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31

 在人类历史的书页上,除了美国人以外,几乎所有国家的人都会嫉妒,为什么上帝如此垂青美国,将两位星光灿烂的伟大灵魂同时投到了新世界这块土地,他们是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和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杰弗逊从天庭里盗出了自由之剑,华盛顿将这把剑化为了民主之犁;杰弗逊是人类灵魂追求自由的闪电,华盛顿是人类思想追求民主的雷鸣;杰弗逊将他的天才和智慧献给了人类的尊严,华盛顿将他的灵魂祭献给了建立一个民主国家的圣坛;杰弗逊代表了一个新文明的伟大开端,华盛顿为这个伟大的开端做出了道德榜样;杰弗逊用他的思想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华盛顿为这场革命做出了良心的承诺。为了美国这个新生的国家,杰弗逊献出了高贵的头颅中的智慧,华盛顿献出了伟大的心中的激情;他们在一块没有历史的土地上缔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并使之进入了世界历史,这真是美国的幸运。

 

从一七七五年到一七九九年,华盛顿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一直是美国政治事务的中心,他代表了美国革命时期美国人民的三项伟大成就,即美国革命、制定宪法和建立联邦政府。美国人民用“三个第一”概括了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即“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人民心中第一人。”在人类历史上,华盛顿的名字像星光一样是不朽的。

 

和华盛顿相比,托马斯·杰弗逊的一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很难对他有一个具体的界定。他不仅对于他的国家,对于西方文明来说他也代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他是这一革命时代的伟大巨人。在美国的编年史上,他不仅是站在最前列的开国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在世界历史的书页上,他也是站在最前面的几位历史人物之一。杰弗逊深深卷入了美国建立民主自由的命运,没有杰弗逊,美国的历史会暗淡无光,世界的历史也不可想象。

 

杰弗逊是启蒙运动的美国化身,他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他站在人类视野所及的顶峰注视天堂,思考宇宙;他正是站在这一高度,关注着凡世间和人类的命运,正是由于他普世的人权思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从而赢得了这个世界和历史的尊敬。

 

杰弗逊最早的记忆来自于他两岁时骑马穿过森林,他坐在马背的枕头上,一个人在马鞍上紧紧地扶着他,他当然不知道扶着他的人是他父亲的奴隶。奴隶制终生困扰着杰弗逊,作为一个种植园主,他拥有许多奴隶,他依赖这些奴隶帮他种植烟草;但他深深地明白奴隶制是错误的,这违背了他最崇尚的生命的价值─自由。

 

杰弗逊的父亲花费了一生在弗吉尼亚的森林里寻找开垦新的领地,他希望他的儿子比他受到更好的教育。杰弗逊十六岁时进入了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玛丽学院学习法律,他有幸跟从了一位天才老师威斯。威斯和他讨论关于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拥有自由的权力,而暴君和国王却企图剥夺人民自由的权力。正是从这时起,杰弗逊开始认真考虑人的自由权力。离开玛丽学院后,杰弗逊从来就没有忘记关于自由与人权的理念。

 

此后十年,杰弗逊一直关注着英国与美洲殖民地矛盾的升级;一七七四年,他断定殖民地人民的权力处于危险之中。他将他的想法写成了小册子,他认为殖民地人民有天赋的权力为他们自己的家园制定法律,但英国政府却企图剥夺这一权力。最后他得出结论,“上帝在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了自由。”很快杰弗逊的大名就在殖民地十三个州家喻户晓。

 

一七七五年春,杰弗逊参加弗吉尼亚州立法会,在那里他听到了爱国者亨利呼唤自由,回荡在宇宙中的声音:“生命难道这么可贵,和平难道这么甜美,值得用做奴隶的锁链去交换吗?对我而言,不自由,勿宁死!”一个月后,美国革命的序幕在麻萨诸塞州的莱克星屯拉开了。

 

这年六月,杰弗逊作为弗吉尼亚州的代表前往费城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在那里他碰到了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这些美国革命中最璀灿的群星;从此以后,他就卷入美国革命中,并一直处于美国事务的中心。

 

在第二次大陆会议上,约翰·亚当斯独具慧眼,他的历史知识使他认识到必须找一个坚强的人担任殖民地军队的总司令,他将目光聚焦在乔治·华盛顿身上,力荐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历史证实了亚当斯的眼光,这也可能是亚当斯为美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至此,华盛顿作为美国革命中大陆军总司令正式登上了美国历史的舞台。

 

华盛顿在年青时深情地称英格兰为“家”,他深深以做为英国的子民为自豪。他哥哥曾到英国求学并参加了英军,他极其羡慕他哥哥,希望有一天也做个英国军官并永远做个忠诚的英国人,这是十八岁时的华盛顿。二十五年以后,他却成了反叛英国国王,英国法律和英国国旗的领袖。

 

一七七六年六月,殖民地的政治领袖们聚集在费城,他们讨论了几天准备起草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叫《独立宣言》。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杰弗逊想让约翰·亚当斯起草,但谦逊的清教徒亚当斯却说:“你比我写得好十倍。” 于是杰弗逊也就当仁不让了。

 

杰弗逊买了一只新铅笔、一张新地图和一瓶葡萄酒,加上关注人类命运的道德勇气,这位才三十三岁来自弗吉尼亚乡村的天才果然不负重望,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力。”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这是个炎热的夏日,《独立宣言》得到了批准,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也使殖民地人民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而战。《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件之一,它闪烁着圣灵般的自由和人权思想的光芒。

 

 

由于杰弗逊起草了《独立宣言》,他被认为是人类追求自由的象征。但他却是一位有理智的民主保护人,他从来就不认为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他坚信光明和自由总会走到一起,他在历史上以仁慈精神和把人类的普遍价值放在首位而闻名于世。

 

在革命时期,当时美国所有的群星和华盛顿相比都显得相形见绌。富兰克林和亚当斯去了法国,杰弗逊写完《独立宣言》后回到了弗吉尼亚做了州长。只有华盛顿身负重任,经过六年灵魂的考验,终于在一七八一年十月取得了约克屯战役的最后胜利。

 

华盛顿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即使在战争中,他也表现出对人类生命的极大仁慈,他从来不肯用士兵的鲜血和生命进行军事上的冒险,他说:“这是结束骑士和狂热英雄主义时代的时候了。”他从没有写过关于战争中血腥的回忆,他回忆的仅仅是战争时期的田园、群山和西沉的太阳。他的一位军事助手如此评价道:“对他而言,完美是授予他最佳的头衔。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好最伟大的人。他从没有被失望和困难吓倒,也从来不因为暂时的成功而扬扬得意。他撤退时像将军,进功时像英雄。”

 

美国革命胜利后,华盛顿急不可待地赶回弗吉尼亚的弗农山庄,在那里窗台上燃着蜡烛,他的夫人玛莎站在门口等他,这天正好是圣诞的除夕。他在军队中为国家效力了近九年,现在终于解放了。他希望退休,再永远不回到公众事务中去,但国家的召唤没能使他在自家的葡萄园和无花果树荫下坐多久。

 

新生的美国像个婴儿,美国人民知道他们需要一个好的政府,这个政府能保护和帮助人民。一七八七年五月,这个新诞生国家的领袖们聚集在费城,他们要为这个新的国家制定一部宪法,建立一个政府。一七八七年的这个春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费城的街头,他们在等待着目睹美国的英雄,革命战争时期的总司令华盛顿的到来。华盛顿的马车到达时,响起了礼炮,教堂的钟声长鸣,他还是穿着那身老旧的军服,双肩上佩戴着三颗金星。群众热烈地向他欢呼,他只是微微地笑笑,他对他的到来深表忧虑,因为早在一七八三年他就表示将从公众事务中永远退休。

 

参加这次制定宪法会议的重要美国领袖是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和汉密尔顿。此时亚当斯在英国,杰弗逊在法国。代表一致推举华盛顿为会议主持人。代表们日以继夜地工作、讨论、争吵、协商、妥协、修改。他们知道他们将是历史的一部份,制定的宪法要经得起几百年的考验。经过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重大的历史文件。会议的最后一天,一位老人站起来声明,他说关于这部宪法的某些部份他并不喜欢,但是为了国家着想,他将全力支持。他呼吁代表放弃分歧,如果宪法被批准,必须全力支持。这位八十一岁的老者就是富兰克林,他为国家服务多年,受到人民的尊重。

