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09
2010年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就者的墓志铭。
经历了方先生被袭击、看完各种支持者的文字、观赏完各路小丑的马戏后,能想到的只有北岛的这句诗。
方先生和方太太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你们的担忧我们却无法分担。但是这个肮脏的国度、那些丑陋的嘴脸让我觉得羞愧,看着身旁熟睡的孩子,看着她一脸的天真无邪,我就知道把单纯、活泼、纯洁无睱的孩子带来这个污浊的世界是一个错误。有几位网友说得好,这个不讲诚信的国度、不爱科学的国度、不追求真理的国度实在不值得方先生你以生命为代价去让他变得更健康,为了你和你家人的安全,还是回美国去吧,起码那里要比中国安全。
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祝愿方先生一家安全、幸福、快乐。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未分类
27
04
2010年
(首先声明:1、我不是故意的;2、很难准确表述当时的语境,如果觉得不好笑就算了。)
一名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在内科住院,因腹股沟淋巴结破溃出血请会诊,陪我会诊的是3年前硕士毕业的D医生,我局迫压迫止血后,与D医生踱回办公室。
D:如果再出血怎么办?
我:没什么好办法,压迫一下能止血,不动那地方可以管一段时间,再出血再压迫。
D:不能做手术吗?
我(有点严肃又带点戏谑):手术不能做了,除非……做个“下半身切除术”吧!
(为自己不经意的玩笑乐了一把,没想到……)
D:这人长期卧床,下半身也没什么用了。
我张大了嘴巴……
D看我一脸困惑,以为我没听见
补充道:我说这人长期卧床,下半身也没什么用了。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丑陋医院
21
07
2009年
最近与护长争论时谈到食物的问题,护长坚持食疗是肯定有效的。食物对人体肯定是有作用的,问题是中医总认为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滋补、养颜、下火、清热……这些都是真的吗?
恰好前天看了一个英语节目,BBC制作的《the truth about food》,原来外国人也认为食物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但是他们不太相信经验,他们总是先作假设,然后做实验验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是中途开始看的,而且只能看字幕,记不清楚的地方请原谅。)
人们想知道食物对人的体力的影响。实验者从不同地方找来四对同卵相生子女,二对男的二对女的,将兄弟姐妹分开分成红蓝二组,从基因角度看,红组和蓝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从事一天极其艰苦的运动,但是运动之前的早餐是不同的(二组人并不知道对方吃什么):蓝组吃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如麦片、面条等,红组吃高蛋白高脂肪,如煎蛋、香肠等。早餐后二组要进行一段高难度越野自行车比赛,蓝组全体组员很快就远远抛离了红组到达终点;午餐蓝组同样吃碳水化合物,红组吃高蛋白高脂肪,下午比赛的是四个人进行五公里运一根很重的木头,结果仍然是蓝组轻松胜出。二项比赛中,不论红组如何努力,体能成了他们最大的限制,他们似乎无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被自己的翻版远远甩开。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体力运动前进食碳水化合物者可能要比进食高蛋白高脂肪者体力更好。
为了再验证一下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神奇作用,人们把场景移到了美洲一片蔗林。当地年轻的砍蔗工人被随机分成三组,他们被分配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砍完相同面积的三片蔗林,谁快谁胜,若时间到了仍未能砍完,则以砍下的甘蔗多者为胜。三组人都被允许每隔十五分钟喝一杯水,实验的关键就在这杯水里。一组喝的是一杯白开水,二组喝一杯加了无色无味碳水化合物的水,三组喝的水和二组的一样,但他们只被允许用那杯水漱口,漱完了必须吐回杯中。大家猜猜哪一组会赢?我猜是二组,他们摄入了能量,比赛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不错,在比赛的开始二组遥遥领先,一、三组明显落后,但好象是大约过了一小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三组的速度明显回快,不但追问了落后的那部分,最后还赢得比赛的胜利。为什么会这样?画外音解释说,开始时第三组的落后是因为没有摄入能量,但因为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到了漱口水中碳水化合物的存在,身体误以为碳水化合物会进入胃肠道和血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大意如此,记不清了),最后第三组工人身体里动员的能量更多,所以体力更佳。
