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医药回扣的看法——兼与“不得不说”医生商榷

31 03 2009年

 

不得不说”医生对“猫腻药”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几点,然而,并没有抓住关键,而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徘徊。现对其作简单的分析,【】中所引为不得不说”之原话。

首先,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力低下,大多数中国药厂没有能力自主研发真正有疗效的药物

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这是实情,但与药品回扣的大行其道关系并不大。中国的彩电业、汽车制造业等很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都不强,而回扣问题似乎并不突出。不能创新,可以仿制,依靠成本优势占领市场,这是中国企业最为擅长的,何故到了医药领域,就要靠发回扣这种违法犯罪的“下三滥”手段去推销产品?实事求是地说,国产药品的价格优势非常巨大,疗效并不见得比外企药差多少。举个例子,同为40mg装的奥美拉唑针剂,国产药一支3块多,进口的“洛赛克”一支150元左右。我基本上都用国产的,效果也很好,并没有感觉比进口的差,副作用也不明显。

其次,中国临床药师制度未建立,医生用药无法监督

这是象牙塔里的学究空想出来的馊主意,骗骗外行或许还行,作为临床医生的不得不说”怎么也跟着起哄呢?

让药师来管回扣,这是天大的笑话。就算所有的药师都非常正派、敬业、负责,他们管得了医生选择用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吗?管得了医生选择哪个厂家的药吗?管得了不违反用药原则的辅助用药吗?他们没这个水平,没这个胆子,也没这个权利。

第三,国家对于抗生素已开始较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抗生素的价格也被大幅下调,抗生素的市场利润在下降。而这些猫腻药还未被管理部门重视,价格也比较虚高,利润大。

前面刚举“夫西地酸”(我之前还真从未听说过这个药)被滥用的例子,现在却说“抗生素已开始较严格的管理和监控”,让人有点找不着北。

中国的抗生素使用之泛滥,简直到了成灾的地步,不仅是人用,还有兽用,哪里谈得上“管理和监控”,更不要说什么“严格”了。2004年发了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只是做做样子,基本上属于一纸空文。

如果说,政府部门还做做样子要抓抗生素的监管,那并不是因为药品回扣,而是因为不时有专家忧心忡忡地对媒体说,抗生素再这么滥用下去,耐药菌越来越多,以后我们可能会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政府部门被逼着出来做做姿态,也是为以后做开脱准备。对于药品回扣,他们也会说些空话,对那些“堕落”的医生进行道德上的谴责,把责任都推到那些“缺德”的医生头上。矛盾既已转嫁,他们自然可以继续悠哉悠哉,对药品回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至于那些腐败的官僚,他们是不会放过从药商那里狠捞一把的机会的,他们本来就是药品回扣里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得不说”指望这些人来抓回扣,难怪要“痛心、内疚、失望,但也觉得无能为力了。

那么,中国药品、器械回扣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许是绝大多数国家,只是我没有详细考证,不敢这么说)只是属于个别的现象,在中国会这么普遍?

道德家们的指摘,我就不去理会了。这些人往往也不是什么好鸟,甚至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寻正同学的丑陋大家都见识了。

中国医药回扣问题的根源,在于极度畸形的医疗卫生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整体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导致了很多人对于市场力量的迷信,将一些本不该、也不能市场化的领域统统推向市场,一化了之,把很多政府应负的责任完全抛开,最典型的就是医疗领域。

中国医疗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国有医院,名曰“公立”、“非营利”,实际上是一个个自负赢亏的企业。因为我们的基本工资大体是固定的,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我们的工资是政府拨款的,直到有一次看到我们护士长在核算科室的收支情况,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领的工资都要列在成本里面扣除,只有部分收支节余经过复杂的换算才作为奖金发放。

市场化的最大好处就是:高效。中国的医生,拿着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医生相比低得可怜的一点工资和奖金,却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干活,就是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着。那些抱怨“看病难”的国人,就像是两眼盯着脚背,抱怨脚上没长风火轮的主,说他们无病呻吟可能有些过了,说他们孤陋寡闻,一点都没冤枉他们。新语丝网友很多是旅居海外或有海外生活经历的,没出过国的,不少也有国际视野,所以谈起医疗问题,不像其他网站一样全是“看病难、看病贵”的叫嚷。半年多来,我还几乎没在新语丝上看到过对所谓“看病难、看病贵”的批判。

如果政府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医疗市场化,也还好。可是,我们的官僚们对医生的较高收入完全不能接受。他们只愿意看到医生被市场的力量逼着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甚至被市场无情淘汰,却不愿意看到医生领高一点的工资。长期以来,医疗的服务性收费被压制在一个极其低贱的水平,远不够成本。正是人民政府造就了“以药养医”这一怪胎。

既然医疗已经市场化了,那么市场就有自己的规律,这是不以某些人乃至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供求规律”:当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就要上涨,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要下跌。现今中国诊所、小医院门庭冷落,大医院熙熙攘攘的现象,经济学上的解释简单而明了:大医院的收费太低了,才引来这么多的病人。

医疗本来就是成本高昂的行业,尤其是人才的成本。在中国,要培养一个能够较好胜任工作的临床医生,除了12年的小学、中学教育,5年,甚至7年、8年的大学教育,还需要3年的住院医师轮转,2年左右的专科训练,往往需要22年以上的学习、实践。这个过程中还要淘汰大量的不能胜任的人员。成本非常高昂。这样培养出来的临床医生,也还是难以胜任难度较大的操作、大中型手术的。

对于成本高企、工作负荷巨大、需求又极其强劲的医生,给予那么点工资、奖金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必然要有其他的方式来补偿。最早出来担此重任的是“红包”。医改初期,“红包”之风刮遍大江南北的医院。现在较发达地区的“红包”少多了,那只是因为新兴起的“回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过去“红包”执行的功能。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一位主任告诉我们,药品“回扣”是在1995年前后兴起的。“红包”、“回扣”一经出现,即成燎原之势,说明它们是非常适合中国土壤的。

去年底,“两高”作出司法解释,将医生收受药品、器械回扣的行为定性为“受贿罪”。将医生收受“回扣”的行为纳入《刑法》,这一据说(忘了在哪里看过,未作详细考证)全世界难觅第二个的规定,是否能够起到遏制医药回扣的作用呢?我看难。对医疗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对医生收受“回扣”定罪,这样在全世界几乎独树一帜的法律规范,除了表明中国的医患矛盾极为尖锐,除了大大加剧医患矛盾、进一步毒害医疗行业之外,不会有什么正面的效果。我认为这两条司法解释都可归入“恶法”一类。

以违背市场规律的方式运作医疗市场,注定是要破坏医疗行业的。或者放弃对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管制,废弃对医生收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让医生光明正大地拿着较高的收入,这是上策;或者继续维持目前的混乱局面,让“红包”、“回扣”等所谓“灰色收入”成为很多医生收入的必要补充,这是下策;或者对医疗行业实行强有力的特别监管,在维持医生低收入的情况下扫除“红包”、“回扣”,让医生成为人见人厌、无人愿意从事的职业,让医院破产、医学院校关门,有钱人出国看病,没钱人病死,这是下下策。上上策以后有机会再谈。

偶然浏览到新语丝去年的文章,其中“正和”网友的《中国医疗问题的经济解释》(XYS20080326)一文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医疗乱象的一大根源:“总之,供求失衡导致了上述光怪陆离的医药问题,但其根子只有一个:对医疗市场的行政垄断和价格管制。我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



就“猫腻药”与“不得不说”医生商榷

29 03 2009年

不得不说”网友《读文烈《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有感》(XYS20090322)一文,从一个临床一线医生的视角,曝光了一些存在“猫腻”的药品,并以自己的理解对“猫腻药”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进行分析。

