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

30 07 2010年
东汉光武帝手下有个名臣,叫刘昆。此人很有意思。后汉书有如下记载:
建武五年,舉孝廉,不行,教授於江陵。光武聞之,即除為江陵令。時縣連年火灾,昆輒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徵拜議郎,稍遷侍中、弘農太守。先是崤、黽驛道多虎灾,行旅不通 。昆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度河。帝聞而異之。二十二年,徵代杜林為光祿勳。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帝歎曰:「此乃長者之言也。」顧命書諸策。──《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傳》
老虎远走,可能是地方治理得好的缘故;拜火而多能降雨止风,刘昆的运气可真好。要是一般妄人,皇帝垂问其故的时候,肯定就是大吹特吹了。刘昆老实,说,这只是碰巧了。


闲话春秋之十六:乱而无辱的文姜

11 10 2009年

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都是当时绝色。两个女儿的名字都不可考。大的因为后来嫁给了卫宣公,人称宣姜;次女因为文采好,博古通今,被称为文姜。宣姜本来是是要嫁给卫宣公的儿子急子的,可是卫宣公听说宣姜美艳无比,忍不住就自己把她给纳了。此事宣姜是受害者,后人因此骂宣姜淫乱,其实是冤枉宣姜了。文姜和宣姜一样,也被骂淫乱,其原因则是她和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的不伦之恋。所以文姜受骂,不算冤枉。不过,文姜的骂名是后人给的。她其实并没有像她哥哥那样不得善终,在世时也没有因乱得辱。

诸儿和文姜小时候就常在一起玩,感情深厚。长大以后,懂事了,哥哥长得英俊伟岸,妹妹天姿国色,兄妹俩便生出朦胧的男女之情来,但是也顾及礼数,并未及乱。

齐僖公对文姜这个女儿是很喜欢疼爱的,总想给她找个英雄丈夫。他看好郑国太子忽是个人物,就两次主动提出要把文姜许配给郑忽。可是郑忽是个大事糊涂的家伙,居然以“齐大非偶”的理由谢绝齐僖公的美意。第一次提婚,文姜还是个小孩,郑忽拒婚对她来说没什么感觉。第二次提婚的时候,文姜已经是大姑娘了。得知郑忽拒婚,文姜心里非常难受,一腔的委屈无处诉说,郁闷成病。诸儿得知妹妹生病,殷勤探望,免不了试寒试暖,指问疾苦,暧昧由此生成。后来文姜许配给鲁桓公,出嫁前,诸儿叫宫人送花给文姜,并夹带了一首诗。诗曰: “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那意思是如此美丽的桃花,我没有去折,任其飘而为苴,叹息之至。文姜心知其意,回诗曰:  “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 明白地告诉哥哥,将来还有机会。

这个机会到来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年以后。诸儿这时已经做了三年的齐国国君,史称齐襄公。那一年,周庄王同意齐襄公向其妹妹的求婚,并要和周王同姓的鲁桓公主持婚事。鲁桓公决定亲自去齐国,和齐襄公面议婚事。 齐襄公得知此事后,就请鲁桓公带文姜一起来齐国,以慰思念之情。鲁国的大夫申繻劝鲁桓公不要带夫人同行,说是文姜的父亲已经去世,没有以妹宁兄的道理。但是文姜很想回齐国探亲,而鲁桓公溺爱妻子,不愿拂妻子的意,就没有听从申繻的意见。

十五年的思念,一旦放开,就象泄闸的水,势猛难挡。文姜到了齐国后,借口和旧日的宫嫔相会,去到哥哥的宫里。兄妹俩酒后放肆,爱情喷薄。文姜干脆当日留宿齐宫。鲁桓公见妻子一夜不归,满怀狐疑。他一改平时对夫人的温顺,大发脾气,对文姜百般质问。文姜含泪辩解,却益坚鲁桓公之疑。鲁桓公心中愤恨,但是人在齐国,却也不敢对齐襄公发作,于是派人去告辞齐侯,要回鲁国。齐襄公得知鲁桓公要提早回国,又听手下报告说鲁桓公和文姜口角,知道自己和妹妹的事情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生下杀人之心。他以送行为名,宴请鲁侯,并指示大力士公子彭生在宴席结束后送鲁桓公回邸,找机会在车上结果鲁侯。公子彭生曾经在战场上被鲁桓公射过一箭,对之有怀恨之心,于是痛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席间齐襄公让诸大夫轮流向鲁桓公敬酒。鲁桓公心中愤郁,酒到杯干,宴终时已是酩酊大醉。公子彭生扶鲁桓公上车,半途中趁桓公熟睡,手毙桓公,对外则说是鲁侯醉后中恶暴毙。鲁国大臣们心中自然是百般的怀疑,但事关国母,兼之齐国比鲁国势大,不能公开指责齐侯,只是要求追究公子彭生之罪。齐襄公为了大局,便杀了彭生以报鲁国。

文姜寡居以后,和诸儿会面了四次,基本上是每年相会一次,极尽鱼水之欢,直到齐襄公被杀身亡。春秋有如下记载:
《春秋经·庄公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春秋经·庄公四年》:“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春秋经·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春秋经·庄公七年》:“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按理说出了这样的事,文姜在鲁国应该是威信扫地。可是不然。鲁桓公死后,文姜的儿子即位,是为鲁庄公。鲁庄公对母亲很为尊重,不但听母亲的话,在庄公二年以甥舅之礼见齐襄公,而且遵母亲的命,应下和齐襄公所新生女儿的婚事。鲁庄公即位时才十二岁,他听母亲的话,当然是因为大臣们认为他该听母亲的话。直到文姜去世,鲁国人还遵文姜为国母。《春秋》里面说到文姜去世时,称文姜为夫人,小君。据《春秋》记载,文姜在庄公十五年的时侯还访问过齐国。那时的齐侯已经是齐桓公,文姜此行应该是为改善齐鲁两国的关系而去的。由此可见,文姜在鲁庄公时期,至少在国际事物上还起着重要作用。
 
齐襄公以奇淫而得奇祸,但是文姜并没有受到同样的报应。历史上乱而无辱的女人,除了武则天这个女皇外,大概只有文姜一个了。这一方面要归功于鲁国人的厚道和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以我的猜测,和文姜的才华也有关系。文姜这个名字,说不定就是鲁国人先说起来的。到底文姜在鲁国如何施展她的才华,因为鲁国人死要面子,《左传》和《春秋》都不说,所以我们也就不知道了。


闲话春秋之十五:郑忽为什么不肯婚齐?