咖啡被很多人用来改善精神状态,很多人认为自己离开了咖啡就不能工作。咖啡中起提神作用的是咖啡因,而咖啡真的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吗?研究人员找来二个经常大清早出外勤的记者,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喝大量的咖啡提神,已经达到了对咖啡因依赖的标准。实验开始前,二记者先做一系列的测试,评价他们的灵敏性、警觉性和精神状态。实验中,他们每个早上都会得到相同份量的咖啡,但是其中一人的咖啡做了手脚——不含咖啡因,这由他们抽签决定,但是结果他们不知道。结果A喝含咖啡因的咖啡,B的没有。实验开始第一、二天,B如期出现戒断症状,疲乏、无力,测试显示其灵敏性、警觉性均明显下降,奇怪的是,A却同时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她认定自己喝的咖啡不含咖啡因(安慰剂效应),而测试显示其灵敏性、警觉性均无明显下降。从第三天开始,B的表现可始回升,一周之后(戒掉咖啡因一周)他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测试结果均表明他的状态已回到实验前,A则一直维持原来的状态。咖啡的作用因此而被大大地怀疑。
还有几组实验(如吃鱼对人精神紧张程度的影响、吃肉对素食练武者体能的影响),因为前面没看全,就不一一写了。同时发现网上有视频(但是没有中文字幕),淘宝上也有《食物真相》(制片人已将《the truth about food》写成书,并译成中文)这本书卖,有兴趣的还是自己看吧(我已定购了)。
唠叨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对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外国人不轻信个人经验,而是从实验来说明问题。虽然每个试验样本量都不大,但都做了对照,并尽量做到随机,最后用客观的、可测量的数据说明问题(不只是凭受试者的主观描述),不能说结论就绝对可靠,但起码比中医食疗的那些作用靠谱吧?如果中医追随者也能作几个类似的实验验证一下食疗的滋补、养颜、下火的作用(其实也很简单),我相信对中医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医学科普
20
07
2009年
写完上一篇文章《科学精神与小概率事件》后,一个曾经的学生留言:我是否以一个人对中医的态度来衡量其科学精神?是的,对学医的人更是如此。
但凡中国人很少没看过中医、吃过中药的,也很少完全不信中医的。学医的人(包括医生、护士)则是一个特殊群体。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但学医五年的第一年就是学解剖、组织学,接着是生理、生化……每一门现代医学课程都是与故弄玄虚的阴阳五行格格不入的,有正常逻辑能力的人都应该能在此时对中医产生怀疑。
医学理论课教的是医学知识,《卫生统计学》教的则是研究医学和认识医学的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医学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还学会如何客观地对待这些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为以后认识循证医学打下基础。
循证医学在近年发展迅速,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微勤奋的都会在工作后接触到它。《实用内科学》第12版说:循证医学……现已在临床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科研和教育及制定政府卫生决策都有重要意义,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告别了仅凭经验行医的时代,每一个医学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必定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才能为人们广为接受。在循证医学光芒的照耀下,中医的荒谬和无能无所遁形。如果一个经过正规医学教育、毕业后又自觉接受正规继续教育的医务人员还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迷信中医,其科学精神何在?还能指望他对病人作出正确的医疗决定?