不得不说”医生毫无个人目的,敢于曝光自己所处行业灰暗内幕的勇气值得称道。不过,其对于一些问题的分析、看法有不准确、不严谨的地方,值得商榷,而我对于其总结出来的药品回扣产生的原因也不敢苟同。

正如我《对烈文《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一文的几点看法》(XYS20090326)一文所指出的,“药物本身没有“猫腻”,是价格有猫腻。所以,说一个药物有“猫腻”,不应该说化学名,而应该说商品名,因为同一种药物,国内可能有上百家医药企业在生产,有的药厂在药物定价上藏了“猫腻”,有的药厂则没有。与烈文(不得不说”误将其称为“文烈”)犯的错误一样,“不得不说”医生指斥猫腻药的时候,用的也全部是化学名。

打假、揭露行业丑闻,对于被打假者、被揭丑行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一定要慎重、严谨。这一点,方舟子先生做得非常好,有几分事实就说几分话”,做到有理有据,值得我们学习。“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就显得较为欠缺。其文中有不少观点纯属个人主观推测,甚至是臆断,似乎没有什么事实或证据。且举几个例子。【】中所引为不得不说”之原话。

这就是中国特色,除了国家目录、医保药物目录、医院药物目录,还有科室用药目录,能进入目录的,一般都是回扣较多的。

我所在科室是没有所谓“科室用药目录”的,而我在本院轮转过的十几个科室里,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目录,且不说。在我们这儿,较为重要的是医保药物目录,用的是化学名。我印象中,同一种药,可能会有许多家药厂进入医保目录(不知是否是全部),至于哪家能进入医院,要看集中招投标的时候医院药事委员会的决议。很多“猫腻药”混进了医保目录,这是肯定的,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进入目录的,就是“回扣较多的”。要说明自己的观点,“不得不说”医生还需要更多的事实和证据,而不能凭感觉就下这样的结论。

医生的商业贿赂问题在中国大陆是公开的秘密,完全缺乏监督,几乎没有医生能独善其身

我质疑的是后半句——“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医生能独善其身”。

我不知道不得不说”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是通过调查得出的呢,还是自己的纯属主观的推测?迄今,我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医生回扣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所以对于收受回扣的医生占比的问题,我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关于医生回扣问题的调查,显然是比较难做的,即使是在一个不算太大的医院当中。除了特别要好的朋友,或是少数比较直率的医生,或是科室窝案,你是很难确定哪个医生收受回扣的。

我时而会在网上发点文章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说些医疗领域的基本事实,我认为事实非常清楚,逻辑非常简单,可是广大网民并不接受,常常是一片恶评,乃至无理谩骂,说我是在为那些缺德的医生辩解,甚至直接将我归入“庸医、恶医”的行列,尽管他们对于医疗行业极其不了解,提供不出确实的证据。他们或者不知道,或者不相信,或者并不在乎,事实是:我是个不收受药品回扣的医生。

恩格斯对于道德有一个非常精辟的阐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而且也破坏这种道德,如果它们能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话。今天中国的现状是不是完全符合这一论述?在对医疗回扣的监管流于形式的情况下,你依此认为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医生收受药品回扣,我同意。如果有人断言中国所有的医生都收受回扣,那我就认为这样信口开河的说法很不负责任,是对那些恪守职业道德的医生的污蔑。在我较为深入接触的并不算太多的医生中,我能够确定本院还另有两位医生也从不拿药品回扣,一位是像我这样的年轻医生,一位是科室主任。我了解他们的为人,也从其科室的其他医生那里得到证实。当然,也有几个医生对我并不隐讳其收受药品回扣的事,主动告诉我,我当然就可以确定他们收了回扣。其他医生呢?我可以推测、可以猜想,但事实是:我不能确定。

现在我可以确定的是,不得不说”医生的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医生能独善其身”,是夸大其词的,是很武断的。中国如此之大,并不是你了解到非常小范围的情况就能够作出如此推断的。

我粗略估计过,在我们这里包括其他几家省级医院,患者住院费用的3/1-1 /4被用于那些不起作用的回扣药物,至少在内科是如此。

我不知道不得不说”医生在哪里高就,会是这样一种状况。我对他的这个说法是非常怀疑的。我推测他是将辅助用药给归入“不起作用的药物里了。辅助用药并非不起作用,而是说它并非治疗该患者的核心药物,很多时候,它们并不是非用不可的药物,用了,也不见得就不合理。举个例子,对于一个患细菌性肺炎,有咳嗽、咳痰症状的病人,抗生素无疑是核心用药,而我给他加个“沐舒坦”化痰治疗也是合理的。这个“沐舒坦”就是辅助用药,但它并不是所谓的不起作用的药物。

关于辅助用药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并没有规定,也很难去界定。我不知道国外是一种什么情况,但在国内,只要有相关的指征,无用药禁忌,用不用、用几种辅助药,由各个医生灵活把握,并无对错,也很难说谁最合理。辅助用药的这一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做回扣药,有较大的业务空间留给医药代表去拓展。单纯为了回扣开具这类药物,是令有正义感的医生最难以认同此类同事的地方。

由于政府监管部门片面要求药费比例的降低,我市严格要求药费比例低于50%,而我所在医院一直比较“听话”,药费占比是40%多,不到50%。扣除必需用药和一些比较必要的辅助用药,能够留给医生单纯为拿回扣而开具必要性不强的药物的空间并不是太大,远达不到不得不说”医生预估其地区的“患者住院费用的3/1-1 /4(显然是笔误,应该是1/3-1 /4。单纯为回扣而开药的现象存在,不过从我观察本院的情况看,不普遍。也许存在地区差异,除了种类不同的中药注射剂之外,烈文和“不得不说”两位网友所列的“猫腻药”,我大多非常陌生,有不少药甚至从未听说过。

另外,关于中药注射剂,我很少开,医药代表公关的时候,我常常以“我反中医”一句话直接回绝了,所以,我并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猫腻。我只是想说,开出中药注射液的医生,很多并非只为回扣,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医学教育层面的问题,大多数临床医生受到误导,于是就觉得中药或多或少都有点用,简单按照药物说明的“改善循环、提高免疫力”的指导去用。有不少医生也给自己或家人、亲戚用中药注射液,足见其乃是受到误导,或是现代医学素养不够。

东拉西扯,又写了一大篇,而药品回扣问题又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只好留待下一篇文章再说了,实在抱歉。



对烈文《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一文的几点看法

26 03 2009年

烈文网友的《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一文,指斥多种药物藏有猫腻。

“猫腻”一词,我在金山词霸里没有找到注解,我把它理解为:事物当中含有的不当利益。在医院当中,所谓的“猫腻药”,大概指的是那些向临床医生返还回扣,以求增加销量的药物。如果是这么理解的话,那现在中国正在销售的药物,有相当比例都是属于“猫腻药”。烈文网友单单提出这么有限的几种,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他不是具有处方权的临床医生。

其实,药物本身没有“猫腻”,是价格有猫腻。所以,说一个药物有“猫腻”,不应该说化学名,而应该说商品名,因为同一种药物,国内可能有上百家医药企业在生产,有的药厂在药物定价上藏了“猫腻”,有的药厂则没有,除非是该药有一家药企在生产。

如此看来,因为烈文网友似乎并未亲身与输送回扣的医药代表打交道,未有切身体会,也无真凭实据,《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一文列出的药物,估计是其本人的推测,而且因为如上所述之理由,此文存在致命伤,能否收到抛砖引玉之效果,还有待新语丝网友的热情。

笔者乃是沿海较发达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不知道是地区差异,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烈文提到的药物,我居然大部分都非常陌生,只有利血生、甲钴胺、谷维素这三个药物还算熟悉,也就发表点自己的看法。

