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的“兴”

2011年7月12日

“赋、比、兴”三者的“赋”在《楚辞》中,那是一抓一大把。
“比、兴”一般容易混为一谈,其实大有区别。
有人说:《楚辞》中只有“比”而没有原意义上的“兴”。
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楚辞》中有“兴”,只是很少而已,试举两例: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郑延慧的梦想

2011年4月16日

“(我)梦想,长大后办一个大幼儿园,能让小孩子从小在讲信用、讲道义、讲慈爱、讲善心的环境里生活,希望他们将来能用科学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
“我。。。。。一直都认为文科不能救国,一个国家一定需要科学。。。。。。我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些热爱科学的、做人很正直的、很有道义的一种人,国家应有这样的一些接班人,使得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
1960年3月,新中国唯一的少儿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杂志创刊了,郑延慧女士是责任编辑。当时是丛刊,只能到书店买,不能订阅,文革前出版了14期。
1978年,《我们爱科学》复刊成正式的期刊,可以订阅了,一年12期。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心里,被它播撒下了科学的种子。
比方说,在众多的的小读者中,有个普通的福建孩子——方是民,今天的方舟子。。。。。。
我们感谢郑延慧女士和她的梦想,感谢无数象她一样默默地为中国的未来做着铺路工作的人。
我们的一生,受惠于无数这样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们感谢他们!

“自然铝”救不了“西晋有铝说”

2011年2月16日

在《周处墓中的小铝片》一文中的末尾,我本以为写了那么多篇宣扬“西晋有铝说”的叶永烈先生后来终于有一篇澄清“西晋有铝说”的文章。不料,今天找到我以为的那篇文章——他在1985年出版的书《科学王国漫步》中的一篇《自然铝和“西晋有铝说”》,真是大吃了一惊,原来我们的科幻作家给“西晋有铝说”捞着了一根救命稻草。此稻草之神奇,据说可以“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将来“西晋有铝说”也会排除“混入物”之嫌,最终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如此论断,斩钉截铁,连“可能”两字都不需要啊。佩服老叶!
奇文共欣赏:

《自然铝和“西晋有铝说”
作者 叶永烈

1983年4月11日,新华社报道了在广西某矿区花岗岩中发现自然铝的消息,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自然铝,也就是天然的金属铝。过去,我只听说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铂、自然铜、自然汞等。人们曾在大自然中,找到重达112公斤的自然金块,13.5吨重的自然银块和420吨重的自然铜块。铝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金属,一般是以氧化物——三氧化二铝等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读了新华社的消息,我第一次听说居然还有“自然铝”。于是,我向新华社了解,并向发现者邓燕华、张乐凯、欧锦秀、张慧珠四位同志请教,才知详情。在这里,向读者披露一而。

原来,最初发现自然铝,不在地球上,而在月球上!那是在1970年,苏联首先报道了在“月壤”中发现了金属铝碎片,亦即自然铝。

既然在月球上有自然铝,那么,在我们脚下的大地——地球,有没有自然铝呢?

1978年,苏联勃·伏·阿列尼可夫等在西伯利亚发现了自然铝,含铝为98%,此外还含有少量镁。

然而,在1980年,苏联的论文提交国际新矿物委员会讨论的时候,被否定了。委员们认为,那里可能受到人工污染,因此所发现的自然铝不可信。

此外,苏联的诺夫格拉多伐分别在1979、1981年,又两次发现自然铝。

这次,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是在广西某地的“黄铁绢英岩”中发现自然铝。它是花岗闪长岩断裂带的蚀变岩,自然铝与石英共生,排除了所谓“人工污染”的可能性。它以确凿的事实说明,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自然铝。

据发现者告知,这次发现的自然铝,银灰色,有着很强的金属光泽。经电子探针波谱分析,含铝在96%以上。此外,还含有铬、硅、铜、铁、镁等杂质。他们还发现,自然铝的硬度明显高于人工炼制的金属铝。

自然铝的发现,无疑是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成果。然而,它不由得使我想及中国考古学上的那桩“公案”:195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队在江苏宜兴发掘西晋周处墓时,发现一小块金属片,经鉴定是铝。众所周知,金属铝是在1825年才由丹麦人艾尔斯特泰德首次制得的。在1,600多年前的西晋,怎么会有金属铝呢?1957年,《考古学报》第四期发表了罗宗真同志的《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提出了“西晋有铝说”。同期,刊出夏鼐同志的《跋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一文,指出:“这是化学史和冶金史中的新发现。我们要问在当时是用什么方法提炼出这不易炼冶的金属达到85%的纯度?”接着,夏鼐同志在1972年《考古》第四期发表《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否定了“西晋有铝说”。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科学爱好者》杂志1983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文章,对“西晋有铝吗?”展开了争鸣、讨论。