医务人员是医学技术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普通群众的榜样,普通群众有时甚至会当医务人员的话是金科玉律,比如手术后你让病人戒什么,病人说什么都不敢吃(酱油、鸡蛋、家禽、海鲜),同时你让病人吃什么不论多贵病人都会买来吃(虫草、灵芝、人参)。当然,迷信中医的医务人员甚至还不只这样,正确的医学知识(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的知识)从来不教,越是邪门(如养生、按摩、偏方)则越是鼓吹。这种毫无科学精神的医务人员本身对病人就是一剂毒药!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自觉抛弃中医才是实现行医誓言的起点。
评论 : 7篇评论 »
分类 : 中医骗子
18
07
2009年
现实有时会令人很沮丧。
以前有多次和别人争论中医的问题,对象有同事、亲人、朋友,学历背景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护士,有受过正规理科或文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现在是商业公司的部门主管或员工,有学历不高的中学生,也有文盲,用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法,目前尚没有一次能完全说服对方放弃中医,顶多令对方生疑,不用或少用中药,但下次再见面时又是满嘴阴阳五行、寒热风邪。我的成功率几近零,在统计学上称为小概率事件,根本不值得尝试。
但是我深信我掌握了最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相信中医”是多么荒唐,我深信让更多人避免受到中医的毒害是我作为医生的责任,我深信我的热情还是能感染某些人,所以最近我一次又一次作出了无谓的尝试。
一次是与一位不认识的比我年轻的医生同事在QQ上聊天。因为知道他是医生,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一般都学过统计学,所以我首先向他介绍循证医学的原则(随机、对照、盲法等等),以此说明药物的疗效并非是某个个人说了算,医生或病人的经验都不能作标准,只有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疗效才算是有效,最终说明中药所谓的“有效”并不是真正有效。这位同事开始时似乎对这些原则也认同,但最终他的结论是我钻牛角尖,而我只有叹气的份。
另一次是与一位中医学院的实习生聊天,这次是在手术中等待冰冻活检结果时进行的,所以足有半小时之久。也许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这位同学的语气很委婉,我也尽量尊重他中医学院学生的身份,尽量用简单浅显的语言和合适的比喻向他解释。比如他说:“中医用了几千年,怎么说也有些疗效吧?”,我回答:“几千年古人出行用马、马车、轿,现在为什么你出行时用汽车、飞机?几千年前打仗用刀枪、盾牌,现在为什么用导弹、大炮?好的东西当然可以用,不好的自然要淘汰。”他说:“古人有那样的想法不能说他们错。”我回答:“古人有那样想法当然不是错,他们的认识只能到那个水平,我们不能责怪古人,我们责怪现代人,明确有更好的手段、更好的方法不用,非要用过时的阴阳五行?”一问一答持续了半小时,最后同学说:“老师,你的观点和论据我能接受,但感情上我不能放弃中医。”
第三次是与我们科年轻的护长。她是医院里我认为是为数不多的会独立思考和愿意独立思考的护士,就因为这样我愿意与她多说几句。问题还是那些老问题,“中药无副作用。”我举了龙胆泻肝汤、牛黄角毒丸和复方芦荟胶囊的例子;“中医的食疗总会有些疗效。”我告诉她疗效的判断要按循证医学的原则,还告诉她一般食物进入人消化道后会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吸收,不可能产生特殊疗效;她说中国人看中医看了几千年,难道病都不是中药治好的?我以感冒为例子告诉她人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很多病能不药而愈,所以判断疗效要谨慎;末了她还是说:“我还是没办法接受这种极端的思想。”我说:“这不是一种思想,医学只是一种治病的方法,它的对错不以你是否接受为转移。我劝你及你的家人不要服中药,只是出于作为朋友、同事、医生的责任,服与不服是你自己的选择。我可以送一本《批评中医》给你让你了解更多。”她说:“还是不要了,我不想放弃中医。”
其实经过以前多次失败的尝试,我已不准备去说服任何人不信中医,但是面对学医的人作医学科普是如此艰难真是让人沮丧,尤其是三位都是80后的年轻人。无一例外,他们对我所说的事实都基本认同,对我所持的论据都不反对,但是对我的结论却都不能接受,要么评价我钻牛角尖,要么在感情上否定,要么认为我极端。评价科学的标准,偏偏不是从客观、科学、中立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主观的角度去评价。现实让人很沮丧,科学也让人很沮丧,医学是一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有效与否与我是否钻角尖无关,与你我对中医有无深厚的感情无关,与我这人是否极端无关。
《批评中医》中说:能否超出朴素的民族感情科学地看待中医,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理性素养的试金石。这头三位年轻同道的表现反映出中医追随者科学精神的极度匮乏,那头姚明的受伤又反映出广大中国人科学素养的极度匮乏。火箭队宣布姚明即将接受手术治疗,二位中医小丑迫不及待跳出来作表演:http://sports.163.com/09/0718/08/5EG8RNAI00051CA1.html,http://cbachina.163.com/09/0718/18/5EH9J29P00052UUC.html。对这类人本不应该太多关注,但看看文章后面的网友评论,再看看后一文章后面跟的读者调查,居然有85%的人(7月19日零时的结果)选择中医治姚明脚伤,不得不取笑自己,何必去追求那种小概率事件的实现呢?
