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9

2016 年 11 月,新西兰地震。当地大使馆租用直升机将侨胞接出来。许多当时和中国人在一起的外国人也跟着沾了光。被接回来的华人自不消说,连外国人对中国负责人大国的印象恐怕也一时半会儿难以磨灭。也可见,要让人觉得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人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是整一帮无脑战狼野兽像赵发言人那样寻衅滋事。或者说适得其反。

时间才不过刚刚过了不到四年,形势便急转直下。伟大祖国居然建议海外的华人华侨不要回去给祖国添乱了。一是不建议回国。即使有华人回了国,不管有病没病,所有人落地后都要集中作两周隔离。相当于坐半个月的监,费用还要自理。我国这种做法则让人看不明白了。

刚才在我的高中同学群里面看到这样一段话:

> 这就是祖国和血统给你的优势!在自己的国家,尽管是普通人,但你是主流。换了国籍,尽管你讲着和外人一样语言,但始终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群体。始终不入流,还是边缘人。

以及有敲边鼓的附和:有道理。

我想这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的主流民意了罢。尽管不是那么意外,也难抑悲上心头。我曾经觉得国内七十年代这一帮受到的教育最好。早几年的遇上文革。晚几年的遇到全民经商下海。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倘若不是书记和老班长等一再挽留,我才不愿呆在这样的群里面。

这种言论几乎集愚蠢、纳粹、谣言等各种灰暗的理念如一体。也是难得。譬如血统,他不妨了解一下遇罗克。他也不妨了解一下中国的红二代、红三代等等。然后再计算一下他自己在中国到底是几等公民。

我们还可以换个位置再想想。如果未来有外国人愿意到中国来为中国服务,他们看来已经做好给他们二等外公民的待遇了?你们吓死老外了。

这次新冠病毒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史无前例。世界经济的老大美国,其道琼斯指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跌去 1/3。绝对点数创了记录。而最初,世界各地的人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大的后果。

武汉刚刚封城的随后几天,单挪威本地的华人就给国内捐赠了几百万克朗。挪威的华人并不多,男女老幼加起来连一万都不到,然而他们几乎将本地从南到北药店里面的口罩买光,相当大部分寄回了国内。这种情况据我所知在世界各地莫不如此。井底之蛙们是看不到这些的。他们的眼光其实还没井口大。有这种主流民意的国家离负责任大国的距离相差实在遥远得很。

我们已定居和能出力的华人可以给祖国出力,可以暂时不回国给国家添麻烦。然而世界各地还有几十万自费和公费留学的学生。由于世界各地大部分关闭了公共场所,包括学校。很多留学生的生活因此陷入困顿。他们很多不“回到祖国怀抱”怎么办?而他们也被冷嘲热讽之列了。

过去的两个月,中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病例的零增长。许多中国人开始沾沾自喜,嘲讽世界各地的应对新冠病毒的策略来。然而接下来怎么办。中国是不是要在下半场再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来闭关锁国,不让传出去的病毒传回来?

至于对国外防疫策略冷嘲热讽的井底之蛙,你们不妨首先看看日韩新加坡等国家是不是也像中国这样不惜一切代价限制一半以上国民的自由。他们是不是因为没有采用像中国一样的策略而导致崩溃。其次是不是还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迄今最早可溯源的病例出现了在去年 11 月的武汉。从这个日子到 1 月 20 日之间中国政府是怎么做的?惹了祸再甩锅,这种做法国内的自认头等公民可以视而不见,或者根本看不见。然而世人不会都看不见。而且,这种做派倘若未来不巧落到这些“头等公民”的头上,他们也会觉得不齿呢。

Sep 08

最近有微薄号“广州公安”发了一篇小清新谣言,如下:

孩子的智商合相貌由谁决定的?据广州日报:1、性别由爸爸决定;2、身高父母各占一半;3、性格是爸爸的遗传大;4、母亲对孩子智商的影响是父亲的3倍; 要判断男生聪不聪明,看他妈妈就知道了。男生自己觉得笨,千万要娶一个聪明的女生,这样你小孩翻盘的几率还有七成五,人生还是充满希望的。

