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03

《走近科学》节目的弱智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最近终于为了将这种印象扩大到最大,终于开始讨论中医的问题了,昨天的《走近科学》的最新一期的题目为《中医脉诊之谜》,总算是把弱智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因为央视大幅度的介绍了一位很有表演欲望的中科院退休研究院柯学尧的经历,所以在此主要对这位柯退休研究员的经历和言论进行分析,我想仅仅这一点已经足够说明央视《走近科学》的弱智了。

首先央视用假纪实的手法介绍了柯学尧曾经身患乙肝,经中医治疗痊愈的经历。看上去央视是很愿意相信柯学尧确实是被中医治愈了,柯学尧也不会再从其他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愿意请教一下专业的肝病科、传染科、内科等等任意一个专业人员的话,都会给出截然不同更有科学依据的回答。别的不说,我的父亲也曾经是一位乙肝患者,发病的时候转氨酶比柯学尧的500还要多,症状也很严重,那个时候医疗条件差,乱七八糟的药吃了不少,但没一个管用,后来索性把所有药都停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吃什么吃什么,症状和检验指标居然逐渐正常了,三年前在我的要求下又复查了一下,主要乙肝病毒标记物居然转阴了。也许有人会追问我父亲当时吃的什么药,但我所学的只是告诉我,父亲的情况完全属于乙肝病人正常病程中的一种。关于详细的机制,只要耐心的看一下任何一本现代医学的肝脏病学都可以找到答案。

至于柯学尧提出的驻波和脉诊的理论,央视尽管看不懂,但还是非常愿意相信,因为节目最后尽管主持人也表示不懂,但还是坚定的相信,不知道这期的《走近科学》是不是应该改名为“走进中医”。我想央视的主持人大概能在不接受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对所有自己不懂的东西统统接受,我甚至有兴趣打听一下央视主持人的家里是不是摆满了各式各样宣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柯学尧的理论可以逗笑任何一个有合格医学院校教育经历的学生。电视中相当简略,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看清楚,我专门找出了柯学尧的论文,下面将进行详细的解说。另外说一句,在检索这位中科院前物理研究员的论文时,只发现了一篇中文的与物理学有关的文章,其他仅有的三篇全部是和驻波、中医脉诊有关。结合近几年来有些中科院研究员的所作所为,我实在搞不清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

首先说明,该文章来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6月第13卷第6期,文章题目《用驻波观点研究脉和脉象的产生机制》,作者柯学尧,欧阳华甫,王洪图,宿明良,最后一位就是央视节目中脉诊仪的发明者。说实话我对宿医生还是有好感的,至少人家敢于承认花费300万人民币研制的脉诊仪始终没有成功。下面对柯文中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进行分析:

首先,柯学尧为了说明动脉中流动的是波不是血液,用了一个似乎是常识的悖论来解释,按照血液的流动速度,脉搏的跳动应该比心脏慢6秒,而实际情况是脉搏和心脏同步的,只有波才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因此血管中流动的是波,不是血液。我不知道这位物理研究员的物理是怎么学的,或者汉语水平实在成问题,难道他认为血液中每个红细胞在脉搏跳动过程中和空气分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一样,做原地的跳跃运动?他知不知道每次的心脏和脉搏跳动都有大量的血液从心室进入动脉?柯学尧还把脉搏和声波做比较,不错两者都可以算作机械波,他也知道两者之间频率相差很大,但为了证明脉搏和血压没有关系,柯学尧竟然说声波的传递和空气流动没有关系,难道学物理的人都认为声音传递的速度和风向无关?

之后柯学尧对脉就是驻波的解释这样的:“驻波的特性为:①驻波是一种位置不变、振动幅度不变的波。中医诊病的脉,其位置不变,振动幅度在一定时间内也不变。②唯有驻波才会出现距离波源远比距离近的振幅大的现象。因此,笔者认定脉是一种特殊的驻波。”对于第一点,好像位置不变一定时间内幅度也不变的不止是脉,呼吸时胸廓起伏形成的波也是如此,是否呼吸也是驻波?第二点,不知道柯学尧有多少证据说明人的动脉是远离心脏的比近处的振幅大,上过血管和心脏手术的可以作证,人体里比桡动脉里心脏近,波动幅度又比桡动脉大的动脉太多了。况且,出于好奇,我查询了驻波的特性,大约有四点:第一、在波节点,质点没有运动;第二、不同质点有不同振幅;第三、波腹的振幅最大;第四、两波节间的距离是二分之一波长。和柯学尧对驻波特性的解释非常不一致。如果按照后者的定义,柯学尧要证明脉搏是驻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说根本走不通。

