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天看了大家的帖子,我觉得有趣,简单拷贝了一份大头朝下的寄给了我的某朋友。

朋友肉麻回道:“
旅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就是厉害。第一,可以将一个话题讨论到极致,整理一下,直接成‘麻肉论’;第二,刀刀指向别人要害,刀柄却始终归一,不像国内论坛,三句话已经开始跑题,五句话已经开始骂人。”

俺显然是属于有被麻需要的,就做了这篇《麻肉论》。

 

《麻肉论》

(剽窃作品,根据psychina,gyro,JFF等人的妙论整理)

    [引子]网上掐架口诛笔伐,图的是过瘾,一时伶牙俐齿出口伤人而后快。2010年1月,恰逢新语丝大奖颁发,获奖者大贴感谢信,‘卓二不群’的鸡就马上跳出来其斥为肉麻。从而引发了新语丝人的理性讨论。

回顾历史何曾有过何为肉麻为何肉麻的争鸣?何人做过肉麻的深思深想?新语丝论坛藏龙卧虎,任何事,有见解,遂《麻肉论》横空出世!记之。

    1.何为肉麻?
肉麻是一个主观的感觉,但是这不等于说肉麻不能被理性地分析。新语丝人爱科学。任何课题的讨论首先要定义,这是基本功。
第一定义:肉麻是主体对空洞和虚伪的情感表达的厌恶的感觉。
第二定义:肉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本质需求.我们对肉麻的需求绝不亚于对理性的需求。但没有真正的理性就不能进行高级的肉麻活动。肉麻的本质是什么?这和科学精神的本质一样,只能被呈现,不能被言说。
    第一定义无人反对,可以说是肉麻研究者的主流意见。
第二定义有些反对意见,一是说定义太宽不好掐,二是说不要玩这种不可知不可说的神秘主义。遂弃之不用。

    2.肉麻好还是不好?
    有人持否定意见:感到肉麻跟感到恶心感到渗人感到疼感到不舒服一样,对有这种感觉的人就是不好。 肉麻是一种主观感受,可能因人而异,这是另一回事,它说的不是有此感受的人,而说的是引起感受的那个人或物或事或WHATSOEVER。不要美眉胡子一把抓,浆糊一捣虚无主义。 
肉麻作为一个概念就是BY DEFINTION 就是不好的感觉。没有什么好不好可讨论的余地。见了性感的蛮腰曲线也要求导证明其美丽的理性,这是一种走向理性反面的极端;
    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分析:有勇气肉麻比没勇气肉麻好。肉麻的需求包括被肉麻和肉麻别人的需求。对一个“卓二不群的”声称不相信有什么被肉麻的需求的人来说,你没有被肉麻的需求不代表别人没有,你不相信有什么被肉麻的需求不代表你没有这种需求。面对这种被肉麻,“卓二不群的”人只好不接受这个肉麻从而真的接受了肉麻。

    
3.谁的肉容易发麻?
    有人认为鸡肉比较容易发麻,因为鸡缺乏一份健康的情感。主体对情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拥有一份健康的情感,面对一份健康的情感, 表达一份健康的情感,接受一份健康的情感,是一种态度和能力,和力学知识一样,需要不懈地学习,不能够用物理数学来取代。情感是人类全面的生活不可缺如的部分,也是一种干货,不应该受到其他类型干货的侮辱和嘲弄。健康的情感的缺乏只有一条方法来修补,就是学习,而不是嫉妒。那么何为健康情感,非健康情感和无产阶级革命情感呢?对情敌心生嫉妒,是健康情感还是非健康情感?或曰:真实的基本都是健康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感终于开始婚外恋就是走向真实的表现。
    鸡则找出历史上可能让人普遍感到肉麻的“戴金丝边眼镜的郭院长”或“镶金门牙的汉奸大队长”来说明自己情感与他人无二。

    
4.如何肉麻科学
    新语丝人认为不能完整地全面地理解肉麻现象就没有资格在新语丝谈科学。
    科学可以被肉麻吗?大家普遍认为可以,如果试图言说科学精神,但呈现出来的东西正好相反,就是对科学的肉麻。比如把科学搞成宗教一样就是对科学的肉麻,是一种高级的肉麻,是片面的理性的容易犯的错误。科妄也是对科学的肉麻。
    但是没有柳叶刀,如何理性的分析解剖肉麻的成色呢?为了说明研究肉麻的难度,大家学习了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院长对科学的描述:“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 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 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 真理。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 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学完了有人觉得郭院长肉麻吗?好像没有。鸡总结说煽情煽得大家都觉得舒服那就不叫肉麻,而叫艺术了。

    
最后肉麻一下:空洞和虚伪的情感和造假一样在新语丝是没有任何市场的,是老鼠过街。
   
    原始文献:2010年1月19日psychina的《鸡肉比较容易发麻》 以及后面的跟帖。

    2010年1月24日发表于新语丝读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