27 06 2009年

齐僖公有意和郑国搞联盟,约郑庄公在齐国的石门会面。郑庄公也正有意交好齐国,欣然赴会。两国国君歃血为盟,约为兄弟。齐僖公为了强化两国关系,也是看中郑国世子忽英雄,提出要把自己的爱女文姜嫁给世子忽。郑庄公当然乐意。可是世子忽却不愿意。当庄公回国后把齐国的美意告诉世子忽的时候,世子忽说:“妻者,齐也,所以叫配偶。现在郑小齐大,孩儿不敢仰扳。”庄公说:“这婚事是对方提出的(不是我们去高攀)。如果和齐国联姻,每事可以仰仗,你为什么要推辞呢?”忽答道:“大丈夫志在自立,怎么能仰仗婚姻呢?”庄公听了这话,觉得不便打击儿子的自强之心,也就不强迫了。齐僖公听人转告了世子忽的言论,倒没生气,反而赞叹郑世子谦让,说文姜年纪尚幼,可以以后再议。两国关系没有因为忽的拒婚而受到影响。郑国几次用兵,齐国都发兵相随。

过了几年,齐国遭北戎来犯。郑庄公派世子忽领兵助齐。世子忽在战斗中表现得智勇双全,为打败北戎立下大功。齐僖公很高兴,又提起婚姻的事。世子还是再三谦让,坚决不从。他对手下解释说:“当年没事的时候,我尚且不敢仰攀。现在领兵救齐,侥幸成功,如果接受这门亲事,外人肯定会说我挟功求娶,我怎么解释得清楚?”  齐僖公依然以为世子忽是谦让,所以再三坚持要把女儿嫁给他。郑世子被逼急了,干脆说“未禀父母,私婚有罪。”,第二天就告辞回国了。这下齐僖公可是恼了,说:“我有女如此,还怕找不到好丈夫吗?”

从这段故事看来,世子忽拒绝齐婚的理由先是齐大非偶,后是怕人非议他挟功求娶。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牵强得很。先说齐大非偶之谬。周平王东迁后,诸国中以郑国和齐国最强。若论国际影响力,当时的郑国还要更强些。伐宋,伐郕,伐许,均是郑国主导,齐国参与。历史上有人把郑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首。若论匹配,这两国联姻最为合理。如果一定要严格门当户对,那最大国家的公主就嫁不出去了。再说挟功求娶之不通。齐僖公对世子忽的欣赏是众所周知的,先前已有主动议婚之举,此番再议,如果世子忽将婚事应下,是朋友就会为之欢喜的事,有谁会非议?至于敌人非议,那就不用管了吧。

那么,是不是世子忽不喜欢美人呢?忽后来娶了陈国的公主妫氏。妫家既然能出息妫这样的人物,这嫁给世子忽的,虽然没有文姜那样绝色,也想必是个美女。何况常识告诉我们,是个男人就不会不喜欢美女。所以世子忽不会是因为文姜太美而拒婚。难道世子忽有先见之明,知道文姜后来会与同父异母的哥哥乱伦?我以为此说也是站不住脚。文姜的美貌和文采,也许那时已是广为人知,但是她和哥哥诸儿的暧昧,当时并不显然。只是在世子忽拒婚之后,文姜心情不好而生病,诸儿去探妹妹的病,指问疾苦,两人的暧昧才得以加深。如果世子忽应承了婚事,文姜心情愉快,就没有这思春生病的事,诸儿就没有那样亲昵的机会。

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世子忽不肯娶文姜呢?我不得其解,只能在这里质问一下世子忽。世子忽虽然打仗不错,政治智慧和人情智慧方面却是不通。这个不通,和他后来的被废,复位,被杀是有因果关系的。忽拒婚齐,对春秋历史的影响不小。世子忽若接受文姜,他后来不会被害,文姜不会嫁给鲁桓公,鲁桓公不会死于非命,诸儿没有奇淫而后奇祸。管仲还是会相齐,不过他所相的是公子纠而不是公子小白了。文姜或许会精神焕发,以自己的才华辅佐郑昭公,令郑国强大,在青史上留下一个美名。 

====

补充 (2009年7月9日)

《左传》里说齐僖公两次提婚于郑。第二次是郑忽大败戎师之后(公元前706年),但是没说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如果第一次提婚真是冯梦龙所说的在石门结盟的时候,那么两次提婚时间上相差14年。第一次提婚,文姜应该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女孩。郑忽可能嫌文姜太小,不愿等待而做了第一次拒绝。第二次提婚的时候,郑忽已经娶妫氏好几年了。郑忽有可能怕对不起妫氏而做了第二次拒绝。



闲话春秋之十四:西门豹治邺

27 04 2009年

最早让我接触春秋战国故事的,是邻居的一本连环画,我还记得那本图书的题目是《李牧之死》。我对春秋战国故事的首次认真接触,则是由于评法批儒。那时,我所就读的小学要搞一个评法批儒的故事比赛,父亲建议我讲西门豹治邺,并给我找来故事材料。我还因此获得有生以来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优秀故事员”称号。因为这个原因,虽然西门豹治邺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学课文,我还是要在闲话春秋里面再说一说这个故事。

西门豹原先是领兵作战的将军,在乐羊攻打中山时,做过先锋。但是他的才能显然不限于军事,魏文侯的谋士翟璜对此知之甚深。当时魏国的邺城缺少一个守令,翟璜便建议派西门豹去担任这个职位。翟璜说,邺城地处韩国的上党和赵国的邯郸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要强势而明白的人去守,而此人非西门豹不可。魏文侯听从了翟璜的建议,派西门豹去做邺令。