要把驻波的问题说通,当然按照柯学尧的解释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找到和心脏这个波源方向相反的波源,柯学尧提出了一个小心脏的说法,认为外周的毛细血管定期的开放和关闭构成一个小心脏,所形成的波和心脏的波源在脉搏的位置形成驻波。这里他还引用了现代医学关于外周毛细血管开闭的描述作为证据,但是他没有说明这个他所谓的小心脏跳动的频率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心脏的频率一样?如果不一样,所谓的驻波可就无法形成了。事实上,外周毛细血管开放和关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开关周期,只是固定状态下保持一部分毛细血管开放,一部分毛细血管关闭,开放和关闭的比例在安静状态下是固定的,不会像心动周期一样产生明显的波动。柯学尧也从来没有观察到与心脏方向相反的波源,这个小心脏的概念只是为了圆自己驻波之说给毛细血管带上了一个假面具而已。至于后面所说各脏器的小心脏都会到达脉搏的位置,从而造成脉搏的变化,更和驻波的原理无法挂钩。简单看一下解剖图就知道,就算肝脾肾存在小心脏,这些小心脏产生的波要达到脉搏的位置和心脏的波方向也是相同的,无法产生所谓的驻波。

柯学尧的文章我是耐着性子看完了,不过我建议大家不要再浪费时间去看,浪费我一个人的时间就足够了。最后说一句,柯学尧不仅物理学、文字能力和逻辑成问题,连最简单的医学问题也出错,不知道审稿者是谁,因为有些错误的出现足够让编辑钻地缝的,比如这一段:“心脏收缩产生压力波,通过主动脉口,向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和上肢动脉传播,一直传播到身体每一根动脉毛细血管。”医学院大二的本科生都知道:冠状动脉是万不该出现在心脏到上肢以及除心脏本身以外的其他毛细血管的路径上的。

May 03

在反对伪科学和学术不端行为上,伪科学或造假一方和反伪打假者是针锋相对的双方。在两者的交锋中,伪科学会自动结成同盟军,比如风水先生肯定会支持中医,中医也或明或暗的认同风水的“科学性”。在网络这样一个可以毫无顾忌的嬉笑怒骂的场所,伪科学的声音往往比反伪者更多也更有味道,对于科学素养不高,易受鼓动的大众,更有吸引力。反伪者尽管被称作恶人,坏蛋,却还是以讲理的居多,连骂人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还要担心被对手抓住素质不高的把柄。这个时候打假者也会对相似观点者格外垂青,愿意和同志多交流,在自己被围攻的时候,盼望他人能够给予支持,他人受围攻的时候自己也忍不住出手相助。看上去非常自然,或许还有人倡导这样做,但是我认为这种结盟思想有弊端,今后的反伪者,尤其是像我这样单打独斗的仅限于网络上的反伪者还是独立行动的好。

反对伪科学自然是以科学为靠山,以科学原则为唯一原则,以科学事实为唯一证据。不能考虑政治、个人利益,当然更不能考虑面子。然而科学不是反伪者的勋章和旗帜,科学也不会像天主教廷一样因为有人维护和宣扬而给个荣誉称号,这也不应该是反伪者的目标。同时科学又是一个险峻的山峰,每个人上山的路都是狭窄曲折的,必须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排除所有的干扰,才能保持在科学的道路上,稍有不慎就会滑向伪科学的悬崖。我相信大部分反伪者是谨慎的,但人难免会犯错。我能够保证对所有病人都坚持医疗原则,但是当我刚刚值完了一个忙碌的夜班,夜间睡眠不足两小时的情况下,又被领导喊去坐一上午门诊的时候,就不敢保证不会遗漏重要的细节了。如果因为出于同盟军的考虑,我的错误没人提出,甚至对手指出时有人替我掩护,或者别人犯了错误,我出于同盟军的考虑不去指出,反而设法辩解,那我们和伪科学又有什么区别?

或许伪科学党徒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很让人恼火,但这并不成为反伪者结盟的理由。虽然我的文字通过新语丝后浏览量大增,但对于新语丝上的言论也要保持警惕。反伪者就应该对一切与科学相关的话题保持敏感,随时准备挑刺。被挑刺者应该看对方究竟说了什么,而不要看对方是谁。如果我关于中医批判的话题中出现了医学错误,指出我错误的人又是我熟悉的铁杆中医粉丝,我也应该接受。如果指出我错误的人是平时经常在我被围攻时出手的人,那更应该接受,而不是心生不满。