烈文去“药理学教材”中查找药物,这一点让我感到有点诧异。“药理学教材”是作医学生教学用的,对于临床用药来说,药理学教材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君不见,有些电脑教材至今还在教授Windows98。一般情况下,临床医生会到药物手册或是药典当中去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药物。由于药物种类繁多,医药企业数不胜数,加之各种新药推出的速度很快,有时也会碰到查不到药物的情况。

科技的进步,使得便携、易用的电子版药物手册得到普及,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临床药物手册V0.2》进行检索,利血生、甲钴胺、谷维素这三个药很快就找到了。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简短说明。

利血生,临床中常用于白细胞减少的病人。药物说明中并没有给出这个药的具体化学名,估计是比较复杂的。连药物手册都没说明白,大家就不要苛责那些对此也不甚了了的医生了。

此药的疗效如何,比较难以评价,反正它不是必需用药,不过,目前似乎也还没有研究说明此药不该用。临床上常常会碰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比如肿瘤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性感染等。如果程度较重,医生会用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于那些程度较轻的病人,理论上,并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防止感染就可以了。不过,中国有“特殊”的国情,一是很多医生的医学素养存在欠缺,他们对于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很在意,觉得不用点药物心里不安,国内多次出现的荒谬绝伦的法院判例,也常使临床医生不敢“观察”;二是医疗服务性收费被畸形的行政定价体系压制在极低的水平,严重不够成本,使得一些医生会出于经济考虑(包括民愤极大的“回扣”),开具一些疗效实际上并不显著,或是有待验证的药物;三是患者对于“观察”的医学建议普遍反感,时常会有人为此对医生大发雷霆,提出“观察”的医生常常是好心没好报,吃力不讨好。“利血生”我以前是用过,后来可能因为没有中标,我们医院目前没有这个药,所谓的回扣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甲钴胺,进口药商品名叫弥可保,临床用得很多,主要用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面神经炎等。很多医生,包括我以前,都把它当成维生素B12,其实它与VB12还是有点差异的。对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使用甲钴胺,至少在国内被认为是合理用药,也符合药物手册和国内教科书的使用指征,似乎并无不当。至于说它的疗效如何,必要性有多大,我没有去仔细查找,如果将来有时间有精力的话,我倒是愿意到Cochrane上找找循证医学对此药的评价。由于专业的关系,此药我现在用得并不是太多,有无回扣,俺不清楚,至少没有医药代表来对我攻关。我们医院的价格:弥可保0.5mgX20,40.25元

谷维素,按照药物说明,乃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及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的。我用过,都是用于神经官能症的病人,我把它当安慰剂用,并以此对病人进行心理暗示。我们医院的谷维素10mgX100价格是1.44。用脚后根去想都知道它有没有“猫腻”。

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一文中谈到的其他药物,因为我很不熟悉,也从未使用过,不敢妄评,有过用药经验的网友不妨谈谈。

对于通用名开处方的规定,据烈文说是陈竺的“杰作”。我不知道国外的情况如何,反正国内医生对此是非常反感的。我认为这一做法,纯粹是“官僚一张嘴,百万医生累断腿”的混蛋事,没有实际意义,徒增临床医生的工作负担。如有不同意见,我很愿意听一听。

对于不能不说网友的《读文烈《向同道讨教我认为的猫腻药》有感》一文的看法,我下一篇文章再谈,并会谈一下我对于国内药品回扣的一点看法。

如果谁对这三个药物的说明书感兴趣,请到我的新语丝博客看吧。

http://xysblogs.org/lizhuan


 

利血生片

(利可君片)

【性状】

    本品为白色薄膜衣片。

【药理毒理】

    已知L-半胱氨酸具有增加白血球的作用,其本身不稳定,在体内可氧化为胱氨酸,故在实际应用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利血生片是以弥补其缺点为目的,使半胱氨酸与甲酰基苯基醋酸乙酯作用,生成四氢噻唑衍生物,亦即由于利血生是以四氢噻唑型给予机体,既将易于氧化的疏基加以保护,又在必要时使疏基游离出来,所以具有稳定性。利血生片在水中难溶,但服用后在十二指肠中处于碱性条件下与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物质迅速被肠所吸收,同时在酶(体内)的作用下利血生的疏基在细胞中游离出来而起解毒作用。

【药代动力学】

【适应症】

    本品为促进白血球增生良药,主要用于预防、治疗白血球减少症,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用于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照射、化学药物所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等症,特别是与放射线疗法或抗癌药物并用,则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禁忌】

【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

【规格】

    10mg

 

甲钴胺分散片(Methylcobalamin  Dispersible  Tablets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甲钴胺,α-56-二甲基苯并咪唑基)-Co-甲钴酰胺。

【性状】

    本品为淡红色片。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1.甲钴胺容易转移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中,从而促进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与氰钴胺(CN-B12)相比,甲钴胺向神经细胞中的细胞器转移性良好(大鼠),在由同型半胱氨酸生成蛋氨酸的过程中起着辅酶的作用,在脑细胞、脊髓神经细胞的实验中,尤其是参与由脱氧尿嘧啶核苷生成胸腺嘧啶核苷,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小鼠)。

    2.促进轴索内轴流和轴索再生

    在由链脲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坐骨神经细胞实验中,使轴索的骨架蛋白输送正常化,对由阿霉素、丙烯酰胺、长春新碱所致药物性神经障碍(大鼠、兔)及轴索变性小鼠模型、自然发病糖尿病大鼠的神经障碍实验中,均表现出能抑制神经病理学、电生理学上的变性神经的出现。

    3.促进髓鞘形成(磷脂合成)

    由于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构成髓鞘的主要脂质卵磷脂的合成,使之髓鞘形成(大鼠)。

    4.对神经轴突传递的延迟和神经传递物质减少的恢复

    在挤压坐骨神经实验中,由于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从而使终板电位的诱发早期恢复(大鼠)。另外,在缺乏胆碱饲料饲养的大鼠实验证明,使低下的脑内乙酰胆碱含量正常化。

    毒理作用

    急性毒性:小鼠口服甲钴胺的LD50>1000mg/kg,大鼠口服甲钴胺的LD50>500mg/kg

    亚急性毒性:大鼠口服给药1个月,剂量分别为0.22.020mg/kg/日,一般症状、体重、血液、尿、脏器重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均无特殊变化。

    长期毒性:大鼠口服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0.22.020mg/kg/日,一般症状、体重、血液、尿、脏器重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均无特殊变化。

    生殖毒性:在大鼠和小鼠的器官形成期口服给药,剂量分别为0.22.020mg/kg/日,胎仔和新生仔均未出现异常,也未见有致畸现象发生。

    无机汞的甲基化:在试管内,本品与氯化汞反应生成甲基汞,但是在人血液等蛋白质存在的条件下观察不到这项反应。

    另外,用无机汞添加的饲料饲养大鼠时,没有因经口投与本品而增加生物体的甲基汞。进一步用无机汞添加的饲料饲养雄性大鼠,并经口投与6个月,分别给予1.515mg/kg/日甲钴胺,在一般症状、血液、尿检及病理组织学的观察中,其结果均未见因同时投与无机汞和甲钴胺而带来的影响。

【药代动力学】

    大鼠口服57Co-CH3B12(25 μg.kg-1) 72 h后, 肾、肾上腺、胰、肝、胃的浓度较高, 肌肉、睾丸、脑神经等处浓度较低。

    健康人一次口服甲钴胺片剂120 μg1500 μg 均在给药后3 h达到血药峰值, 其吸收呈剂量依赖性。t1/2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如表所示。

甲钴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给药量 

Tmax 

Cmax 

ΔCmax 

ΔCmax

ΔAUC120 

t1/2 

(ug)

(h)

(pg.ml-1)

(pg.ml-1)

(%)

(pg.h.ml-1)

(h)

