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学术反腐言论集 (一) 2009年学术反腐言论集 (三)
Nov 07

2009年学术反腐言论集 ()

如果学术界是没有诚信的,学者是没有道德的,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某一篇论文比如说是出现了剽窃或者是他的实验数据不真实,那么这种现象如果泛滥下去的话,一是有可能有些学者道德沦丧之后,他从事的研究有可能是危害人类的。另一种就是说,如果大家都不是潜心去研究了,学术的原创性我们国家真正的自由创新可能也就无从谈起了。(胡海岩 中科院院士 央视 《新闻调查》2009.3.21

这个迄今最大的学术丑闻(即浙大论文事件)肯定会唤醒人们注意到,中国大学正面临着诚信危机,官办的《中国日报》社论说。

大学领导“根本就无视造假指控,或试图将其掩盖……为了保护学校的名声和利益。” (方舟子)

不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科研的国际声誉的影响非常严重。例如,有些美国科学家拒绝为中国研究者提交的论文审稿,因为他们不知道能否相信其数据。(方舟子)

中国大学教师承受着发表论文的压力,最坏的情形是,这意味着匆忙复制并粘贴他人的工作。在教授当中有很多装没看见的和事老,因此很多人抄近路,并且逃脱处罚。(Jeremiah Jenne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候选人)

腐败和造假在中国非常常见,学术腐败和造假只是反映了社会状况。(胡星斗)

众所周知,如果付给编辑们足够的钱,许多中国学术期刊将不经同行评议发表任何东西。(胡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剽窃和赤裸裸的捏造在中国学术界泛滥,因为至少直到最近,造假的回报很大,而对其处罚微不足道。它有利可图。(Stephen

中国大学的剽窃现象有悠久的传统,有些中国教授实际上教他们的学生如何剽窃。(Stephen

不相信来自中国教授的推荐信,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中有许多是学生自己写的,他们的老师不过是签个名。(Stephen Stearns 耶鲁大学教授)(以上自《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323日)

有必要建立院士退出机制,惩戒那些亵渎学术道德、造成极其恶劣影响、损坏院士群体公共形象的院士,并构建一套可供现实考量的学术腐败整肃机制。(赵林中 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自《和平论坛》网)

不管李院士有沒有造假的动机,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文章的內容負責,這是学术界的常识,如果中国学术界缺少对這一基本常识的尊重,学术造假恐怕還會愈演愈烈。(王志安 学术受利益集团圈养更可怕” 自南方网090317

近20年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过度宽容,导致更多的人铤而走险,不劳而获。(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 朱清时)

学术造假与造假币、假货没有什么两样,不打击假币、假货,经济秩序就会混乱,不打击学术造假,就打击了老老实实工作的人,创新能力自然会萎缩。(朱清时)

对学术道德不端的行为也要严打。首先要加大舆论压力,让造假的人惶惶不安;其次是进行普查,以自我认识为主;然后对少数越轨者严打。对一些案例要交叉调查,乃至进行司法调查。在法律方面,则需完善司法解释。。(朱清时)

学术腐败像癌症一样,如果听任不管就会恶性蔓延。(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

不少大学校长和研究机构领导不愿谈这些问题,往往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认为自曝家丑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相反会提高自己的声誉。(葛剑雄)

学生发论文很难,就把自己导师的名字署上去,有些杂志,交钱就可以发文章。(葛剑雄)

在惩治学术腐败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有任何的屈从。我校对学术造假的态度是一经发现就肯定处理。具体处理要视情况和情节轻重而定,我校的研究生,如果发现论文造假,拿了学位的要追回,或者宣布无效。对教师来说,严重的要开除。(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对有意造假者一定要处理,让他们付出终生代价。国家立法机构应尽早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补充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胡海岩) (以上自《人民网》090312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学术打假机构,对政府资助项目的质量和真伪也缺乏有效检验。对造假事件多是学校单独处理,有的院校、科研机构态度暧昧模糊,甚至姑息迁就——近年来,造假事件不少,得到严肃处理的不多。(何勇 宁波晚报 090322

宽容学术造假势必让道德底线不断后退。(工人日报 自中新网 090205

那些造假的人自己的脸都不要了,你还给他留一张脸干什么?(方舟子 中华儿女2009年第4期)

学术腐败的根子在于当权者的纵容,在于对敢于揭露学术腐败行为的人所施行的打压使得腐败者更加肆无忌惮。(财经网 网友cetacean 20090322

急功近利者不惜在弄虚作假上做文章;自抬身价者在文章加上有名望的专家联合署名,以便于文章发表。我身上也发生过类似情况,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利用我的名义以求登上学术杂志。(钟南山院士 中新网38日)

大学的行政权与学术权应该分离,成立学部制。院长拥有行政管理权;学术权交由专门的学部管理。(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中新网38日)

如果学术腐败了,这个大学就腐败了。(中山大学校长 黄达人)

像查处致命假药一样铲除学术腐败,是职能监管机构、学术界及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独立监管机构的建设、法制体系的建设、激活民间举报、舆论监督等社会资源,都应当在这个共同命题下逐一破解,方能让学术腐败在体制改革中被割除。( 济南时报 090204)

现实中很不幸的是,坚决打击学术腐败的口号背后却是事实上的对剽窃、造假的纵容,是对异己不择手段的打压。([新浪杂谈] 反对学术腐败应当言行一致2009-03-26

对于学术腐败者如果抓住了只是取消资格,解除合同,追缴相关经费,把腐败所得进行扣回和罚处,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处罚不应该是补偿性的,而应该体现惩罚性,这样才有威慑力。只有做到有腐必究,严惩不贷,才是真正遏制学术腐败现象的得力措施。(根治学术腐败就该下猛药《青岛早报》090316

现在的科技评奖,有很多是大领导领衔,小领导加塞儿,真正干活儿的人在中间,后面是一大堆搭车沾光的人……这已经是科技界公开的秘密了,是一种隐性的学术腐败。(冯成建 昆明冶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隐性学术腐败:领导挂名科技评奖成惯例》人民日报 090205

从我在高校调查的情况看,每一项学术腐败都离不开两样,一个是权,一个是钱,而根本上,出现腐败的原因是权力。(权力集中导致学术腐败

http://huitian.spaces.live.com/blog/cns!F619A4E6B2F09CE8!157.entry

整治学术失范还应该真正开放社会监督,比如网络监督。只有这样的开放门户,才能跳出利益共同体的睁一眼闭一眼式的监督,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腐败行为才可能无所遁形,而学术规范的公共领域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如果仅仅依赖诸如学术道德委员会之类的内部监督,注定不乐观。

在学术即利益的今天,正像北师大教授卫志民所描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者往往会被看作是不懂事者、找事捣乱者、被人指使者和别有用心者,学界同仁或学界主事者对举报者动机的关心常常大大地超过对事实真相的关心。学术道德课并不能根治学术腐败http://www.readfree.net/htm/200903/4716052.html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