堂堂官微“广州公安”不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让人侧目,传播这种小清新式的谣言则更让人错愕。这个文中的问题大都是遗传学中的入门问题。即使这样,其中细节也不是小清新们脑袋一轮就能想出来的。

所谓遗传由爸爸决定是指通常决定后代性别的基因来自爸爸的 Y 染色体。它上面有一个 SRY 基因,现在通常叫做 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http://ghr.nlm.nih.gov/gene/SRY)。它所产生的蛋白质可以导致睾丸发生,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导致个体发育成为男性。

注意,其实父亲并不能决定自己贡献的是含 X 还是 Y 染色体的精子。所以由父亲决定这种说法并不合适。另外即使个体的染色体型是 XY,其发育结果也未必是男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ogen_insensitivity_syndrome)。下面图片中的女性通通是 XY 染色体型。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ogen_insensitivity_syndrome#mediaviewer/File:Orchids01.JPG

“身高父母各占一半”也是错误的。

父母身高对孩子身高的影响是数量遗传学问题。一般说父母(影响)各占一半,是指遗传变异(遗传方差:统计术语)上的影响。通俗一些说,如果这对父母可以生很多孩子,孩子们的身高会各不相同。除去环境因素,孩子们身高不一样(方差不为零)的原因一半是因为他/她爸(的基因不纯合:遗传学术语),一半是因为他/她妈(的基因 不纯合)。这是一个类似扔色子的过程,父亲和母亲传给孩子的基因每次都不一样。

或许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已知父母身高,孩子的身高会怎么样?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更多些信息,比如家庭所处的群体。数量遗传学关于身高最简单的预测式子就是:

后代期望身高=(父高 + 母高 - 2 x 群体平均)/2 x 遗传力 + 群体平均。

常人所说的一半就是其中的 /2。“各占一半”的说法直觉好像对,但其实不对。比如父亲若比平均值高 2 厘米,母亲比平均值高 10 厘米。这样母亲对孩子期望身高贡献就是父亲的 5 倍。

智商和性格等也都是数量性状。他们的基本规律与以上所述类似,只是具体的数量性状研究起来所考虑的因素要多得多。

可见人们的直觉与其背后的科学道理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从专业角度来看,“广州公安”这条微薄通篇都是胡说八道,专业的问题还是要专家来说明和解决。没有专业知识 便开口便是一种非常的不负责任。倘若开口的这位受众多,那么其负面影响就大。以上的谣言还不算有什么社会危害,但若有,那么其危害也大。官微“广州公安” 须自省。

Jan 11

01 年夏天我和朋友们一起驱车玩了一趟苏格兰高地。这一路极美的湖光山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路上最有名的景点恐怕要数 Fort Williams 的 Loch ness,它以 1933 年“发现”的尼斯湖怪兽而闻名世界。湖边有一个怪兽博物馆,门票好几英镑。那天朋友夫妇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我说我对这种骗人的东西丝毫不感兴趣。之后有没 有湖怪就成为我们一路上争论的话由。

朋友夫妇俩的工作都和计算机有些关系。他俩坚称要完全否定尼斯湖怪兽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中间他们还提及了另外一个和苏格兰有关的笑话,就是三个科学家与一只苏格兰黑绵羊的故事。

现在我回头去想,我想不出他们当时是怎么联系起来这个笑话的。大概他们觉得我们连有没有怪兽这个问题都没有事先声明清楚。或者他们可能想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完全确定,类似网络名人“叨叨”的父亲是不是澳洲野狗不能百分百下否定结论一般。

我反对尼斯湖怪兽的道理还是在遗传学方面,一个物种不可能单单以一两个体的形式存在。否则即使它们曾经存在过,单近交退化就可以早早地将它们清除出自然界。如果怪兽有一个足够大的群体,那么小小的尼斯湖根本不足以养活它们,也与湖怪的目击如此稀少相矛盾。

现在看来,尼斯湖怪事件实际上就是现代炒作的鼻祖。自从这个故事出现后,当地的旅游业极大发展。每到夏天旅游季节,湖边的度假屋总是供不应求。再后来发生的很多故事大家就似曾相识了,比如“怪坡”等。但第一个炒作的那叫原创,后来者只能是类犬的画虎,徒增笑尔。