120

2.8±0.2

743±47

37±15

5.1±2.1

168±58

计算不出

1500

3.6±0.5

972±55

255±51

36.0±7.9

2 033±51

12.5

    服药后8h 尿中总B12的排泄量为用药后24 h排泄量的40%80%

    健康人连续12周口服甲钴胺, 1500 μg.d-1 给药4周后, 血清总B12的变化值约为给药前的2倍,以后逐渐增加, 12周后约2.8倍, 即使中止给药4周后仍为用药前的1.8倍。

【适应症】

    治疗周围神经性疾病。

【用法用量】

    口服。通常成年人一日3次,11片。根据年龄和症状可酌情增减。

【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有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症状。

    过敏症:偶见皮疹。

【禁忌】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久用无效者,不必长期服用;

    2.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宜长期大量服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虽然甲钴胺在动物试验中表现致畸作用,但其对怀孕妇女的作用尚不明确。尚不明确甲钴胺是否通过妇女乳汁分泌,但动物试验报告甲钴胺有乳汁分泌。

【儿童用药】

    尚不确定。

【老年患者用药】

    由于老年人机能减退,建议采取适当措施,在医生指导下减少用量。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药物过量】

    尚不明确。

【规格】

500μg/

 

谷维素片(Oryzanol Tablets

    本品为以环木菠萝醇类为主体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药理毒理】

    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及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

【适应症】

    用于周期性精神病及各种神经官能症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

    口服 成人一次1030mg,一日3次。

【不良反应】

    偶有胃不适、恶心、呕吐、口干、皮疹、乳房肿胀、脱发等。

【禁忌】

【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明确。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药物过量】

【规格】

    10mg



“寻正”们是外星人?——也说医疗中的签字(旧文)

24 03 2009年

我是“新语丝”网的很新的读者,真正关注“新语丝”也就两三个月时间,对于这里的人和规则并不是太熟悉。不过,最近,由于“激流一代”《医生缺德——推卸责任的恐吓签名》(XYS20080909)引发的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论,我看着心里憋得慌,也就跑过来说两句。

准非医”的网名也是临时起的,是“预备退出中国医生行列的医生”之意。我是个“老土”,也不想故作绅士状。

最初我并没有注意到激流一代”的这篇文章,是后来看了热烈的讨论之后才返回去查看争论双方的文章的。我很佩服有这么多同行能够如此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方舟子说“有几篇语气更不堪的我没有登出,所以我们也就没有见),欣赏他们面对挥舞自制的道德大棒乱敲乱打的“寻正们”所表现出来的大度和风度。由于他们已经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使得一个没有主观偏见的人都应该能够据此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喜欢拿着“道德”大棒四处敲打别人的人,往往在道德方面恰恰是比较低下的,从“寻正们”的文章里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激流一代”在《签名》一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医生要求患者或家属签字的做法在原则范围内都是非常正当、合理的,并无违背法律法规或职业道德的情况。这样的告知、签字程序,在中国,属于医疗上的常规程序,属于医疗常识,在医疗界内部,基本上就不存在争议。这就好比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生物学界属于常识一般,圈内人根本就不必一本正经地去和个别死抓《圣经》不放而疯狂攻击进化论的生物学家摆大量的事实,讲很多的道理去辩论。

就如“激流一代”所举的第一个例子。使用血液制品治疗,必须进行风险告知,取得病患同意并签字,这是目前中国医疗界的常规,也是中国医生的常识,“激流一代”却将之诬为“恐吓”、“缺德”,除了无知之外,还有偏执。

更可笑的是,“激流一代”大“主任”还煞有介事地向中国医生介绍避免“缺德”的办法:“要求供应商签名保证本制剂已经过没有传染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检查处理,输注后不会传染到这些病。依我看,这一建议具有非常重大的“世界意义”,因为“激流一代”大“主任”的一句话,困扰当今地球医学界的“血液制品传染疾病”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可惜,激流一代”大“主任”这一看起来像是来自外星球的意见,在地球上的医生们看来就很愚蠢。迄今,在全世界范围内,恐怕除了随时准备卷铺盖走人的诈骗公司,似乎还没有哪一家医药企业敢保证其生产的血液制品“输注后不会传染到这些病。因为这是目前科学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伪科学才会拍胸脯乱保证。不知“激流一代”大“主任”在这种地球状况下怎样不“本末倒置”?莫非他所在医院、科室给病人输注血液制品时从不签知情同意书,所以他也就从来不用干“缺德”的事?

激流一代”很能“换位思考”,替病人着想,我(也包括不少反对他的医生)很欣赏这一点,但是他自己却走到了一个极端,做了一件“缺德”的事而不自知。

肆意(武断和不负责任)地贬损其他医生是医学界的大忌,当然,在其他很多领域也是如此。

现代医学是科学,它承认自己存在很大局限性,很多不足,虽然循证医学在20年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当前的以“经验医学”为主的医学科学现状,已经被“循证”出来确认或推翻原有结论的内容,和原有的传统医学体系相比较,只是非常少、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这也许正是狂妄的“寻正”所不懂的,自以为看了点较新的英文资料就天下无敌,把<几乎?>所有中国医生都极度贬低)。

正因为现代医学迄今仍基本上是“经验医学”,医生的个人经验(既可以来自个人的临床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是掌握前人、他人总结的间接经验)仍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体现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选择及理解、诊断和治疗上,所以,同一个病人,由不同的医生诊治,从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到诊断、治疗,都可能有较大出入,特别是最核心的诊断和治疗,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即使是将最负责任的、最优秀的医生集中在一起,仍然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普遍地发生,这是目前的医学模式所决定的。

即使是在学术层面上,对于很多疾病的病因、定义、检查、治疗方案等方面,都还存在非常多的争论和分歧,那么,在对某一具体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上,分歧则更是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出几个像“寻正”这样狂妄自大,认为只有自己行、最行,而其他人都不行的人,大家将会吵成什么样子呢?如果这些狂妄的人,都竞相在病人或媒体上肆意批评、贬低其他医生,那么,这个社会的医疗次序岂不全乱了套?受害的不正是他们所提出来与医生对立并口口声声说要替他们着想的不知所措的病人吗?

现在的科学是有所不能的,医学科学更是有很多局限和不能,所有的人最终都免不了一死,而个人经验则更是非常有限。面对着成千上万种疾病,接待着各式各样的病人,处理着千变万化的病情,每一个有良好哲学素养的医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巨大的局限性,自己很可能犯错误。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医学大家常常会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挂在嘴边。

我们的“激流一代”大“主任”显然不太懂这样一个医学上的基本道理,犯了医学界的大忌而不自知。从他文章中的描述看,在他举的那三个例子里,他都没有亲自诊查过病人,也没有亲眼看到整个就诊过程,完全是凭毫无专业知识的病人的一面之词(还是通过电话的简短交流!),就非常武断地将当事医生判定为“缺德”。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也是挺“缺德”的。更糟糕的是,他还将“缺德”的帽子错安在非常合理、非常正常的医疗行为上。

如果我们的“激流一代”大“主任”私底下做这样的“缺德”事也就算了,可笑的是,他不自知,还要拿到“新语丝”网上来说,真是在内行面前把脸丢尽了。他的“缺德”行为引起广大医生的反感、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寻正”这个人,在“新语丝”网和方舟子的博客留言里曝光率非常高,不过,我之前并没怎么注意他,主要是看过他的几篇文章,常常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之感,所以也没太去关注他的文章。直到这次他进入了我所熟悉的领域,站在了医学常识的对立面上,以自制的道德大棒将中国医生(几乎?)尽数打倒,其狂妄与可笑让人难以置信。他举着道德大棒四处冲杀,逻辑又相当混乱,全以他臆想的理论为中心在自说自话,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即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事实他也是避而不谈的。

