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安石辩【旧文】

28 03 2009年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网友葛观说“王安石是个什么东西,他评诗的话能听吗?”。本文反驳之。】

你这批老王的劲头是以偏盖全。哪个棋圣没下过臭棋?哪个文人没写过俗字?你挑出两首诗来说他的境界不高,我可以挑出更多的诗来说明他胸襟不凡。何况对诗的理解各有不同,你之境界不高,在另一人可能是别有情趣。下面几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王临川的作品。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由于其变法不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批他的人不少,使其形象受损。不拘小节在诗仙就是可歌的仙气,在老王就是肮脏鬼。不过夸老王的人也是有的。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不爱卫生而好论诗书怎么能和烹其子以适君相提并论?

【胡指挥写有“再说王安石的虚伪,附苏洵的辨奸论”。本文反驳之。】

苏洵恨王安石,居然把王的不爱卫生和易牙的忍其子相提并论。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把儿子给烹了以适齐桓公之口,所以管仲知道他是个小人。因为亲不过子,能忍其子者必能忍其君。王安石洗澡不勤,也许是太忙,也许是一洗澡就皮肤痒,也许就是不爱洗澡,这和忠奸扯得上吗?现在我们条件好了,可以每天洗澡。我们当年在农村,一个冬天也许就洗一两次澡。古时候条件大概也是如此。苏洵可能手脚大些,让丫头们勤烧水;王安石可能不愿勤使唤别人,家里烧水就不那么勤。这和忠奸无关。

还有林语堂说的两个故事,更不能作为王虚伪的证据。王对仁宗的小孩子游戏不感兴趣,懒得钓鱼而吃钓鱼用的鱼洱,有什么可指责的?如果王是奸人,他倒是该好好听皇帝的话,陪皇帝玩钓鱼的游戏。吃饭只吃自己身边的菜就更加无可指责。总而言之,王安石始终如一的不愿在小事上花工夫,明明白白的一以贯之。

大奸之人必有大求。王安石除了想国富民安,没想别的。我不知其奸在何处。

再说说王安石

葛观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比较得我心。原来想找时间写篇长文来批判副职匪关于王安石虚伪之说,既然大家有兴致现在讨论,我也就加入说几句。说多少是多少。

王安石变法,其目的是富国强兵。他的新法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以他二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其变法中的青苗法,就是他在鄞县试用过,而且被证明效果很好的。但是王安石没想到,新法是要人来做的,而做的人不是人人都象他一样无私。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不支持变法,王安石只好起用一些急于上进的新人。不幸新人中多是小人。这帮人借新法谋私利,这给了保守派攻击变法的口实。加上皇帝的信任不坚,王安石终于壮志未酬。

其实王安石具有改革家应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意志坚定,说话办事直入实质。王的这种品质你可以轻易地在他的文章中感受到。《读孟尝君传》是一个例子,但是最好的例子是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信,骂王“违法易常,轻革朝典”,说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用三四百字,一一驳斥。该文言简意赅,理足气盛,“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果王遇到他的齐桓公(或者秦孝公?),又或者苏东坡等人积极帮助变法,变法应会变出一个强宋来。

葛观说王安石不注意团结如苏轼这样的人。其实王不是不想团结苏轼,而是苏不给面子。下面这个故事出自 苏东坡与王安石

引用:

据说当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后,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苏东坡八年前曾写过《进策》二十五篇,力倡改革一事。心想,如果自己诚心诚意地请他,也许可以与他求存同异,得到他的鼎力相助。于是王安石抱着一线希望,亲自访问苏东坡。苏东坡见他来访,不敢怠慢,当即迎进书房热情款待。那时书房里已有几名青年学者在阅读讨论一书。当王安石知道他们所读所议的书是自己的大作《字说》后,异常高兴地说 :“这是老夫为补救许公(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不足而写。例如‘坡’‘笃’两字,明明是会意,许公竟解作形声。我认为‘坡’者,土之皮也;‘笃’者,以竹鞭马也……” 苏东坡微微一笑,不等他讲完就反问道:“按您老的说法,那么‘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骨头的呢?还有‘笑’字,岂不成了以竹鞭犬?试问,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在座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王安石顿时脸色一沉,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苏东坡拱手道:“鸠字九鸟,你老是否知道可有典故?”王安石以为真,欣然请教。苏东坡得意地笑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王安石不解地问:“那分明只有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爹娘,不就是‘九’‘鸟’吗?”众人听了轰然大笑,这时王安石才知道苏东坡有意和他开玩笑,显得十分尷尬,也十分讨厌他的轻薄,于是,就“哼”了一声,拂袖而去。从此,王安石对苏东坡不再抱任何幻想。

就这样,王安石还是在乌台诗案一事上对苏轼伸出援手,救苏一命。可见王的胸怀也是宽阔的。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jxh注: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借钱/粮给农民。到秋收的时候,农民加上利息还给官府。)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
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
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
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以上内容见 [http://book.ggddmm.com/e/h/sx5000/194.htm])
 
八百年后,在俄国有个叫列宁的,夸王是“11世纪的改革家”。
 
 


闲话春秋之十:有善始而无善终的春申君

27 03 2009年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深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朱英徒语。”

这首诗,基本概括了春申君黄歇的兴衰史,不过我要在“邑开吴土”后面加上一句:“伐秦无功,惭惧不容。”

先说他的光辉事迹。

公元前298年,秦昭王派白起进攻楚国,夺得巫郡(四川东部)和黔中郡(今湘川黔三省交界地区)。前278年,白起又拔了楚国都城鄢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这种情况下,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讲和。黄歇游学博闻,辩才卓著,所以楚顷襄王派他到秦国去活动。前272年,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魏两国,活捉魏将芒卯。韩、魏因而臣服于秦。接着秦昭王命令白起率秦、韩、魏三国联军伐楚。白起尚未成行,而黄歇已到秦国。黄歇上书秦昭王,说楚国和秦国是当今最强的两个国家,秦楚作战,必定两败俱伤。并说秦王您不要以为韩、魏两国是真心顺服秦国;君不见吴信越伐齐而后被越灭国,智氏信韩、魏伐赵而后见杀于韩、魏吗?不如秦楚联盟,一起对付其他国家。秦昭王被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的出征,并派出大使送礼给楚国,相约合作。这是黄歇为楚国立下的第一个大功。

