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的存档

US State Quarters收集记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美国铸币局从1999到2008十年间分期发行了一套共50枚代表美国50个州的新版25美分硬币(quarter)。硬币的正面仍然是华盛顿的头像,硬币的反面则是由各个州自行设计最能代表本州历史传统或自然风光的图案。每年发行5枚,以各州加入联邦的先后顺序来依次发行。我刚来美国时并没有留意那些硬币,平常用现金的时候不多,带着硬币也麻烦。后来在Barnes & Nobles书店 “邂逅”了给硬币收藏者准备的各种各样的册子(folders),看到了对这套quarters的介绍,于是自己也买了两套册子,开始收集。

我先从车车的杂物厢里找到了两枚,高高兴兴地把它们嵌进册子。

购物的时候,我主动要求收银员找硬币给我,我一眼就看到她的小银屉里有几枚新版硬币。

在公司的零售机上,我买了袋零食,75美分。我塞进一元钞票,掉下来枚quarter。哇,是新版的,2002,田纳西州,我还没有。我又塞进一元,这次什么也不买,直接摁找钱的钮。嘿,掉下来四枚quarters!全是老版的。我想了想,把其中一枚放入进钱口,再摁找钱的钮,掉下来一枚,是不一样的另一枚,可是也不是新版的。如法炮制了几次,也只收到一枚新版quarter。

闺蜜XH来看我,我向她展示我的成果。XH又来看我,拎着一个塑料袋:“叮当,你找,看哪些是你要的新quarter?”袋袋里大约有四五十枚quarters吧。我感动的稀里哗啦。XH的老公早前说过:“如果叮当是个男的,XH肯定就跟叮当跑了。”XH对我总是这么爽阔,这么上心。

后来搬家,几箱子的书,几箱子的CD,这两个册子不知被压在哪个箱底了。等再找出来后,已经08年,是该“收官”的时候了。我又急急地收罗整理,除了08年还没出来的,还是缺好几枚。

一天老公回家给我带来每筒40个一共三筒quarters,说:“在银行换的,全是新的。”我欣喜雀跃。可不是,最上面那个是2008年亚利桑那州,新簇簇的,肯定还没在市场上流通过的。打开了看,全是2008年亚利桑那州,一共120枚。老公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但是开辟了硬币收集新思路。我于是去银行取钱,要求取quarters。这次拿到的是新版旧版混放的十元一筒的quarters,我回家打开再挑出自己需要的硬币来。

终于,终于,最后一枚08年夏威夷州08年11月才发行出来。今年2月,实验室的小C送了我一枚08年阿拉斯加,小W送了我一枚08年夏威夷。两册各50枚都收集全了。

上月公公回国,让他带了一册回去送给了大S兄。

据wikipedia上讲,全美有近一半的人正式或非正式地收集这套quarters,因之,到现在为止,美国铸币局就已经赚了46个亿呢。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e_Quarter_Program

关于二胡的几句闲聊

2009年3月14日星期六

说起二胡来,很多朋友马上就说了,二胡音乐,太悲啦。这种印象主要得自几首流传广泛的二胡名曲,比如说江河水这个有着凄惨哀婉故事背景的曲子,二胡的弓与弦的摩擦模拟出的女人的哭诉让人心碎,而苏武牧羊的曲子若在苍茫空旷的大漠里传过来,那种悲壮足以使英雄泪。二胡能表现出如泣如诉的乐声,物理本质上在於它的构造使然。木制的琴筒,蟒皮蒙的琴膜,形成的构造使二胡能演奏的音段大致与人声的音段接近,它的音色也近似于人声,所以二胡音乐容易让人接受和产生共鸣,使听者动容。LW热情洋溢地给我讲解这些时,总是能用很通俗的例子让我明白。他说:拉二胡可以模拟人声,甚至可以拉出骂人的话来。” “什么话?” “不是人。” 他真的就拿起二胡,把这句话拉出来了。当然有点变调,不过人们在吵架时提高了嗓门骂人时,终归是有点变调的。LW就是这么一个聪明的人,我说道因了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诗和词如何可以歌可以咏,他马上就举出一个例子来:“凄凄惨惨戚戚,332233(咪咪来来咪咪) 。”