中国的病情告知、知情同意和签字制度,明摆着是跟老美学的,可是,他在文章里却不提这个茬。自以为见识广博的他,也不提到底他所崇拜的美国医生有没有就血液制品治疗进行风险告知和签字,单见他绕了好几圈,说了一堆话,骂了一大帮人。当然,也可能因为我只看了他针对《签名》一文发的最初三篇文章,味同嚼蜡,不忍看第二遍,而造成疏漏,若是这样,我就这一点致个歉。

如果说,今天中国医疗界上刮得越来越猛烈,也让广大医生头疼、痛恨而又不得不执行的告知、签字制度,已经变得苛酷和畸形了的话,那只是现今中国恶劣的医患关系,以及中国所采用的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据说,全世界很少有国家实行这个法律制度),还有众多对医院和医生非常不公正的医疗法律判例,逼迫医院和临床医生不得不用越来越多的签字求得一点自保。

就举“激流一代”《签名》文中的第一个例子,用常识也可以知道,医生们不会治病不治病,没事吃饱了撑的,去“恐吓”病人家属。“激流一代”大“主任”也认为他们的治疗是合理的,他们根本不需要准备“推卸”什么责任。按照“寻正”们所惯用的经济动机推测论,也完全说不通。用他们的逻辑去想:用药能赚钱,他们却非要去“恐吓”病人说用药有危险,不是白痴吗?“寻正”们似乎很不了解这样的一个中国医疗现状:法律、行政法规三令五申,除了“激流一代”大“主任”,有哪个医生敢冒着赔巨款、进监牢的危险去违法地想当然地以为是替病人考虑,就不去签定血液制品输注知情同意书?

至于“少数派”这样的完全外行,虽然像很多中医顽固派,知之甚少也要将方舟子、何祚庥等的“批判中医”一派以高度的义愤和民族情感斥之以“数典忘祖”、“叛徒”一样,“少数派”们也同样高举道德大棒向他们认为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中国医生们大打出手,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永远不会当医生,有的甚至还天真地想象自己如果当了医生,就会成为医生群体里道德水平最高、最为病人考虑的那几个。其天真和幼稚或许可以一笑置之,在几乎是全世界(据我所知则就是,甚至还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尖锐的医患对立的现在的中国,他们由于对于体制、历史沿革和经济学的无知而将问题归结在败坏的“医德”上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连医学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不能克服这样一种偏见。

最后再说两句“寻正”们和“少数派”们,以及中医顽固派,还有腐败官员经常挂在嘴边的而且当成大棒四处挥舞的“道德”。但是,道德它只限于特定人群、特定地域和环境。只有“寻正”(们)才会生吞活剥,要将美国医生的道德强迫中国医生接受,并对现在的中国医生大加责骂。据说,某些国家和民族,人们见面,不分男女,互相拥抱、亲脸,不这么做,在他们眼中显然是不道德的。假如“寻正”(们)着了道了,也将这种道德当成唯一正确的道德,要在中国推广,见了友人的靓妻,上去又拥抱又亲脸,挨两个巴掌,被骂“流氓”、“无耻之极”恐怕是难以避免的。在中国,这叫不“道德”,而且是“道德”败坏。

链接:

激流一代”《医生缺德——推卸责任的恐吓签名

http://xys2.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170.txt

寻正《跟许多中国医生不必谈医德》:http://xys2.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181.txt

CBA_MD激流一代所说即是Informed consent和Informed refusalhttp://xys2.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medicine/yiyuan190.txt

2008年10月1日



堕落的CCTV!

23 03 2009年

通过CCTV网,看到3月21日播出的《新闻调查》,联系到1周前的那个虚伪的“3.15晚会”,不禁心生感慨:CCTV真是堕落!

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领导的课题组造假丑闻,由“新语丝”网友曝料,并持续深挖,共找到有李连达署名的涉及剽窃、伪造数据、一稿多发等问题的论文16篇。经过方舟子先生及其领导的新语丝网持续不断的揭批,以及众多媒体的跟踪、报道,浙江大学方面,在舆论的压力下,非常被动地、十分不情愿地进行调查,最开始的时候,揪出李连达的博士后贺海波当替罪羊,蜻蜓点水地撤销了他的副教授职务,后来,发现这样子着实对不起观众,于是在3.15这一天把贺海波给开除了,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给撤职了,并且不再续聘李连达。

应该说,直到现在,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课题组造假案仍然是一潭浊水,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也即李连达院士,至今仍然得到各方的包庇、纵容。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等人至今仍在编造谎言,称李连达对整个课题组的学术不端行为不知情,其签名系贺海波冒签。在现今中国这样一个空话、套话、谎话泛滥成灾的大环境下,杨卫们也早已炼就了谎话连篇不结巴,鬼话连绵不脸红的本事。作为主事者,他们就敢于大言不惭地声称:“公开的秘密,我不知道!”

根据浙大3.15的处理结果通报,学校查实中药药理研究室涉及学术不端论文20篇,其中有9篇涉及到贺海波,那么剩下的11篇呢?大凡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恐怕都要这么问。可是,我们伟大的央视,以“探寻事实真相”而自诩的《新闻调查》,闻名遐迩的柴静们,却不懂得问这个为什么,岂不是咄咄怪事?

自从浙大做出官方表态以来,新语丝网持续不断地揭露、批判,方舟子先生也隔三差五地接受大大小小的媒体采访,观点非常鲜明,逻辑非常清楚,事实非常有力,他的博客、文章都很容易找。可是,对这样一个已经被追踪、报道了好几个月的旧新闻,事实脉络已经被方舟子和新语丝网友调查得比较清楚的学术腐败事件,堂堂的央视《新闻调查》跑到浙大转了一圈,居然还调查得不清不楚,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更令人匪夷所思。

目前的中国依然是央视一台独大,作为中央政府的喉舌,它的社会影响力很大,能够加入到揭露学术造假事件的队伍中来,原本是挺好的一件事情,说不定能够因此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轮关注、揭批学术腐败的浪潮,敦促科技部、教育部等一贯对此失察、失职的政府职能部门作出表态,对学术腐败责任人严格依照法律、规章进行处罚。在既有的事实基础上,《新闻调查》本来应该为我们这些观众进一步揭示贺海波有没有像浙大官方声称的那样胆大妄为去伪造李连达院士签名,或者是如方先生所说的,是得到李连达授权的吴理茂代签的。还可以去追查,既然论文纯属剽窃的、伪造数据的、一稿多发的,那么显然是没有去进行相关实验的,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都哪里去了?都被哪些人瓜分、侵吞了?作为中央政府喉舌的央视,似乎也应该去问问至今仍保持沉默、对大量国家科研资金被窃取置若罔闻的科技部官老爷们准备啥时候才发话。最后,应该再深究一下,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是个别基层科研人员的问题,还是从上到下都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体制的问题,还是个别人的道德问题?

从《新闻调查》的节目中,我们看到,记者们都知道去《科研成果目录》(据视频好像是)中找出吴理茂将那些造假论文当成自己成果的证据,从而揭穿了他自称的名字被贺海波盗用的谎言。我不禁要问:“柴静们是否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去查证一下李连达呢?”方舟子先生是质疑过很多次的,央视的记者们难道不知道吗?央视的记者们就这么点儿水平吗?实际上,采访中,吴理茂也挺委曲地叨了这么一句:“再一个我也是个小萝卜头。”谁都能听出话里的意思。

很遗憾,我们看到的这一期《新闻调查:以求是之名(浙大论文事件)》实在是粗制滥造、隔靴搔痒的低劣作品。

从方舟子先生的博客里,我们了解到,央视采访过他,而他也对浙大官方将造假责任归咎于贺海波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证据应该是很充分、有力的。可是,后来央视把这个重要的内容给剪掉了。

将这一整个事件串起来看,大体可以断定:央视被攻关、拿下了!