西门豹上任后,发现邺都地方萧条,人民稀少,就到当地的父老中去调查原因。父老说:“这都是由于为河伯娶媳妇的缘故。”西门豹问:“怪事,怪事,河伯怎么能娶亲?请您详细说说。”父老说:“漳河的河神是河伯。这个河伯喜欢美貌女人,每年都要娶一个做夫人。如果选送一个女人给他,他就保当年风调雨顺,否则就发怒涨大水,淹没两岸人家。”西门豹说:“这事情是谁倡导的?”父老道:“是巫祝倡导,三老,廷掾(1)共同办理的。他们每年朝百姓收取几百万办事费用,其中的二三十万用来为河伯娶亲,其余的他们就分了。”西门豹再问:“那老百姓就这么任他们瓜分而没有怨言吗?”父老说:“巫祝这么说,三老和廷掾又大力支持,老百姓只有听从了。最苦的是那些家里有女儿的。每年春种的时候,巫祝就派弟子四处探访,看到谁家女儿有几分姿色,就说这个女子应该送给河伯做夫人。有钱的人家,就花钱消灾,买通办事人,让他们另选河伯妇。没有钱的,就只能把女儿给出来。巫祝然后让选中的女子沐浴更衣,住在河边的斋宫里。再卜一个吉日,把女子放入一艘用苇草编成的船里,随漳河之水漂流。飘了几十里后,女子随草船一起沉没。很多百姓不堪忍受河伯娶亲的摊派费用,尤其是那些爱惜女儿的,就出走别处,所以邺城日益萧条。”西门豹说:“那您们所住的地方有没有洪灾呢?”父老说:“幸亏年年给河伯送亲,没有触怒他,所以没遭水灾。不过我们这里地势高,河水流不过来,每当缺雨,我们就遭旱灾。”西门豹说:“既然河伯有灵,那么到给河伯娶妇的日子,我也来送亲。”

不久,给河伯娶亲的日子到了。西门豹衣冠整齐,果然来到河边。邺城里的三老,廷掾,豪长,里长,以及父老们全都到齐。来看河伯娶亲的百姓多达数千人。三老,里长等把巫祝介绍给西门豹。西门豹一看,这巫祝原来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子。老巫婆身后站着十几个女弟子,个个衣裳楚楚。西门豹说:“大巫辛苦了。麻烦你让我看看那个河伯妇吧。” 巫婆便叫弟子引河伯妇过来。西门豹看了看那个姑娘,对巫婆说:“我看这个女子长相一般,配不上河伯这样的贵神。麻烦你去告诉河伯一声,就说我会另选上品女子,后天送来。”没等巫婆说话,左右已把巫婆抛入漳河之中。西门豹虔诚地等待良久,然后说:“大巫年纪大了,说话说不清楚。再派个年轻的弟子去催一催吧。”左右于是抬起一个巫婆的弟子,抛入漳河。再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怎么弟子也去那么久不回来?再派一个去催。”就这样连抛了三个弟子到河里。又过一个时辰,西门豹说:“看来女人办事就是不行,干脆三老去一趟吧。”三老还想推辞,西门豹喝道:“别废话,快去快回。”左右不由分说,把三老推入河中。旁边的人看得直吐舌头,西门豹却煞有介事,继续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再过一个时辰,西门豹说:“三老年高,看来也是说不明白。需要廷掾和豪长一起去向河伯分说。”廷掾和豪长吓得立即跪在西门豹面前,不停地磕头求饶,直磕得血流满面。西门豹说:“那就再等一等。”又过了一炷香的功夫,西门豹转身正色对在场的大小官员说到:“河水滔滔,去而不还。河伯在哪里?白白杀害民间女子,你们应当偿命。” 在场的各位官员吓得汗流浃背,一边叩头一边解释说:“都是老巫婆干的,我们都被她骗了。”西门豹说:“河伯娶妇是极其荒唐的事。现在巫婆已经死了,以后再有谁说要为河伯娶妇,就派他去做媒。”西门豹随后把三老,廷掾等人的财产拿出来散发给众人。此后,他动员老百姓,挖了十二条渠道,一方面用以泄洪,另一方面用以灌溉。邺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上面故事的线路基本上和评法批儒的时候所讲的一样。故事里把为河伯娶妇的事,全算在巫婆的账上了。后来看《史记》里的《滑稽列传》,发现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为河伯娶妇是沿袭已久的传统,那个“不为河伯娶妇就涨大水”之说,是民间俗语,而不是巫婆造出来威胁大家的,所以这事不能说是巫婆首倡的。不过巫婆和三老,廷掾推动此事,又借机借机敛财,甚为可恨。西门豹这么一整,把邺城的陋习彻底改掉,确实功劳巨大。

西门豹还有一件跟治邺有关的事,也是可以载入《滑稽列传》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说了这么一个故事。西门豹为邺令的时候,头一年清正廉明,毫无私心,对文侯左右的人很简慢,于是文侯身边的人尽说他坏话。到了年检的时候,文侯认为他做邺令做得不好,把他给撤了。西门豹说:“我以前不知道怎么治邺,现在我知道了。请您再给我一个机会。如果还是做的不好,甘愿杀头。”魏文侯看了不忍,就让他继续做邺令。西门豹于是朝老百姓收取钱财,贿赂魏文侯左右的人。再到年检之时,文侯迎拜他,说他治邺治得好。西门豹对文侯说:“以前我为您治邺,而您撤我的职;现在我为您左右的人治邺,您却拜我。我没法干了。”说完把邺城令印交还文侯。 文侯坚决不受,说:“我以前不知道你,现在我知道了。请你一定为我治邺。”