附:

一 个天文学家,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在苏格兰的火车上。天文学家看到窗外田野里有一只黑绵羊嚷道:“好奇怪,苏格兰的绵羊都是黑色的!”“不不不!”物 理学家说:“苏格兰只有部分绵羊是黑色的。”数学家白了一眼,觉得伙伴们的想法太糊涂了:“在苏格兰,至少有一只绵羊,它至少有一面,在某段时间,从这里 来看,显得是黑颜色的。“

Nov 26

我高中毕业已经三十好几年,不过高中那些老师们的名字我大都还记得。

我的班主任姓盛,名呈祥,教我们语文,从 头到尾他带了我们三年。我以前写过好几篇短文说他。他人不高,大约一米六都不到,喜欢穿硬底皮鞋。不过我刚上高中时还没有他高。他也很瘦,因此显得眼睛特 别大,尤其是晚上。他对我训话大多发生在晚上,在周围教室日光灯的照射下,他的眼睛也显得贼亮。往往一道寒光闪过,他的硬皮鞋就会踹到小腿骨上。我之后会 出一些血,但不多。他的严厉在学校是出名的。他教语文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每一篇文章他都能划出重点,除了这些要点,其余部分是不用看的。我因而从此特别不 喜欢语文。我班曾经有一位同学曾经因为看还没讲过的课文挨过他的揍。不过也奇怪,我班的语文平均成绩从来都在六个班排名第一。高考时,我班一次上了四十个 一本。

高一我的英文老师叫做胡乃喜,老家掖县,现在叫做莱州。他大约是我最好的英文老师。他也曾做过一次班主任,但 因为脾气太好,班级高考成绩不好,因此第一次也就成为最后一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胡老师也不例外。我显然不在此列,但这不影响他的教学作用于 我的英语成绩。由于我英语总是九十几分,最后他终于注意到了:“某某某还不错嘛。”这是他唯一一次评价我。一年后,他不知什么原因回到掖县,对我来说这实 在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最初的物理老师叫做李天刚,长得胖大,讲课极好,或者说极对我的口味。他也曾当过班主任, 高考前最后一次摸底考试他的班名列第一,而且远远领先其他班级。然而之后他的班在高考中遭遇滑铁卢。据说高考前他的学生从教室好多是一对一对地出来。李老 师只教了我们一年多一点儿,他是被我班的一个同学给气跑的。现在说起来我都替这位同学害臊,这家伙上课喜欢放屁。他曾经欺负过胡老师一回,胡老师脾气好没 搭理他。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他日常炫耀的事件。然而李老师不听他这一套,旋即罢课。最后以转教其他班级了结。这是我高中最遗憾的事情。李老师不单物理教得 好,有了他我学其他课程都觉得省力。每次想起这件事情我都很难过。

之后的物理老师姓徐,他是我一位同学的父亲,而今已经去世。他的教学方法适合那些喜欢背诵的学生,我不喜欢。但他一直教我们到高考。

数学老师也有两位,一位张好让老师,他是高中第一个欣赏我的老师。不过我那个恨铁不成钢的班主任也曾经在班里说过以我初中的成绩,班里面几乎没人赶上我。张老师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到了十六中。之后是一位刘老师,我和他不是很对路。不过我的数学成绩还凑合。

其他老师名字也都记得,然而没多少好话能说,譬如我觉得我的政治王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讲的都是胡说八道,他也真能说得下去。我初中的政治老师史有志就比他强太多了。因而从此我打心底瞧不起这些学政治的。没好话索性我便不说。

十 年后,我博士毕业,自己也当了一所国内三流高校的老师。应该首先感谢我那些笨学生,我从一名笨老师变成了一个很能讲的老师。我总觉得,科学的事情但凡智商 够了平均数,就应该能学会。它不像体育和艺术,如我辈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吃药苦练,也不会超过王军霞。我所知道的也愿意讲给孩子们听。