 

宪法会议是一个伟大的妥协,它产生了参议院、众议院和最高法院,未来美国政府的基本框架。华盛顿是宪法得以通过的关键人物,他坚信这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一部宪法,也是国家的唯一选择。他支持宪法以便能建立一个好的政府,对内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受到各国的尊重。

 

华盛顿由于在美国革命时期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全体美国人民的爱戴、信任和尊敬,全体美国人民只有一件事情上意见是相同的,那就是华盛顿做这个新生国家的第一任总统。一七八九年四月三十日,华盛顿众望所归地成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他非常小心谨慎地担当这一历史重任,他知道他必须为后人建立一个好的榜样。

 

宪法只是笼统地说明了总统的责任,并没有告诉华盛顿如何和国会打交道,如何和内阁成员相处,甚至没有告诉他怎样建立内阁,华盛顿不得不慢慢摸索如何做才是最好的。他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因为他太关注这部宪法了,生怕有半点失误,但历史证明华盛顿是一位做得最好的总统,他将宪法的文稿变成了政府运作的构件。

 

华盛顿做为政府的行政首脑,他挑选了一批天才级的人物帮助他,约翰·亚当斯是他的副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做为国务卿负责处理对外事务,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做为财政部长。

 

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政府该如何运作都意见一致,但这正是美国宪法的魅力所在,它让不同意见的人存在,并给他们发表不同意见提供了空间。在华盛顿的内阁里面,汉密尔顿和杰弗逊就是截然不同类型的人。汉密尔顿认为政府应由富裕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管理,联邦政府应拥有比州政府更多的权力;杰弗逊相信即使普通的人也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政府,他担心给联邦政府太多的权力会变成独裁。杰弗逊认为汉密尔顿为富人考虑得太多,他指责汉密尔顿想把政府变成在国王的统治下;汉密尔顿认为杰弗逊取悦老百姓,他指责杰弗逊的主张会把政府毁掉。尽管这两个人的观点不一致,彼此不信任,经常争吵,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都非常景仰华盛顿并非常卖力地为他工作。站在杰弗逊立场的人自称为“民主共和党人”,汉密尔顿的追随者自称为“联邦主义者” ,这也是美国政党制的开端。

 

华盛顿做总统时的另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通过批准了宪法修正案的人权法案,这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力的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权法案的第一修正案,它规定了国会不能立法反对任何宗教信仰,它规定了政府不能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舆论自由和结社的权力,它给了人民要求政府改正错误的权力。美国宪法告诉了政府什么能做,人权法案告诉了政府什么不能做;最重要的是它保护了人民免以遭受政府可能的不公正待遇。没有人权法案,人民既谈不上自由,也不可能有民主。

 

在华盛顿的第二任总统任期,他非常渴望退休过平民生活,他再也不想做总统了,他对自己并不像人民对他那样有信心。一七九六年第三次选举总统时,像前两次一样,一致推选他续任总统,虽经万众拥戴,但华盛顿声明他再也不会做总统候选人了。华盛顿为以后的总统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并形成了惯例,即总统两次任期后退休。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他承认他可能犯过一些错误,请求人民宽恕他的过失并记住他尽力做过的好的事情,他呼吁人民坚定地支持这个新生的国家。

 

在交权仪式上,华盛顿只是简单地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向庄重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浴血奋战已久。我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担当的所有公职。”

 

在华盛顿的续任者约翰·亚当斯的总统就职仪式上,亚当斯听到华盛顿对他说:“瞧,我公平地走了,你公平地来,看看我们俩人谁更快乐!”亚当斯的总统就职仪式完毕后,人们都拥到华盛顿的身边。华盛顿穿过一道道政府大门,门在他身后又一道道关上,人群目睹他们的英雄从身边走过,他们目送他们的国父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华盛顿不为掌声和权力所迷惑,退归田园,去过平民生活。

 

华盛顿回到弗农山庄,过着宁静的田园退休生活,他不想再离开距自家草坪十英里远的地方。一七九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华盛顿在他心爱的弗农山庄平静地离去,静得连一声叹息声都没有。

 

谦逊、正直、和蔼、慷慨是华盛顿的伟大品格和人格力量,他牺牲个人的财富和安逸舒适的生活,接受国家的召唤。从来没有人像他担任公职那样正直清廉,以至没有一点自私的情感;他血管里奔流的是对国家的热忱,他心中回荡的是对人类深深的同情,他脑中是深邃的思想,他是集责任、荣誉和国家信念于一身的最完美的典范。

 

亚当斯夫人谈到华盛顿时说:“简单的事实就是对他最好的赞扬。”但她还是没有办法将简单的事实简单化,她说:“他是个天才,却从不头脑发昏地保持谦逊,他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却从不运用除非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纵观他的一生,历史将不会再产生一个可以和他相比肩的伟人。”

 

从一八零一年至一八零九年,续约翰·亚当斯之后,杰弗逊就任第三届美国总统。由于杰弗逊认为州政府应比联邦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力,他也认为最好的政府是最小的政府;许多杰弗逊的政敌担心他会使国家和政府衰弱。但正相反,他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露易斯安娜使美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

 

杰弗逊渴望退休生活就像一个犯人渴望去掉身上的枷锁一般,因为他为国家担任公职了近四十年。退休后,他回到了他热爱的事务中,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家庭烛光和马背上的乡村生活。一八一五年,他将自己收藏的图书卖给了国会,这成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基础,他制定的图书分类检索系统至今还在采用;他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家,他亲手设计并创办了弗吉尼亚州大学。

 

杰弗逊是位奇才,他不仅作为政治家帮助建立了一个民主的国家,而且是科学家、建筑家、农业学家、音乐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博物学家和语言学家,他在追求知识中找到快感。他在乡间出生并长大,这样他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大自然,他从观察动植物中寻找欢乐,他的力量来自于他依恋的土地。

 

杰弗逊又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他是一个贵族同时又是一个民主斗士,他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又是一个美国爱国者,他是一个奴隶主又是一个激烈的废奴主义者。

 

杰弗逊死于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这天正好是美国的第五十个“独立日”。五十年前的这一天,他亲手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独立;独立后五十年的这一天,杰弗逊带着“独立日”庆典的荣光静静地永远长眠了。约翰·亚当斯也在这喜庆的一天听从了上帝的召唤,悄悄地和杰弗逊结伴而行,但他在走之前却对家人喃喃道:“托马斯·杰弗逊还活着。”

 

Mar 30

   秋天,新英格兰的乡村美丽宁静。此时用上帝的眼光从天庭朝下看,整个新英格兰一定只是一片大大的红枫叶。层层相叠的红枫,是秋天新英格兰浓得化不开的温情,是上帝送给新英格兰乡村的嫁妆。秋天,造物主本来要将他的颜料桶里的颜料洒向画布一样的天空,洒向银河深处去勾画宇宙的背景,但他却不小心打翻了调色板,将艳色洒到了新英格兰的乡村。

  造物主的无心却是我们的有幸,无人能知道造物主是怎样产生这诗意般的想象,怎样调配出这千奇斑斓色彩的秘密。秋天的新英格兰,金黄和红艳漫盖住了夏天的青绿,也许树叶醉饮了太多夏日的阳光,泛出了红晕;绯红的、粉红的、橙色的、黄色的、金黄色、紫色的不仅仅是糖枫叶和红枫树,还有许多其他树木;所以在秋天的新英格兰,人们并不说去看红叶或枫叶,而是说去看树。其实,我觉得在秋天新英格兰的乡村,吸引你关爱眼神的除了看树,还应该看天,看水,看水彩,看远山,看流霞,看农舍,看廊桥,看田园和牧场的牛马;它们邀请你漫游的脚步,呼唤你浪漫的想象。

  秋天,新英格兰的天空空爽明净,湛蓝纯净得像被筛过、被洗过、被染过。你会发现天空比往日高、比往日深、比往日远。古人诗曰:“我爱夏日长”,我曰:“我爱秋日远”。天空将蓝色泼洒到点缀在乡村大大小小珍珠般的湖泊,湖波拥抱着点点白色的帆影;阳光被秋天的水波弯曲了,水彩般的涟漪折射出的温柔倒影,荡着你的心,漾着你的魂儿;秋水真是精灵,是大自然深不可测的眼睛。此时,你才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也在此时,你方可明白为何用“秋波”来比喻美女传情的眼睛。