为了显示结盟之诚意,楚顷襄王派公子熊完和黄歇到秦国做人质。而这一去,就是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让熊完回国。当时秦国的宰相范睢和熊完关系不错,所以黄歇就从范睢入手。他对范睢说,楚顷襄王很可能病重不起,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即位;太子即位后,必然对秦国友好,对相国感激;如果不让太子归国,楚国会另立国王,秦楚关系一定会破裂,而秦国所扣留的楚太子熊完就成了一介平民,毫无价值。范睢把这意思转达给秦昭王。昭王说,那就让楚太子的师傅先回去看看。黄歇跟太子计议:“秦要留您,是要图利。但是您现在没有能力给秦国什么利益,我因此十分担心。如果王病逝而太子不在,国王的位子就会让别人夺去。不如您逃走,我来掩护。”楚太子于是化装成车夫出逃。这边黄歇留守住所,并以太子生病为由谢绝访客。待到太子已经逃远,黄歇这才向昭王交代:“楚太子已经回去了,我愿意以死谢罪。”昭王大怒,意欲听任黄歇自杀。范睢劝道:“歇出身徇主,楚太子做了国王后,必定重用歇。不如让他也回去,以示对楚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睢的意见,于是放黄歇回楚。设计让太子归楚,是黄歇为楚国所立的第二个大功。对于太子熊完来说,此功大无比。

楚太子熊完归国后不久,楚顷襄王病逝,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黄歇顺理成章被任命为令尹,封春申君,并获赐淮北十二县。十五年后,春申君以“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为由,要求改封江东(#1),楚考烈王许之。

上书秦昭王叫停白起的伐楚以及设计让楚太子返楚,是黄歇的杰作,连太史公都赞说“何其智之明也。” 但是黄歇善始而不善终,好像从前的勇气和智慧,都随着富贵的到来而离他远去。如果要黄歇自己给自己作传,最想书写的一定是上述二事,而他最难以启齿的事,也有两件。其中一件是领兵攻秦败得极没面子,另外一件是欺蒙楚王而遭门客算计,最后全家被灭。

春申君生平有两次领兵对秦。第一次是应平原君的请求(#2)率军援赵,但是没有与秦军接仗,因为魏公子信陵君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经打败了秦军。我猜想,春申君那次可能是效孟尝君的“发兵而缓行”。春申君的第二次领兵对秦,是作为上将率楚、赵、韩、魏、燕五国联军主动进攻秦国,却被秦军轻易击败。这次败仗里,春申君的表现很不好,让人看不起。五国联军,各出锐师,少的两三万,多的四五万,总数近二十万人。规模不可谓不大。联军按春申君的“出其不意”之策,没有按传统的路线去进攻函谷关,而是分兵五路,出蒲关,往骊山一路进发,直攻渭南。但是这个出其不意没有奏效,二十万人攻不下一个渭南,于是联军改攻为围。秦国当时是吕不韦做宰相。吕不韦亲自挂帅抗敌,命蒙骜,王翦等五位将军,各领五万人,分应五国。王翦对吕不韦说:“以五国的精锐之师,连一个渭南都攻不下,其无能可知。三晋近秦,习惯与秦作战,但是楚国自张仪以来,三十年没和秦国打过仗。如果我们选五营精锐之师,合击楚军,楚军必然不支。楚军一败,其余四国也就望风而溃了。”吕不韦以为然,于是从五营里各抽一万精兵,准备四更行动。也是春申君运气不错,秦军里出了个叛徒,前来报信。不幸的是,春申君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运气。他得到秦军偷袭的消息,不去预作准备反算敌人,而是惊慌失措,也不通知友军,匆忙拔寨撤退。连夜奔驰五十里,才敢缓行。王翦来到楚营,见楚军已撤,就转攻赵军。赵军统帅是名将庞湲,其军寨壁垒坚固,秦军攻不进去。待到天明,韩、燕、魏合兵来救,秦军只好撤走。春申君这一不告而撤,其余四国很不高兴,各个派人来问:“楚国是从长,却不通知大家而自己先撤,是何道理?”春申君面对质问,无言以对,满面羞惭。

春申君招养了很多门客,高峰时,门客数量超过三千,和孟尝君相当。他对门客很慷慨。太史公在《春申君列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出使春申君。平原君的门客为了表现排场,头发上插宝石簪子,剑鞘上饰以珍珠宝玉,来和春申君的门客会面。结果发现春申君的上等门客们,脚上穿的鞋子上都镶着宝珠。平原君的门客们因此很是惭愧。春申君门客虽多,可以一提的人物却只有一个后来提醒他“无妄之灾”的朱英;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砍他脑袋的李园。