今年的“3.15晚会”,一个8年来被方舟子深入、持续地揭露、批判,曾经得到广泛关注、被政府部门多次查处的骗人产品“珍奥核酸”,年复一年地出现在“3.15晚会”的广告里。而且,这一年来已经屡次遭受重创的造假企业蒙牛乳业,也在“3.15晚会”的插播广告中三番五次出来恶心人。一个自称保护中国消费者的媒体,却选择性地打假,将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造假者捧到前台、帮忙推介,如此龌龊的事情,就是咱们中国中央电视台干的。

如果说,市场化了,电视台也要挣钱,见钱眼开,监管部门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央视自视位高权重胆子大,于是为造假者大发广告,有恃无恐,固然是很卑劣,但至少还容易让人理解。现在,连和央视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也拿不出巨资攻关的浙江大学,一个在它眼里应该无足轻重的问题院士,都能把CCTV给攻关、拿下了,我只能目瞪口呆、倍感震惊,忍不住要发发感慨:CCTV真是堕落!



术业有专攻——与“今天是白露”商榷

17 03 2009年

之所以再写这一篇文章,是因为看见“今天是白露”(为简洁起见,以下简称“白露”,但愿其不会见怪)网友续写的《接受准非医的一部分批评顺便给新语丝提个小建议》一文。他还有进一步的设想:“决定在参考美国NIH下属各疾病研究所网站资料原文的基础上,写一些患者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关键是要点。

“白露”网友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的善心值得欣赏,不过,如我在上提到的,“我并不赞同他去做这些翻译,因为他缺少临床医学的基本训练。但是,“白露”网友似乎仍然对临床医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热衷于介绍、翻译NIH的医学普及文章。说实话,他编译过的内容,已经丧失了他所希望的“权威而专业”的特性,而变得业余而且谬误频出。我并不愿意看到一位善良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些正面意义很有限的事情,所以,续着将他的《腹泻的类型、症状和治疗等基本知识》一文看完,并与NDDIC的原文对照一下,指出一些明显的错误。【】里的内容为NDDIC的原文和“白露”的译文

Diarrhea is loose, watery stools. 腹泻主要症状是稀的、水样的大便。

解析:原本准确的定义,被“白露”添加了“主要症状”几个字之后,就变得不准确了。我觉得这么翻译更准确:“腹泻是指大便呈糊状或水样。”

Diarrhea can cause dehydration腹泻能导致脱水症状的出现

解析:脱水并不是一种“症状”,而是对一种疾病状态的描述。

it must be treated promptly to avoid serious health problems.及时而适当的治疗腹泻可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解析:与原意出入较大。我觉得这么翻译更准确:“脱水需及时治疗,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脱水无疑应该及时治疗,但并不总是能够防止出现“serious health probl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each child will have had seven to 15 episodes of diarrhea by age 5.而平均每个儿童在5岁前会出现15次腹泻。

解析:这可能是个疏忽,原文是7~15次。

Chronic diarrhea is usually related to functional disorders such a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r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而慢性腹泻往往和相应的肠胃功能紊乱有关,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或炎症性肠病。

解析:这是缺乏专业知识犯的翻译错误。炎症性肠病并不属于胃肠功能紊乱,IBS才是。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功能性的肠道功能紊乱

解析:应译为功能性肠病或是肠道功能紊乱。

As long as diarrhea goes away on its own, an extensive search for the cause is not usually necessary.但是,随着腹泻的逐渐自愈,对病因的准确查找通常是不必要的。

解析:我觉得这么翻译更准确:“只要腹泻能自愈,深入查找病因常常是不必要的。”

Diarrhea may be accompanied by cramping, 腹泻可能伴有抽筋

解析:“cramping”应该翻译成“绞痛”才说得通。

Medical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咨询你的服药情况和体检。

解析:Medical history是病史的意思,而不是“服药情况”。

Fasting tests.快速检验。

解析:看到这一错误,哑然失笑。Fasting是禁食的意思,外行可能不太容易了解,所以与原意大相径庭。

其他的,如文字表达的繁琐、不当,也是很不少的,我就不一一指出了。这样一篇经过翻译的医学文章,在业内人士看来,就既不权威,也不专业了。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我英文水平着实不济,不频繁地查找电子辞典就无法完成英文文献的阅读。如果我有错误,欢迎指正。

我说话比较直接了当,不太客气,不太懂得艺术,但是还是出于善意的。

我很想强调一下“术业有专攻”的思想,特别是一些专业门槛比较高的行业。迄今为止,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你还不可能在陆上学会游泳,在家里学会开飞机,哪怕你掌握再多的知识。医疗行业(中医除外)也是如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你不可能靠看书学会看病、做手术。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由此生发出对中国医生这个整体的否定倾向,不少人动不动就爱说这个医生医术很差,那个医生不负责任,说这个医生乱做检查,那个医生乱开药,而实际上他们对于什么算正常、合理并无概念,只是凭个人臆想、主观好恶来评判。

中国医疗现状是比较混乱的,这种乱是全方位的,从体制到观念,从政府到民众,从国有医院到私立医院,从三甲医院到小诊所,从医生到病人,从医药企业到流通企业,从媒体到法院,都是如此。正是因为这么乱,很多国人对医院、医生很不信任,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信任,对医生的医术也不信任,对小诊所不信任,对大医院也不信任,对年轻医生不信任,对老医生也不信任。也许是这种不信任,促使不少人努力想多学点医学知识,以求不受骗、少受骗。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不要因此就瞧不起专业的医生,因为自己就像是一个还只在岸上学着比划两下的学游者。

当然,中国的医疗领域虽然乱,也还基本有序。小病乱,大病则还好;私人医院乱,国有医院还好;小诊所、小医院乱,大医院还好。至少,在我自己看来,中国的国有医院远不像网上、媒体上很多人所描绘、所感觉的那样昏暗,还算在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专业领域的问题,往往还是只能交给专业的人员去处理。

扯远了。就此歇手。

 

相关链接:http://hi.baidu.com/今天是白露/blog

Diarrheahttp://digestive.niddk.nih.gov/ddiseases/pubs/diarrhea/index.htm

将部分英文原文附后,供有兴趣者学习。

 

What is diarrhea?

Diarrhea is loose, watery stools.A person with diarrhea typically passes stool more than three times a day. People with diarrhea may pass more than a quart of stool a day. Acute diarrhea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usually lasts 1 or 2 days and goes away on its own without special treatment. Prolonged diarrhea persisting for more than 2 days may be a sign of a more serious problem and poses the risk of dehydration. Chronic diarrhea may be a feature of a chronic disease.

Diarrhea can cause dehydration, which means the body lacks enough fluid to function properly. Dehydration is particularly dangerous in children and older people, and it must be treated promptly to avoid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See Dehydration.

People of all ages can get diarrhea and the average adult has a bout of acute diarrhea about four times a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each child will have had seven to 15 episodes of diarrhea by age 5.

What causes diarrhea?

Acute diarrhea is usually related to a bacterial, viral, or parasitic infection. Chronic diarrhea is usually related to functional disorders such a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few of the more common causes of diarrhea include the following:

Bacterial infections. Several types of bacteria consumed through contaminated food or water can cause diarrhea. Common culprits include Campylobacter, Salmonella, Shigella, and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Viral infections. Many viruses cause diarrhea, including rotavirus, Norwalk virus, cytomegalovirus, herpes simplex virus, and viral hepatitis.

Food intolerances. Some people are unable to digest food components such as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lactose—the sugar found in milk.

Parasites. Parasites can enter the body through food or water and settle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Parasites that cause diarrhea include Giardia lamblia, Entamoeba histolytica, and Cryptosporidium.

Reaction to medicines. Antibiotics,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s, cancer drugs, and antacids containing magnesium can all cause diarrhea.