评论 : 8篇评论 »
分类 : 中医骗子
19
05
2009年
2008年是值得我院医务人员骄傲的一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请来了一位高水平的W硕士,这位硕士还在一年内连续在影响因子高达1.82的英文杂志《Eur spine J》发表了二篇高水平的“文章”。为了表示我们最衷心的祝贺,医院代表我们向W硕士颁发了论文奖励一等奖。
我等不思进取的人受了医院此举的莫大鼓励,决心也要向W硕士学习,发上个把SCI,换点零花钱。辗转经过无数困难,终于拿到了W硕士的二篇大作,不分昼夜好好地学习了一番,果然受益非浅,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详阅医院关于论文奖励的几份文件,均规定必须包括六要素(摘要、关键词、研究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的论著才能发奖。但领导们为了鼓励职工多发文章,硬是抛弃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主管科研教学的领导Z主任不懂英文、且第一封信作者单位并非我院的前提下,把一等奖颁给了W硕士二篇无六要素、无作对照、无统计学处理、仅仅是对2006年别人的文章提出自己观点的二封给杂志编辑的信,所以不得不对医院领导高瞻远瞩的眼光、无限广阔的胸怀和不受政策条文约束的勇气表达无尽的敬佩。
读了W硕士二封信后,我相信W硕士对家人、同事和医院的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悉,W硕士是在2008年中才来我们医院上的班,但是他的第一封信在2008年2月27日杂志就收到了,第二封信在2008年7月10日杂志也收到了,并且第二封信堂而皇之地将作者单位署上我院的名字。可见,在W硕士还未到我院工作前,心里就时刻关心着我院医学事业的发展,并时刻为我院的大跃进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在他的第二封信里,他还将他亲爱的妻子署名为第三作者,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好女人”,W硕士背后有这么好的一个当妇科医生的好女人真是可喜可贺!当然,好事也不能全让妻子占了,骨科的D主任和T主任也分别署了第二和第四作者,二位主任才收了这位高徒一个月就发了可能是人生的第一篇SCI“论文”,值得恭喜!T主任还被定为此信的通讯作者,恭喜T主任最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细看W硕士的信,更是令人茅塞顿开。二封信都是与一个叫Gebauer的人就枢椎齿状突的内部解剖展开争论的。Gebauer君好歹作了30例尸体解剖,我们W硕士既无需作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研究,也无需展示临床资料,更无需作统计学的处理和逻辑的分析讨论,仅凭几张CT、MR图像和引经据典就轻而易举地击败对手,其兵不血刃的、轻松打破现行学术规范的儒雅之风实在令人敬仰。
我学习W硕士二封英文信之余,又顺便学习了H院长的大作,可知H院长去年做博士作业时还曾找我替她翻译英语文章,但她去年也凭一篇英语论文获得了论文奖励一等奖。一查,原来H院长的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高达4.6的《Current Drug Metabolism》上,而且她是第三作者!原来第三作者也能拿奖,真乃天大的喜讯!其它共同作者似来自于国内外知名的大学,H院长在国内外有此人脉,何愁我院不兴?
好了,不罗唆了,赶快去多写信,或者多找些人,发上一二篇SCI,管它是信还是什么,换点零花钱吃饭去!
评论 : 14篇评论 »
分类 : 丑陋医院
18
04
2009年
有朋友留言,最近没写文章,是不是被HX了?何止被HX,还是先奸后杀的那种。我们伟大的党委成立个什么会,用来资助生活有困难的党员的,要党员捐钱,美其名曰以自愿为原则。天真如我者按按自己的荷包发现所余无几,为了不需要接受这个什么会的资助,我自己还是先不捐了吧。我院的干事三番四次问我捐不捐,我都天真地问他不是自愿么?他也天真地报我以一个狡黠的微笑。最终,某天下午,识大体的T主任神色凝重地问我:“你是不是没有捐钱?S主任叫你去谈话呢,你还是捐了吧。”看看钟,都5点多了,明天吧。第二天一早,我查完房后赶去手术室,刚洗手,T主任的电话就来了:“你怎么还没捐钱?Y院长要找你谈话了,算了,我先帮你垫着吧,不还也行。”……
事情就是这么无助,还连累了一位和我一样天真的同事。
无助不但在政治上,专业上的我也同样无助,这些无助也同样让我没有好心情去写文章。