二胡的构造虽然简单,只有两根弦,可是在技艺高超的演奏者手中,它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其韵味独特,绝不可以简单以一字贯之。我刚学拉二胡的时候,秀了一曲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摇头:好象杀鸡。杀鸡是我们乡下那疙瘩待客最亲切纯朴的礼节,杀鸡的时候是逢年过节时最喜庆的时刻呀。妈妈说的是有些道理的,我拉的是金蛇狂舞,是想表现欢乐和喜庆的场面的。妈妈说的有道理,因为我是新手,拉弓和按弦的配合不熟练,不灵活,跑出狼音来了。如果是游刃有余的高手,带给听众和观众的就会是庖丁解牛似的美感,而不是杀鸡一样的闹腾。高手拉金蛇狂舞,起承转合,衔接天衣无缝,配上锣和鼓,哒嘀哒嘀哒,哒嘀哒嘀哒,哒哒嘀哒嘀哒咚哒哒叭叭哒哒嘀叭咚哒哒。咚咚哒!激扬听者的血脉,让听者也会想随金蛇而起舞的!

除了聂耳这首‘“金蛇狂舞,刘天华的十大二胡名曲中,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从名字就提示听者这些曲子的基调是欢快的,令人愉悦的。而花好月圆赛马拉骆驼等曲也是如此。用二胡拉阳关三叠,缠绵得紧。现代二胡拉协奏曲,交响乐已经不稀奇。

说道二胡,不能不提“二泉映月” 。曾经有一次,大约是某个秋天的夜晚九点,我从学校自习教室出来,走过校河上的小桥,学校广播台的广播里正在播放这首乐曲。那天晚上月色澄澈,路上断绝人行,那乐曲穿林度水而来,一下子攫住了我整个的身心。我驻足凝神听完,才慢慢踱回宿舍。那时的我,未经世事,对那曲子深沉醇厚之处,如何领悟得到?只是觉得好听而已。后来知道了作曲者瞎子阿炳的故事,也不觉得这是一首悲歌,可能有些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吧。窃以为以苏轼的词加注这首乐曲比较相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阿炳更是拉二胡的绝顶高手。他一生穷困潦倒,在无锡穿街走巷靠卖艺为生。后来杨荫浏听说了这位民间艺人的传奇,寻访到他,要把他的作品写成谱录成音。久卧病床的阿炳靠吸鸦片暂提起了精神,拿起他的一把久未操练的破破烂烂的老二胡拉了起来,且不说没有一点点狼音,一把破二胡据说也拉得那个出神入化,凌宵停云!除了二泉映月,当时录传下来的还有一首歌咏岳飞的乐曲“听松” 和一首“寒春风曲” 。因为阿炳的体力没法支持太久,加之杨荫浏这次带的录音器材有限,所以他们没有记录阿炳更多的作品。等到一个月后杨荫浏再来探望这位伟大的民间艺术家时,饱经沧桑的老人却已经溘然长逝了。

非正规影评:十面埋伏

2009年3月14日星期六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看了电影“十面埋伏”。每个画面都美轮美奂,可以独立出来做为风景明信片。最钟爱后面在竹林中的景色,修竹万竿纤纤,章子怡着浅绿的长衫,戴着斗笠,低着头埋着脸站在其中……其他,如黄的白的花海、白桦林、浓墨重彩似的红叶黄叶覆盖的密密丛林,都是我爱的景色。

整个故事呢,算是不断有悬念推出来推进整个故事,够得上十面埋伏的名称。因为是武侠片,便有好坏正邪的明显分界。以我的观点,小妹是好的。她先以美丽盲女的身份出场,歌声与舞技超群,让人既爱且怜,而后在与金捕头的逃亡中又现出了她的聪明、艺高胆大和女孩子的可爱。在与金捕头和刘捕头的爱情纠葛中她也最终终於了爱情。

以小妹为座标,刘捕头和金捕头的角色在故事的演进中则被颠覆了好几次。

刘捕头:将被金调戏的小妹救出(好?)->逮捕小妹(坏?)->追杀小妹(坏?)-> 飞刀门的卧底&小妹的旧情人(好?)-> 逼迫小妹重归于好,爱情的loser行为(坏?)-> 伤小妹(坏?)-> 对金和小妹放手(好?)