  乡村野外,夏虫沉默了仲夏欢唱的恋歌,只有啾啾雀鸣的舞曲;丝丝的爽风带来的花香树馨,熏得你全身酥酥软软,风惬意得像催眠曲。那一片蓝的是天,一片白的是帆,一片绿的是叶,一片黄也是叶,一片红的也还是叶,一片枫叶一片秋,问秋秋不愁。那树叶的颜色,浓的如扑面而来,淡的却如月光般;疏的犹如在流,密的却如在漫;整个新英格兰的乡村犹如一片滚涌漫延的色彩的波浪,这滚滚红叶的波浪却洗净了心中滚滚的红尘。

  如果说花不可无蝶,石不可无苔,那么叶不可无风了。风入枫中,留下无数朦胧的醉影,风中,枫叶在飘、在舞,风中潇洒落叶的舞姿在默恋已往与树的旧情;落叶的旋舞是黄昏寂美的恋舞,是秋天画中的诗。满地艳丽的落叶像一个个身着彩妆的睡美人,嘘!放轻点脚步,不要惊动了她们,让她们静静地睡去;生命对她们来说是甜美和仁慈的,她们去得很美、很静,也很神秘;也许她们并没有睡,只是醉了,趴在地上贴耳聍听尚遥远的春天的声音,春天的风儿会把她们重新唤醒,那时她们又会倒着飘落回树上,回到老情人的身旁。风拂动的箫声是秋天的心语,不知是风在取悦枫叶,还是枫叶在取悦风,那沙沙声是风与枫叶对恋的情语,嘘!放小点声音,不要打扰了他们,他们在卿卿地调情。如果有春鸟、夏蝉、冬雪之声,那么秋之声是什么呢?是秋叶之声,那秋叶之声是心中的寂默和宁静,只有这秋叶之声是取悦秋天大地的谐音。

  秋天,新英格兰乡村的风很轻,亲我一下,风很柔,揉我一下;风吹透了我的心,却吹不散心中聚集起的情。风之所在,心之所爱。那风声静而细,要用心才听得见。风是甜的,尝一尝风的滋味吧;我捡起随风吹到我脸上的一片红枫叶,那是远方情人送来的一个香甜的飞吻,我把这生命的美夹在了书里,藏在了心里。如果月下对美人,那么枫中呢?枫中听情声,观枫赏风而听心中琴声中之情声。枫也是甜的,也尝一尝枫的滋味吧。风儿扬,叶儿飘,心儿也在摇,摇啊摇,摇到情人桥,那古老的廊桥是许多人心中朦胧的诗和梦。

  树林里清新空气中松树脂的芬香使我沉醉,可最使我心旷神怡的还是乡村的宁静,无名凋零吟唱的野花是我孤独的去处,乡村小镇昏暗孤照的街灯是旷野怀旧的梦境,乡村的宁静是生命中可感受到的最久远的幽香。乡村教堂的晚钟随风飘动,空彻了你的心灵,也使你悄悄打开并流淌出许多岁月尘埃的回忆;这时你呼吸的都是带甜味的宁静,在这宁静中,你会发觉在自身思想中存在着对上帝的感知,乡村的宁静和内心安宁的默契全然是和谐相通的诗意。

  天边的流霞,像秋风中吹皱的薄如丝绸般的衣裙;流霞映着远方的山霭,和斑斓的秋叶争抢绚丽,也拉长了婆娑的树影。那秋色已够艳丽,又何须夕阳的晚妆?但她们却交挽着,缠绵着。涨满秋池的不是那夜雨,而是那叶色,对着水面倒影中夕阳的落霞和树叶的醉影,看许久许久,你都会疑惑它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水中,在树上还是在柔波里;是在人间还是在梦里;是在画中还是在心里。我喜欢这黄昏水中的朦影,鱼儿也会喜欢的,水中的醉晕永远是我孤独的伴娘。这夕阳之色,山水之色,枫叶之色,美女之色原来是相应趣的;这山之光,水之声,叶之色,松之香原来也是相谐和的。

  错落的农舍景致素雅,古朴有韵,白色的、红色的、粉色的、褐色的,没有一幢农舍是相同的,相同的只是农人憨厚朴实的心。活泼的农人忙碌着,农舍窗口上吊挂的丁香花把夏天的情意延伸到家中。牧场斜坡上的牛马漫游悠闲地啃吃着牧草,溪水从红色的廊桥下缓缓流过,果香浓郁的果树枝头已挂满了苹果和梨;南瓜和玉米地的细浪沙沙地低吟它们的丰满,风铃草和向日葵的金黄,把秋天的田园点缀得诗情画意。

  松鼠从树上跑到地面欢跳,忙着搜寻坚果储备过冬的食粮;有时松鼠会觉得与你有缘,跳到你面前讨食,如果你送它一颗花生,它接过后会竖起尾巴向你致意;白尾鹿和红狐狸有时也会从森林中探出头向你行注目礼,穿行而过的野兔和土拔鼠提醒你这儿是它们的领地,成群的加拿大雁和野鸭栖息在湖边芦苇丛中的湿地,享受这印第安之夏的美景。

  新英格兰的秋天是个成熟的美人,既有风情又有风韵,她把你的生命变得像天空一样宽广和深远,把你的灵魂淘洗得净朗和空灵,却像秋色一样丰富灿烂;秋天是我们平凡想像力的延伸,是我们有限智慧的母亲,是生命中可感受到的彩虹。

  新英格兰不仅以秋天乡村美丽的枫叶著名,还以海岸地平线岬角上的灯塔出名。灯塔的灯光像上帝从天庭赐下来的智慧的星光,不仅给过往的船只指明方向,也曾给这里的人们追求自由指明了方向。新英格兰的乡村才是真正的希望之乡,是人类向往自由和孕育人类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发源地;这儿的美与这里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它带着历史的光晕。

  新英格兰的乡村是美国的摇篮。一六二○年九月,一百零二名清教徒乘“五月花”号离开英伦,前往新大陆的弗吉尼亚去建立一块开垦地,他们向往新大陆的土地并渴望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经过六十五天漫长的航程,他们克服了许多艰辛,但海上的风暴却把船错误地带到了麻萨诸塞州的鳕鱼角。当他们第一次喝到新世界的清泉,第一次看到印第安人时,这些倍受疾病和饥饿折磨的人们认识到为了生存,必须订立一个大家都遵守的平等协议,建立一个政府,这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协议”。一六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他们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自治政府。上帝一定要让这些清教徒历尽艰辛后才最后发现这块流着奶和蜜的乐土,因为新英格兰的乡野是他最美的作品。清教徒们怀着对希望的圣光和自由的向往来到这里建立家园,但它们的家园是建立在崇尚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上的。

  新英格兰的乡村也是美国革命的摇篮,这里乡村的灵气孕育了美国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几位圣灵。仅亚当斯(Adams)家族就向美国历史贡献了三位圣贤,他们是萨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美国第二任总统)和昆士·亚当斯(Quincy Adams,美国第六任总统)。

  萨缪尔·亚当斯是美国革命的火种,他从天上盗来自由的圣火,点燃了美国革命。他是早期殖民地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有极大的煽动性,比任何人更能煽动反英的情绪;他是“天赋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力”思想的推崇者,也是《独立宣言》的签署人之一。

  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也是来自新英格兰乡村的革命领袖,这个伟大的爱国者将他生命的全部的热情献给了他的国家的独立,他是《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署人,约翰·亚当斯赞誉他为美国革命“不可缺少的人物。”

  美国革命初期,约翰·亚当斯写道,“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以便我的孩子们有自由去研究数学和哲学。”这是从乡村旷野发出的多么平静而伟大的声音。他深信“革命已经深藏在人民的脑海里,深埋在人民的心中”,这虽是黑夜里晃动的幽火,却是这里的人民追求自由的希望。