就在这组文章发表不久,传来了我国发现自然铝的消息。它给人以新的启示:自然铝自古以来便存在于自然界,西晋时当然也有自然铝。不过,古人不识铝,把它当成银,制成“银器”。这样一来,“西晋有铝”当然也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当《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一文收于《考古学和科技史》一书时,夏鼐同志在文末写了“补记”(注明写于1978年7月5日):“……那小块金属碎片主要是铝。北京钢铁学院用能谱探针测定周处墓小铝片的化学成分,除铝以外,还含有3%铜、0.4%锌、1.2%铁、0.6%硅、0.2%镁。十分有趣,这次在广西发现的自然铝的成分,与此十分相近。其中的一份样品经中南矿冶学院用S-733型波谱分析,测得含有96.47%铝,1·5376%铜,0.125%铁,1.325%硅,0.259%镁:而他们对日常用的铝制品进行对比分析,则测得含铝为99%,杂质仅为微量硅,不含铜、铁、镁等元素。如果晋墓中的小块铝片是“后世混入物”的话,为什么与现代铝的化学成分有那么大的差异?这连夏鼐在那篇“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它不是普通的纯铝”,“它的成分和某些早期的铝合金(“硬铝”Duralumin,发明于1906年)的成分相似”。在周处墓中,怎么会混入和“早期的铝合金的成分相似”的铝片呢?

自然铝的发现,无疑是对“西晋有铝说”的重要佐证。当然,他只是说明“西晋有铝”,并非证明“西晋炼铝”。夏鼐同志在1983年5月7日给我的信中说:“如果周处墓的小块铝是自然铝,即使被证明属实,那么晋代有自然铝,其意义便远不及提炼铝的重要。商代遗址曾发现陨铁所制的兵器,最初发现者以为是提炼出来的铁,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后者被证明是陨铁,其意义便不大了,因为世界许多地方曾有原始人利用陨铁作工具和武器。”就这一点来说,我同意他的见解。不过,如果周处墓的那一小块铝被证实是自然铝的话,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因为世界各国利用陨铁(亦即“自然铁”早已有之,而利用自然铝则闻所未闻。

据邓燕华等四同志告知,1983年3月,国际新矿物委员会以“超过半数一票”,承认了自然铝的发现。

科学在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在逐步深入。1983年在广西发现的自然铝,会对1953年在江苏宜兴晋墓中发现的铝片起重要的佐证作用。如今,自然铝已经排除“污染”之嫌,得到学术界承认。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将来“西晋有铝说”也会排除“混入物”之嫌,最终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自然铝的发现,给我们一种有益的启示:科学是常新的。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认识也不断除旧布新,不断提高,达到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2011年1月3日

《增广贤文》中的:“黄金无假,阿魏无真”?是通篇里唯一不好理解的一句。

现有的许多解释,基本把“阿魏”解释为某种气味难闻的中药,只是具体到药的来路制法不一样。

我觉得这些说法是不对的,和《增广贤文》的总体风格不一致,照“阿魏中药说”的解释,“黄金无假,阿魏无真”这句话就没有意思了!

其实,有种民间的说法可能是对的:

某风水先生告诉我:“阿魏”代指的是“人心”,黄金无假,阿魏无真,是说钱是大家都认得的,人心是不可以相信的。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懂得这两句贤文的深意,你才能在彻骨的悲凉中明白中国人!