金捕头:调戏小妹(坏?)-> 和刘捕头一伙(坏?)-> 从官牢中救出小妹(好?)- 逃亡中照顾小妹(好?)->

宋大妈这个角色后面也被颠覆了:牡丹坊坊主->飞刀门教主->飞刀门教主。

做为娱乐片嘛,还不错的。父母看了,也觉得还行。

歌曲满天涯,斯人独寂寞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歌曲满天涯,斯人独寂寞

―纪念美国歌曲作家史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

以前我问起爱音乐的AS关于史蒂芬•福斯特,她茫然不晓斯人何许人。可是,当我哼起诙谐活泼的“哦,苏珊娜!(Oh,Susanna!) ”作为提示时,她就颌首微笑了:即使对这调调说不上耳熟能详,可也是似曾相识啊!是的,这首“哦,苏珊娜!”是美国歌曲作家史蒂芬•福斯特流传最广的作品,因为它如此的“俚俗”,如此的容易被人接受而又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包括一些美国人都把它当成了民歌,而不知道这是一首十九世纪中的美国原创歌曲,而且它的词曲作者一生中总共创作了包括其它另外很多有名作品的二百多首歌曲。“哦,苏珊娜!”的曲式很简单,整个曲调节奏分明,情绪欢快。至於歌词,有点无厘头(nonsense) 似的幽默,没有深刻的微言大义,也不是激烈的爱恨情愁,讲的是与爱人分离和要相聚的故事,写得诙谐好玩快乐有趣。

哦,苏珊娜!

(1848年)

我来自阿拉巴马,班卓琴在我膝上;

我要去到路易斯安那,把我的真爱探望。

我离开的那天整夜雨淋淋,

天气却干干;

太阳热烘烘我却冻得要死,

苏珊娜你不要哭泣。

哦,苏珊娜!你不要为我哭泣;

我来自阿拉巴马,

班卓琴在我膝上。

某一夜我做了个梦,

一切静悄悄;

我以为我看见苏珊娜亲爱的,

正走下山岗。

她嘴里嚼着荞麦饼,

眼里闪着泪光,

我说,我自南方来,

苏珊娜你不要哭泣。

哦,苏珊娜!你不要为我哭泣;

我来自阿拉巴马,

班卓琴在我膝上。

我很快就会到达新奥尔良,

然后我会四周寻望,

当我找到苏珊娜,

我会倾倒地上。

但要是我找不到她,

我这小子定会把命丧。

当我死了正下葬,

苏珊娜你不要哭泣。

哦,苏珊娜!你不要为我哭泣;

我来自阿拉巴马,

班卓琴在我膝上。

(拙译)

某年年底,我在一个迎新年的晚会上,用口琴吹起了这首“哦,苏珊娜!”,旁边的一个美国朋友弹起了他的班卓琴(Banjo),很快伴上了我的节奏。很多中外影视作品也曾引用这首旋律作为背景音乐或插曲。很多玩具甚或手机的铃声也使用这旋律。所以,你,即使不是耳熟能详,可也觉得似曾相识?

福斯特的很多作品都流传广泛。小夜曲风格的“美丽的梦中人(Beautiful Dreamer)(1864) ”优美抒情,婉转动人,是这首歌让当时上大学一年级的我第一次知道了福斯特的名字并开始留意和收集他的作品。“故乡的亲人(Old Folks at Home) (1851) 在甜美中蕴藉着淡淡的思念故朋与旧亲的哀伤;它又名为“斯维尼河(Swanee River) ”,现在是佛罗里达州的州歌。“我的肯塔基老家(My Old Kentucky Home)(1853) ” 则是肯塔基州的州歌。

福斯特创作的大部分歌曲由他自己填词,动人的旋律加上简单的和弦,与诗一样的歌词完美结合。曲调综合吸收了当时的游吟曲、教堂祈祷曲、黑人船歌以及意大利歌剧,爱尔兰民歌的元素,歌词主题往往是关于美国内战(1861-1865)前南方种植园和农场的生活,所以他的歌曲生动表现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芸芸众生的喜乐哀愁,也折射出彼时彼地的风云变幻。从他创作的歌曲中即可见一斑:“开普镇的赛马会(Çamptown Races(1850))”,“冷地上的玛莎(Massa’s in de Cold Ground(1852))”,“棕色头发的姬尼(Jeanie with the Light Brown Hair)(1854)”,“艰难时日勿再来(Hard Times Come Again No More)”等等等。