后来我发现,数理的能力其实是天生的。我所有的幻想几乎都幻灭。最后我一逃了之,不能见便不相见。然则我致那些现在仍怀抱济世情怀的各位以崇高的敬意。

Oct 07
上个月有BGI的几位“天才”,一位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就研究基因组的研究者,一位 19 岁就本科毕业的物理学家,一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宣称要寻找智商基因。上周的《Nature》撰文《危险的工作》评论了这项工作。
IQ 测试最初在上世纪初由一些行为科学家设计,用来识别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后来的优生学极大地促进了这项研究,并用于将低智儿童排除在社会之外。《Nature》的评价说,不是 IQ 研究有错,而是有人把它给用错了。
这一期的《Nature》还有另外一篇文章说遗传学研究中的道德禁忌,包括:1. 智力,这个特别指出了 BGI 的那个研究(因此这期《Nature》实际至少有两篇文章讨论这件事情);2. 种族;3. 暴力;4. 性欲。
《危险工作》这篇文章要求科学家们有责任防止自己的工作被滥用。它同时陈述了几个观点供(那些不负责任的科学家)参考:
1. 少安毋躁。BGI 如今搞了几千个样本,期望寻找智商基因,并提供给那些想要聪明孩子的父母参考。我的评价是,BGI 最后这个显然过界了。实际上许多科学家甚至质疑能否找到这样的基因。我也持这种观点,过去 30 年动植物育种中连锁分析的成果了了便是明证。
2. 准确。试验设计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比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种族无生物学意义,那么研究种族间的智力差异或者暴力倾向便不会有甚结果。并且,小样本的试验通常不可重复。在大样本确定性试验验证之前,(“天才”)科学家们还是谨慎发表意见为妙。
3. 敏感。即便 BGI 的这几位“天才”果真有良好的愿望,他们必须知道他们的这个研究看起来就是利己。领导这项研究的几位本身都是“聪明人”。这个研究似乎是在向世人说:嗨, 如果我们这样的人更多,这个社会就会更好。即使 BGI 的人不这么想,外行/其他人很容易这么想。
4. 积极。这样有社会影响的研究结果应该由研究者们详细地介绍给外行,避免误解。 
Sep 19

Aug 21
统计学已经渗入了大多数的学科,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总有另类人士拿这样的宝贝不学好,他们会用统计撒谎。我记得好像专门有一本书讲怎么用统计来撒谎。今天有感而发也说两个。今天说的第一件事儿仍然与公交有关。
挪威的公交车上往往有一个小广告栏,时不时放一些广告。最近看到的广告来自廉价航空公司 Ryanair。广告栏里面有广告的日子不多,但样数也不少,况且又用土著语写,因此我就没在意。这个周日我家老大最先注意到,原来是 Ryanair 最新开辟了到 Tenerife 的航线。我今年到现在没怎么休假,倒是想去这个旅游热地住上两周。再往下看,我儿子惊奇叫起来:“嗨,Ryanair 丢失的行李在所有的航空公司中最少啊。”
我不禁哑然失笑。 坐过 Ryanair 的人都知道,该公司手提行李之外的行李要额外收费,且收费相对票价不低。坐廉价航空的人大多数都是为省钱而去,很少有人化额外的钱再去托运行李,因此廉价航空要处理的行李数量要远远少于普通公司。基数小,丢失的数量自然就少。这其实就是一例用统计撒谎。
另外一例是在 iTune U 上看到的所谓辛普森悖论。这个悖论源于美国著名的系列剧辛普森一家。说有两个医生手术成功率低的收费反而高。课程中的数字我不记得了,现在随便编一个如下。
甲医生一年做 10 台心脏手术,8 次成功,2 次失败。甲这一年还给病人换过 15 次绷带,全部成功:)。乙医生这一年做 2 台心脏手术,都失败了:(。他这一年还给人换了 98 次绷带,失败了 2 次。“综合”看,甲医生成功率只有 92%,乙高达 96%。然而看甲医生远远比看乙贵。
大多数人会马上看出这其实是个笑话。心脏手术比换绷带难多了,统计的术语叫做权重不同。或者说,我们平时做分数加减除非小学没毕业,否则很少有人会把 1/2 + 1/3 算成 2/5。
这个故事用了心脏手术和换绷带做例子,现实中如果换成其它,迷惑性还是很大的。
Aug 07

