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则 洪森老师
Mar 13

《鲁迅全集》第一编《坟》的第一篇文章即《人之历史》。其中有一句话:

> 十传而千二十八

害得我琢磨了半天,后来才意识到鲁迅把 210 = 1024 算成了 1028。

第二个印象是在第二篇《科学史教篇》中提到了很多名字,其中达尔文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有许多名字我以前没听说过。还好鲁迅在给出音译的同时还把原名附后,这样有些陌生的汉译名字仍然能对上来。比如奈端指牛顿。整个《鲁迅全集》总共有两篇四次提到牛顿(奈端),前三次都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全集总共有 92 次提到达尔文的名字。

第三个印象是鲁迅真能写。虽然鲁迅自嘲是为了多几个稿费。然而没有较常人十二分外的功力显然写不出这样的长文。而鲁迅的绝大多数文字发表于 1925 年之后。在这的十几年前鲁迅的笔功即已精湛如斯。

鲁迅这两篇科普文章,虽然写作于一百多年前,其中许多科学见识其实和现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我想,这是他在日本留学时打下的底子罢。从 1842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 1895 年中国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打得一败涂地,那时候如鲁迅这样的有识之士为中国开出的药方便是科学、不可说和尊重个人。以后人的眼光看,他对科学的认识是相当不错的。

这里有两条时间线不得不说一下。鲁迅在 1902 年 2 月至 1906 年 7 月第一次旅日。同年八九月间,鲁迅再次东渡。由此可见,鲁迅写于 1907 年的这两篇文章的思想多在日本成型。日本从 1868 年明治维新全面西化,采纳西方的科学和不可说,至少科学一线迄今从未断绝。而中国则是在 1949 年之前的一百多年间饱经战祸离乱。之后几十年的乱象仍然一个接一个。文不可说革则是这些乱象的登峰造极。中国有四十年的正轨则自 1978 年始。这样从鲁迅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刚刚睁眼看世界后,中国的科学史有几十年大致是中断的。

上世纪初中国许多大师虽然言过其实,但是有些大师的成就即使从今天起,中国也很难有人在一时半会儿中赶上。比如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陈省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等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的受益者。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科学知识相较于不可说其实更容易些,这不过说一代人十几年的教育罢。真正难的是科学与不可说的传统与素质。中国和日本两国原先都没有什么科学传统。然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科学与不可说便在该国生根。在中国,在很多事物上便可见普罗大众对科学的认识仍然糊涂,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仍然在百分之个位数。不可说则愈发不可说,甚至越来越多不可说了。

这个国家民众的素质固然低,然而如夜郎国民般容易自大。大约他们愿意比的并非是科学和不可说素质。据说该国已经没了穷人,且阔了。阔且阔了,至少相对于自己的过去,人们的确阔了些。

夜郎国的民众不仅自大,而且愿意花时间编瞎话让自己感到大,譬如国学。而为国之事倘若能做到科学,它必然是世界的。至少统计如民调及民调的分析就是一门为国之学。统计学的发端是有政治的缘由的。而中国的国学往往是架笼溜鸟。国家的媒体已经发声相挺下跪,大约裹小脚的日子也不远了。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