红/花三章

2010年10月22日

红/花三章

榴花结籽褪红英,
骤雨初收小庭明。
怅惘塔尖鸽哨远。
彩虹遥驻致殷勤。


银河跨空暮帘垂,
淡烟拂地晚香微。
好友杯盘共笑语,
满面红晕抱花归。


小树轻摇欲静风,
修枝曼态带婉容。
陨星照见飘花雨,
一样惨白一样红。

建议舟子,创办《新语丝科普月刊》

2010年9月20日

显然,新语丝应该是最好的科普网站,但现在被打假掩盖。建议创办《新语丝科普?刊》,不一定是月刊,也可以是双月刊,或者不定期。
我觉得,科普么,要图文并茂,不要纯文本,以前的《三思科学杂志》就作得很好。。。把碧声拉来!呵呵。
形式呢,可否一本一个专题,“伤人十指,不如断人一指”,像“转基因”“眼保健操”之类,以前新语丝较精彩的旧文修改修改也可以重新发表。
就想到这些,可是舟子已经够辛苦了。
诱惑一下,文学、科学双栖,两个月刊,这才是方舟子啊。

耀蝉

2010年8月29日

<<荀子•致仕》:“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荀子,这李斯和韩非的老师,在我的印象里那个不苟言笑的老先生,忽然可爱起来.呵,他也有小时候,也和我的童年一样找过蝉的麻烦.
三十多年前的夏天,福建某军区的一个夜晚,空气中弥漫着牛矢和青草的味道.还是孩子的我提着小桶,跟着部队当兵的爸爸上山,在小山坡上略为宽阔的地方,拣拾枝叶,燃起篝火.头上好高的天,那星星.....在周围高矮的树上狠命踹几脚,呀,多少嘶叫的蝉围绕着火堆飞旋,随即被火焰弹坏了翅膀,跌落在地哀鸣.有的撞在头上,眼睛上,脖子里,生疼生疼.我兴奋极了,拣大个的,拾了小半桶...
现在想来,这种捕蝉法捕来的蝉较多,大概是作为食物下了油锅.古时候,蝉似乎是一道珍贵的美食,<礼记>有蜩范;<庄子>里用竹竿粘蝉的老头也不会是为了好玩.殷商的青铜器频繁出现的蝉纹,总应该有某种寓意在里头.
“思士陵天, 骄阳毁其羽翮”.希腊神话里,太阳烤化了伊卡洛斯蜡制的翅膀,而”耀蝉”弹焦了蝉的羽翼.他们一样,一样都是英雄吧?
为写此文,在”君似梅花清入骨”的博客里找见一首:
少年游• 耀蝉

幼年天性最贪玩,
篝火赚鸣蝉。
池塘西岸,
洋槐林里,
午夜不归还。

如今常数窗前雨,
独望夜阑珊。
我欲为蝉,
蝉应知我,
祈火为长燃。

写得真是不坏,作者说:如果我是蝉,希望那火永远为我点燃.
为什么,为什么我却想起”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的话.
奔向光明,然后陨落在光明里,我于现代史总是不忍长读.
“人主”啊,这刺目的字眼还不消失么?
蝉声光影里,我独自背对这喧闹的世界,向那些牺牲在光明里的勇士默哀.

鲁迅的科学小品文——《细腰蜂》

2010年7月13日

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
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

  老前辈们开导我,那细腰蜂就是书上所说的果蠃,纯雌无雄,必须捉螟蛉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所以《诗经》里说:“螟蛉有子,果赢负之。”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虫。蜘蛛呢?他们没有提。我记得有几个考据家曾经立过异说,以为她其实自能生卵;其捉青虫,乃是填在窠里,给孵化出来的幼蜂做食料的。但我所遇见的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好。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但究竟是夷人可恶,偏要讲什么科学。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自从法国的昆虫学大家发勃耳(fabre)仔细观察之后,给幼蜂做食料的事可就证实了。而且,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一种很残忍的凶手,又是一个学识技术都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她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来的时候,这食料还和被捕当日一样的新鲜。

  ….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赢并驱争先。

(呵呵,《细腰蜂》是我拟的名字,内容剪辑自《春末闲谈》,看起来是很好的科学小品呢!先生没有写科学方面的白话文,总是一种遗憾,所以挖也要挖出一篇来。)

浣溪沙——燕子

2010年7月12日

笑语红涡见率真,
莲花般净水样纯,
教我惭愧溷浊身。

朝菌灵椿同画梦,
沉塘死水动漪纹,
青春燕子掠黄昏。

名片

2010年7月12日

玉皇大帝悬在脑门上的名片——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高上帝

如来佛主让人看不懂的名片——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

孔夫子自己没见过的名片——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孙悟空挂在嘴上的名片——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猪八戒不好意思报全的名片——统领十万天河水兵曾调戏嫦娥之天蓬元帅

正德皇帝给自己印的名片——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太师镇国公朱寿

慈禧太后递给阎王老子的名片——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还有,还有:

唐骏先生不知道有没有印好的名片——美国西太平洋大学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