二十年前中国的土地上曾经流行过鸵鸟热,一只种鸵鸟的价格被炒到十好几万、几十万甚至更高。许多搞养殖的也跟着陷入癫狂状态。但鸵鸟热就像兰花热、股票热一样,最终演变成了博傻,直到最后一批傻子被牢牢套住,倾家荡产。

不 过期间有一件事情值得今天再提一下。我刚上研究生不久,畜牧系请了几个美国养禽专家来农大做报告,地点就在农大中徳中心的小白楼报告厅。当时正值中国畜牧 业迅速发展,北京市也正在上演城市生产鸡蛋供应农村的奇观。家禽公司效益好,进而对新技术更加感兴趣,因此北京几个大的育种公司也有员工来旁听。

畜牧系的吴常信先生也在此次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吴先生报告之后,听众中有一位女士就问起鸵鸟这件事。她问的大体意思是江湖传言未来畜牧养殖发展的方向是养鸵鸟,因为鸵鸟的肉、皮、蛋什么的通通都是宝贝,价值很高。她想知道吴教授对此有什么看法。

在 鸵鸟热早已经退烧的今天,这种看法看起来当然显得十分幼稚。另外,畜牧养殖有一个常识普通人可能不知道,那就是养殖需要专门化、专业化。通俗一点儿说就是 产蛋的专门产蛋,出肉的专门出肉,下奶的专门下奶,兼用的效率一定不高。鸵鸟的各种生产指标根本无法与其它商品禽类同日而语。

在回答了那位女士鸵鸟养殖不可能是未来方向之后,吴先生接着说:“如果一定要问养殖业将来的方向,那么我想应该是人造肉。”

那天听众很多,在当时的国情下“人造肉”对听众耳膜的冲击可想而知。然而二十年过去,吴先生所说的人造肉看起来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偏 巧昨天看到了一条 BBC 新闻 “World’s first lab-grown burger is eaten in London”(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23576143)。几位美食家一本正 经地对这个实验室汉堡做了品尝和点评。

BBC 中文网也有报道:《科学家展示并享用第一个实验室汉堡》(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life/2013/08/130805_lab_grown_burger.shtml)

“荷兰科学家所进行的这项培育牛肉的科研项目耗资21.5万英磅。”

“科学家在实验室从牛身上提取细胞,让后让细胞生长成牛的肌肉,最后制作出了汉堡。”

“一项独立的研究显示,在实验室培育牛肉比在农场养牛节能45%,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96%,少占用土地99%。”

联想到中国肉的生产所用的大豆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项研究无疑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是个利好消息。大约人造肉真的可以期待了。

 

后记:这是因见到BBC的新闻忽然想到的往事。题目叫做人造肉大约也并不是很贴切。

Jul 11

如今不愿意动脑子了,手也变得懒了。尝试了一下导入blogspot的帖子,没有成功,索性就把地址贴在这里。

http://xijiang.blogspot.com/主要记录了我的一些胡思乱想,另外还有一些自己在使用Linux时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Mar 23

好长时间没有写blog了,愈发的不知道如何去写。索性胡言乱语几句,算是开个头吧。不开头便总没有头。

前一阵子有人在讨论清华的谭师傅,随便附和几句先。

上大学之前我姐姐的同学就送给我两本谭师傅的《BASIC语言程序设计》(似乎是这个名字)。向胡主席保证,绝对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的,毕竟既是清华又名见于吉尼斯纪录。似乎我当时的老师们也有看的,譬如我的数学刘老师,他看过后的结论是很简单,不就17个关键字么(印象中他最雷我的名言是线性代数没啥用处,现在时间过得越久,就越觉得雷。此是题外话)。后来上大学之后有幸看到活的谭师傅亲身在录像里给我们讲课。虽然是录像,但是事先知道了要听活的谭师傅讲课,我心里很激动,很多同学也很激动,就和现在一些粉丝要见星星一样。

那次课印象非常深刻,然而印象深的仅仅是过程,而不是内容。我发现自己很少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5分钟以上,没想到课可以讲得如此枯燥。100%的同学与我有同感。从这方面讲,谭师傅的讲课在我的吉尼斯本子里也有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