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Recent News

Archives

6月 10, 2009 @ 10:39 am

关于可证伪性原则的反思(证伪分界的窘迫 — 根源之一 )

证伪分界的窘迫 — 根源之一

      证伪主义的意义在于,第一,由于它不依赖归纳,不试图从单个观察证实普遍结论,而只需要单个观察否证理论,因而避免了休谟难题,同时试图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比证实论更符合逻辑的理论基础,更切实可行的发展线路。第二,不存在终极真理。永远不能说一个理论已被证实,意味着科学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进步,敞开胸怀接收反驳、否证,随时准备修正、甚至放弃错误理论。第三,可证伪性原则试图更加明确经验科学与非科学的理论、学说划界的标准。这最后一条,是我们下面讨论波普尔可证伪性原则要关注的重点。

      流行的观念,是把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当作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特别是区别于伪科学的最时髦最可靠的标准。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可证伪性当作使招摇撞骗的伪科学原形毕露的照妖镜。常常看到人们指斥一种观点、学说和理论为伪科学,引用的根据就是它不可证伪。但是,简单轻率地使用可证伪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却产生许多混乱和困难。这有两个根源:一是对可证伪性的误解或过分解读,二是可证伪性原则自身的局限。

      先说第一个根源。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并以此作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目的是把形而上学、神学等逐出科学的地盘。波普尔从一开始读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时就很清楚地意识到两点:第一,把形而上学划为伪科学是荒谬的;第二,逻辑实证主义混淆了意义和科学分界的标准。“所有这些人【指维也纳学派】与其说是在寻找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分界标准,不如说是寻找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分界标准。”“他们正在企图找到的标准使形而上学成为无意义的胡说,十足的胡言乱语,而任何这种标准必定导致困难,因为形而上学思想常常是科学思想的先驱。”

      逻辑实证主义的错误,在于把意义和科学分界标准混为一谈,而且把意义理解为实证的意义。波普尔很清楚,许多理论本身是有意义的(不是在经验、实证的意义上),尽管它们不是科学,也不一定冒充科学。

      因此,波普尔从一开始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即与逻辑实证主义有所不同,不是单为科学与伪科学(pseudoscience)设定分界标准,而是为科学与非科学(non-science)设定分界标准。非科学包括伪科学、形而上学、纯数学、逻辑、哲学(包括价值论)、宗教和政治学。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划界的问题,“是要找出一个标准来区别以经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体系为另一方的问题。”

      由此可见,可证伪性不能作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即使按波普尔所说,伪科学不能证伪,也不能得出结论,不可证伪即等于伪科学。因为在波普尔的分类中,不可证伪的集合大于伪科学。如果注意到波普尔所说的科学,是指经验科学,即以经验事实为对象,并以经验事实作为检验标准的科学,就容易理解波普尔科学分界标准的含义。只有关于经验事实的理论才有证伪的问题。纯数学和逻辑主要依赖演绎推理,与经验事实无涉。一旦定义自然数的运算法则,必然有1+1=2,2+2=4。一旦定义 A>B, 和 B>C, 必然有 A>C。没有一个用经验事实去检验结果的问题,当然无法证伪。哲学和形而上学不以解决经验问题为己任,在思维的抽象空间,“世界2”里自得其乐,与经验事实的“世界1”没有具体关系,同样也没有证伪的问题。物体从A点移动到B点,物理学家要计算这个运动的速度,要提出一个公式。这个公式有用与否取决于公式的对错,而公式的对错只能由运动经验加以检验,证实或证伪。形而上学家不是去寻找解决这个运动经验的某个具体问题,比如测量距离或计算速度的方法,而是一些在这个经验世界没有直接用途的问题,比如运动的本质。没有经验用途的东西不能以经验用途来检验,不论是证实还是证伪。所有这些非经验科学的东西尽管不能证伪,却可以是有意义的,不都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现实生活中,人们轻率用不可证伪性指斥一个理论学说为伪科学,往往是对可证伪性原则的过分解读和误用,尽管也有误打正着的时候。

发表于 文史哲

31条评论 »