Intestinal diseas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litis, Crohn’s disease, and celiac disease often lead to diarrhea.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Diarrhea can be a symptom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ome people develop diarrhea after stomach surgery or removal of the gallbladder. The reason may be a change in how quickly food moves through the digestive system after stomach surgery or an increase in bile in the colon after gallbladder surgery.

People who visit foreign countries are at risk for traveler’s diarrhea, which is caused by eating food or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bacteria, viruses, or parasites. Traveler’s diarrhea can be a problem for people visit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Visitors to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do not face much risk for traveler’s diarrhea. See Preventing Traveler’s Diarrhea.

In many cases, the cause of diarrhea cannot be found. As long as diarrhea goes away on its own, an extensive search for the cause is not usually necessary.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diarrhea?

Diarrhea may be accompanied by cramping, abdominal pain, bloating, nausea, or an urgent need to use the bathroom. Depending on the cause, a person may have a fever or bloody stools.

Preventing Dehydration

The fluid and electrolytes lost during diarrhea need to be replaced promptly because the body cannot function without them. Electrolytes are the salts and minerals that affect the amount of water in your body, muscle activity, and other important functions.

Although water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dehydration, it does not contain electrolytes. Broth and soups that contain sodium, and fruit juices, soft fruits, or vegetables that contain potassium, help restore electrolyte levels. Over-the-counter rehydration solutions such as Pedialyte, Ceralyte, and Infalyte are also good electrolyte sources and are especially recommended for use in children.

When should a doctor be consulted?

Diarrhea is not usually harmful, but it can become dangerous or signal a more serious problem. You should see the doctor if you experience any of the following:

· diarrhea for more than 3 days

· severe pain in the abdomen or rectum

· a fever of 102 degrees or higher

· blood in your stool or black, tarry stools

· signs of dehydration

How is the cause of diarrhea diagnosed?

Diagnostic tests to find the cause of diarrhea may include the following:

Medical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doctor will ask you about your eating habits and medication use and will examine you for signs of illness.

Stool culture. A sample of stool is analyzed in a laboratory to check for bacteria, parasites, or other signs of disease and infection.

Blood tests. Blood tests can be helpful in ruling out certain diseases.

Fasting tests. To find out if a food intolerance or allergy is causing the diarrhea, the doctor may ask you to avoid lactose, carbohydrates, wheat, or other foods to see whether the diarrhea responds to a change in diet.

Sigmoidoscopy. For this test, the doctor uses a special instrument to look at the inside of the rectum and lower part of the colon.

Colonoscopy. This test is similar to a sigmoidoscopy, but it allows the doctor to view the entire colon.

Imaging tests. These tests can rule out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as the cause of diarrhea.

How is diarrhea treated?

In most cases of diarrhea, replacing lost fluid to prevent dehydration is the only treatment necessary. Medicines that stop diarrhea may be helpful, but they are not recommended for people whose diarrhea is caused by a bacterial infection or parasite. If you stop the diarrhea before having purged the bacteria or parasite, you will trap the organism in the intestines and prolong the problem. Rather, doctors usually prescribe antibiotics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Viral infections are either treated with medication or left to run their course, depending on the severity and type of virus.

Tips About Food

Until diarrhea subsides, try to avoid caffeine, milk products, and foods that are greasy, high in fiber, or very sweet. These foods tend to aggravate diarrhea.

As you improve, you can add soft, bland foods to your diet, including bananas, plain rice, boiled potatoes, toast, crackers, cooked carrots, and baked chicken without the skin or fat. For children, the pediatrician may also recommend a bland diet. Once the diarrhea has stopped, the pediatrician will likely encourage children to return to a normal and healthy diet if it can be tolerated.

Hope through Research

The Division of Digestive Diseases and Nutrition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supports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to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s, including diarrhea. Among other areas, researchers are studying how the processes of absorption and secretion in the digestive tract affect the content and consistency of sto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rrhea and Helicobactor pylori, motility in chronic diarrhea, and chemical compounds that may be useful in treating diarrhea.

Points to Remember

Diarrhea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usually resolves on its own.

Diarrhea is dangerous if a person becomes dehydrated.

Causes include viral, bacterial, parasitic infections, food intolerance, reactions to medicine, intestinal diseases, and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Treatment involves replacing lost fluid and electrolytes. Depending on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 person might also need medication to stop the diarrhea or treat an infection. Children may need an 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to replace lost fluid and electrolytes.

Call the doctor if the person with diarrhea has severe pain in the abdomen or rectum, a fever of 102 degrees or higher, blood in the stool, signs of dehydration, or diarrhea for more than 3 days.



思维与知识是两码事——回应“今天是白露”

14 03 2009年

今天是白露”对拙文《此“感冒”非彼“感冒”》中的一个论断提出了质疑。

我文中有这么几段话:

从我自己看门诊的感觉(未作统计),就诊的病人中,认定或怀疑自己“感冒”的情况,一半以上都不是感冒。

为什么普通老百姓自我判断的错误率这么高呢?

我想是这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存在的思维和逻辑的缺陷。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喜欢主观臆断,以偏概全,缺乏自知之明,自视甚高,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一定正确,主次颠倒,轻重不分,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任意取舍。

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普通老百姓自我判断的错误率这么高”是承接上面的“感冒”话题说的,因为我没有重复指出来,可能导致“今天是白露”网友对我的回答感到不解。

普通感冒是非常常见的疾病,成人平均每年感冒2-3次,儿童则要6-10次。没有得过感冒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大家对于感冒都是有过经验的。感冒的症状也比较有特异性,鼻塞、流涕、打喷嚏,很容易识别,跟其他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的鉴别一般也容易。

感冒”恐怕是老百姓最常用到的诊断。对这样一个症状比较特异,诊断相对容易,反复经验的疾病,错误率这么高,难道不该找找自身的问题吗?

另外,思维与知识是两码事。

金山词霸对“思维”一词的注释是“[thought] [哲]∶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和逻辑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现实、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地说,是独立于知识之外的,是立于知识之上的。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存在着思维和逻辑能力上的缺陷。具体表现,如我此“感冒”非彼“感冒”》一文所简单概括的那样。病人也好,医生也罢,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罢,都普遍地存在这样的缺陷,程度可能有差别而已。我最近几年对此有着越来越深切的感受。

我母亲是一个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的农民,知识极其匮乏,毫无科学素养可言,但她每每认为自己很厉害,什么都懂。时而会有人来找我看病,经常是我还没问几句病史,她就已经在那里高谈阔论起来,下好了诊断,而且非常肯定地说,某某方法(大概是所谓的偏方)很灵验,以前有个什么人也是这个样子,就是按照这个方法,很快就治好了。我忍不住讽刺她一下,说:“你比我们医生还厉害哦!”她还常不服气地说:“本来就是。”

前些年,我带老妈去体检。检验结果出来,空腹血糖7.8mmol/L。我向她报告了检查结果,并说她很可能有糖尿病。我大姐当时也在场,母女俩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不可能!”我大姐是个小学教师,她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农村人,天天在劳动,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后来,又去复查了一次空腹血糖,8mmol/L。我告诉她们,已经确诊糖尿病了,她们这才不再作声,承认了现实,吃了一小段时间的药。可是,后来,我老妈又否认自己有糖尿病了,既不吃药,也不忌甜食,我怎么教育都没用。她的理由很荒谬:“人家糖尿病都是十几,我才8,有时候还5,怎么可能是糖尿病?”

