,名之曰“淫邪”,以为大海就那么丁点大,眼力倒也邪得可以。

诗源于诗经而不圣于诗经。诗圣于老杜。“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登峰造极谓之圣。如果只会写风景诗,只会写情诗,只会写边塞诗,只会写赋物诗,只会写醉酒诗,只会写纪实诗,只会写说理诗,只会写怀古诗,都算不上圣。只有绝句写得好,只有律诗写得好,只赢乐府写得好,只有古风写得好,也都算不上圣。要绝句、律诗、乐府、古风无一不精,且后人以其写法为准则;要风景、相思、边塞、赋物、进酒、纪实、说理、怀古无一不能,而且前无古人,开一代之先河,后无来者,后人只能在他的高峰下攀登,才是真正的圣人。两千年间,有此能耐的诗人,当得起诗圣这一称号的,除了老杜,还能有谁?自古以来的诗人专集,除了《杜工部集》,还有哪一部称得上“博大精深”?李诗大则大矣,然而不博不精不深,大到成仙,却成不了圣,其他的诗人就更不必说了。

方舟子,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贴一篇旧文,说一说唐诗的代表–杜甫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看到黎日工的博文《中华文化两首诗》,十分赞同他向外国朋友推荐那两首诗。记得几年前儿子两三岁时,我一时心血来潮想要教他一首古诗,想来想去,最后也是选定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边教还一边做手势讲解,看得儿子哈哈大笑。再后来他上中文学校不久也学了李白的《静夜思》。

但如果说这两首诗就是唐诗甚至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代表,那么就不敢苟同了。文坛上一般公认的看法是说,李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双峰插云,一个是浪漫主义的高峰,另一个是现实主义的高峰。前者受楚辞影响大一些,后者发扬光大了诗经,乐府的传统。个人认为杜甫的成就更高一些,这里先贴十几年前的一篇旧文,以后有时间再多写写。

————————–

直率地表现自我的老杜
1995.3.7

据说,“诗人是要直率地表现自我的”。标新立异,约法三章固然是直率地表现自我;矫柔造作,无病呻吟倒也不失为竭力表现自我的一条路子;难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古仁人之心就不是直率地表现自我?难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情怀就不是直率地表现自我吗?

让我们回到唐朝,看一看老杜所处的时代吧。安史之乱,连年战火,百姓流离失所。而老杜自己也是饱经沧桑,备尝艰辛。生离死别,国恨家愁,涌上心头,汇入笔端,遂成沉郁顿挫的旷代诗圣。那首著名的“国破山河在”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老杜的另一首“月夜忆舍弟”也是感时伤世之作,令人不忍卒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尾联与颈联内容上有重复,如能荡开一笔,别开生面则更妙,也许老杜当时实在是太伤心了。】

在那样的峥嵘岁月里,你还指望我们的诗人不夹杂时代人生道德而一味追求《诗经》的古朴自然,是不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安史之乱以前,李白由于仕途不得意,一度消极遁世,纵情于山水酒色之间,“但愿长醉不愿醒”,“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如此飘然不群的诗仙却也还不时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诗圣杜甫了。老杜忧国忧民之作实在是太多了,这里仅举一例大家熟知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全诗我读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两句,就让我们断章取义,管中窥豹地看看这句诗吧。比起李白那句近于说教的“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真有天壤之别。杜甫这两句只是以白描手法绘出了两幅画面,并无任何说理在里头,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这个对比给人的震撼却是如此之强烈,以致千百年来人们传诵不绝。诗源于《诗经》,而老杜的许多诗作也源于《诗经》,无论是从手法上看还是从具体用辞上看。象这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是尽得《诗经》之神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别林斯基说得好,“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还是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我觉得他是在赞扬我们的杜甫呢。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美女?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一个美女从街头走过,人们纷纷侧目而视。这样的镜头在电影电视乃至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好事者甚至用”回头率”的高低来品评女性容貌。但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美女呢?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于我们理呆而言,似乎不应该满足于所谓的”爱美之心”这样简单的回答。

不过在深入讨论之前,不妨就从”爱美之心”开始吧。我们知道,即便是一个还不喜欢跟女孩子一起玩的五,六岁小男孩,如果你问他,他也会告诉你哪个小女孩好看,哪个不怎么好看,甚至电视上哪个女明星好看,哪个不好看。那么这种美丑判断究竟最早从何时开始形成的呢?如果你认为小孩子的”爱美之心”是在父母家庭或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那么请看看几年前做的一个实验吧,网页链接: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6355-babies-prefer-to-gaze-upon-beautiful-faces.html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是喜欢关注美女的,原来这个”爱美之心”竟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现象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因为男子通常认为年轻美丽健康的女子更有可能养育出健康美丽的后代,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喜欢年轻美丽健康的倾向渐渐变成了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

如果把许许多多的女性脸的图像叠加在一起,再取平均,这样用电脑合成的一张脸就是一个标准美女脸。不相信的,自己可以做做这个实验,网页链接:
http://www.faceresearch.org/demos/average
从图像处理或者数学角度来看,这个标准美女脸其实就是最”平均”,最对称,或者说最有代表性的女性脸。如此说来,那么初生婴儿更加关注美女,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解释了:他们更有可能认出美女脸是自己的同类(这里注意初生婴儿是十分近视的),而得到同类的关注,自然会增加自己的存活可能?进一步而言,人们关注美女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美女对自己的关注,而其生物意义上的原因不仅仅是求偶–受爱美之心驱使,而且更是求生–受自私的基因驱使。也许以后能找到这个具体的基因?

另外,还有一个实验,也证明了人们喜欢看美女或者说被美女关注是有其生物基础的。这个实验是让一些成年人观看一个美女的不同照片,同时通过核磁共振图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观测记录他们的大脑。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人们看到美女在照片中注视自己时,其大脑中特定区域(ventral striatum)会更加活跃。而当人们看那些美女向别处看的照片,人们大脑中的这个区域则没有强烈的神经反应。可以推测,如果能在那些初生婴儿观看人脸照片时做同样的fMRI扫描,也应该会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有趣的是,人脑中的这个ventral striatum区域也会因为看到食物或水而激发强烈的神经反应。这倒是应了我们常说的”食色,性也”这句古话了。

[读书笔记] 如何应付心理压力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最近看了一点心理学的皮毛,抄一点书,希望大家,尤其是网上心理医生,能够补充更多的有效方法。

应付心理压力主要有两类方法:

I. 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 这类方法更适用于造成心理压力的来源属于无法控制的情况。
Escape-avoidance (逃避法): 在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积极的逃避法包括埋头于工作学习,或者纵情于业余爱好,或者投身于锻炼,体育活动.
Seeking social support(寻求社会支持): 向亲戚朋友或其他人诉说,寻求理解支持。
Distancing(疏远法?):承认心理压力,但尽量控制自己情绪,利用开玩笑等办法疏解心理压力。
Denial(否认法): 拒绝承认有心理压力的问题,选择当鸵鸟。
Positive reappraisal(正面评估法):这个属于反向思维,尽量控制自己情绪,同时又从不利的情况中找到积极的对自己有利的方面,类似于阿Q精神,“looking for the silver lining”.

II. Problem-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 这类方法更适用于造成心理压力的来源属于可以控制的情况。
Confrontive coping(对抗法): 直面造成心理压力的来源,试图改变对方。如果对方也是人,不惜利用挑衅攻击性的言辞。
Planful problem solving(策略法): 试图理性地分析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然后予以实施。

随便写写

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说起来,我和新语丝也算颇有渊源了,很高兴来这里开个博客。没有什么主题,就随便写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