  1.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0, 2009 @ 1:08 pm

    滥用“可证伪”理论,乱给各种学说扣“伪科学”帽子的大有人在,这好比一个人拿着手术刀,也不考虑(可能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手术指征,就到处乱划,实在是昏得可以。
    对一个理论,一个人如果连其适用范围、局限性都闹不清楚的话,是算不上掌握该理论的,再好的理论他都能给用歪了。我之前就曾和这些人发生过论争。
    写得不错。继续关注。

  2.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0, 2009 @ 1:20 pm

    对一个理论的证伪也是多层次的,因为理论本身有核心与外沿,形成树状结构。即使一个理论在某一方面被证伪了,并不能因此就将整个理论推翻,而要区别该方面在此理论中的地位,属核心或经过多重推演的边沿观点。
    可证伪理论本身也没有超出“实践检验”这个检验理论标准的哲学范畴。

  3. Posted by 田野

    6月 10, 2009 @ 1:31 pm

    这和后面要谈的“杜恒-奎因原理”意思类似。

  4. Posted by oztiger

    6月 10, 2009 @ 8:20 pm

    也许我接触哲学界的人少,但是我还从没见过一个批判伪科学稍有知名度的、懂得什么叫做伪科学的人,会认为不可证伪就是伪科学。
    以为不可证伪原则可以判定伪科学,向来都是为伪科学辩护的人自己树立起来当作靶子的观点。例如北大刘华杰田松之类的。在新语丝被揭露很多次了。

  5. Posted by 田野

    6月 10, 2009 @ 8:59 pm

    To Oztiger:

    平常讨论问题的时候碰到很多,太多了。

    1981–1982 (McLean v. Arkansas)智能创造论的案子,法官Overton援引的就是智能创造论不可证伪。当然,Overton判词比较缓和,用的不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但是所谓“伪科学”就是本身不是科学,却伪装成科学。神创论即是如此。

    要问有知名度的,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波普尔自己了。他就是根据不可证伪性判定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伪科学的。这个我后面也要谈到。

  6. Posted by oztiger

    6月 10, 2009 @ 9:56 pm

    你误会了,我解释一下。

    可证伪是否作为科学非科学分界标准的优点和缺点是很有趣的话题。关于其局限性我可能暂时不想谈,不想让人误读,关于其优点我接下来也会写。

    我这里要说的是:我没见过什么批判伪科学的人弄不清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

    像你提到的波普尔和那个法官,这些批判伪科学人士都知道非科学和伪科学的不同,都知道非科学还要加上‘伪装成科学’才能是伪科学。正如你文章中提到,波普尔当然知道不是所有的非科学都是伪科学。波普尔不仅仅是只根据不可证伪性判定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伪科学的,还含有它们硬要说自己是科学的这个前提条件。如果他们没坚称自己是科学,波普尔绝对不可能说它们是伪科学,只会说它们是非科学。

    我没见过’人们轻率用不可证伪性指斥一个理论学说为伪科学‘,向来都是一个两步走的判断:第一步判断是不是科学,不可证伪是很多人支持的做这种判断的原则。第二步,非科学的有没有硬说自己是科学,再判断是否是伪科学。

    我没见过有人一步跳过去以不可证伪为由直接说某些东西是伪科学。

    我所见到的只是挺伪科学人士,一次又一次地说批判伪科学的人认为’不可证伪的就是伪科学‘,我见到批伪科学人士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说没这回事,我们知道不可证伪的,还必须要冒充科学才是伪科学,小说诗歌也不可证伪,难道我们会傻到去批判过小说诗歌是伪科学?北大刘华杰田松以前自己树这种靶子自己批,在新语丝被揭露过。

  7. Posted by 海水一滴

    6月 10, 2009 @ 10:27 pm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吗?咋成了非科学?他那个是有实验基础的。当然也在发展。

  8. Posted by 田野

    6月 10, 2009 @ 11:08 pm

    To oztiger,

    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波普尔定义的集合大小的区别。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区别,讨论问题中直接把可证伪作为标准宣判一些他们不喜欢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为伪科学。我自己在讨论问题时就经常碰到。

