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3月, 2010

“一元书”与一位好友的著作

星期六, 3月 6th, 2010

从去年开始,本地一家中文书店推出了“一元书”,把一些卖不出去的滞销书陈放到一个角落,一美元一本地展销。我每次去这家书店都要在这个角落停留一会,在一大堆也许连一美元都不值的书中“沙里淘金”。我常常是毫无所获,但有时也能淘到几本值得买的书,例如,Nicholas G. Carr的 “Does IT Mat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o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的中译本《冷眼看IT: 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的丧失》,唐 兰著的《中国文字学》,赵宪章主编的《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以及王 尧著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关于汉语写作的高端访谈》,等等。有一次,我竟然一次就淘到了同一文丛(独角鲸文丛)中的两本书:王晓渔著的《文化麦当劳》和张闳著的《文化街垒》。更有意思的是,其时两位学者都供职于同一单位(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昨天上午,我在看完牙医回家的路上又顺便去了这家书店。进去时书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只有一个营业员在整理书架。我直奔“一元书”角落,把陈列的书大概扫了一眼,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花一美元买一本的书。桌上陈列的大部分都是诸如《育儿三字经》,《孕产妇三字经》,以及一些画比字还多的书。国内粉丝众多的郭敬明著的《庄周梦蝶(郭敬明最新彩绘爱情)》也在其列,也是一美元一本。我正要离开的时候,眼睛的余光扫瞄到了最角落里的一本书的封面,在作者的名字上面停了下来。我惊讶地发现此书的作者竟然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的这位好友现在本地的一所名校担任教授,学识渊博,卓有建树,现为这所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心的主任。这本书收集了他在北美两所名校“先后任教十多年来陆续撰写与发表的有关中国电影和文学研究的文章”(摘自此书的“序言”)。二十一篇文章被分为电影和文学两大部分,分别侧重于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野。当时我心中一楞:好友的著作怎么会被埋汰到如此境地?打开书一看目录,其中的一些文章我以前还拜读过,每篇文章都不乏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本好书怎么就成为了“一元书”呢?我不禁很有些愤愤不平,真是“有眼不识好书”啊!联想到这家中文书店曾经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归纳到“历书”一类陈列在架上供顾客选购,我心中的愤愤不平便释然而去了。我再一看,此书桌上还有一本,真是“无独有偶”呀!我又一想,如果好友看到凝聚着他多年心血的学术著作被减价成“一元书”展销,该会多么地难过。不如我把这两本书都买走,自己留一本,另一本将来送给某位对中国电影和文学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岂不一举两得?快哉!乐哉!就这样,我把两本书都“淘”回了家。现在,这两本书就并排站在我陋室的书架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