  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想让约翰·亚当斯起草,但这位谦逊的乡村哲学家却说,“你比我写得好十倍。”这样才有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件之一的《独立宣言》,才有了闪烁着圣灵思想光芒的自由民主的理念;杰弗逊,这位来自弗吉尼亚乡村的天才没有辜负亚当斯的期望,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力。”约翰·亚当斯是支持《独立宣言》的精神支柱。

  美国革命时期,不得不提另一位来自新英格兰乡村的灿烂星光,他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被誉为最伟大的美国人之一。他是印刷家、作家、爱国者、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发明了一种壁炉,后来被称为“富兰克林炉”,他发明了一种印刷设备和一种可以变成梯子的椅子,他做了著名的风筝试验,证明了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并发明了避雷针。在美国独立后,他出使法国,用卓越的外交手腕赢得了法国和刚刚诞生的美国结盟,为美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制定美国宪法中,他也起了重要作用。法国人称赞他“从天堂里抓住了闪电,从暴君手里夺过了权杖。”

  新英格兰的乡村还是“美国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新英格兰理想主义者探索自然、自我和人类灵魂的摇篮。这里是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诞生地;美国文学巨匠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著名作品《红字》的作者)、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作家爱伦坡(EdgarAllanpoe)、自然主义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诗人狄瑾荪(EmilyDickinson)、作家司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著名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和一长串珍珠般名字的故乡。

  新英格兰乡村的灵气和土地上流淌出的奶和蜜,不仅滋润了当地人的性灵,也孕育了人类追求生命最神圣尊严的伟大精神传统和自由民主的理念,这里的人们对理想的执著和对自由的献身精神成了这块土地永恒的美,他们是自由与这块土地最长久契约的背书人。永恒的美深藏在这里人们的性格之中,这里的一根草、一片叶、一块石头都有着这种美的灵性。我这时才知道企图描述秋天新英格兰的乡村,其实是在描述一个不可描述的美,那美成熟得使乡村的宁静成为你心中空灵的回声。

  一个新英格兰的农民写道:

  我没有任何具体的宗教情感,

    但当太阳从田园升起时,

  当露珠像珍珠一般时,

  我拥有了这种情感。

 

  新英格兰的乡村,永远都那么幽远,那么宁静。

 

Jan 09

罗伯特·李和尤里西斯·格兰特是美国内战时期的两位伟大的将军,又是两位绅士,他们是真诚的朋友,又是高尚的敌人;他们都是战争中的天才,一个体现了失败者的高贵和尊严,一个体现了胜利者的道德和仁慈。

 

李将军出身于名门,是个高贵得像大理石一样的军人,他是文明的花朵培育出来的,英俊、威严、慷慨、有风度和教养,是一个无畏无惧注重荣耀的骑士,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格兰特出身于一个西部拓荒者的家庭,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军人,胡须篷乱,衣服邋遢,嗜酒如命,像个无精打采缺乏修养的农民,但他血液里流着拓荒者的探险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

 

这两个人都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李的军服永远都一尘不染,军扣和佩剑闪闪发光。李从西点军校毕业时,赢得了军校的最高荣誉和职务,军官候补生。

 

格兰特从西点军校毕业时,在班里三十九人里排第十二名,并有两百九十次行为过失。内战爆发前,格兰特在皮货店帮他哥哥打工,是一个喝了两杯酒就呆头呆脑的平民。四十岁之前,格兰特的生活就象在烂泥里,尾随格兰特的一直是失败。直到内战爆发,格兰特才重新加入军队,并近乎乞求地做了一名上校,这之后格兰特才在军中慢慢建立起了名望。

 

内战爆发时,李已经是个声名显赫的将军,但李的心情是很矛盾的,他反对奴隶制,并给他的奴隶予以自由。他也不赞成南方脱离美国,李不想离开美国军队,因为他把他的成年都献给了美国军队;但留在美国军队就意味着反对自己的人民,弗吉尼亚人。像大多数南方人一样,他相信他的家园和州的权力比美国的主权更重要。

 

李说:“我不得不面对我是否应该反对我的国家这个问题,我将我全部的爱和忠诚都给了这个国家,以尽做一个美国公民的责任,但我也不能举起我的手去反对我的亲人、孩子和我的家园。”

 

李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他明白不管北方还是南方都将遭受惨重的损失。但他别无选择,对弗吉尼亚的忠诚使他不得不脱掉身上的蓝色的美国军装,穿上灰色的南方军队的军装。他认为不管弗吉尼亚加入南方是对是错,他不得不追随,他认为弗吉尼亚欠了债,不管还债的代价多大,他不得不还,甚至包括他的生命。

 

李将军的军事天才使他成了南方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他有极强的能力判断敌人的实力和位置,懂得怎样快速地调动军队,他也有天生的直觉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该撤退。在内战中,他领导南方军队浴血奋战,南方不断地胜利,北方节节失利,李将军成了南方的利器。北方在战场上的失利,使许多北方士兵士气低落厌恶了战争,实际上许多北方人已经不在乎南方是否脱离联邦,他们只想尽快结束战争。但总统林肯却想挽救联邦,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因为林肯认为他的国家是人类最后最好的希望。

 

林肯知道北方需要一个好的军事统领,两年中他一直在寻找统军的将领,他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将领,但每一个都失败了,没有一个能敌得过李将军。林肯注意到北方军队在西线打得比较好,指挥北方军队在西线作战的是一个名不经传的格兰特将军,林肯将目光集中在这个人身上。许多人警告林肯不要用此人,说他是一个酒鬼,但林肯的眼光是聪明独到的,他说:“我可不能让这个家伙闲着,他能打。”有个笑话讲,林肯说如果格兰特是个酒鬼的话,那么其他的将军给他送一桶他喜欢的上好威士忌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无论如何,历史让林肯选择了格兰特。林肯将格兰特召到白宫,这是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格兰特看起来不像个将军,甚至连一个士兵都不像,他的军服皱皱巴巴满是尘土,站也站不直,胡须篷乱邋遢,但林肯注意到他的蓝眼睛是明亮而冷酷的。几天之后,林肯授予格兰特最高军衔,格兰特成北方军队的总司令。林肯的做法遭到一些军官的报怨,但林肯说:“是的,我承认我喜欢格兰特将军,美国佬格兰特,山姆大叔格兰特。”

 

格兰特回复林肯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再也不会回头。”

 

林肯的确为他分裂的国家找到了解毒剂,格兰特将军是战无不胜的李将军的天敌。当李将军得知格兰特当了北方军队的统领时,他的助手说格兰特会像前面几个北方军的统领一样落荒而逃,李将军却摇摇头说:“格兰特不是一个会撤退的人。”

 

格兰特将军非常了解李将军,他知道李将军的所有优势,也知道他的弱势所在,他善于绕过李将军的优势,而攻击他软弱的地方。自从格兰特担任北方军队的统领后,战局大为改观,北方军队开始节节胜利。尽管北方军队伤亡很大,但南方军队付出的代价更大,人们称格兰特为“屠夫”,这深深地伤害了他,因为他知道赢得胜利的唯一办法就是攻击,攻击,再攻击,现在的流血就是为了避免以后流更多的血。

 

格兰特的战略是成功的,南方军队不断地失利,南方眼看支持不了多久了,一八六五年四月,李将军的军队被格兰特切断了退路,他知道再打下去是愚蠢的,是用士兵的生命白白送死,是继续旧的仇恨,而这将意味着南方在许多年内无法从战争中恢复。李将军别无选择,他对部下说:“除了去见格兰特将军,我已没有任何办法,我宁愿去死一千次。”

 

“将军,历史对我们在战场上投降将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李将军的部下问他。

 

李将军回答道:“是的,我知道历史会做出不利于我们的评价,他们不知道我们的伤亡是多么的巨大。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所在,上校,问题是这样做是否对?如果是对的,那么我将承担全部的责任。”

 

李将军穿上了一套崭新的军服,系上镶嵌有刺绣的皮带,戴上雪白的手套,闪亮的军扣和长筒皮靴,披挂上军饰和镀金的佩剑,剑柄上是一个狮子头。

 

李将军说:“我可能成为格兰特的战俘,我必须以最好的军容出现。”

 

李将军在一个农场的住宅里等待,外面传来了清晰的脚步声。格兰特将军穿着皱皱巴巴的军服进来,皮靴和裤子上了溅满泥水,也没带佩剑,只有双肩上闪亮的金星显示他的军衔,他身后跟着十二个军官。两位将军互相鞠躬并握手,然后他们开始闲聊往日在墨西哥战争中并肩作战时的岁月。事实上在墨西哥战争时,李将军是美国军队的一个上校,而格兰特只是一个中尉,那次见面时,李上校说格兰特中尉的衣着不得体。他们聊了几分钟以后,李将军提醒格兰特将军他来此行的目的,李将军主动涉及到主题对格兰特将军是个极大的宽慰,因为他不愿意去触动这个话题,以免伤害李将军,他知道李将军为了荣耀愿意牺牲一切。格兰特手下的一个军官对另一个低声耳语道:“到底是谁在投降啊?”此时双方才正式进入主题。

 

根据林肯总统的指令,格兰特将军仁慈地对待了他的敌人,他没有囚禁一个战俘,李将军的人可以自由地回家,为了维护南方军队军官的尊严,他们可以保留他们的佩剑,士兵可以把马和骡子带回家。格兰特说:“让所有有马或骡子的人都把牲口带回家,去重建他们的家园。”

 

格兰特问身边的一个军官:“我们还有多少粮食?”