    第二个层次涉及“科学”一词的含义。“科学”在这两个词里含义是不对称的。波普尔原始定义“非科学”中的“科学”指经验自然科学。“伪科学”中的“科学”含义更广,指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知识体系。我自己觉得这些知识体系只要逻辑上是自洽的,前后一致的,反映了客观现实的,也属于广义的科学范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因此,实际上有许多“非科学”(经验自然科学)的理论学说,也是属于“科学”范畴的(广义的),于是立刻就有如何判定的问题。所有的社会、心理理论,不论真假,都想取得科学的身份,不存在一个判断有否这种动机的问题。只有判断谁是真,谁是伪的问题。对证伪原则的误用同样也表现在这个层次。只要不可证伪便被宣判为伪科学。波普尔正是仅仅根据不可证伪判断一个社会、心理学说为“伪科学”的。难道我们能否认科学的社会、心理学说的存在吗?

    另外再给你一个何老的例子:

     “记者:您多次说到伪科学这个词,到底什么是伪科学?
     何祚庥:英国哲学家玻普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认为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即是伪科学。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少错误,有错改错,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一些人如果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正确的科学的,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

  9. Posted by 田野

    6月 10, 2009 @ 11:17 pm

    To 海水一滴,

    在波普尔那里,弗洛伊德学说岂止是非科学,是伪科学。还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也是。

  10. Posted by oztiger

    6月 11, 2009 @ 12:31 am

    何老说的有什么问题?他说了--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理论’,条件:冒充科学,所谓的‘科学理论’。你觉得他会认为所有不可证伪的理论都是伪科学吗?我都说了,小说诗歌不可证伪,谁会认为是伪科学?

    ‘波普尔正是仅仅根据不可证伪判断一个社会、心理学说为“伪科学”的’。我说了,他还根据了另外一个条件:这个社会、心理学说坚称自己是科学。柏拉图也有社会学理论也不可证伪,波普尔怎么不说那是伪科学?因为人家没有坚称自己是科学。

    科学在不同人那里划界标准不同,很正常,标准高了可能会误伤好人,标准低了会良莠不齐,但都可以探讨。

    但是大家都知道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轻率乱用可能发生在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那里。但是没有发生在区分非科学和伪科学那里。

  11.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1, 2009 @ 1:07 am

    oztiger等一些人,有仇共情绪。为了给马克思戴上“伪科学”的黑帽,于是削足适履,滥用“可证伪”,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包括Karl Popper,可能也是如此,更恶劣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进行的歪曲、丑化。
    这些人使用的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们决不敢用同样的荒唐逻辑将“伪科学”的黑帽强加于数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各类学科之上。我早先跟他们争论的时候,就已经将多达22个难以适用“可证伪”原则的社会科学学科罗列出来,请他们一一为之安上“伪科学”的黑帽,他们却只是“旁顾左右而言他”。

  12.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1, 2009 @ 1:08 am

    略修正一下:
    oztiger等一些人,有仇共情绪。为了给马克思戴上“伪科学”的黑帽,于是削足适履,滥用“可证伪”,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包括Karl Popper,可能也是如此,如果是出于政治目的进行的歪曲、丑化,那就更恶劣、足以让人鄙视了。
    这些人使用的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们决不敢用同样的荒唐逻辑将“伪科学”的黑帽强加于数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各类学科之上。我早先跟他们争论的时候,就已经将多达22个难以适用“可证伪”原则的社会科学学科罗列出来,请他们一一为之安上“伪科学”的黑帽,他们却只是“旁顾左右而言他”。

  13.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1:10 am

    田野是不是看过波普尔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文章?能不能澄清一下,波普尔是不是因为这两家理论自称科学,才批它们是伪科学的?