(1)三老是掌管教化的官,不是三个老人。廷掾,令府助理。



闲话春秋之十三:邪门的申亥

14 04 2009年

申亥在春秋历史上是个小人物,能记得他名字的人不多。我记住他,是因为此人的报恩方式令人吃惊而厌恶。

楚灵王是个暴君。在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弃疾造反后,楚灵王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申亥听说楚灵王有难,赶紧去找他。若问申亥为什么要去共楚灵王之难?因为申亥的父亲两次得罪楚灵王,楚灵王都赦免不杀,申亥因此感恩在心。找到饥渴难忍的楚灵王之后,申亥把他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跪进饮食。楚灵王这时毫无当年嚣张时候的模样,一味自伤,不停地啼哭,也不肯吃东西。申亥为了让楚王高兴起来,就派自己的两个亲生女儿去陪楚灵王睡觉。但是楚灵王见大势已去,再也振作不起来,衣不解带,一夜悲叹,五更的时候自己上吊了。两个女儿以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开门出来向申亥报告灵王的自杀消息。申亥悲恸不已,亲自为灵王掘坟造墓,进而把自己的两个女儿杀了,给灵王配葬。

世人报恩的方法很多,极端者以自己的命来相报,邪门的则把施恩者杀了,说是“大恩不报”。申亥的报恩方式,跟那邪门的可以一比。

 



闲话春秋之十二:齐桓公不搞外调

13 04 2009年

今天讲个齐桓公的小故事。这故事也和管仲的爱妾婧有关。

齐桓公好色,出征时总带嫔姬随行。管仲也也用爱妾婧从行,也是分谤之意。有一次出征,管仲先行。经过卫国的时候,看到一个放牛的野夫举止不凡,就让人送酒食慰劳。这人吃过以后,说要见仲父。使者说,相君已经走远了。野夫说,那请你给带句话吧:“浩浩乎白水。”

管仲得了这句话以后,不解其意,就请教于婧。婧说,有首诗歌这么说:“浩浩白水,儵儵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这个人想做官。”管仲慌忙叫停车,让人把这野夫请来,和他细谈之下,发现此人果然有大才。这个野夫就是寗戚。管仲于是写了封介绍信,要寗戚去见后面到来的齐桓公。

寗戚为了测试桓公的度量,故意不出示管仲的信,而且尽挑齐桓公的痛处说,弄得齐桓公差点杀了他。但是齐桓公很快意识到寗戚是个有大才的人,兼之看到管仲的推荐信,当天夜里就点起火把,拜寗戚为大夫。旁边有人说,这里离寗戚住的地方很近,为什么不派人去外调一下?如果发现寗戚果然是个贤人,再用不迟。桓公说:“我看寗戚这个人很有性格,不拘小节,肯定会得罪不少人。我们外调如果发现他的过失,用了他则不光彩,不用他又可惜。不如不搞外调。”

齐桓公也感染了管仲的优点。



闲话春秋之十一:公子哥平原君

12 04 2009年

平原君姓赵名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其父亲是那个推行胡服骑射的赵主父。平原君“三去相、三復位”,前后相赵四十多年,历经惠文王和孝成王。和战国其他三公子一样,平原君也好养门客。不过,司马迁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说他“喜宾客”,而没说他“好士”。喜宾客只是喜欢做东,那是连薛蟠都喜欢做的事,而好士是要眼力的。从平原君的事迹上来看,他基本上缺乏识别贤士的眼力。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平原君有门客三千。当他要选二十个人和他一起到楚国去求兵救赵的时候,他选来选去,凑不足二十之数。这时,有个叫毛遂的自荐说:“听说您找不到第二十个人,就让我去吧。” 平原君问:“你在我这儿多久了?”“三年了。”毛遂答。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立刻就显露出来。你在我这儿三年,而我不知道你,可见你的平庸。你算了吧。”毛遂道:“如果您早把我放口袋里,我早就脱颖而出了。我今天就是要请您把我放在口袋里。” 平原君听毛遂说的有理,于是带他同行。到达楚国后,平原君从日出到日落,口干舌燥一整天,没法说服楚王合从抗秦,而毛遂三言两语就搞定楚王,立功厥伟。毛遂这样的人物在其门下三年,平原君对之却一无所知,平原君之不识人可见一斑。由此而且可以知道,平原君平时不注意观察他的门客,也不注意给他们展示能力的机会。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平原君的不识人。和平原君住在一个城里,有两位令远在魏国的信陵君都倾慕的贤士,一个是混迹于赌徒之间的毛公,一个是隐于卖浆者中的薛公。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之后,一得机会就去拜访此二人,和他们非常相得。平原君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说:“我以前听说你弟弟天下无双,现在看来,他和博徒卖浆者搞在一起,简直就是个妄人。” 信陵君的姐姐把这话转告了弟弟。信陵君说:“我以前听说平原君是个贤人,所以负魏王而救赵国。但是平原君之游,只是豪举而已,不是为了求士。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听说了毛薛二公之贤,到了赵国,我害怕他们看不上而不见我,而平原君却因为我和他们相交而替我羞耻。看来平原君不是一个可交的人。”说完就打点行李要离开赵国。平原君听到信陵君这番话之后,赶紧过来诚恳道歉,这才留住了信陵君这个朋友。从这事上,还可以看出平原君门下的人要么就是嫉贤妒能之辈,要么就全是和平原君一样不能识人,否则怎么会没人向平原君举荐毛薛二位贤士呢?毛薛二公后来在关键问题上向信陵君建言,导致信陵君后来的救魏败秦之壮举。

平原君没什么主见,也没什么原则。有一次他的一个美妾在楼上笑话了一个跛子。那个跛子就找到平原君要求他杀掉那个美妾。平原君当面答应得很痛快,而在跛子走后,他笑着说:“这小子,居然因为我的美妾笑了一下就要我杀她,岂有此理。” 当他发现很多门客由于此事离开他的时候,为了挽回名声,他就真把美妾杀了,去向跛子赔罪。先是戏弄跛子,后来则矫情杀妾,平原君显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的门客里也没人在此事上给他合理建议,可见他没有网罗到什么有识之士。

在国家大事上,平原君也是经常犯糊涂。

苏辙在《古史》里说:“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

这段话里包含了两件大事。其一是,孝成王元年的时候,燕国封宋国人荣蚡为高阳君,要他带兵攻打赵国。作为相国的平原君,放着赵奢和廉颇这样的将领不用,却和赵王商量把赵国的五十七座城割给齐国,以换取齐国的田单来带赵国的兵驱燕。赵奢得知此事,找平原君详细理论,分析了田单不可能为赵所用的道理,并要求让自己带兵拒燕。但是平原君不听。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赵奢所言,田单打“旷日持久”之战,干耗燕赵二国。