李园是个很有心机家伙。当时楚考烈王在位已久,没有子息。春申君很着急,到处搜寻能生的女子献给楚王,但是不见效果。李园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他想把妹妹献给楚王,却又担心妹妹象楚王的其他妃子一样不育,于是想出个奇招。他先设计让春申君娶了自己的妹妹,等妹妹有孕后,再诱导春申君把妹妹送给楚王。李园让妹妹在枕边对春申君说出这么一番道理:“楚王没有儿子,他百岁之后,只能在他的兄弟里立王。楚王待您比兄弟还亲,但是您对他的兄弟无恩,他们不可能象楚王那样对您。何况您富贵已久,难免有得罪楚王兄弟之处。您不想想自己今后的安危吗?” 春申君听了一楞,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些。你有什么计策吗?”李嫣说:“我有一计,不但能免祸,而且可以多福。只是说出来不好意思,怕您不爱听。” 春申君说:“你给我出谋划策,我为什么不爱听?”李嫣道:“我感觉自己怀孕了,但是还没有别人知道。如果您把我献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宠幸我。如果我运气好,生下的是个儿子,他就会被立为太子。这样您的儿子就会是下一个楚王。您连楚国都得到了,哪里还会有祸呢?”春申君听了此策后,夸奖李嫣智谋胜于须男,于是照计而行。楚王娶了李嫣,果然很宠她。到了产期,李嫣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先到的叫捍,后到的叫犹。楚王高兴得心花怒放,即刻传令立李嫣为王后,立捍为太子。李园成了国舅后,对春申君依然恭恭敬敬,背地里却养死士,要除掉春申君以灭口。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注意到李园的动静。他对春申君说:“天下有无望(#3)之福,有无望之祸,又有无望之人,您知道吗?” 春申君忙问其详。朱英解释说:“您相楚二十多年了,虽是相国,其实就是楚王。现在楚王久病不愈,一旦归天,少主即位,而您辅佐,待到少主长大后归还其政,那就是伊尹周公之功。如果天与人归,你就南面称王,从而拥有楚国,这就是无望之福。李园是少主的舅舅,而您的地位在他之上。他不领兵,却养了很多死士。楚王一死,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您以灭口。这就是无望之祸。” “那什么是无望之人呢?”春申君问。朱英答道:“您任命我为郎中。楚王一死,李园必然先入,我为您杀李园。这就是所谓的无望之人。”春申君听了不以为然,说:“李园一个弱人,而我对他又很好,不至于吧。” 朱英一看春申君没把自己的话当一回事,怕有杀身之祸,就不告而走了。不久,楚考烈王病逝,李圆果然用他豢养的死士杀了春申君,并灭其全家。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

唐代诗人杜牧诗曰:“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以智明而得善始,以智昏而不得善终,令人感叹。而其被杀之后,那么多脚着珠履的门客,却没有一个出来为他报仇,春申君可以说是失败的很。

 

#1 由于这个改封,上海于是和春申君有了关系。听说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我很好奇,想知道上海为什么要告慰以及如何告慰那可怜的春申君,于是谷歌了一番。却没能找到歌词。有谁知道歌词的,能不能贴出来让我见识一下?

#2 记得毛遂自荐的故事吗?毛遂就是那次自荐跟随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当平原君费尽口舌而无效果之时,毛遂站出来一番言辞说动楚考烈王,这才有春申君率军援赵。

#3 无望,就是不望而忽至的意思。

 



如何才是故乡?

19 03 2009年

我所思念的故乡,是井冈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我在那里一共住的时间是五年。我后来在许多地方都住过五年或五年以上,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思之如故乡。我住在现在这个小城也早已超过五年了,估计还会再住若干年。但是,我不会把它当故乡,我估计我的儿子们将来也不会把这个小城当做故乡的。什么样的地方才能让你当故乡呢?

你的故乡应该有你熟悉的人。你动他们不动。你回去的时候,能看到熟悉的脸听到熟悉的话。我的故乡是我祖辈生活的地方,村里人都是一个姓,见面都是叔叔伯伯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姑姑。如果说文革对我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我得以到那个村庄去生活了五年。记得是六九年下去,七三年上来的。那五年里我学会了说家乡话,和小朋友们一起摔跤游戏,砍柴抓鱼,偷果偷瓜。

你的故乡应该有你熟悉的山水草木。你动它们不动。你回去的时候,能看到如从前一样的青松绿茶,烂漫山花,能听到从前一样的流水潺潺。你还能看到熟悉的房屋和道路,以及熟悉的炊烟。

少了这些,不管你在那里住了多久,你都不会把它当做故乡。所以如果你从来不认识你的邻居,你就没有故乡;如果你的邻居都是移动的,你也没有故乡;如果你从来就住在高楼林立不见山水的地方,你也没有故乡。



糊涂的珍妮

19 03 2009年


珍妮削水果伤了手指,自己赶紧找了块邦迪贴上。过了一阵,感觉手指还疼。一看,原来贴错手指头了。

珍妮和同事午间散步。
同事看着她的脚说:“你什么时候买了这么一双紫色的鞋子?”
珍妮说:“你也觉得这不是我的鞋子吗? 原来我昨天PARTY的时候真的穿错了别人的鞋。”

珍妮在床上一边看着旁边的大镜子,一边不停地伸缩自己的脚。
“你在干什么?”老公问。
“我觉得冷,想把脚收回被子里,可是怎么都收不回去。”珍妮说。
“你的脚不是已经在被子里了吗?”
“可是你看镜子里,我的脚还是露在外面。”
“那是我的脚。”

周末,老公正在准备午餐。
珍妮走进厨房,认真地说:“我跟你说件事,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 
“什么事?” 老公问。
“我刚才好象昏过去了。有一阵子我什么都不知道。” 珍妮说。
“你刚才睡了一觉,你知道吗?” 老公问。
“哦,原来我是睡着了。”珍妮大悟。



闲话春秋之九:爹亲还是夫亲,这是一个问题

15 03 2009年
动乱时代的女人们,无论美丑,大多是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的。吴王的宠妃,被孙武斩头以立威;吴起的妻子,被吴起砍头以求将;平原君的爱妾,只是因为看到个跛子而笑了一下,就被老公杀头以沽名。但是,也有一些积极主动的女人,比如逼着老公学本事的乐羊之妻,要求齐宣王娶自己做王后的丑女无盐,乘醉遣夫的齐姜氏(晋重耳流亡时在齐国娶的老婆)。不过这些我们今天都不讲。今天的闲话春秋,要讲一个帮着老爹杀老公的祭氏,还有个帮着老公杀老爹的庆姜。