  14.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1:18 am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马克思或弗洛伊德就算自称自己的理论科学,也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或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伪科学,因为马、弗二人都是维也纳学派和波普尔之前的人物,当时对科学的定义还不明确,所以马、弗二人就算曾经自称科学,那也不过是历史局限,无损于两位大师本身的光芒。

    只有在波普尔提出证伪论之后,科学有了明确的定义,这时候如果有人还坚信马、弗的理论是科学,我们才能说他搞的是伪科学,但即便如此,这个把非科学搞成伪科学的罪名也仍然安不到马、弗的头上,只能安到他们的理论的后世信徒身上。

    所以现在就要看波普尔怎么批了。如果他直斥马、弗两人本人在搞伪科学,那么我承认他肯定是在搞冤狱。

  15.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1:23 am

    @准非医:波普尔本人的政治学素养的确无足道哉。他的确是一个拥有典型双重标准的人物,一面把证伪论广泛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一面又无视他在社会科学领域无端引入的那些不证自明的前提。晚年波普尔更铁心坚持心物二元论,不惜提出一个又一个想入非非的假说,更是令他的光彩黯然失色。

    所以没有坚定科学信念的人,慎勿过早通读波普尔的著作,因为你会很容易被他误导。连赵南元老师都被误导了,何况他人乎!

  16. Posted by oztiger

    6月 11, 2009 @ 3:01 am

    准非医你得明白,不是不回答你的问题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你的问题我想我已经重复到小学生都看得懂了:
    可证伪用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数学不能证伪,所以是非科学;
    非科学要冒充科学才是伪科学,数学从未去应冒充科学,所以数学不是伪科学。

    你的明白?拜托。

  17.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1, 2009 @ 6:14 am

    oztiger,拜托不要徒托空言、信口开河。在您喊出“数学从未去应冒充科学”的话前,先用“数学科学”google一下,看看有多少数学中人将数学归为科学,“冒充科学”。你如果对中国人的“硬说”不服气的话,到wikipedia查查“mathematics”词条,看看其中有多少个将其称为science的说法。我只拷来这么一句:Carl Friedrich Gauss referred to mathematics as “the Queen of the Sciences”。
    还有被冠予科学之名的“历史科学”等20来个社会“科学”学科,您再验证一下、解释一下,看看你是怎样让“小学生都看得懂”的。一个将Karl Popper高高擎起的人,怎么对社会“科学”这样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硬称“科学”的“伪科学”性质这么不敏感,让我三番五次提醒仍避而不答?

  18.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7:10 am

    @准非医:社会科学里面也有真正遵循实证原则的学派,他们的理论当然是可以证伪的。为了这一个学派的存在,也应该把社会科学叫做科学。
      如果oztiger不想回答你的问题,我倒是可以和你过过招,帮你开拓一下思路。

  19.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1, 2009 @ 7:27 am

    To 金仕并:
    多谢你对波普尔的介绍。
    我不是一个博学的人,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过,我也不是容易轻信的。你不妨举个“社会科学里面也有真正遵循实证原则的学派”,让俺“开拓一下思路”。

  20.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7:53 am

    我先来说经济学吧。在我看来,经济学有两个分支,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传统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条件,再结合其他很多假设,由此建立了一套形式化公理体系,并通过数学的引入完成了量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前提条件和假设都是可以证伪的。如果现实过多地偏离了由某个经济模型预测的现象,那么我们当然可以知道,建立这个模型所需要的种种假设中,肯定有一条或几条是不真的。

    即使是“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也是可以证伪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所以这个假设并不永远为真。行为经济学就是在承认人具有非理性的前提之下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新兴分支。它的各种假设同样也都是可以证伪的,甚至在用这些假设构建模型以供实践检验之前,就可以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

    总之,经济学是社会科学里面“科学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如果你觉得经济学不算典型的社会科学,那你可以再点名,我接着解释。8-)

  21. Posted by 金融炼金士

    6月 11, 2009 @ 8:37 am

    金仕并
    我是主修经济,对哲学并不熟悉,对可证伪理论也似懂非懂。我认为“经济人”仅仅是个假设。一个命题可以证伪,我理解;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假设也是可以证伪了?
    为什么经济学不是科学,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学是无法实证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甚至无法找到两个可供对照的样本。
    我不知道你说的“科学性”是什么意思?如何衡量“科学性”的强弱?
    或者请你解释一下,如历史学和教育学的科学性。