另一件大事是,秦军攻打韩国的上党,上党守将冯亭为了移祸,要把上党献给赵国。平阳君赵豹知道不能收,而平原君却认为不用作战就能获得十七城,这样的好事不能拒绝。于是赵国收了上党。后来的论者普遍认为是平原君收受上党导致后来的长平之祸,及邯郸之围,司马迁还因此说平原君利令智昏。虽然收受上党是长平之祸的直接原因,但是不收受上党,秦国也是要打赵国的,只是打的时间会晚很多。所以我倒是不想责备平原君收上党之举。不过,平原君丝毫没有想到收上党必然会导致秦国攻赵,这就是他的没用之处,也是他门客没用之处。长平换将,平原君大概也是赞成的吧。

平原君好宾客,却不识士,又不识大体。冠他以公子哥,不算委屈他。



为王安石辩【旧文】

28 03 2009年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网友葛观说“王安石是个什么东西,他评诗的话能听吗?”。本文反驳之。】

你这批老王的劲头是以偏盖全。哪个棋圣没下过臭棋?哪个文人没写过俗字?你挑出两首诗来说他的境界不高,我可以挑出更多的诗来说明他胸襟不凡。何况对诗的理解各有不同,你之境界不高,在另一人可能是别有情趣。下面几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王临川的作品。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由于其变法不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批他的人不少,使其形象受损。不拘小节在诗仙就是可歌的仙气,在老王就是肮脏鬼。不过夸老王的人也是有的。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不爱卫生而好论诗书怎么能和烹其子以适君相提并论?

【胡指挥写有“再说王安石的虚伪,附苏洵的辨奸论”。本文反驳之。】

苏洵恨王安石,居然把王的不爱卫生和易牙的忍其子相提并论。易牙为了讨好齐桓公,把儿子给烹了以适齐桓公之口,所以管仲知道他是个小人。因为亲不过子,能忍其子者必能忍其君。王安石洗澡不勤,也许是太忙,也许是一洗澡就皮肤痒,也许就是不爱洗澡,这和忠奸扯得上吗?现在我们条件好了,可以每天洗澡。我们当年在农村,一个冬天也许就洗一两次澡。古时候条件大概也是如此。苏洵可能手脚大些,让丫头们勤烧水;王安石可能不愿勤使唤别人,家里烧水就不那么勤。这和忠奸无关。

还有林语堂说的两个故事,更不能作为王虚伪的证据。王对仁宗的小孩子游戏不感兴趣,懒得钓鱼而吃钓鱼用的鱼洱,有什么可指责的?如果王是奸人,他倒是该好好听皇帝的话,陪皇帝玩钓鱼的游戏。吃饭只吃自己身边的菜就更加无可指责。总而言之,王安石始终如一的不愿在小事上花工夫,明明白白的一以贯之。

大奸之人必有大求。王安石除了想国富民安,没想别的。我不知其奸在何处。

再说说王安石

葛观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比较得我心。原来想找时间写篇长文来批判副职匪关于王安石虚伪之说,既然大家有兴致现在讨论,我也就加入说几句。说多少是多少。

王安石变法,其目的是富国强兵。他的新法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以他二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其变法中的青苗法,就是他在鄞县试用过,而且被证明效果很好的。但是王安石没想到,新法是要人来做的,而做的人不是人人都象他一样无私。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不支持变法,王安石只好起用一些急于上进的新人。不幸新人中多是小人。这帮人借新法谋私利,这给了保守派攻击变法的口实。加上皇帝的信任不坚,王安石终于壮志未酬。

其实王安石具有改革家应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意志坚定,说话办事直入实质。王的这种品质你可以轻易地在他的文章中感受到。《读孟尝君传》是一个例子,但是最好的例子是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信,骂王“违法易常,轻革朝典”,说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用三四百字,一一驳斥。该文言简意赅,理足气盛,“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果王遇到他的齐桓公(或者秦孝公?),又或者苏东坡等人积极帮助变法,变法应会变出一个强宋来。

葛观说王安石不注意团结如苏轼这样的人。其实王不是不想团结苏轼,而是苏不给面子。下面这个故事出自 苏东坡与王安石

引用:

据说当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后,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苏东坡八年前曾写过《进策》二十五篇,力倡改革一事。心想,如果自己诚心诚意地请他,也许可以与他求存同异,得到他的鼎力相助。于是王安石抱着一线希望,亲自访问苏东坡。苏东坡见他来访,不敢怠慢,当即迎进书房热情款待。那时书房里已有几名青年学者在阅读讨论一书。当王安石知道他们所读所议的书是自己的大作《字说》后,异常高兴地说 :“这是老夫为补救许公(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的不足而写。例如‘坡’‘笃’两字,明明是会意,许公竟解作形声。我认为‘坡’者,土之皮也;‘笃’者,以竹鞭马也……” 苏东坡微微一笑,不等他讲完就反问道:“按您老的说法,那么‘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骨头的呢?还有‘笑’字,岂不成了以竹鞭犬?试问,这又有什么可笑的呢?”。在座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王安石顿时脸色一沉,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苏东坡拱手道:“鸠字九鸟,你老是否知道可有典故?”王安石以为真,欣然请教。苏东坡得意地笑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王安石不解地问:“那分明只有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东坡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爹娘,不就是‘九’‘鸟’吗?”众人听了轰然大笑,这时王安石才知道苏东坡有意和他开玩笑,显得十分尷尬,也十分讨厌他的轻薄,于是,就“哼”了一声,拂袖而去。从此,王安石对苏东坡不再抱任何幻想。

就这样,王安石还是在乌台诗案一事上对苏轼伸出援手,救苏一命。可见王的胸怀也是宽阔的。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jxh注: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借钱/粮给农民。到秋收的时候,农民加上利息还给官府。)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
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
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
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以上内容见 [http://book.ggddmm.com/e/h/sx5000/194.htm])
 
八百年后,在俄国有个叫列宁的,夸王是“11世纪的改革家”。
 
 