 

当军官回答后,格兰特命令道:“给李将军两万五千人的口粮。”

 

李将军握住格兰特将军的手,并向格兰特将军的手下鞠躬致意。李将军来到屋外,他的马已经备好,他上马后,格兰特将军和他的军官举起帽子向李将军致意,李将军也举起来帽子回礼,但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将军回到他的军营,他的手下全聚过来,握着他的手,有的人哭了起来,因为他们快要和他们爱戴的总司令告别了,“上帝帮助了你,将军!”李将军几乎不能说话,他最后说:“伙计们,我们一直在一起战斗,我已经为你们尽力了,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话而说不出。”他流出了泪水,“你们将会被赦免,可以回家了,再见。”

 

格兰特将军也骑马回到他的军营,开始起草给林肯总统的电报。这时,他听到营中欢庆的炮声,他立即命令停止放炮,他说:“叛乱者现在又是我们的同胞了。”

 

三天以后,一八六五年四月十二日,李将军的南方军队向格兰特将军投降。这是南方军队最后一次列队,南方军队的军旗在微风中飘扬,他们齐步走向另一边的穿着蓝色军服的北方军队,这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北方军队向南方军队致进军军礼,这是战场上军人向对方致的最高敬意,南方军队也仗剑向对方回军礼,这是美国内战中最光彩夺目的时刻。礼毕,身着灰色军服的南方军队放下了他们的武器,降下了南方的军旗,内战结束了。

 

格兰特和李将军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绅士,即谦逊、礼仪和尊严,胜者不是侮辱而是照顾输家。

Jan 03

 

故园烟雨,是绮梦中磨出的淡淡的水墨,那墨也是蛮磨人的。

 

春天的江南,风是婉妙的,刚刚还是雪中爆满了枝头的腊梅花,只是一阵风,风很柔,只揉了一下,便把草和树叶从遥远隐迹的浓睡中唤出。春天的光线向四周膨胀着,野草和树叶也开始光亮盈盈地膨胀。

 

江南的春天,雨润烟浓。缠缠绵绵的催花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似空中静出的密密的褶皱,飞舞起来,却是腼腆的温馨和宁静。雨丝是迂缓的,横飘竖落的,纤弱不起眼的,象江南女子的眉纤,每一丝雨都是江南水的魂儿,她要变成水来寻找她的前世今生。雨落在青瓦上成水,水是淡淡的,清清的,是洗纤尘的。水从长着青苔的屋檐滴溜下,是带愁思的,是滴在弦上,如谜的;在人影寂寞的深深的雨巷中,昏暗的街灯下,雨滴在石板路上,是圈圈的,漾漾的,湿漉漉的;雨滴声虽是绝细绝细的,却是丝丝入心的,溅出的雨韵也是润眼、润手和润心的。空气也是清湿清湿的。

 

雨的幽深处的山茶花,如江南的女人,含而微露,却不知酝着几多的暗香,那香是细如丝的,那种山茶花瓣小,色泽纯白,山茶花的碎影仿佛是从微雨中舒卷出的一丝哀愁,那愁也是雾湿雾湿的,微带轻叹声的,难舍难弃的。

 

水和船在江南是随处可见的,水是用来垫桥的,船是水上写出的字。水、船、桥、柳、女人、黄昏,便是江南诗意的背景。

 

夕阳中的柳色,似薄暮中堆出的渺渺轻烟,烟是薄薄的。金柳静而直,柔风穿林而过,高柳垂浪,飘柳丝长如细雨,夜来柳林之风也是香的。

 

江南的月夜,临溪听泉,水流有声,水空月明,月便是桥了。

 

何处没有月色,为何只喜江南的月?人在何处不为松,为何只做江南柳?大概故园情结是从母脐中带出的,虽是平淡如水的,却是沧桑得魂断神伤的,是流于归去来兮之间的。

 

故园的烟雨迷朦,心也是迷朦的,回头看一眼,那烟雨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心却流连于故园的烟雨中。

Dec 19

凡具有古典气质的中国人大都喜欢梅松竹。岁寒三友是中国人的散文,是中国人心中的诗。苏东坡被贬黄州居“雪堂”时种植了梅、松和竹,并以之自勉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据说这就是“岁寒三友”之典故的由来。

 

梅,有“梅逸士”之称。《画梅题记》中说:“梅于众卉中清介孤洁之花也。”梅是没有花的季节里的花,是冬天里的雪戎花。梅之品格高洁冷逸,清涟而不妖,是冬天里的一股甜潮,她冰肌玉骨的阴柔之美象征着高贵的贞洁。中国人喜欢踏雪寻梅,其实是在寻找心里的春天,春天孕育于梅的呼唤。所以赞梅、赏梅、咏梅,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在梅中可以嗅到春天的气息。梅应验了雪莱《西风颂》里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尚遥远吗?”梅把冬天凄清苦楚中的苦难铸成了中国人内心的欢乐和清奇超逸的品格。梅是开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人从梅中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梅就是中国人的魂。

 

如果说梅是中国人心灵中“少女的祈祷”的话,那么松是雄浑挺拔的英雄中的伟丈夫。《论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秦始皇登泰山时曾避雨于五棵大古松之下,五棵苍翠挺拔的古松因有遮雨之功,秦始皇遂赐这五棵松以爵位为“五大夫”,于是“松大夫”由此得名。松含雄奇于淡远,苍厚古朴,峥嵘倔强,气势磅礴,他的质朴、温厚、深沉、遒劲、庄重、卓拔的个性给人以安详持重的感觉。中国人爱慕松,敬佩松,崇拜松,是因为松孤傲挺拔、不卑不亢,风吹不折,雪压不断。他扎根于岩石的缝隙又咬定青山不放松,忍受艰难困苦而又有耐力的品格,就是古典气质的中国人品格的写照。松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刚劲雄拔,生机盎然,追求阳光,有股文天祥的《正气歌》所云“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的光耀日月,万古长存的浩然之气,使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念。而风入松的涛声,松鹤延年的神交,使中国人觉得匆匆生命的岁月处于忘乎自我的永恒的和声之中。松是中国人的魄。

 

许多中国字就是一副画,竹就是其中的一副。竹是中国人续梅和松的“一咏二咏,意犹未尽,故三咏之”的慢板。竹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肃穆而不伤感的境界。晋左思《招隐》曰:“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丝竹入画,泉水幽鸣,故竹是中国园林中的点化之妙。竹是径直的,但竹笋却睡在中国人的心里,破土后立在中国人的胸。中国人对生活不屈的意志,就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根成竹。雪竹压而不折的韧性,是中国人于生活的重压之下也对生活成竹在胸的写照;苦竹弯而不倒的柔性,是中国人忍辱负重而又极具张力的象征。竹有强韧的力量,也有温柔的性格,他志趣深远,却淡泊宁静竹径通幽,叶微而义大。竹心虽空翠,蕴乎其中的却是古雅之士心静理琴,恬淡冲虚于无我之境的禅意。中国人对竹有种天授的情愫,以君子雅士称之。据传关羽吟竹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弧叶淡,终久未凋零。”竹是中国人的精神。

 

白居易于《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梅松竹就是中国人性情的传神写照,这三个字诗意的光泽是中国人情感中最纯真的化身。他们之所以能感动中国人,是因为即使普通中国人不能对其品格达之于笔,也能了然于心。梅松竹永远是中国人心灵中的俏皮话。

 

Dec 17

有美酒便有佳诗,诗歌乞灵于美酒。

 

西洋的饮酒歌发源于一千六百年前的古希腊,后来传到法国和英国。开始只是作为即兴的饮酒歌,但佳酿总是和美人连在一起的,后来饮酒歌变成了爱歌。无人知道希腊饮酒歌的作者是谁,其大意是:

 

大地一遍一遍地长饮,

树儿吸饮大地的甘泉,

大海海饮风中的甘霖,

天堂的太阳豪饮大海,

月亮痛饮太阳的光辉,

请告诉我,我的朋友,

干吗你认为我不该饮?