思维和逻辑如此,导致她既不想去学,不懂得区分对错、轻重,也听不进专业人士的意见。她总是无条件地认定自己正确。而且农村里目不识丁的阿婆傻不拉唧的三两句话,她可能深信不疑,而我旁征博引,把全世界的情况详述一番,讲一车话她也不怎么信。

像我老妈这样的,绝非少数。几年来,我接触的人无数,类似的思维、逻辑缺陷严重的,还真的很不少。不仅有文盲,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也很多。新语丝上也有过。譬如,我们的“道德法师”寻正先生,虽然到处跟人家抬杠,懒婆娘裹脚布样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很博学的样子。仔细一读,发现其逻辑混乱不堪,常常是张牙舞爪,简直道德疯狗一条呀,四处乱咬。最后,大家都看清了,原来,他只是二百五一个(他自己冠名的)。

到今天,科学已经如此强大,深入到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至今仍迷信宗教、迷信中医的人,基本上都是思维、逻辑上有较大缺陷的人。

正确的思维、逻辑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即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而不是靠主观臆断或想象。这个世界是无限广大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差不多还处于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多得多。科学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里,已经如此巨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生活的个个方面,谁又能够想象得出,再过个几百年、几万年,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今天,再博学的人,与我们的显然要进步得多的后代相比,将会显得多么肤浅,就像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物和我们今天的人相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上的差距。

没有人能够超越时代,而时代的局限性必然体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上。时代的局限,并不是个人的耻辱。实事求是,“有几分事实就说几分话”,做到有根有据,合乎逻辑,那就非常好,难能可贵了。

我不敢说自己的思维、逻辑就很正确,实际上,早几年前我的思维逻辑也很有些问题,现在虽然进步很多了,然而不可避免地还会有些残余,这一点在我所写的文章中也必然反映出来。如果我犯了错误,还是很欢迎新语丝的各位高人指出,在这里道个谢先。

正确的思维、逻辑,加上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就是非常完美的结合。方舟子先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医生,但是他写的很多关于科普的文章,非常准确,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鸣得意,要去指导临床医生怎样看病,居高临下去训斥国内的医生不跟踪、学习国际医学进展。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不是单单掌握了前沿的知识、最新的进展就能够当好医生的。“有几分事实就说几分话”,使得方舟子很少犯学术上的错误。这一点他比寻正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今天是白露”能够主动去学习医学知识,并花了不少精力将NIH里的医学资料翻译成中文,发到网上,其善意值得称道,不过,我并不赞同他去做这些翻译,因为他缺少临床医学的基本训练。

我去他的博客看了一下,点开了“腹泻的类型、症状和治疗等基本知识一文。第一段话的一个论述就让我觉得怪怪的:“慢性腹泻可能会持续2天以上,它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信号,而且会有导致脱水的风险。慢性腹泻症状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的特征。。我马上按照他提供的链接去查看原文。原文是这么写的:“Prolonged diarrhea persisting for more than 2 days may be a sign of a more serious problem and poses the risk of dehydration. Chronic diarrhea may be a feature of a chronic disease.

原来,“今天是白露”将“prolonged diarrhea”译成了“慢性腹泻”,不知他看到后面的“chronic diarrhea”有没有感到奇怪呢?这样的错误,让临床医生来翻译,就不会出现,因为几天内的事情,不会是“慢性”,这是医学常识。这两句话,让我这个英文水平并不太济事的临床医生翻译是这样子:“腹泻迁延超过2天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征象,并有脱水的风险。慢性腹泻可能是慢性疾病的特征。”即使是这样,我对自己的这两句翻译也不太满意,因为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此“感冒”非彼“感冒”

11 03 2009年

混迹于新语丝,天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也逼着我去学很多东西,如果我想发篇文章而又不想贻笑大方的话。

方舟子先生写了《“感冒”并非“伤风”》(XYS20081231)一文之后,新语丝上随后就感冒问题也起了一小波辩论。我当时就想写点东西,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但是,受方先生影响,我对于国内教科书的准确性信心很有些不足,于是只好在网上Google些国外的文章,借着电子词典,硬着头皮看。时间就耽搁了很久。

方先生在《“感冒”并非“伤风”》一文的末尾说:“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一周左右就会自愈,但是人们得了感冒后总喜欢求医问药打点滴,还有人抱怨到医院治个感冒就花几百块钱,真是何苦呢。

这句话,就其本身的意思去理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在于,很多,甚至是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什么是感冒”并不甚了解。

普通老百姓口中的“感冒”,指代是极其广泛的。老百姓常常把发热、咳嗽当成感冒,但实际上,成人的普通感冒伴有发热、咳嗽症状的,只占少部分,而发热、咳嗽则大部分不是感冒。也有很多把头痛、疲劳、全身酸痛等非特异症状认定为感冒的,但是,这些是各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越是重病,越容易伴有这些非特异症状。还有把腹泻当成感冒的,显得有点不着边际,因为绝大多数腹泻都与普通感冒无关,将尿急、尿痛等与普通感冒完全搭不上边的症状怀疑、认定为感冒的,也不少见,弄得我们医生哭笑不得。这一点,很多急诊、门诊的医生应该都深有体会。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急诊入院一个COPD(以前常称慢支、肺气肿,现统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人,70岁左右,寒战、高热,体温40度多,气喘、呼吸困难,入院时口唇都紫绀了,急查血气分析,提示II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只有50mmHg左右。病情危重,可是,在我询问病史的时候,病人和家属多次强调说他“只是感冒”了。在中国这样恶劣的医疗环境下,碰上这样不太明白的病人和家属,我们医生都会非常警惕、小心,我反复跟病人和家属交代、解释病情,也多次非常严肃地跟家属强调“病情很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即使是这样,他们也还是似懂非懂,之后还多次说他“只是感冒”。幸好,那个病人经过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前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李丽云事件”的主角肖志军,不是口口声声说他妻子只是“感冒”,是医生把她“医死”的吗?

从我自己看门诊的感觉(未作统计),就诊的病人中,认定或怀疑自己“感冒”的情况,一半以上都不是感冒。

为什么普通老百姓自我判断的错误率这么高呢?

我想是这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存在的思维和逻辑的缺陷。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喜欢主观臆断,以偏概全,缺乏自知之明,自视甚高,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一定正确,主次颠倒,轻重不分,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任意取舍。

说远了。那么,感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Wikipedia是这么定义的:Acute viral rhinopharyngitis, or acute coryza, usuallyknown as the common cold, is a highly contagious,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 of the upperrespiratory system, primarily caused by picornaviruses (including rhinoviruses) or coronaviruses. 方先生的《“感冒”并非“伤风”》一文的界定差不多,“感冒是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为流行性感冒,由其他病毒(多达一百多种,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最常见)引起的为普通感冒。

这是病因学上的定义,是在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被认定为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之后的重新定义,对于临床上的诊断意义并不大,因为在我们出现流涕、咽痛、发热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目前病毒学检测在普通感冒的诊断中不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主流教科书(外文我看的是”Harrison’s princip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6版)往往采用病理学定义,与其他几个疾病统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对普通感冒给予太多关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占70~80%,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占20~30%,包括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咽结膜炎、急性咽扁桃体炎(《7版内科学》)。对于没有经过临床医学专业训练的普通百姓,怎样去鉴别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呢?普通感冒是相对容易把握和操作的。

普通感冒较为特异性的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常常但不一定伴随有咽痛、疲乏、头痛、全身酸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如果你一贯健康,近期出现了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有或没有咽痛等上述伴随症状,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是普通感冒,即病毒感染所致,那么你可以只服用感冒药(如泰诺、康泰克),而无需使用抗生素、中药及抗病毒药物。一般三五天、一个礼拜即可自行好转、痊愈。如果你没有明显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那么还是不要随随便便给自己诊断“感冒”。

虽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医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上普遍地存在问题,如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中药等,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员的你,对于专业领域的问题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在自己不太有把握或是病情较重时,还是求助于专业人员——医生。当你对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有疑问时,可以找其他医生核实。以自己非常有限、片面的一点医学知识去否定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是不太明智的。普通感冒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或治疗,往往不会有大的害处,而自己将其他大的疾病当成普通感冒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