闲话春秋之十:有善始而无善终的春申君

27 03 2009年

“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深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朱英徒语。”

这首诗,基本概括了春申君黄歇的兴衰史,不过我要在“邑开吴土”后面加上一句:“伐秦无功,惭惧不容。”

先说他的光辉事迹。

公元前298年,秦昭王派白起进攻楚国,夺得巫郡(四川东部)和黔中郡(今湘川黔三省交界地区)。前278年,白起又拔了楚国都城鄢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陈县(今河南淮阳)。在这种情况下,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讲和。黄歇游学博闻,辩才卓著,所以楚顷襄王派他到秦国去活动。前272年,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魏两国,活捉魏将芒卯。韩、魏因而臣服于秦。接着秦昭王命令白起率秦、韩、魏三国联军伐楚。白起尚未成行,而黄歇已到秦国。黄歇上书秦昭王,说楚国和秦国是当今最强的两个国家,秦楚作战,必定两败俱伤。并说秦王您不要以为韩、魏两国是真心顺服秦国;君不见吴信越伐齐而后被越灭国,智氏信韩、魏伐赵而后见杀于韩、魏吗?不如秦楚联盟,一起对付其他国家。秦昭王被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的出征,并派出大使送礼给楚国,相约合作。这是黄歇为楚国立下的第一个大功。

为了显示结盟之诚意,楚顷襄王派公子熊完和黄歇到秦国做人质。而这一去,就是十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让熊完回国。当时秦国的宰相范睢和熊完关系不错,所以黄歇就从范睢入手。他对范睢说,楚顷襄王很可能病重不起,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即位;太子即位后,必然对秦国友好,对相国感激;如果不让太子归国,楚国会另立国王,秦楚关系一定会破裂,而秦国所扣留的楚太子熊完就成了一介平民,毫无价值。范睢把这意思转达给秦昭王。昭王说,那就让楚太子的师傅先回去看看。黄歇跟太子计议:“秦要留您,是要图利。但是您现在没有能力给秦国什么利益,我因此十分担心。如果王病逝而太子不在,国王的位子就会让别人夺去。不如您逃走,我来掩护。”楚太子于是化装成车夫出逃。这边黄歇留守住所,并以太子生病为由谢绝访客。待到太子已经逃远,黄歇这才向昭王交代:“楚太子已经回去了,我愿意以死谢罪。”昭王大怒,意欲听任黄歇自杀。范睢劝道:“歇出身徇主,楚太子做了国王后,必定重用歇。不如让他也回去,以示对楚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睢的意见,于是放黄歇回楚。设计让太子归楚,是黄歇为楚国所立的第二个大功。对于太子熊完来说,此功大无比。

楚太子熊完归国后不久,楚顷襄王病逝,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黄歇顺理成章被任命为令尹,封春申君,并获赐淮北十二县。十五年后,春申君以“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为由,要求改封江东(#1),楚考烈王许之。

上书秦昭王叫停白起的伐楚以及设计让楚太子返楚,是黄歇的杰作,连太史公都赞说“何其智之明也。” 但是黄歇善始而不善终,好像从前的勇气和智慧,都随着富贵的到来而离他远去。如果要黄歇自己给自己作传,最想书写的一定是上述二事,而他最难以启齿的事,也有两件。其中一件是领兵攻秦败得极没面子,另外一件是欺蒙楚王而遭门客算计,最后全家被灭。

春申君生平有两次领兵对秦。第一次是应平原君的请求(#2)率军援赵,但是没有与秦军接仗,因为魏公子信陵君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经打败了秦军。我猜想,春申君那次可能是效孟尝君的“发兵而缓行”。春申君的第二次领兵对秦,是作为上将率楚、赵、韩、魏、燕五国联军主动进攻秦国,却被秦军轻易击败。这次败仗里,春申君的表现很不好,让人看不起。五国联军,各出锐师,少的两三万,多的四五万,总数近二十万人。规模不可谓不大。联军按春申君的“出其不意”之策,没有按传统的路线去进攻函谷关,而是分兵五路,出蒲关,往骊山一路进发,直攻渭南。但是这个出其不意没有奏效,二十万人攻不下一个渭南,于是联军改攻为围。秦国当时是吕不韦做宰相。吕不韦亲自挂帅抗敌,命蒙骜,王翦等五位将军,各领五万人,分应五国。王翦对吕不韦说:“以五国的精锐之师,连一个渭南都攻不下,其无能可知。三晋近秦,习惯与秦作战,但是楚国自张仪以来,三十年没和秦国打过仗。如果我们选五营精锐之师,合击楚军,楚军必然不支。楚军一败,其余四国也就望风而溃了。”吕不韦以为然,于是从五营里各抽一万精兵,准备四更行动。也是春申君运气不错,秦军里出了个叛徒,前来报信。不幸的是,春申君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运气。他得到秦军偷袭的消息,不去预作准备反算敌人,而是惊慌失措,也不通知友军,匆忙拔寨撤退。连夜奔驰五十里,才敢缓行。王翦来到楚营,见楚军已撤,就转攻赵军。赵军统帅是名将庞湲,其军寨壁垒坚固,秦军攻不进去。待到天明,韩、燕、魏合兵来救,秦军只好撤走。春申君这一不告而撤,其余四国很不高兴,各个派人来问:“楚国是从长,却不通知大家而自己先撤,是何道理?”春申君面对质问,无言以对,满面羞惭。

春申君招养了很多门客,高峰时,门客数量超过三千,和孟尝君相当。他对门客很慷慨。太史公在《春申君列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出使春申君。平原君的门客为了表现排场,头发上插宝石簪子,剑鞘上饰以珍珠宝玉,来和春申君的门客会面。结果发现春申君的上等门客们,脚上穿的鞋子上都镶着宝珠。平原君的门客们因此很是惭愧。春申君门客虽多,可以一提的人物却只有一个后来提醒他“无妄之灾”的朱英;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砍他脑袋的李园。