 

(原文:

THE  BLACK  EARTH  DRINKS  AND  DRINKS  AGAIN,

THE  TREES  IN  TURN  DRINK  IN  THE  EARTH,

THE  SEA  DRINKS  UP  THE  BREEZY  AIR,

THE  SUN  IN  HEAVEN  DRINKS  UP  THE  SEA,

THE  MOON  DRINKS  UP  THE  GLOWING  SUN,

TELL  ME, FRIENDS, WHY  DO  YOU  THINK

THAT  I  MYSELF  OUGHT  NOT  TO  DRINK?)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饮酒歌为希腊名诗人ANACREON所作,他喜欢开晚会,也喜欢漂亮的姑娘和豪饮,并为饮酒作乐写过许多优美的诗,有点像中国唐朝时的大诗仙李白。但一位德国学者认为这首饮酒歌是一个名叫ARISTOBULUS犹太人所作,他早于耶稣出生两百年,他是将希腊哲学思想引入《旧约·圣经》的学者;另外一些德国学者却认为饮酒歌是多才多艺的学者ANON所作。

 

总之,无论是谁作的,它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即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和中国古典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这多么有趣。

 

再看一看比希腊诗人ANACREON早出生两百多年,中国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曹操写的饮酒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在这首饮酒歌里阐述的中国人的哲学和政治思想,人与酒的文化关系都比古希腊深刻得多。曹操从酒中感慨出人生的苦短,并抒发大丈夫报效国家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和博大的胸怀,从中也可看出中国饮酒文化的文明礼仪,但曹操的诗中却透着一股深深的人生悲凉。

 

古希腊的饮酒歌流传到法国后,一位法国诗人补充到:

 

整个世界从上到下都在痛饮,

这是一个普世的规则,

为什么我们今晚不饮一杯呢?

 

(原文:

THE  WHOLE  WORLD  DRINKS, ABOVE, BELOW;

IT  IS  A  GENERAL  RULE, AND  SO

WHY  SHOULD  WE  NOT  DRINK  TONIGHT?)

 

这个法国诗人大概是对一个姑娘或情人说的,却为饮酒歌引入了一丝浪漫。饮酒歌流传到英国后,英国人又给饮酒歌添加进更多的哲学思想:

 

世间万物皆醉,

来吧,加满你的碗,

来吧,添满所有的杯,

如果要问为什么,

难道除了我以外,每个家伙都该醉?

为什么,朋友,告诉我为什么?

 

(原文:

NOTHING  IN  NATURE’S  SOBER  FOUND

BUT  AN  ETERNAL  HEALTH  GOES  ROUND.

FILL  UP  THE  BOWL, THEN, FILL  IT  HIGH,

FILL  ALL  THE  GLASSES  THERE, FOR  WHY

SHOULD  EVERY  CREATURE  DRINK  BUT  I,

WHY, MEN  OF  MORALS, TELL  ME  WHY?)

 

英国人把世间万物皆醉这一哲学引入到饮酒歌,这似乎成了一个宇宙的规则。

 

我们再来看看诗仙李白的饮酒歌: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中国有许多诗人都作过饮酒歌,但最名的恐怕还是李白的这首。唐玄宗爱慕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只要美酒,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

 

杜甫有一首诗赞李白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仕途不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最后酒醉泛舟河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饮酒歌欲捞水中之月而被淹死。如此沉醉于酒的浪漫诗人,古今中外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正如其人,也如其酒,流畅而酣放;这首饮酒歌写人生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生的富贵也不能长保,因而要千金散尽,饮酒及时行乐,一醉方休。诗人在饮酒歌里表达出的宽广的胸襟,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个人政途失意的悲愤与饮酒的豪情,是饮酒歌中的千古绝唱,这岂是古希腊、法国和英国的饮酒歌所能比拟的,饮酒歌永远记住了李太白。

 

后来英国诗人雪莱(SHELLEY)看到了这首改编后的古希腊饮酒歌,雪莱虽然不饮酒,好象从来也没醉过,我相信如果雪莱读了李白的《将进酒》,他一定会学着饮酒,也要一醉方休一回。但雪莱还是逃不过世间万物皆醉的规则,他还是醉了,他喝的是蜜酒,美丽姑娘酿造的蜜酒把他给灌醉了,姑娘的花蜜酒使天才诗人滚涌出来自天堂般的奶水和蜜露般的诗兴,于是雪莱把古老的饮酒歌改编成一首爱歌,他取名为《爱的哲学》

 

泉水溶入到河流,

河流汇入到大海,

天堂里吹来的风,

永远都柔情蜜意;

世间万物无单一,

天赐我们来相亲,

怎知不是我和你?

高山亲吻着天堂,

波浪追逐着波浪;

如花般的姑娘呀,

轻薄了你的情郎,

谁又会宽恕姑娘;

阳光拥抱着大地,

月光亲吻着大海,

姑娘你不亲吻我,

甜蜜又中谁的意?

 

(原文:

LOVE’S PHILOSOPHY

 

P.B.SHELLEY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

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  EVER

WITH  A  SWEET  EMOTION;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IN  ONE  SPIRIT  MEET  AND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SEE  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

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NO  SISTER-FLOWER  WOULD  BE  FORGIVEN

IF  IT  DISDAINED  ITS  BROTHER;

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

WHAT  IS  ALL  THIS  SWEET  WORK  WORTH

IF  THOU  KISS  NOT  ME?)  

 

秋波如酒,红唇如诗,于是雪莱的爱歌成了旷世之名作。雪莱把相见、相亲、相爱、相吻、相抱、相融、相汇这股天堂永远带蜜意的风偷到了人世间,于是人人皆为情人的蜜爱所醉,诗也永远记住了雪莱。在美丽的姑娘面前,如果你是雪莱,你能不醉吗?

 

可惜中国名诗人屈原出生得太早,他说,世人皆醉,我独醒。,看来他也醉得不轻,因为醉的人从来就说我没醉。如果他晚出生多少个世纪而有幸读到雪莱的《爱的哲学》,他一定会多出几分浪漫,起码不至于投江自尽。

 

中国人的饮酒歌把个人的政治抱负、怀才不遇和人生的失意联系在一起;酒是中国人施展政治抱负的兴奋剂,也是仕途失败后的麻醉剂,中国人将酒文化上升到很高的政治与哲学境界,酒是中国人政治与哲学的养料;所以中国人比西洋人更喜欢政治和哲学,政治和哲学是中国人的生命,中国每个读书人都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政治哲学家。中国的饮酒歌多为文人失意或临别而吟出,多带着怀忧若苦,愁思沸郁的悲愤,中国的饮酒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西洋人的饮酒歌却一点也不涉及政治,而是与美人和寻欢作乐联系在一起,佳酿与美人成了饮酒歌的主题。酒是西洋人血液里浪漫主义的酵素,遇到美人则发酵,美人成了西洋人饮酒中欢唱的浪漫爱歌,西洋人把浪漫当成人生的主题,饮酒做爱的欢乐是西洋人的灵魂。看来西洋人的天性还是比中国人浪漫一些,西洋的饮酒歌吟唱着情人间的爱意,带着人生的欢乐,西洋的饮酒歌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同样是酒,同样是饮,同样是醉,同样是饮酒歌,却饮出两种不同的酒文化,醉出两种不同的结局,这又是多么地有趣。

 

看来我们应该在中西的饮酒歌之间找点平衡,少点牢骚与忧愁,多点浪漫与欢乐的激情

 