May 01

CNN最近在国内成为热点词汇,对其印象大概主要是负面的。浏览CNN网站是我的一个习惯,昨天看到一则报道,是关于中国的《易经》和风水的,看得出这位记者和编辑对《易经》里的算卦还是心驰神往的。就这样的水平,我看可以给反对CNN的人提供一点蔑视的素材。但我也不得不担心,还是有不少国人会因为这样的报道给CNN加分的,同时我也相信:反CNN,又赞赏这篇报道的人,估计十有八九是中医粉丝。

易经说(原载CNN2008年4月29日,lw56102译)

中国香港(CNN)–易经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本关于变化的书”,这是一本中国古老的关于占卜的手册,主要通过投掷硬币的方式画出一个六角形(由六个叠加的水平线组成),然后通过解读六角形回答关于未来的问题。

这本古书研究的是人生命中的变化,易经相信通过了解变化的方式和周期可以为未来的事件做好准备,并且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很多中国人依赖易经做出决策还预测未来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有人相信易经是由传奇故事中中国的皇帝伏羲氏创立的。

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以阴阳的数学系统为基础,阴代表断开的线,而阳则是一条完整的线。

阴和阳是能量的两极,但也是保持宇宙平衡的重要力量。
原文地址:
http://www.cnn.com/2008/WORLD/asiapcf/04/28/olympics.iching/index.html

May 01

我是经常浏览CNN网站新闻的人,最初主要是为了保持对英语的敏感性,但是关注的新闻更多的还是与中国相关的,主要是为了看看除了千篇一律的国内媒体之外,别人对同一件事情是如何描述和评价的。现在说CNN客观公正,恐怕除了CNN自己的老板没有人会同意,尤其是中国人,不管是左的还是右的,大家在CNN不客观不公正这一点上也存有共识,虽然依据不一样。在我看来,CNN的态度且不论,但是专业素养还是要比国内高一点点,至少人家在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会尽量详细的注明。要说CNN客观我也不同意,因为记者媒体所共同拥有的一些小伎俩CNN也照玩不误。尤其在对中国的报道上,本人已经见惯了几个招数,和大家分享一下:

挑选事实:CNN对中国的报道以负面居多,甚至说CNN专选中国的负面新闻也不为过。这未必能够说明CNN对中国抱有偏见。而是媒体的职业习惯:对于一个与自己没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国家、地区或者群体,尽量选择能够让读者产生愤怒、疑惑等负面情绪,或者通过对比让读者产生优越感的新闻素材。有人说CNN在美国影响有限,但再有限也肯定是以美国人为主。关于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者春节期间领导人访问孤寡老人的报道,不仅中国人赶紧转台,美国人也没多少兴趣。负面报道更能够吸引美国人的眼球,满足美国人站在高点上俯瞰的心理。

巧加定语:即便CNN报道中国的新闻都是符合事实的,为了符合既往该媒体给中国定位的形象,可以加一些不妨碍事实的定语。比如引用中国政府的说法,一定要强调这是官方的说法,引用新华社,一定要在新华社前面加上官方的(official)。有些国人可能以为官方的更权威,但不要忘了CNN对中国政府的定位形象可不像国人,只会比观点激进的国人更激进。但是引用反对者的话,尤其是在标题中,却可以省略被引用者的身份,就好象CNN自己看到的一样。更绝的是,CNN对自己不喜欢的一方说的话,后面更喜欢加一句:“但是他没有给出更多细节”,或者“但是他拒绝回答其他问题”。所以我觉得政府发言人今后再发布新闻时最好对这样的手法也留一手。有了这样的定语和分句,不喜欢中国或者支持反对者的立场持有者更容易寻找借口。

改变顺序:对于观点对立的双方,记者或媒体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一方的观点放到前面,把自己支持的一方放到后面。更无耻一些的会先去采访自己不喜欢的一方,然后把采访到的话交给自己支持的一方逐条批驳,然后再不给前者机会反驳。这就像拳击裁判对一方说:“今天比赛改改规则,你先打他一拳。”拳手稀里糊涂的打了一下,然后裁判转头对另一位说:“你现在可以打他了,记住要尽量一拳致命。”在这样的安排下,读者更容易记住和接受后面的观点。

我个人不喜欢大张旗鼓的反对方式,但我有自己的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CNN的新闻我还会继续看,但和国内的新闻一样,不仅仅要看新闻,还要看出新闻。至于一些自认为精英,对留学生的做法极尽讽刺的人,我不同意这些人的观点。首先,你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怎么做,更没有权利要求别人都和你观点相同;其次,留学生的做法是不是与自己所受教育有关,是不是受人指使,你也没有任何证据,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愿意把这种行为做这样的猜想。CNN认定留学生受官方指使的证据也不过是人家穿着同样的衣服,有人在发小红旗而已。我倒要问问CNN和这些精英:足球赛场上身穿同样球衣手拿同样旗帜的人是受哪个政府指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