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网友关于由坐月子里的不科学习惯和眼保健操等问题的讨论,使我们了解到日常生活里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但是并不科学的认识问题。读后感到收获很多。我在这里也想提出一些有类似性质的问题,供大家讨论,也许有一点科普意义。所有提出的问题都不在我的专业知识范围内,因此我期待得到评论或批评。
一 , 对农历历法的一点认识
1. 常听有人说: “秋后必有一伏” ,“春打六九头”,很多人往往用这些话语来赞赏农历历法之深奥。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定义“伏”,只知道“伏天”的定义是这样的∶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则可能是十天,也可能是二十天。什么是庚日?,这是中国人记日的方法之一,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计日,如同西方人的星期,只不过不是七天一循环,而是六十天一循环。60天里,用同一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命名的日子的出现周期为10天。
这就是说∶因为秋后设一伏,所以,“秋后必有一伏”。“秋后必有一伏”,此语不比“秋后设一伏”增加任何新意义。
数九是从冬至开始的,每九天一段,1 九到 5 九,用了45天。一年约365.24天,一年分24 节气,从冬至到立春中间是3个节气,所以平均为 :
365.24 * (3/24) = 45.655 天
冬至数起的第46天,正是立春应出现的时候,所以“春打六九头”并无神奇之处,只是一年里24节气平均分配,每节气相距15天略多一点的结果。
2.常有人问,今年何时入伏?何时出伏?以为只有伏天和天气热密切相关。其实这里有误解。
节气,是为了补足农历和天气关联不足而设定的,节气是和太阳对地面的照射角度有固定关系,因此节气可以反映地面某处的多年平均温度,节气和天气的关联已经很好,现在进一步和庚日关联,实在是画蛇添足。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入伏,比说“每年夏至以后第四个星期日天要热了”还要可笑。因为实际的入伏时间离开夏至会在21天到31天范围随机变化,无规律可言。二伏起始日,和节气大暑的距离,或前或后会有十天的差别。
设伏是多余的。因为,节气可以反映地面某处的多年平均温度,而“伏”和节气的关系有十天的不确定性。三伏共有30天还是40天几乎是随机的,并不是对天气的预测结果,并不是伏天长,热的时间就长。因此,“数伏”看天气不如从节气看天气。
同样,入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出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也是节气之外的画蛇添足。
“数九”固定由冬至日开始,所以能比“数伏”较为准确地反映天气。不能说是节气之外的画蛇添足,但是是信息冗余。
3. 有人老要查历书确认今年某节气在那一天,不知道对气候的估计只要用公历,无需关心节气。
说明这一点,话较长。
农历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一周为一月。12个农历月少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年)的时间。农历用两个办法使得自己和公转(气候)关联。一是设置闰月,使农历的年的平均长度和地球公转一致,于是农历的年有时12个月,有时13个月,农历里的同一天,(例如春节)气温变化大。按农历安排农业生产,问题较大,于是另设一套节气系统来反映地球公转,指导农业生产。节气在农历的位置没有固定关系,前后会有29~30天的移动。不查历书,就不知道今年某节气在哪一天。
在阳历里以地球公转一周为年,年和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不是整数倍的关系。使得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两种长度,两种长度只差一天,所以反映地球公转的节气在阳历里有基本固定的日子。前后差别不会超过一天。例如:立春都在2月4日或3日,春分3月21日或22日,清明4月4日或5日,(大家都能记得当年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群众运动正是清明节那一天,后被称为四五运动。)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3日或22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以上数据在2008年到2020年是无误的)。因此用了阳历可以把节气谈忘了。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这样做了。例如∶辽宁地区,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号召大家“不插六月秧”(六月前完成插秧任务),这个六月是阳历的。又如每年冬季采暖期开始和结束的日期也都用阳历来规定,不必用节气来规定。 如果要规定夏季防暑降温措施的起始和终止时间,不会用农历,节气,更不会用“伏”,只要规定阳历的日期就可以。伏,节气都可以而且应该被淡忘了。
农历的优点在能反映月亮的圆缺,反映潮汐,对路灯不多的地方如山区,海洋的生活、生产有帮助。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多数人对月相已不关心,内陆地区也不关心潮汐,农历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很多人不知道阳历和节气的几乎固定的关系,因此老要查历书确认今年某节气在那一天。其实是不必要的。
农历的使用也有对生活和生产不便的地方,例如,由于节气和春节没有固定关系,春节可以在立春前后半个月出现,农民在春节到元宵的休息后,要进入春耕大忙时期,但是元宵来得早,备耕时间长,来得晚,备耕时间短,匆忙(来得早,晚可以相差近29天)。这就是有“春脖子短”的问题。而从阳历来看,根本没有春脖子长短的问题。春节在阳历里的无序出现,也给工作、生产的安排带来困难,二月本来只有28~29天(这是公历的毛病),因春节还要扣去几天,工作日更少了,计划更难安排。
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农历值得中国人引以为骄傲,但也不可过分,因为,目前我们使用的版本是由德國籍传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在清初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