李园是个很有心机家伙。当时楚考烈王在位已久,没有子息。春申君很着急,到处搜寻能生的女子献给楚王,但是不见效果。李园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他想把妹妹献给楚王,却又担心妹妹象楚王的其他妃子一样不育,于是想出个奇招。他先设计让春申君娶了自己的妹妹,等妹妹有孕后,再诱导春申君把妹妹送给楚王。李园让妹妹在枕边对春申君说出这么一番道理:“楚王没有儿子,他百岁之后,只能在他的兄弟里立王。楚王待您比兄弟还亲,但是您对他的兄弟无恩,他们不可能象楚王那样对您。何况您富贵已久,难免有得罪楚王兄弟之处。您不想想自己今后的安危吗?” 春申君听了一楞,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些。你有什么计策吗?”李嫣说:“我有一计,不但能免祸,而且可以多福。只是说出来不好意思,怕您不爱听。” 春申君说:“你给我出谋划策,我为什么不爱听?”李嫣道:“我感觉自己怀孕了,但是还没有别人知道。如果您把我献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宠幸我。如果我运气好,生下的是个儿子,他就会被立为太子。这样您的儿子就会是下一个楚王。您连楚国都得到了,哪里还会有祸呢?”春申君听了此策后,夸奖李嫣智谋胜于须男,于是照计而行。楚王娶了李嫣,果然很宠她。到了产期,李嫣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先到的叫捍,后到的叫犹。楚王高兴得心花怒放,即刻传令立李嫣为王后,立捍为太子。李园成了国舅后,对春申君依然恭恭敬敬,背地里却养死士,要除掉春申君以灭口。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注意到李园的动静。他对春申君说:“天下有无望(#3)之福,有无望之祸,又有无望之人,您知道吗?” 春申君忙问其详。朱英解释说:“您相楚二十多年了,虽是相国,其实就是楚王。现在楚王久病不愈,一旦归天,少主即位,而您辅佐,待到少主长大后归还其政,那就是伊尹周公之功。如果天与人归,你就南面称王,从而拥有楚国,这就是无望之福。李园是少主的舅舅,而您的地位在他之上。他不领兵,却养了很多死士。楚王一死,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您以灭口。这就是无望之祸。” “那什么是无望之人呢?”春申君问。朱英答道:“您任命我为郎中。楚王一死,李园必然先入,我为您杀李园。这就是所谓的无望之人。”春申君听了不以为然,说:“李园一个弱人,而我对他又很好,不至于吧。” 朱英一看春申君没把自己的话当一回事,怕有杀身之祸,就不告而走了。不久,楚考烈王病逝,李圆果然用他豢养的死士杀了春申君,并灭其全家。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

唐代诗人杜牧诗曰:“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春申君以智明而得善始,以智昏而不得善终,令人感叹。而其被杀之后,那么多脚着珠履的门客,却没有一个出来为他报仇,春申君可以说是失败的很。

 

#1 由于这个改封,上海于是和春申君有了关系。听说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我很好奇,想知道上海为什么要告慰以及如何告慰那可怜的春申君,于是谷歌了一番。却没能找到歌词。有谁知道歌词的,能不能贴出来让我见识一下?

#2 记得毛遂自荐的故事吗?毛遂就是那次自荐跟随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当平原君费尽口舌而无效果之时,毛遂站出来一番言辞说动楚考烈王,这才有春申君率军援赵。

#3 无望,就是不望而忽至的意思。

 



闲话春秋之九:爹亲还是夫亲,这是一个问题

15 03 2009年
动乱时代的女人们,无论美丑,大多是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的。吴王的宠妃,被孙武斩头以立威;吴起的妻子,被吴起砍头以求将;平原君的爱妾,只是因为看到个跛子而笑了一下,就被老公杀头以沽名。但是,也有一些积极主动的女人,比如逼着老公学本事的乐羊之妻,要求齐宣王娶自己做王后的丑女无盐,乘醉遣夫的齐姜氏(晋重耳流亡时在齐国娶的老婆)。不过这些我们今天都不讲。今天的闲话春秋,要讲一个帮着老爹杀老公的祭氏,还有个帮着老公杀老爹的庆姜。

公元前六百九十多年的郑国。大夫雍纠受郑厉公的委托,要杀专权的祭足。祭足是当时的国相,也是雍纠的泰山大人。

这天,雍纠和郑厉公密谋妥当,要在祭足外出安抚居民时动手。雍纠心怀鬼胎,回家见到妻子祭氏,脸上难免露出惊慌之色。这个祭氏,是个聪明女子,三言两语说得雍纠相信她会和自己一条心,因而把图谋全盘托出。祭氏说:”我老爹行止不定,到时我提前一天回家,确保老爹按计划出行。”雍纠说:”事成之后,我会取代你爹的位子,你也会荣耀起来。”

祭氏回到娘家,还真有点拿不定主意。她问她妈:”丈夫和父亲,谁亲?”
“两个都亲。”她妈妈答。
“两个里面比较起来,谁更亲?”祭氏再问。
“当然是父亲。”
“为什么?”
“女子未嫁之前,父亲确定而丈夫不定。女子出嫁之后,可以再嫁而不可再生。” 
祭氏听后,顿时泪流满面,说:”为了父亲,我就不能再顾丈夫了。” 于是把雍纠的密谋报告给祭足。结果雍纠死无葬身之地。

一百五十年后,在齐国,有个叫庆姜的女人,认为祭氏是老婆中的败类。她本人则身体力行,作了帮老公杀老爹的榜样。

庆姜的丈夫,是勇士卢蒲癸,她的父亲是大力士庆舍,而爷爷则是当时专权的国相庆封。卢蒲癸曾受齐庄公厚遇,而齐庄公为崔杼和庆封所杀,所以卢蒲癸想为齐庄公报仇。他先利用崔、庆都想专权的矛盾,让弟弟帮助庆封杀了崔杼(注1),然后借弟弟之力得以亲近庆封庆舍并娶了庆姜。他的报仇对象这时就剩庆封了。然而庆封和庆舍的力量太强,要对付他们,卢蒲癸必须分而击之。