他的创作中去掉了当时流行的游吟曲中的常见的粗俗和小丑般的搞笑,而赋之以精细的情感表达和优雅的诙谐。尤其可贵的是,当时解放黑奴的运动还处于酝酿期,他作为一个白人歌曲作家,创作了许多关于黑人的生活与情感的歌曲,在那些歌曲中,他去掉了当时流行的游吟曲中常有的对黑人的侮辱和嘲弄,以平等关爱之心尊重同情黑人。创作于1860年的“老黑奴(Old Black Joe) 一歌,沉郁顿挫,近似于黑人灵歌的风格,歌曲赞美了一个老黑奴临终前高贵的精神。这首歌曲20世纪80年代初时在中国大陆歌曲界曾风靡一时。

福斯特是美国第一个职业歌曲作家,也是那个时代乃至如今最伟大的歌曲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内容如是丰富而又自成一格,十分美国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宝贵财富;而歌曲中表达的思想与感触又是如此本质,比如哀婉的乡愁,对家与朋友的思念,所以他的很多作品能在世界各地流传,引起各种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的人们的共鸣和激赏。他后来的作曲家把他的歌曲称作“钩子(hooks) ” ,因为他的歌曲象钩子一样能抓住听者的耳,迷住听者的心。

福斯特1826年7月4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劳伦斯维尔(Lawrenceville, Pennsylvania)(现匹兹堡的东部),1864年元月13日卒于他正当37岁的华年。他的出生日是美国独立50周年纪念日,他出生时举国正准备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而同一天,两位鼎力推进了美国独立的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和汤姆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相继去世。

福斯特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在11个孩子中排行第10,小弟的夭折使他成了这个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从他的母亲方面继承了诗人气质,而且天性热爱音乐,幼时即显露天分与才华。他九岁时和邻居小朋友组成社团来表演戏剧,因为年龄小没法担纲重要角色,於是他演唱了一些流行的民歌和时歌,居然颇受人们青睐。后来名声外传,还有人付钱给他听他演唱。他挣的钱让他和剧团的小朋友们可以去匹兹堡剧院参加周六晚上的演出。七岁时,他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吹奏直笛(Flageolet)和长笛。后来又学会了演奏小提琴和钢琴。十三岁时开始写歌作曲。当时他曾师从于匹兹堡著名的音乐老师亨利•克雷博(Henry Kleber)。但是家里没人鼓励他做一个职业的音乐家,职业的音乐家在当时看来即使现在看来也最好只做为一种娱乐消遣而不足以谋生立业。十九世纪中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期,铁路、运输等各种工程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福斯特的父亲和哥哥们在工程技术、经商和政治方面都做得很成功,有名又有钱。福斯特不一样,他天性忧郁爱梦想,而且就是深爱音乐。现在流传下来的他的一张年轻时的照片中,他相貌英俊略显严肃,嘴角微微下垂,一双眼睛深沉而抑郁地看着前方。

1846年二十岁时,福斯特坐船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给哥哥丹宁(Dunning)的蒸汽船公司做记帐员。他认真工作,做了三年他并不真正喜爱的工作。值得慰藉的是,俄亥俄河上熙来攘往的商船和黑人水手们的船歌与生活,给了他很多的灵感,他在这段时间积累了很多的歌曲创作素材。工作外的业余时间他给当时的“克瑞斯蒂游吟乐团(Çhristy Minstrel Show Troupes)”写歌,歌曲很受欢迎,被广泛传唱。“哦,苏珊娜!” 在这时被传唱开,甚至随着淘金热被游吟乐团唱到了当时蛮荒的西部加利福利亚。他的成功也吸引了出版商的注意。陆续出版了他的十二首歌曲。在二十三岁时,福斯特决定了膺从在他心底蜇伏良久的渴望,同纽约的一家音乐出版商签了合约,开始了他歌曲作家的全职生涯。