  22. Posted by 田野

    6月 11, 2009 @ 8:38 am

    to 金仕并,

    你的看法和我类似。我下面会具体谈波普尔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批判。

  23.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1, 2009 @ 8:53 am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所以这个假设并不永远为真”,所以,传统经济学已经被证伪了,而它不愿承认错误,不改变理论,所以就是拒绝证伪,所以就是“伪科学”。
    哈哈,这就是那帮人弹的调子。
    说数学以及社会科学是“伪科学”,是荒谬绝伦的,但是,这是按照那帮人的逻辑必然得出的结论。这就说明了,这些人的逻辑是何等荒谬。
    社会科学基本上是不可证伪的,可证伪论在这里就有如“a bull in china”。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倒有一些地方是可证伪的:假如资本主义克服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则他的政经理论就破产了,社会主义革命就不会发生。当然,这个观点一直被证实,从未被证伪。

  24.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11:34 pm

    @金融炼金士:
    1. 我是主修经济,对哲学并不熟悉,对可证伪理论也似懂非懂。我认为“经济人”仅仅是个假设。一个命题可以证伪,我理解;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假设也是可以证伪了?
    答:社会科学是个大杂烩,有些学派是坚持形而上学的,有些学派是坚持实证的。我上面已经说了,哪怕只有一个学派是坚持实证的,我们也应该承认这整门学科是科学。
      对于经济人假设来说,它一开始提出的时候当然是形而上学,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东西。但是随着心理学、进化论的发展,人们对人为什么会有理性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证,所以经济人假设对于像E. O. Wilson之类的社会生物学家来说,就不再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假设,而是一个可证伪的科学命题。

    2. 为什么经济学不是科学,主要还是因为经济学是无法实证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甚至无法找到两个可供对照的样本。
    答: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是个“复杂巨系统”(赵南元语),对这种复杂巨系统来说,只有还原主义的研究方法能够拨云雾见青天。经济学本身的还原性还不够强,所以纯用传统经济学理论确实不可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实证结果。
      但是这并不表明经济学就不是科学。对于现象的经验性概括一样是科学,关键是这种经验性概括必须符合数理统计原则。这正如气象预报也经常不准,但是没人说权威部门的气象预报不是科学一样。

    3. 我不知道你说的“科学性”是什么意思?如何衡量“科学性”的强弱?
    或者请你解释一下,如历史学和教育学的科学性。
    答:历史学的科学性说来话长了,晚些时候我再回复吧。8-)

  25.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1, 2009 @ 11:44 pm

    @准非医:

    1.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所以这个假设并不永远为真”,所以,传统经济学已经被证伪了,而它不愿承认错误,不改变理论,所以就是拒绝证伪,所以就是“伪科学”。

    答: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但是人毕竟有些时候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被证伪的地方在于它的过度外延性,正如牛顿力学被证伪的地方也在于它的过度外延性(把宏观、低速下的近似情况推广到了所有情况)一样。所以传统经济学并没有被完全证伪,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用一个更普适的理论去包纳它,就像用相对论包纳牛顿力学一样。

    2. 社会科学基本上是不可证伪的。

    答:你总是犯这种不听别人说完话就急匆匆地下结论的毛病,有先入为主、屁股决定脑袋之嫌疑,建议改正。

  26.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2, 2009 @ 1:39 am

    To 金仕并:
    我的“社会科学基本上是不可证伪的”一句,确实说得不是很慎重,因为我并没有对这几十个社会科学学科做过一番认真的研究和考证。不过,由于oztiger等人的望风而走,让我觉得自己的说法靠谱,于是就不那么慎重。

    当然,现在似乎也还不足以证明我的这个论点错了。要说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可证伪,不能只是说某一个观点可证伪,而是整个体系,特别是核心内容要可证伪。