公元前六百九十多年的郑国。大夫雍纠受郑厉公的委托,要杀专权的祭足。祭足是当时的国相,也是雍纠的泰山大人。

这天,雍纠和郑厉公密谋妥当,要在祭足外出安抚居民时动手。雍纠心怀鬼胎,回家见到妻子祭氏,脸上难免露出惊慌之色。这个祭氏,是个聪明女子,三言两语说得雍纠相信她会和自己一条心,因而把图谋全盘托出。祭氏说:”我老爹行止不定,到时我提前一天回家,确保老爹按计划出行。”雍纠说:”事成之后,我会取代你爹的位子,你也会荣耀起来。”

祭氏回到娘家,还真有点拿不定主意。她问她妈:”丈夫和父亲,谁亲?”
“两个都亲。”她妈妈答。
“两个里面比较起来,谁更亲?”祭氏再问。
“当然是父亲。”
“为什么?”
“女子未嫁之前,父亲确定而丈夫不定。女子出嫁之后,可以再嫁而不可再生。” 
祭氏听后,顿时泪流满面,说:”为了父亲,我就不能再顾丈夫了。” 于是把雍纠的密谋报告给祭足。结果雍纠死无葬身之地。

一百五十年后,在齐国,有个叫庆姜的女人,认为祭氏是老婆中的败类。她本人则身体力行,作了帮老公杀老爹的榜样。

庆姜的丈夫,是勇士卢蒲癸,她的父亲是大力士庆舍,而爷爷则是当时专权的国相庆封。卢蒲癸曾受齐庄公厚遇,而齐庄公为崔杼和庆封所杀,所以卢蒲癸想为齐庄公报仇。他先利用崔、庆都想专权的矛盾,让弟弟帮助庆封杀了崔杼(注1),然后借弟弟之力得以亲近庆封庆舍并娶了庆姜。他的报仇对象这时就剩庆封了。然而庆封和庆舍的力量太强,要对付他们,卢蒲癸必须分而击之。

春秋时候要谋杀什么人,总是挑谋杀对象出门的时候。卢蒲癸这次也不例外。他的计划是趁庆封出远门打猎的时候,先杀庆舍。正好庆舍计划出门主持祭祀,于是卢蒲癸部署家丁备战,却被妻子庆姜察觉。庆姜对卢蒲癸说:”你有事而不和我商量,你的事就肯定成不了。”卢蒲癸笑着说:”你一个女人,能出什么谋划什么策?”庆姜道:”你不知道吗?有智慧的女人,胜于男子。”卢蒲癸说:”当年雍纠把郑君之谋泄露给妻子,结果身死君逐。我想想都害怕。”庆姜说:”妇人以夫为天,夫唱则妇随,何况还有君命?祭氏被她母亲的话蛊惑,而害死丈夫,是闺中之贼,不要提她。”卢蒲癸问:”如果你是祭氏,你会如何呢?”"能谋就谋,不能谋,也一定不能泄密。”卢蒲癸一看老婆跟自己这么铁,就告诉她说,齐候不堪庆家专权,要自己帮忙驱逐庆家。庆姜说:”国相出远门打猎去了,现在正是时候。” 卢蒲癸说:”我正是这么打算的。明天你爹主持祭祀的时候,我们就动手。”庆姜说:”我爹懒散,耽于酒色,说不定就不去主祭了。待我去激他一下,他才会坚决出门。”于是她回到娘家,对庆舍说:”听说子尾子雅要乘你主祭的时候谋害你,你可千万别去主祭。”子尾子雅大概是庆舍最瞧不起的两个人,庆舍于是说:”这两个猪狗不如的家伙还想害我,我闭着眼睛也能把他们灭了。我非去主祭不可,看看这两个混蛋能干什么。” 庆姜计谋得逞,于是回家告诉丈夫,说父亲行止已定,要卢蒲癸做好准备。结果是庆舍被杀,庆封逃亡。

爹亲还是夫亲,祭氏和庆姜作出了相反的回答。祭氏带泪选择帮助父亲,这还是容易理解的。庆姜得意洋洋的帮助老公杀自己的父亲,真真是一个心理素质奇佳的女人。

注1:崔、庆二人杀了齐庄公之后,立了齐景公。他俩一个右相一个左相,把持了齐国的政权,齐景公则成了傀儡。过了不久,庆封嫌俩人专权不够痛快,就在卢蒲癸的弟弟的帮助下把崔杼杀了。庆封杀崔杼是卢蒲癸报仇中的一环。

附: 议论

芒果:
其实我总是觉得后人歪解了这“人尽可夫”了。。。虽然盲目的尊父也不对。。。

吴礼:
好听!后来呢?那个杀了丈夫的,有没有再嫁(谁还敢娶她)?那个杀了父亲的,有没有使夫妻感情更上台阶?

jxh:
问得好。不过历史对这两个女人最后的命运不怎么关心,所以我也不知道最后如何。估计祭足的女儿应该是再嫁了,因为她妈妈说了,已婚女子可以再嫁。何况在春秋时代,女子再嫁很寻常。至于庆姜,老夫少妻,她对老公那么铁,估计她老公对她也该不错。卢蒲既然对齐庄公讲义气,也不能不对老婆讲义气吧。

庆姜的故事其实值得推敲。按理说,卢蒲癸娶她就是动机不纯,庆姜知道后,应该恨卢蒲癸。可能是两口子日子太和谐了。这个分析就交给赛中国吧。

psychina:
试图啃一下。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看法.
从春秋系列说的故事来看,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全面,对生命的不可逆转性认识不够,态度也就不够神圣,行为上就可能在2000多年后显得轻浮。两个老婆的问题,首先不是要谁的命的问题,实际上是权衡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问题。打个比方:

我们站在老婆的立场上,先有祭氏:

人际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女权重=6;夫妻权重=4

政治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权重=6;夫权重=4

夫该死。何况,政治关系的权重还不一定能够平分,其父现任总理,得分会多一点。

再有庆姜:

人际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女权重=4;夫妻权重=6 (庆姜反对祭氏的分割)

政治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权重=5;夫权重=5

父该死。何况,政治关系的权重还不一定能够平分,妇人以夫为天,何况还有君命,其夫为潜力股,得分会多一点。

觉得还是狗屁不通。先保留着。

我的看法是,生命和财产的地位在那个时候,可能有类似之处,去了就拉倒,也许还有来的。投资决策失误,不太会导致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老母说了,再嫁,何况贵族。卢蒲癸也可能给了一些承诺,以便帮助老婆度过危机,然后到了40岁,再参考《中年危机第一讲》,亦步亦趋。

现在对生命的看法当然有了很大的不同,豪迈成了理想,成了壮举。比如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生命和贞操,在合适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拿出来的,而在这个决定以前,我们还是先用钱来打发。

吴礼:
这是个好视角,但是还不够。对生命的看法的确是随时代变的。古代人对自己的命都不是看得很重,何况别人的呢。我的理论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更有机会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失去生命的损失就是不可弥补的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到死去一个名人和失去一个非洲饥民时痛苦的程度不一样,尽管我们和他们都没有个人情感牵连。

接着你的“算账”论说,我觉得还要把视野放大些。人生不只是一次交易,而是很多相关的交易。你在这一笔中赚了,但如果影响到人们对你的看法而影响到以后的交易,那得失就得另说了。这也是我问“以后”的原因。

psychina :
你的理论很高明,生命被赋予更多的,更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认为,这些附加的值,在紧要关头,都会纷纷跌落。我承认的进步是,生命是平等的。尽管我的想法和你描述的事实有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到死去一个名人和失去一个非洲饥民时痛苦的程度不一样,尽管我们和他们都没有个人情感牵连。”

关于得失,历史没办法计算得精确,我们如果身临其境,也顾不得了。

也是没有办法,只好显得粗暴。作为农民的好处就是,特别能够理解这种粗暴。赫赫。

starfire :
历史事件是由特殊个体创造的。父和夫不能两全, 祭氏和庆姜的命运都是可悲的。选择不过是在父爱和夫爱中痛苦地减去最小值罢了。 也许庆姜从小缺少父爱。

 

 



毛泽东和王之涣联手出的一道数学题

13 03 2009年

这两天看黎日工和副职匪等人讨论唐诗,让我想起老毛和老王两人联手出的一道数学题。题目如下。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王之涣要上的那一层楼有多高?

各位中老帮菜,教孩子中国诗的时候,不妨顺手把这题目拿给他(她)做。



闲话春秋之八: 毒辣的圣人

13 03 2009年
孔子做大司寇才七天,就杀了另一个大夫少正卯。他杀少正卯所用的理由,真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少正卯的名字是卯,但是少正不是他的姓。少正是官名,相当于副书记什么的,但也是大夫级别。他姓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此人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号为“闻人”。当时鲁国的季、孟、叔三家对他都很器重。孔子也是以学问大而著名,不过孔子的学问主要表现在认识一些奇怪动植物上面,比如羵羊商羊萍实那些我们至今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论对时局的影响,当时的孔子是不如少正卯的。季斯佩服孔子,是孔子认出羵羊之后。而在此之前,季斯和孔子谈了一天话,“如在江河之中,莫测其际。” 表面上是指孔子学问大得没有边际,而其实呢,就是说孔子的话让人云里雾罩,不知所云。

孔子不做官的时候开馆讲学,门下“三盈三虚”。只要有少正卯的讲演,孔子的学生就逃课去听。孔子对少正卯的风头很为妒忌。做官之后,孔子每有陈说,少正卯常有他说,孔子因此对少正卯越加恼火,杀机顿起。

为了弱化私人武装,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主张堕三家的私城。季、孟、叔都同意了,可是三家的家臣却不干。那时的鲁国已经被三家所分,三家目中无君,而三家的家臣又目中无主。季叔两家的家臣甚至为了反堕城而造反。在反叛被镇压之后,季家和叔家的费郈两城便都堕了,就剩孟家的成城。成城的市长是公敛阳,他不想堕城,对要他堕城的主人孟孙氏说:“我不是为孟孙氏守城,我是为鲁国守社稷。我担心齐国来侵,我们无守御之国。我愿捐此性命,与城共存亡,决不敢动她一砖一土。” 孔子听到此言,判断说:“公敛阳没有这样的雄辩,这肯定是闻人教的。” 于是密奏鲁定公:“鲁国不振,是因为忠奸不分,刑赏不立。要护嘉苗,必除莠草。我强烈建议您不要姑息,请出太庙斧钺来。” 定公于是大集群臣,要大家参议堕成城的利和弊,让已做了司寇的孔子裁决。少正卯是个聪敏人,一看孔子来者不善,就极力论述堕成的六项好处:“一,君无二尊;二,归重都城形势;三,抑制私门;四,使跋扈家臣无所凭借;五,对三家一视同仁从而平三家之心;六,使邻国知道鲁国兴革当理,知所敬重。” 孔子这边却已经打定主意要置少正卯于死地,所以不管少正卯说什么,都是死罪。孔子说道:“卯大错。成已经孤立,能有什么作为?何况公敛阳忠于公室,岂能说他跋扈?卯诡辩乱政,离间君臣,按法当诛。” 群臣对孔子的发难都很不解,说:“卯是鲁国的闻人,就是言语不当,也罪不当诛。” 孔子说:“卯说谎话如说真理,行为怪僻而一意孤行(卯言伪而辨,行僻而坚),徒有虚名惑众,不诛无以为政。我是司寇,听我的。” 少正卯的头就这样被砍了,成城当然也就不堕了。 可见对于孔子来说,堕不堕城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杀少正卯。