春秋时候要谋杀什么人,总是挑谋杀对象出门的时候。卢蒲癸这次也不例外。他的计划是趁庆封出远门打猎的时候,先杀庆舍。正好庆舍计划出门主持祭祀,于是卢蒲癸部署家丁备战,却被妻子庆姜察觉。庆姜对卢蒲癸说:”你有事而不和我商量,你的事就肯定成不了。”卢蒲癸笑着说:”你一个女人,能出什么谋划什么策?”庆姜道:”你不知道吗?有智慧的女人,胜于男子。”卢蒲癸说:”当年雍纠把郑君之谋泄露给妻子,结果身死君逐。我想想都害怕。”庆姜说:”妇人以夫为天,夫唱则妇随,何况还有君命?祭氏被她母亲的话蛊惑,而害死丈夫,是闺中之贼,不要提她。”卢蒲癸问:”如果你是祭氏,你会如何呢?”"能谋就谋,不能谋,也一定不能泄密。”卢蒲癸一看老婆跟自己这么铁,就告诉她说,齐候不堪庆家专权,要自己帮忙驱逐庆家。庆姜说:”国相出远门打猎去了,现在正是时候。” 卢蒲癸说:”我正是这么打算的。明天你爹主持祭祀的时候,我们就动手。”庆姜说:”我爹懒散,耽于酒色,说不定就不去主祭了。待我去激他一下,他才会坚决出门。”于是她回到娘家,对庆舍说:”听说子尾子雅要乘你主祭的时候谋害你,你可千万别去主祭。”子尾子雅大概是庆舍最瞧不起的两个人,庆舍于是说:”这两个猪狗不如的家伙还想害我,我闭着眼睛也能把他们灭了。我非去主祭不可,看看这两个混蛋能干什么。” 庆姜计谋得逞,于是回家告诉丈夫,说父亲行止已定,要卢蒲癸做好准备。结果是庆舍被杀,庆封逃亡。

爹亲还是夫亲,祭氏和庆姜作出了相反的回答。祭氏带泪选择帮助父亲,这还是容易理解的。庆姜得意洋洋的帮助老公杀自己的父亲,真真是一个心理素质奇佳的女人。

注1:崔、庆二人杀了齐庄公之后,立了齐景公。他俩一个右相一个左相,把持了齐国的政权,齐景公则成了傀儡。过了不久,庆封嫌俩人专权不够痛快,就在卢蒲癸的弟弟的帮助下把崔杼杀了。庆封杀崔杼是卢蒲癸报仇中的一环。

附: 议论

芒果:
其实我总是觉得后人歪解了这“人尽可夫”了。。。虽然盲目的尊父也不对。。。

吴礼:
好听!后来呢?那个杀了丈夫的,有没有再嫁(谁还敢娶她)?那个杀了父亲的,有没有使夫妻感情更上台阶?

jxh:
问得好。不过历史对这两个女人最后的命运不怎么关心,所以我也不知道最后如何。估计祭足的女儿应该是再嫁了,因为她妈妈说了,已婚女子可以再嫁。何况在春秋时代,女子再嫁很寻常。至于庆姜,老夫少妻,她对老公那么铁,估计她老公对她也该不错。卢蒲既然对齐庄公讲义气,也不能不对老婆讲义气吧。

庆姜的故事其实值得推敲。按理说,卢蒲癸娶她就是动机不纯,庆姜知道后,应该恨卢蒲癸。可能是两口子日子太和谐了。这个分析就交给赛中国吧。

psychina:
试图啃一下。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看法.
从春秋系列说的故事来看,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不全面,对生命的不可逆转性认识不够,态度也就不够神圣,行为上就可能在2000多年后显得轻浮。两个老婆的问题,首先不是要谁的命的问题,实际上是权衡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问题。打个比方:

我们站在老婆的立场上,先有祭氏:

人际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女权重=6;夫妻权重=4

政治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权重=6;夫权重=4

夫该死。何况,政治关系的权重还不一定能够平分,其父现任总理,得分会多一点。

再有庆姜:

人际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女权重=4;夫妻权重=6 (庆姜反对祭氏的分割)

政治关系=10
那么,假设
父权重=5;夫权重=5

父该死。何况,政治关系的权重还不一定能够平分,妇人以夫为天,何况还有君命,其夫为潜力股,得分会多一点。

觉得还是狗屁不通。先保留着。

我的看法是,生命和财产的地位在那个时候,可能有类似之处,去了就拉倒,也许还有来的。投资决策失误,不太会导致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老母说了,再嫁,何况贵族。卢蒲癸也可能给了一些承诺,以便帮助老婆度过危机,然后到了40岁,再参考《中年危机第一讲》,亦步亦趋。

现在对生命的看法当然有了很大的不同,豪迈成了理想,成了壮举。比如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生命和贞操,在合适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拿出来的,而在这个决定以前,我们还是先用钱来打发。

吴礼:
这是个好视角,但是还不够。对生命的看法的确是随时代变的。古代人对自己的命都不是看得很重,何况别人的呢。我的理论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更有机会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样,失去生命的损失就是不可弥补的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到死去一个名人和失去一个非洲饥民时痛苦的程度不一样,尽管我们和他们都没有个人情感牵连。

接着你的“算账”论说,我觉得还要把视野放大些。人生不只是一次交易,而是很多相关的交易。你在这一笔中赚了,但如果影响到人们对你的看法而影响到以后的交易,那得失就得另说了。这也是我问“以后”的原因。

psychina :
你的理论很高明,生命被赋予更多的,更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认为,这些附加的值,在紧要关头,都会纷纷跌落。我承认的进步是,生命是平等的。尽管我的想法和你描述的事实有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听到死去一个名人和失去一个非洲饥民时痛苦的程度不一样,尽管我们和他们都没有个人情感牵连。”

关于得失,历史没办法计算得精确,我们如果身临其境,也顾不得了。

也是没有办法,只好显得粗暴。作为农民的好处就是,特别能够理解这种粗暴。赫赫。

starfire :
历史事件是由特殊个体创造的。父和夫不能两全, 祭氏和庆姜的命运都是可悲的。选择不过是在父爱和夫爱中痛苦地减去最小值罢了。 也许庆姜从小缺少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