1850年7月,福斯特与简•麦克道尔结婚。婚后十年是福斯特创作的高峰期,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诞生在这十年间。虽然福斯特是一个有才华又勤奋多产的音乐家,因为当时的专利保护法不健全,他从他的作品中挣到的钱相比他歌曲的流行程度简直微乎其微,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过着入不敷出的穷困生活,要依靠他的哥哥威廉姆(William) 和莫里斯(Morrison)接济。“哦,苏珊娜!”,他的第一首全国性的备受欢迎的歌曲,一百美元卖给了辛辛那提的一家公司,歌曲被二十多家出版公司盗版,盗版商靠卖这首歌的乐谱挣的钱数以万计。另外,他创作的歌曲总是由别人演唱,虽然歌曲受人欢迎,四处传唱,幕后的他却藉藉无闻。当时的人们对他的生活了解很少,现在也无从考据。很多人把那些歌曲当成民歌或者干脆认为是无名氏创作。只有他的歌曲记录了他短暂寂寞的一生,也反映出他个人的性情。从1861年起福斯特独自居住在纽约城,留下简和他们唯一的女儿在匹兹堡。1864年,由於持续的高烧,他孤独地死在了纽约的福利医院,钱包中只有38个美分。钱包中还有一张写着几个铅笔字的小纸片—“亲爱的朋友和温柔的心(Dear Friends and Gentle Hearts)”,大约是一首未完成歌曲的标题。

他生前的寂寞潦倒没有阻断他身后持续的盛名和歌曲遍布天涯。在他的故乡匹兹堡,后来修建了福斯特纪念堂;在他死后的七十周年,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纪念音乐会,以后每年在他的忌日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而这些身后的盛名是否可以慰安他生前的潦倒寂寞?有时候,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假如灵魂存在,他的灵魂一定寄托在这些生动的乐符和歌词中;而我,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旅行者,跨越了千山万水,站在他歌过哭过的土地上,声声断断中仍然可以感应他,那一段时期,那一些地方,那一些人们,那一些生活存在过。

原歌词:

Oh,Susanna!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m goin’ to Lou’siana my true love for to see.
It rained all night the day I left,
the weather it was dry;
The sun so hot I froze to death,
Susanna don’t you cry.

Oh! Susanna, don’t you cry for me;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 had a dream the other night,
When everything was still;
I thought I saw Susanna dear,
A-coming down the hill.
The buckwheat cake was in her mouth,
The tear was in her eye,
Said I, I’m coming from the south,
Susanna don’t you cry.

Oh! Susanna, don’t you cry for me;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 soon will be in New Orleans,
And then I’ll look all ’round,
And when I find Susanna,
I’ll fall upon the ground.
But if I do not find her,
This darkey’ll surely die,
And when I’m dead and buried,
Susanna don’t you cry.

Oh! Susanna, don’t you cry for me;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ijQX5S1AYM

叮叮当

2009年3月7日星期六

叮叮当。。。我也开博啦。看别人的看了那么多,自己得闲也写写什么吧。

我上班进公司楼要用badge,进办公室要开门,办公室的电脑上也有把锁。为了省事,我把两把钥匙和badge串在一起,挂在裤兜上。我走在楼道里,叮琅叮琅,印度姐姐从玻璃门后探出头,笑笑说,“嗨,是你。”这种金属撞击的声音不大,清脆动听。古代的女子行走时,环佩玎珰,我可以想像其声之悦耳,其态之娴雅。

N年前去游北京孔庙,离雍和宫大约一两条街(?),进去即见幽静,没什么人再去拜见孔夫子了。那天来了个台湾旅游团,添了些人气。那天碰巧是孔子生日,孔庙的副馆长一激动,把珍藏的一套墨玉编钟搬出来了,给我们(主要是台湾同胞,我跟着沾光)演奏了一曲,他还跟着唱。曲是古曲,词是古辞,内容是歌颂孔子的。墨玉敲出的声音高的清亮,低的倒也浑厚。这种古乐,比起交响乐,单薄了很多;但是简单不繁复,清清爽爽的,自有气韵在里头。

我喜欢听各种动听的声音,我的耳朵也能分得清各种不同声音的细微差别。我喜爱音乐,在我孤独的时候,音乐伴着我;在我不孤独的时候,音乐也伴着我。音乐还带给我更广阔的人生,带给我一些我终生热爱的朋友。

音乐好象将我的另一个喜好挤到第二位了嘛。但是不会,我现在正在用她表达。何必排座次。我喜爱音乐,能欣赏,但是不会创造;表达,也就一点点。文字呢,我热爱读书。书本,让我能立足人生,让我自己“书写”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环佩叮当的悦耳声,但不拥有也学不来古代淑女的优雅步态。在江湖中行走,我若能完全自由自在地设计我的人生,我心仪的是电影“Mummy”中Rachael Weitz塑造的形象。当奥康纳笑着问她:“Who are you? ”她说:“I am a libra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