后人捧臭脚,歌颂孔子诛卯:“养高华士太公诛,孔子偏将少正除。不是圣人开正眼,世间尽读两人书。” 太公诛华士是怎么回事?华士是齐国的一个高人,“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贤。” 姜太公被封齐国后想招华士来见,华士不理,太公就把他杀了,说这样的人是弃民逆民,不杀不行。姜太公杀华士,杀得无理,孔子杀少正卯同样无理。儒家的这个祖师为了诛灭异己,手段毒辣。我对这个圣人的很有意见。



闲话春秋之七:贪名的要离

12 03 2009年

名利,名利,名和利总是连在一起的。有了名,就有了利. 为了追求名利而出各种奇招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纯粹为名而不为利的,却不多见。而在那不多的几个纯粹求名的人里面,以要离的所为最为极端。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四季札最贤。寿梦希望传位给季札,但是又不愿撤掉长子的太子之位,于是立下遗嘱,要几个儿子兄终弟及。老大老二老三知道老爹的意思,但求速死,以便在老四活着的时候把王位传给他。可是在老三夷昧死后,季札死活不肯就位。按理说,既然季札不肯就位,这王位就该还给老大的儿子公子姬光,但是夷昧的儿子王僚不让,自己做了吴王。公子光因此不服,怀下杀僚之心。他后来得到伍子胥相助,用专诸刺杀了王僚,即位称王,自号阖闾。王僚有个儿子,叫庆忌,有万夫不当之勇。在专诸刺杀王僚之前,庆忌被公子光用计调离吴国。王僚死后,庆忌逃到艾城(大概在现在的江西南昌),营造势力,意欲找机会伐吴。阖闾因此不安,要找人去杀庆忌,以除后患。伍子胥给他推荐了自己相交已久的要离。这个要离,形容丑陋,高不足五尺,腰不及一索,而伍子胥说他有大勇。阖闾一见,这矮子能杀庆忌?要离看出阖闾的顾虑,说:“善杀人者,在智不在力。我能接近庆忌,杀他跟杀只鸡差不多。”阖闾说:“庆忌聪明警惕,怎么会轻信从吴国过去投奔他的人呢?”要离这时说出一番让人大吃一惊的话来。

要离说:“庆忌招纳亡命之人。我假装得罪你,你把我的右手砍断。在我负罪出逃后,您再把我的妻儿杀掉。这样庆忌就不会怀疑我了。” 

真个是惊天动地。阖闾既不是正义的代表,公子庆忌也不是邪恶的化身,所以要离的壮举谈不上为国为民。阖闾对要离没有知遇之恩,所以要离也不是为了报恩。从此后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他甚至也不是为了图利。

要离取得庆忌的信任之后,骗得庆忌和他同舟伐吴。于船上以矛偷袭庆忌得手。庆忌被刺之后,还能倒提要离,把他的头侵入水中,进出三次。然后象逗小孩一样,把要离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笑着说:“天下居然有这样的勇士,竟敢加刃于我。”并交代周围:“不要杀他。一天之内,不能死两个勇士。”接着把要离推开,拔出短矛,流血而死。左右遵照庆忌的话,要放要离。要离却不干,又说出一番令其名播春秋的话来。

要离说道:“我有三不容于于世。虽然公子放我,可是我怎么能偷生呢?”左右的人问:“哪三不容于世?”要离答道:“杀妻子以求事君,不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不义也;欲成人之事而残身灭家,不智也。有这三恶,我还怎么能活下去?” 话完之后便往江里跳。左右把他捞出,劝他说:“你要是回到吴国,必有爵禄。为什么不活着去取呢?” 要离答:“我身家都不要,还要那爵禄干啥?”突然夺过一把剑,把自己的脚砍断,然后割喉而死。

“ 不惟自轻,并轻妻子。” 要离如此,纯粹为了贪名。他死之前说的那番豪言壮语,是其他求名的顺理成章之举。史家听他说的漂亮,称这个有“三恶”的人为烈士。还有人称他为侠客。其实他什么都不是。他不是侠客,因为他杀人不为正义;他不是刺客,因为他杀人不为报酬;他不是义士,因为他杀人不为报恩。他就是一个明明白白极端贪名的人。

有请赛中国或者肌肉来分析一下要离。

 

附:肌肉和赛中国的评论。

关于肢解 - gyro

“Spirit attains its truth only by finding itself in absolute dismemberment. It does not attain that power by being the Positive that turns away from the Negative…no, Spirit is that power only in the degree to which it contemplates the Negative face to face and dwells with it…” by Hegel.

试释为:(绝对精神)只有在彻底的肢解中才找到自身的归宿,或者说(对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才能找到终极真理。 绝对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但获取这种力量不能仅仅依靠生的勇气,不能依靠回避死亡的本能。。。不!绝对精神之为绝对精神,全在于她能够直面死亡,在于寓生于死之中。--黑格尔

要离不过是又一个追求真理的勇士而已。你可以说他是为了“名”,但也可以说他是追求一种”乐”--玩命的快乐。玩命的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也是英雄的精神。洪常青为什么在最后时刻乐呵呵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因为玩命就是求真。殉道者都把他们的行为称为”to die for the TRUTH.”