    所谓可证伪,我想应该拿出例子,哪个观点,是怎样证伪的,最后却得到“证实”的结果。希望你能给出这方面的例子,不要泛泛而谈。

    我对于经济学了解不是太多。在我的感觉中,经济学中具有确定性意义的内容并不是太多。供求规律是一个,不过,似乎是不可证伪的。

    您继续赐教。

  27.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5, 2009 @ 12:27 am

    @准非医:不好意思,我有时候也有语气过激的毛病,向你道歉。

    我先发表一下和社会科学无关的一段感慨吧。在精神上倾向于自由主义的右翼,其实大部分都不是Popper的信徒。经过田野博主的分析,我想Popper本人的思想前后牴牾、自相矛盾的事实已经非常明显了,真正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根本看不上他。
      如果把政治学全体都看做科学,那么自由主义思想就是伪科学(当然,为了避免这一指控,自由主义哲学家绝对要否认政治学是科学)。自由主义思想的根基是社会契约论,这个根基假设已经被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彻底证伪了,所以在今天看来,社会契约论只能是一种信仰。可能正是注意到了这点,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极力反对科学,竭力宣称科学只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不能作为评价社会思潮对错的标准。中国的很多右翼都是哈耶克的信徒,所以他们在骨子里都是反科学的,代表人物就是香港的梁文道。
      在和田野博主激烈论战的人里面,Ronaldfree和我交过手。Ronaldfree貌似很推崇梁文道,但是看来并不知道梁氏的思想来源。如果他真能思考清楚的话,就该知道他在政治方面和信仰和他在科学哲学方面的信仰是格格不入的。

  28.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5, 2009 @ 12:45 am

    现在我来说说历史学。在各种社会科学里面,历史学是争议最大的一门,很多人都认为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不是社会科学,但是我还是认为历史学是社会科学,理由如下:
    1. 历史学的特点在于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不能再现,所以无法用实验来检验。但是,古生物学、地史学、宇宙学研究的也都是过去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就认为古生物学、地史学和宇宙学是科学?
      一个省力的解释是,因为这三者分别是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分支,是这三门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三门学科的主体部分来说,其研究对象是现在存在的事物,可以用实验方法检验,是当之无愧的科学。托这三门学科的主体部分的福,这三门学科中研究过去事物的分支自然也是科学了。
      类似地,历史学大致可以看作社会学的分支,因为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类社会。但是社会学并不被人看作是科学,所以历史学也无法托社会学的福,自动荣升科学的殿堂。
      我并不赞同这个解释,因为这种对科学的定义过分强调了科学判定标准里面约定俗成的一面(因为历史上人们认为这个是科学,所以它就是科学),而忽视了经验(也就是实证性)的一面。如果从实证、理性这两个角度来衡量,其实古生物学、地史学、宇宙学和历史学的共性要比一般人的想象大得多。
    (待续)

  29.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5, 2009 @ 1:11 am

    (接上)
    2. 从实证、理性的角度来说,古生物学、地史学、宇宙学的研究者虽然不能进行重复实验,但是可以用很多间接的办法复原过去的自然界,这些间接的办法复原出来的结果本身不仅可以证伪,而且彼此呼应,构成了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其实也是如此,有很多间接的办法可以复原过去的社会,文献和出土文物就是两种最重要的间接复原过去的社会的办法。这些间接的办法复原出来的结果本身也是可以证伪的,而且常常也是相互呼应的,同样构成了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比如明朝建立于1368年,这既有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证,所以没有人怀疑它是假的。从这一点来看,至少那种以事实复原为目标的历史学是够得上科学的标准的。
    3. 历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复原一个个具体、独立的历史事件,而且还要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种以总结规律为目标的历史学有没有科学性,是争议很大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能在真实复原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总结规律,那么即便只能总结出经验性规律,这规律也是可以证伪的;如果能进一步为这些经验性规律找到深层次原因,从而把历史学还原为基于自然科学的社会学,把历史学规律还原为科学规律,那这规律就更具有可证伪性了。这样的历史学,我觉得也已经达到了判定其为科学的条件。
      举个例子: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科学普及读物,作者以人类的进化和迁徙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别作为历史上不同人类社会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这就做到了把历史学还原为基于自然科学的社会学。Diamond这本书虽然不涉及具体史实的复原,通篇都在寻找历史规律,但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还原论的科学方法,所以他总结的历史规律是可检验的、可证伪的。把以Diamond为代表的历史学流派称为科学,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待续)