刚上大学时曾有一个可笑的愿望:当我的亲朋好友得病时,我能用自己一己之力为他们解除病痛。转眼间,大学毕业已十余年了,我已从毛头小子变成了地中海,我的长辈早已是白发苍苍,我的同辈正步入中年,我的下一代也已出生,病痛也纷至沓来。
舅母长年高血压,长期服用我开的药,血压控制还可以,就在我以为可以沾沾自喜时,第七版的《内科学》教科书出来了,什么高血压分级、预后分层标准等一大堆未听过的名词冒出来,一大堆未听过的降压药也冒出来,让我知道自己的内科知识是多么陈旧,让我知道自己并无资格沾沾自喜。
舅父去年单位体检时发现“肾结石”,毕业最初几年混过泌尿科的我以为这结石是小菜一碟,带舅父去做了个造影,初看这造影片,结石是很复杂的,但还是可以手术治疗。但是越看越不对劲,还是找泌尿科主任看了看,这一看不得了,发现很多疑点,然后再做了CT,才知道原来是肾结核,幸好当时没决定做手术。
与我的专业靠谱的还是父亲的病。半夜打电话来,说因为“阑尾炎”在当地医院手术,术中发现右半结肠肿块,我飞车回去后决定做右半结肠切除,切除出来的标本一看,只有个结肠深在溃疡,并无明显的肿瘤。再做病理,报告为急性炎症,虽然自己已有十年的相关经验,但也无法接受如此结果。于是把片拿到本地最权威的医院会诊,还出动了旧同学的关系,最终只是报了个“急性克罗恩病”可能性大,最终在自己最熟悉的专业都没有办法去确诊。
LP去年得了“卵巢囊肿”,算是LP的专业。但是面对有恶性可能时我们还是慌了手脚,因为一天病理没确诊,影像学的报告和临床的推断都是不可靠的。上天似乎也还眷顾着我们,在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后,最终用相对小的手术确定了囊肿为良性。
弟弟外父的病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是医生感觉很失望。弟弟告诉我,外父去医院住院,患了心房纤颤、糖尿病,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没有问题,房颤的原因不明,但医生建议要做一个射频消融手术,可能消除房颤,但有复发的机会而且费用很高。最后还把检查的报告都发了给我。这下的我可是傻了眼,原来自己也成了彻底的门外汉。几经周折联系上大学一同学(他现在从事心血管内科),经过他的一番详尽解释,我似乎也就懂了一点点,老人可能得了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房颤,目前的技术有一定的成功率,但是病因没消除,复发的机会也高。隔行如隔山,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高中同学外母的病更是让我彻底失望。她感觉左侧腰痛已有好一段时间,非常剧烈,在一家著名医院就诊,曾被诊断为炎症、结核、肿瘤,经过各种治疗效果不好,已造成家庭不睦,冲突不断。辗转来到我们医院,除了再做一些检查,也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仍然未能确诊。当她再次回到原来医院住院时,当地医生竟然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并建议其使用一种闻所未闻的新药,每周一支,每支900元,连用一年。虽然无助的我也明白自己是门外汉,但还是忍不住对这个方案的质疑。带着对同学的愧疚,我又再拨通了在本地最权威的医院内科工作的同学的电话,还是让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在本专业内,再怎么说我都算是内行,但就算是内行却仍然有很多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何况是其它专业?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无助。
评论 : 3篇评论 »
分类 : 心情随笔
4
04
2009年
【看到有人在新语丝贴悼张国荣的文章,我也贴一旧文。】
曾几何时,一副略带哀怨、极富磁性的嗓音软软飘来,借着动人的旋律,轻轻拨动我躁动的心弦,不由得让人与他一起静静吟唱;
曾几何时,一种略带忧郁、深不见底的眼神不经意间远远瞥来,借着黯淡的灯光,看透人间的悲欢离合;
曾几何时,一个妖娆的姿势、一个妩媚的动作、天使一样的面孔,配合镜头前忘我的投入、不羁的演出,眉宇间让人窒息,这是散落人间的精灵、不可复制的美丽男人;
曾几何时,一次真情的告白、一首内心深处的情歌,让人明白“I am what I am”内里的深意,让人看清楚一个敢作敢为的性情中人!
曾几何时,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一次轻轻的放手,造就了完美的没有脚的小鸟。
幸好,我们还能听到那动人的嗓音、看到那深邃的眼神还有戏里戏外那肆意的表演,让人一再地沉醉……
2008年4月1日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