站在肌肉后面接着讲    - psychina
 
人的最高精神层面,很难从外在的行为和言语推断,我们仅仅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已,如果我们有幸真的看到了顶峰,我们可能和被观察的对象一样,陷入表述的困难。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尺度放到最宽,也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人对生命的阐释那样出乎意料。

“接着讲”是冯友兰的话,意在要求出一点新意,否则就是“照着讲”。要离当时的状态,就是肌肉所言“绝对精神”,我想接着,他的绝对精神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谢肌肉启发)

和我们日常相关的,唯一靠得上绝对精神的就是爱。爱情和亲情,很多时候,就是用生命维护起来的。要离,牺牲自己的爱情和亲情,用生命换得的,是爱的一个很多人会放弃的部分,就是友谊。要离不像是为了某种政治理想,他不是去提出或者附和一个主张,而是为了一个人,伍子胥。伍子胥的赏识本来不必以生命为代价,他利用了要离,也并非主观地给了要离一个机会,让要离把一种情感,一种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割舍的爱,无限地升格,或多或少地为汉语的义丰富了内涵。

我不知道要离的故事,但今天我在义这个汉字里看到他的影子。

尽管我像一条蛆一样努力追寻,但我在现实里面,已经找不到义字。

下面,由各位“接着讲”。

 
意犹未尽    - psychina

 

用命去换得一个概念,在我们的时代变得不可理喻了。
有了春秋的血肉铺垫,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应该不会误解FZZ。
 
 


闲话春秋之六:美女息妫

10 03 2009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的这首诗,说的是春秋时候的绝色美人息妫的事。息妫(gui1)是陈国国君的女儿,姓妫,因为嫁了息候,因而称为息妫。息妫之美,令冯教授梦龙都无法形容,只是说息夫人妫氏有绝世之貌。在冯教授眼中,息妫是美貌的代表。冯教授在他的《新列国志》里,如果要极力称赞某个女人的美貌,就会说此女貌比息妫。

息妫有个姐姐,嫁给了蔡候献舞。陈、蔡、息三国都是楚国的邻国。这种联姻,显然是有联合抗楚的意思。从后面要说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蔡、息两国向来关系密切,相互支持。但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由于蔡候的无礼及随后息候的短视而破裂,楚文王从中渔利,降蔡,灭息,掳息妫。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息妫回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献舞久慕息妫美貌,于是借招待小姨子的名义,试图亲近。息妫见蔡候言语戏謔,全无敬客之意,大怒而去。由陈回息的时候,也不再入蔡国。息候得知蔡候对自己的夫人不敬,思谋报复。他密告楚文王,说:“我有一计可以让你得到蔡国。”文王问:“什么计?” 息侯说:“如果你来伐我,我就向蔡国求救。蔡君有勇无谋,必然亲自率兵来救。然后我和楚国合兵一处攻之,一定能把蔡候给捉了。捉到蔡候,不愁蔡国不朝供。”楚文王听到这好事,没有不从之理,于是依计而行,活捉了蔡候献舞。 可是献舞虽是小丑,却也不是真无计谋。知道自己被息候设计了,献舞自然怀恨之极。他逮着个机会,告诉楚王:天下女色,无过于息夫人。楚王问,息夫人怎么个美法?献舞说:“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这番形容,把个楚王听得心波荡漾,于是找了个巡方的由头,来到息国。息候当然殷勤之至,盛宴款待。楚王手持酒杯,微笑着对息候说:“我曾效微劳于君夫人,能不能请君夫人来给我敬杯酒啊?”息候不敢拒绝,赶紧传话到宫中。不一会儿,但听得环佩之声,息妫盛装而至。她先款款拜谢,继之以白玉杯盛酒,献于楚王。楚王见到那素手与玉色相映,惊为天人,上前要亲手接杯,意图乘机摸摸美人的手。那息妫却不慌不忙,把酒杯交给宫女转递楚王。待楚王一饮而尽,息妫再拜,然后请辞回宫。这一见,令楚王一夜无眠。次日,楚王设宴回请息候,酒席上动兵把息候抓了。息妫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于是要跳井自杀,却被大臣劝住。为了要全息候之命,息妫忍辱就楚王。楚王好言抚慰,许诺不杀息候,并且立刻在军中立息妫为夫人。因为息妫脸似桃花,又称她桃花夫人。

楚王得了息妫,宠幸无比。三年之内,息妫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是她从来没有对楚王说过一句话。楚王终于忍不住,问她为什么。息妫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人为夫,不能守节而死,哪里还有什么脸面跟人说话?”话完之后,泪如雨下。好个楚王,立刻安慰息妫,说:“都是献舞干的坏事。待我把他再抓来替你报仇。”于是出兵攻蔡,再去抓那个被他放回去的献舞。献舞肉袒面缚请罪,不在话下。

息妫这个三年不语的故事,让后来的文人骚客做足了文章。 有许多歌颂她爱情坚贞的。宋之问诗云:“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考虑到息妫并未殉情,而且和楚王生有二子,宋之问的诗显得不太有着落。也有走另一极端的。 杜牧诗:“细腰宫里露桃新,默默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这是说息妫不如那跳楼报石祟的那个绿珠。那句“默默无言度几春”,其实就颇YT,到底是个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人。更有明白调侃息妫的:“无言空有恨,儿女粲成行。” 意思是,说什么无言有恨,你不是和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吗? 倒是清初诗人邓汉仪,以其明朝遗民的难处理解息妫: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比较中肯的便是王维的诗了,如实道来,不做发挥,却把息夫人的难处点透。息妫起初为救息候而不死,后来被楚王千般宠爱,又生下儿子,求死之心也就渐渐淡了以至没了,但是她对息候的旧情却是难忘的,只好以无语对楚王。

唐朝另一个诗人胡曾在其《咏史诗·息城》里说:“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常掩泪,只应翻恨有荣华。” 我不知道息妫会不会恨自己容貌太美,但是息候是一定会恨自己不该娶天下无二的美女的。

写于 2007年5月15日

 



闲话春秋之五:了不起的鲍叔牙

10 03 2009年

齐桓公的霸业实赖于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齐桓公任用管仲而不疑,则是管仲能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至于齐桓公为什么一开始就敢专任管仲,这就与鲍叔牙的知人之明及其卓越的信誉还有无私的胸怀分不开了。