来,再喝一杯,干了吧,朋友!酒永远是诗的朋友,也是你我的朋友。我们都会有一天沉醉不醒,酒中酿出的悲歌和爱歌却会永久地传唱下去……

Dec 15

lantern2.jpg       

    (摄影师拍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乡村爆发的一场萤火虫派对,2009年美国国家地理国际摄影大赛入围作品)

    皓月孤灯,似灯还似非灯…… 

点灯了, 燃灯了;那灯,那些灯,月夜千灯,灯火青萤……

 

叶儿瑟瑟,虫儿唧唧,月光下划过的飞萤,彷佛是从树梢上摇落下来的星星。如果随手抓住一颗划过的星星,她眨着调皮的眼睛。划过的流星,是快乐精灵提着闹着玩的灯笼……

 

点点的灯和点点的星相辉映,灯星并耀,花灯青萤赛明月……

 

些秉烛夜游的小精灵们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星灿烂的灯节,他们单个儿在闪烁游吟,集体却在漫舞,要和天上吹落的钻石般的星尘比辉,那是多么欢乐的生命的恋舞,那是多么快乐的心,他们的心,还有星星的心,都是快乐的甜汁儿……

 

星河微隐,那些萤火的,郁郁舒舒,绵绵浩浩,是撒向宇宙黑夜中的星,燃也燃不尽……

 

篝灯长明,灯明月明,灯月长明,万灯明,一直燃到天明……

 

    残灯明灭,灯火却渐行渐远渐无影……

 

      2008年夏夜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乡村观萤火

Dec 13

  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其人民意志的表现,它是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承认,它对个人的根本利益提供有意义的保护,它适当地控制着政府一切权力,国家政府只能行使宪法中所委托的有限的权力。

 

  《美国宪法》序言短短两三行字,却开宗明义:“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规划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之赐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本宪法。”

 

  “我们合众国人民”── 一种人民至上而不是政府至上的观念, 美国制宪一开始就把“万事民为先”的观念牢牢地树立了。它清楚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民为什么要制定和确立宪法。《美国宪法》序言可概括为:“人民–国家–正义–安宁–福利–自由–幸福”。

 

  《中国宪法》的序言(见附录)就象一部官方写的中国近代革命史,怎么看也不象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典,人民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制定和确立这部宪法,也不知道宪法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国宪法》的第一段可以概括为:“国家–人民–革命”。

 

  《中国宪法》序言里,我们看到先后出场的人物和党派次序是:孙中山、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后来还有邓小平。在一千五百四十字的序言里,“主义”一词出现了三十六次,“革命”一词出现了六次,“斗争”一词出现了六次,“阶级”一词出现了五次,“专政”一词出现了三次,“思想”一词出现了三次,“消灭”一词出现了两次,“推翻”一词出现了一次。这些政治概念和词汇内容没有任何法律意义,更谈不上司法上的操作性,也不知道谁有资格能对此作出司法解释。

 

  《美国宪法》是一个威严的老人,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而一字未动(除增加的修正案),宪法的权威护佑着美国人民走向繁荣和富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至今才十年,共制定了四部宪法,分别为“54宪法”(毛泽东宪法)、“75宪法”(四人帮宪法)、“78宪法”(华国锋宪法)及“82宪法”(邓小平宪法)。《中国宪法》是一个任权力人物打扮的小姑娘,并任由权力人物强奸和践踏。

 

    《中国宪法》没有任何威信可言,好像从未听说过有什么违宪案,只是政治人物拿来表演的道具,毛泽东拿来表演过,刘少奇也拿来表演过。1964年,毛泽东已经退居了二线,一线工作由刘少奇主持。一次邓小平召集政治局会议,未通知党主席毛泽东。毛泽东却突然闯会,手中举着一本宪法和党章,大叫道:“宪法上我是公民,有说话的权力,党章上我是主席,为什么不让我参加会!”邓小平和刘少奇只得赔罪道歉。文革中,当刘少奇被批斗时,他也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当刘少奇企图用《中国宪法》保护自己时,他忘记了当初他参入起草的这部宪法从来就没有保护个人的权力和自由的条款。国家主席刘少奇到此时还执着地认为“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在宪法上“怎样对待个人”实在是太有关紧要了,如果宪法上赋予了保护个人的权力和自由,刘少奇会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结局吗?最后刘少奇不得不愤慨地承认:“宪法成了废纸……”〔注:《刘少奇年谱》下卷,第658页〕

 

  美国制宪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对专制的警惕和权力的不信任,政府权力的集中会对个人自主和自由构成威胁,绝对的权力是对自由的绝对威胁。因而联邦政府的权力应受到限制,对权力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对国会权力的行使,因此权力必须受到制衡。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就是:权力分立和权力分配。通过宪法对联邦权力的划分,行政、国会和联邦司法部门都同样未被给予绝对权力。联邦政府权力必须清楚地划定,在行使自己的权力时必须考虑到对个人自由保证以维护个人的自由。 

 

  美国制宪者高度的政治远见、罕见的智慧的和品格,使《美国宪法》成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伟大的妥协,为人类政治思想史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贡献。美国制宪者们充分洞悉了人类自身固有弱点和个人在国家机器面前的弱小,因此对政府不能绝对信任,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制衡。《美国宪法》屹立两百多年一字未动,因为它保护了人民的权力和自由,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两百多年来,《美国宪法》崇高的威严倍受美国人民的尊重、呵护和支持,全世界也没有任何国家的人民象美国人民那样对权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美国宪法》为人类的自由和民主留下了永久的路标。 

 

2003.10.06.

 

 

附录:《中国宪法》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八四零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

防。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

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

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

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Dec 08

    远方,流云,缓移,缓移……

 

    悠悠的时光回荡于湖水静谧的喃喃絮语,划破记忆的浮影,是啾啭的无人理会的鸟的细语……

 

    谛听,恍惚,淡月,永无人省的天际有什么值得长久的记忆?

 

    我又归来岸边的残雪,水边柳的空条的长曳的阴影,招摇着曲调绵绵的过去的欣喜。

 

    我不高声长吟,因为静谧;我不感触不能己,因为时光如缕不息。

 

    我思,如滩上冷冷的芦苇,却见冷滩上单脚立的孤雁早已忘记,忘记人间天际……

 

    风入松,听松,听松……

 

 

                                                      2009/02/18

Nov 27

引言

  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

  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

  中国的山水诗,其有“意”,谓其有写景诗的“诗意”,但未必都有“境”。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李白着重于山水的画意和神韵,他的一首首山水诗便是一副副别有意境的山水画。

一、李白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

  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山水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

  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三、李白山水诗意境的解析

  李白山水诗的意境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白描的形似趋向神似,如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山水图景。李白的山水诗多从山水的整体的气势上来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而着意在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上来张扬山水气势的变化以达到抒怀胸襟的效果。因此李白诗里的山水形象也从纤巧变为雄奇,从观赏山水形态变为表现诗人的心灵。李白善于把山水形态和自己的情绪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和“心”之间有着微妙的互动和呼应关系。

  本文想从诗画同源的角度来阐述李白山水诗的意境。李白的山水诗归纳起来用李白的诗境来形容,有以下三重意境: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境

  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李白的山水诗用字之精辟正如李白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其中之“走”字和“写”字,“写”又作“泻”。仅此“走”字,把黄河从天而落,咆哮而下,流奔东海的图景一览无余。一个“写”字,把黄河万里倾泻,直入心怀的气势给张扬出来。言黄河之胸怀也是言作者自己的胸襟开阔,气概昂扬。写景寓情,蕴含深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之“辞”字、“下”字、“孤”字、“尽”字、“惟”字和“流”字,诗人举重若轻的几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顺序上把楚地吴天的阔大的空间尽收到一个长河画景里,其艺术形式犹如电影的长镜头,其神韵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其中之“挂”字、“飞”字和“疑”字。“挂”用的很妙,妙在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瀑布遥看的景色;而“飞”字又化静为动,把瀑布的喷涌描绘得十分生动。最值得品味的是“疑”字,诗人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而是让读者去体味到底是是还是不是。读者明明知道不是,却又觉得好像是。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其中之“决”字和“触”字,两字道出了黄河的湍悍水势,以“昆仑”和“龙门”来衬托黄河水气魂之壮的图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其中之“开”字、“回”字、“出”字和“来”字,这连续四个动词使得整个天门山的静态画面变得动感起来,画面镜头也由险峻神奇而变得远阔博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