  30. Posted by 金仕并

    6月 15, 2009 @ 1:53 am

    (接上)
    4. 最后再说说阻碍历史学成为科学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不可靠性。我们都知道文献、出土文物说谎的可能性要比化石、地层、天文望远镜说谎的可能性大得多,受研究者的主观干扰也较多。后现代史学就以文献的不可靠性、研究者永远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为由,彻底否认过去的事情可以复原,历史规律可以认知。但我认为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历史学方法论不可靠性的一面,却对其可靠性的一面视而不见。
      其实历史学家已经用了很多方法尽量提高论证的客观性。对于文献和出土文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鉴定真伪的经验;通过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明确知道某一时代的语词面貌,有效地遏止了“历史猜想家”对片言只句的断章取义、胡乱发挥;通过思想史的建构,可以使人们对于某一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一个总体把握,那些明显悖于这些文化氛围的解释便会被视为是不可靠的。与此同时,历史学家也用了很多方法尽量避免个人的偏见作祟。这些追求客观性的努力,比起古生物学家、地史学家和宇宙学家在研究中追求客观性的努力来说,不但一点都不逊色,而且更加可歌可泣!
    5. 阻碍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任何科学规律都需要数理统计的支撑,而历史学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很多历史规律仅仅是建立在个位数的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比如“科技发展一定可以克服环境问题”),样本数过少,因此就不太可信。至于某些说整个人类社会如何如何的规律,样本数更是只有区区一个,其可信度自然就更低。
      即便是有较多样本数的历史规律,其样本是否符合随机、对照原则,也是需要辨析的。但是如果能通过随机、对照原则的检验,那么这样的历史规律往往就有很大的可信度。比如二战以来经历过民主实验的国家多达几十个,几十年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相应的文化基础,民主制度是很难得到稳定实施的,这样的社会一旦民主,经济、文化反而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总而言之,历史学因为研究的是人类社会这样的高阶复杂系统,又是过去的事情,双重不利导致它的研究在很多时候非常没有科学的样子。但是这些都是人类知识水平较低时的表面现象。自从实证主义史学提出以来,历史学已经开始逐渐往科学的方向发展了;在可预计的将来,历史学的科学性应该更会有增无减。
    (完)

  31.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5, 2009 @ 11:34 am

    多谢金仕并这么详细的解答。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科学有多种定义,多个理解。既有狭义的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也有广义的科学,人们把它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可证伪”原则,即使在狭义上的科学定义中,也不是唯一标准,在社会科学中,它的用武之地更是非常有限了。我个人感觉,“可证伪”原则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参考。但如果无视其局限性,将其滥用,甚至于作为打击异己政治的工具、傀儡,那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现在称“历史科学”,实际上就是从广义上理解科学。现在门类繁多的社会科学,主体还是难以适用“可证伪”原则的,虽然在某些理论、某些方面,是可以有一定适用性的。实际上,在考量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感觉并没有多少人一本正经地分析它们是不是可证伪。

    就拿历史学来说,它研究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将它归入广义的科学是没有什么可质疑的。但是,因为它的研究所依赖的材料,首先是一些文字记载,而这是带有非常大的主观色彩和随意性的,常常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而且有很多违背自然科学常识的述说,明显属谣传或捏造。虽然可以有一些物证,可以从语言学、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作出一些可靠性相对高一些的研究,但是,由于这些物证时常也要信赖文字记载,而且它们本身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次要得多,在历史学中也居于从属地位,使得有可能“科学化”的内容依然是极其有限的。

    至此,大家基本上都把观点亮出来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有,而且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什么人改变自己的根本看法。不过,在此过程中,各个人的态度、逻辑倒是很明了,道理是越辩越明了。我也了解了不少之前无所知的事,在这里谢谢田野、金仕并及各位参与讨论的网友。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 TrackBack URI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

Categories

Links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