叔牙之知管仲,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管仲在相齐之前,其大才就已广为人所知,否则管仲也不可能说想做哪个公子的师傅就做哪个公子的师傅(参见note1)。但是叔牙的知管仲,不仅在知其才,而且在知其德。管鲍曾经一起做过生意,到分红得时候,管仲多取一倍。鲍叔牙的手下对此很是不平。鲍叔牙说:“仲不是贪这区区小钱,只是因为家里穷,接济不上。那多出的部分是我自愿让他的。” 管仲曾经领兵作战,每当冲锋的时候,他必落后,而每到撤退,他必在前。同僚们笑他怕死。鲍叔牙又说:“仲有老母在堂,所以要留身事母,他哪里是真的怕死?” 管仲给鲍叔牙出主意,却每每与事情的发展相左。 鲍叔牙说:“人都有不顺的时候,如果仲得其时,一定百不失一。” 管仲得悉这些事后,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光是叔牙知管仲,并不足以让齐桓公信任管仲,何况有那射钩之恨 (参见note2)。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推荐好朋友而又不会被疑为朋党,这就要求叔牙在桓公面前有卓越的信誉。这种信誉,必须既是品德的,又是才气的。无德,则无法让人信其真;无才,则无法让人信其明。我们现在都知道鲍叔牙是个善善恶恶的君子,其实他也是个足智有勇的人。

齐襄公在位的时候,和自己的妹妹文姜胡来。鲍叔牙建议小白去进谏(这是叔牙之直的地方)。小白依言而行,却被襄公踢了出来。鲍叔说:“有奇淫者,必有奇祸。” 于是建议出走以作后图,并选择附近的莒(ju3)国作出逃目的地。鲍叔牙选择莒国的理由是:“莒小而近齐。小则不敢慢我,近则旦暮可归。” 不久后齐国国乱无君,公子小白就仗着路近而捷足得位。当时齐国大夫们商量好了要迎逃奔在鲁的公子纠回来做国君,而且鲁侯也已经派兵护送公子纠往齐国而来,是鲍叔牙单骑先进临淄,一番理论,说得众大夫转拥小白。待得鲁侯发怒,率兵攻齐,又是鲍叔牙领着王子成父和东郭牙等人大败鲁兵。接下来,鲍叔牙设计让鲁候杀死公子纠,并生获管仲。鲍叔牙的才能在帮助小白得位和定位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小白即位后,是为桓公。由于鲍叔牙的功勋,齐桓公要拜他为上卿,委他以国政。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您要赐给我物质,让我不至冻饿,那我就拜领了。若要治国,那我不行。”桓公说:“我对你很了解。你不行谁行?请千万不要推托。” 鲍叔牙说:“我只是守法知礼,小心敬慎,并不是治国之才。治国家者,要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千秋之福,功垂金石,名播春秋。这样的大任,我怎么能当?” 桓公一听,欣然色动,忙问:“要按你这要求,这样的人才能找得到吗?” 鲍叔牙于是水到渠成地隆重推出管仲:“您要不求这样的人就算了,否则,非管夷吾不可。和夷吾比较,我有五不如:宽柔惠民,我不如;治国家不失其柄,我不如;忠信可结于百姓,我不如;制礼义可治于四方,我不如;执枹(fu2)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我不如。” 这么铺垫之下而推荐出的人才,桓公哪有不用之理?于是桓公得到一位旷世奇才为相。

管仲相齐之后,桓公对他的信任当然很快就变成直接的,而不再依赖于鲍叔牙的信誉了。但是鲍叔牙对管仲始终如一的信任,一定为管仲省去许多口舌麻烦。想离间管鲍的人不是没有,但是无从下手。直到数十年后,管仲病榻论相未推鲍叔牙,易牙还想挑拨离间,跑去对鲍叔牙说:“仲全靠你的推荐才能得到这个相位的,而他推荐接替人居然不提你,我很为你不平。” 鲍叔牙笑着回答:“那是你的运气。我要是做了相,这里还有你的位置吗?” 易牙顿时满面羞红。

后人说起鲍叔牙,总是赞誉他的“知人之明”。但是我仔细琢磨之下,觉得光是那四个字是远不足誉鲍叔之贤的。我以为“了不起”三字,鲍叔牙可以当之。

作为pre-emptive的措施,我提一下鲍叔牙打败仗的事。因为我不提,可能有读者会提。鲍叔牙作战有勇有谋,鲁国的著名大将曹沫对齐三败,全是败在鲍叔牙手下。但是鲍叔牙也打过一次败仗,就是长勺之战。《曹劌论战》大家都读过,“十年春,齐师伐我。” 那里面的齐师就是鲍叔牙率领的。以客犯主,输给曹劌不算太丢脸。:-).

=====================

note 1: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另一个叫小白。管仲对鲍叔牙说:“襄公只有两个儿子,到时接位的不是纠就是白。咱俩各傅一人,到嗣立的时候,我们互相举荐。” 鲍叔牙深以为然,于是叔牙和管仲分别作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的老师里还有个名叫召忽的人。

note 2: 公孙无知篡了襄公的位后,闻知管仲之才,遣人去召管仲。管仲说:“这帮人刀都架在脖子了,还想害我么?” 于是和召忽一起奉公子纠逃到鲁国去。一个月以后,齐国众大夫杀死公孙无知,派人到鲁国来迎公子纠回国做国君。管仲料到莒近鲁远,恐怕小白争先,于是朝鲁侯要了三十乘兵车去追截小白。追到小白后,管仲朝小白鞠躬,问:“公子别来无恙,请问您要去哪里?”小白说:“我去奔父丧。” 管仲说:“纠是兄长,理当主丧,您就不用劳苦了。”鲍叔牙说:”仲快退,我们各为其主,不必多言。” 管仲眼看当时小白带来的兵多,真打起来恐怕自己讨不了好,于是假装退走,突然弯弓朝小白射出一箭。这一箭其实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知道管仲箭法厉害,怕他再射,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口吐鲜血,假装中箭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还报鲁侯。这边鲍叔牙赶紧和公子小白换车走小路,往齐国疾驰。后来管仲得知小白未死,建议鲁侯成小白未稳,火速进攻。鲁侯说:“要按你的意见,小白早已经死了。” 不听管仲之谋,率领大军慢条斯理地往齐国走。

April 15,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