  其中之“来”字和“还”字,两个字把整个阔大背景下的黄河山水写活,这两个动词的一来一还把人生短暂之寓意写透,给人以无限苍凉之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其中之“尽”字、“流”字、“飞”字、“结”字、“怜”字和“送”字,这一系列的动词把一个离开故乡初上征途的青年展望未来的情怀写得入境、入情又入神。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

  其中之“行”字、“度”字、“啼”和“空”字。前两句简直就是精美的山水律绝,看起来只是以镜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辞精巧,而诗人的“行”字和“度”字的用意实为将水作明镜,山作屏风,以青山绿水为家。后两句说猿啼使游子伤感,实则言外之意展示诗人清心自在,怡然自得的心态,巧妙地告诉读者山水便是诗人的家,他是入山水之画的,与山水是同境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其中之“尽”、“闲”字、“厌”字和“唯”字,这几个字把鸟儿飞尽,白云悠然离去,以山拟人,人同山相伴的意境平淡而不雕琢地宣泄出来,显得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炼而蕴含丰富,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其中之“辞”字、“还”字、“啼”字和“过”字,这几个字把整个出三峡的时空次序浓缩到一个短短时空动感画面,使读者仿佛站在群山之上俯瞰三峡画廊,一个“啼”字犹如三峡的空谷回音,使人产生空灵想象之意境。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

  其中之“回”字、“开”字和“喷”字,连续三个动词把天门的险要神奇呈现出来,尤其是“喷”字乃画龙点睛之字,把波涛的效果进行了艺术上的狂想。

  这些例子中可见李白山水诗用字之精辟老道非常人可及,简简单单几个字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天赋其才,兴到诗来,字到意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和气势却非精雕细凿可比。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之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中,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是用作表现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对于山水而言,与其说李白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发现了美,毋宁说李白在山水中的神游中发现了自身。李白的山水诗,也是李白自己,与山水是融为一体的。

  李白在观念上把大自然与自我混为一体,视山水为自身同类,大自然的山水便是他心中的块垒和丘壑,山水形象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意境是李白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大胆夸张的和丰富的想象是李白山水诗用来张扬山水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李白山水诗的语言风格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但却是完全李白式个性化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来张扬庐山瀑布的气势,以庐山瀑布从“银河落九天”的比喻狂想来张扬作者的个性。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既给人感觉入乎其内有形,又出乎其外有神;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题峰顶寺》)

  山高天近,举手可摘星星;人怎么可以摘到星星呢?这便是李白最擅长的以情写景,以景抒情的夸张。寥寥数语,道尽山寺的静穆和峰顶之高峭秀拔。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以“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夸张手法灌注了自己慷慨豪迈的情怀,又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比兴手法道出作者胸中的悲怆,这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激荡起伏,如江河般波澜迭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水陆之道途难行,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作者心绪茫然之中,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心中无穷忧虑。最为绝妙的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诗人以这种夸张和跳跃式的艺术手法,借黄河和太行之气势来张扬作者的人格张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关山月》其一)

  在本诗中,诗人没有把戍客思归之情写得过于纤弱和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广阔苍凉的时空背景来引发这种思归之情,把离愁别绪融入景中,从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这是一种极其高超的艺术手笔,其意境深远,感人肺腑。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登太白峰》)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而选夕阳晚照。一个“穷”字,写出了山的高耸。诗人赋予太白峰以人格化,唯太白峰与诗人心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理想的天关。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充分运用想象,自己乘着泠风而去,冲出浮云,举手迎月。雄伟高绝的太白峰与诗人结成了挚友。诗人的奇思狂想,为大自然增添了人性的彩色,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诗人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自我个性的张扬和登高的形象。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西岳云台歌送丹丘歌》)

  诗人用瑰丽夸张的语言热情咏赞黄河、西岳的神威。古来写河岳的诗很多,但在语言的气势上,很少能与李白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白高远豪放的胸怀,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他与山河是同在的,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与山河同在的气势。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

  “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到了这种无我之境界。最后两句作者借五岳和沧州的气势把自己摇笔藐视一切的雄健无敌、高旷不群的气势完全张扬出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

  诗人在开头一句没有一个字写山水,只用一叹声,山水却仿佛破空而来;中间两句也没有一个字写山水,作者只用“凋朱颜”三个字把蜀道山水之艰难写活;结尾还是没有一个字写山水,只是再叹,仿佛被眼前的山水压倒不敢前行,不如早回家。一声情不自禁的感叹,结尾再叹,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用叹息声来张扬蜀道山水之险阻的气势,把蜀道之艰难串连在叹息声中,全无刻意安排和雕凿的痕迹,由此可见作者匠心独运的功力。

  李白的山水诗,在结构上不拘形式,只以一个“情”字贯穿。笔之所至,情之所至。李白习惯于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山水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使得他的山水诗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这种动感,见诸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李白常常用大量夸张的手法,想象飞腾,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其山水诗的结构往往呈现出巨大的跳跃性,但回旋往复,却也层次井然。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和爽朗情韵,其艺术效果常常是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从而把山水的气势推动出来,也借此张扬出个人的气势。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壮观宏大的事物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要张扬的对象。李白的过人之处就是将这些宏大的事物置于阔大的时空背景下去张扬,构成雄奇壮伟的山水诗歌意象。

  (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境

  李白由于终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山水诗的最为独到之处,就是利用神游的方式,既写眼前的山水,也写心中的山水,更写天上神仙世界的山水,用李白的话来说就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水。

  其实山水并不是李白诗画的主角,在山水中畅神而达到理想的神仙世界才是李白山水诗的主体价值。因此李白借写眼中的山水,达到写心中的山水,最后意出尘世间之外,达到心目中的神仙世界的山水。李白的山水诗中弥散着一股仙气。李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为审美观到以个性为审美观的转移的具体表现。李白山水诗中的意境其实就是“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境。

  李白的神游山水诗最著名的便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岳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神游,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迷花、闪电、鸣雷,石洞、神仙、日月、冥府、熊咆、龙吟、霹雳、虎鸾、烟霞、白鹿等各种意象飘然而至,纷至沓来,使读者也随之步入一个迷幻的奇异世界,俨然是超级意识流。

  全诗构思缜密奇特,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极富想象,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兴到笔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想象之间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紧接着另一个想象,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全诗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梦之所至,笔之所至,将梦境神游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通过神游梦境的描绘达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只有世外高人李白这样的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去自然喷发山水之内在的气势,这正是李白山水诗的高人之处,也正是李白的这种气势才使之成为独步千古的伟大诗人。

  四、李白山水诗画的意境

  李白山水诗的意境便是画境,即李白山水诗既能展现动态美,又能展现静态美,还善于描绘山水的朦胧美;既能从时空角度展示山水美,又能突破时空,使所展示的山水更加雄伟瑰丽。李白将山水的俊秀信手拈来,使人感觉他就是山水间的精灵。李白只有在山水中,在诗中才是自由的。李白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的表现手法,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他的知音,山水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了他的力量和气势,他与山水相知。李白的神思飞越了山水,也生动了大唐的山水,李白以后再也无人成峰了。

  李白仿佛是神仙世界的神游大师,于名山大川之上醉卧以游之,他左手捧美酒,右手提笔,就着烈酒,一股脑地灌进了千古肝肠,秃笔成峰,他以诗文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他疏狂一笑,令流水鸣琴;他绣口一吐,山山水水全在笔墨之间;他在山水中畅神,把大唐的山水和人文赋予了新的意境,即游侠和浪漫、癫狂和情痴、寂寞和孤独、漂泊和离散、荒凉和骠悍,豪放和粗旷,狂歌和呼号,刚烈和酣畅,还有人世间的一切醉和醒,梦与幻……

  让我也象李白那样在他的山水诗中作番神游。神游中,我有幸在历史的长河中碰到李白,那河水真是“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我问他的山水诗的特征和意境究竟是什么,他说:“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等我抱琴再来时,李白却“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他见了我,一句话也不说,提笔以天为纸,云为墨,画道:“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