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勤奋+心术不正=大灾难 ――评史玉柱

3 11 2007年

 

乍一看到史玉柱说自己不靠忽悠的确让人很是气愤,忽悠了这么多年的骗子居然腆着脸说自己不靠忽悠。不过再一想,这倒是很符合逻辑。记得有一个关于说谎人的悖论,如果说谎的人说自己说谎了,就会给判断带来麻烦。这么看来如果史玉柱承认自己忽悠了倒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我们不得不想,这家伙到底那句话是真的啊?

请原谅我以“忽悠悖论”开篇多少有一些不太严肃,我只是想在讨论荒谬的现实的时候不那么沉重。

很显然,史玉柱在这里巧妙地偷换了一个概念。他强调了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而对所编造的返老还童神话避而不谈。当然,这样的说话艺术对于他这样的成功人士只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人们的思维惯性通常认为骗子是不劳而获的,而付出了劳动的所得就是正当的。史玉柱正是利用了这个看似成立的逻辑――他工作努力,他洞悉市场规律,他有高明的策略和高素质的团队,所以他的成功和收获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正当的。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评价一个人的所得是否正当的标准并不是这些“过程”而是他行为的结果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

常言道stupid加上work
hard等于disaster,是说愚蠢的人如果工作努力就是灾难。其实愚蠢的人毕竟能力有限,聪明勤奋的人再加上心术不正才是真正的大灾难。史玉柱显然是聪明的,也是勤奋的,但他选择了欺诈这条路,于是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岳不群曰,从来大奸大恶之徒,必是聪明才智之辈。信夫!

史玉柱说,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正是有了造就骗子的环境,才会骗子横行。没有史玉柱也还会有X玉柱、XX玉柱或者XXX玉柱。史玉柱虽然也背负“骂名”,但更多的时候他是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英雄。不知道有多少营销和管理的课堂上在讲授史玉柱成功的案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史玉柱当成学习的榜样。他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他是王牌媒体们的大主顾,他给想送礼的人们提供了体面的工具,他甚至给上当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美丽的安慰剂,让他们无怨无悔。

史玉柱当然说自己不忽悠,而且他很可能也就是这么认为的。当骗子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当骗子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不是唾弃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指望骗子自己感到问心有愧呢?在那些成功人士纵论营销策略时丝毫不以欺诈大众为耻,完全以为是正当的手段。因为这个社会的制度、法律和道德认为(即使表面上反对也是事实上认为)这都是正当的。

然而,制度、法律和道德并不象科学那样是求真的(科学虽然也走弯路,但其出发点总是求真的),它们只是维持某一状态的权宜之计。在人类的世界里,武装入侵他国,杀害平民可以叫做维护和平;甲级战犯可以供奉于神社供人参拜;独裁者可以成为人们疯狂崇拜的圣人。相比之下,史玉柱不过是骗了几亿张老人头而已。

只是,造就骗子的环境并不能成为我们宽容骗子的理由。正如外敌入侵的年代造就的大批的汉奸,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原谅汉奸。谁都知道外敌入侵同时还造就了无数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因此,我们还是要说――史玉柱这个骗子!



也说“补益药”

11 08 2007年

     

随手翻开一本中药书,我们会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词:解表药、温里药、补益药、开窍药、芳香化湿药、平肝息风药等等。我们是不可能在现代药理学中发现这些名词的。同样我们在中药书里也找不到拟胆碱药或者抗生素之类的名词。中医药象一座古旧的大宅子,让走进来的人们觉得有些晕。如果这个大宅子是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我们大可以感叹几句“神秘”、“好玩”、“荒谬”也就够了。然而,当每天还有那么多人穿梭于现代的高楼大厦和这个古旧宅子之间时,我们就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补益药”就是我们常说的补药,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打交道最多的中药。民间用补药来泡酒、煲汤、做药膳都是很常见的。补益药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药理学中并没有“补益”这个概念,我们也找不到补药和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所谓补益只是人们的一种奢望而已。那么,古人是根据什么认为某种植物或动物具有补益的作用,又是凭什么将补药分类的呢?笔者以为有两条基本的途径:即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


如果我们看《本草纲目》,会发现李时珍对绝大多数的药物都能讲出一套玄而又玄的理论,而且引经据典,似乎人们对中药的应用全是从这些玄学的指导中来的。其实仔细的阅读不难发现,这几乎是李时珍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动植物的名称也要如此探讨一遍,如同说文解字一般。比如乌贼之所以叫乌贼,是因为它能用欺骗的手段猎杀乌鸦,所以叫“乌”“贼”。显然乌贼是先有其名,然后有人给它编造了猎杀乌鸦的故事,然后再有人感叹“照啊,原来如此”。因此对于药物也可能是人们先在实践中观察到某种植物(动物/矿物)有某方面的作用,而后才被牵强附会地解释的。毕竟,五行学说最不愁的就是自圆其说。

据说民俗学家江绍原第一次听说龙虱(一种鞘翅目昆虫)在交配时能紧紧“抓”住配偶长时间不放时,立即就想到龙虱可能会被用作壮阳药。后来果然在相关的书籍上查到类似的描述,并有色黑、味咸、归肾经的解释。对此最大的可能是人们看到龙虱的交配方式,于是想到它应该能壮阳,然后“专家”又给出了五行上的解释。但似乎也不能排除先有少数人食用龙虱后发现它有些作用(也可能是偶然或错觉等),然后传扬开去,最后才有了五行上的解释和交配方式与壮阳之间的“普遍联系”的解释。

中药中确实有很多来自于牵强附会和胡乱联系,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应了那句话:“中医药是一个大杂烩”。牵强附会和胡乱联系并不足以解释所有中药的来源。比如犀牛角清热可能是人们看到犀牛能在那么炎热的环境中生存,于是认为它那形状奇特的角有很好的散热功能,进而认为犀角可以清热。显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说明犀角清热的说法是荒谬的。可是,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些中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藏羚羊的角居然也清热,而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生姜是辛温解表药,产于热带的巴豆竟有极强的热毒。这些都不符合前面假设中的逻辑。也就是说犀角清热的说法未必来源于前面的假设,也可能是人们先发现了犀角清热的作用,然后才把生活在炎热地区和清热联系起来作为解释的。因此,对于犀角严谨的态度应是:如果犀角能清热,那就告诉人们虽然犀角能清热,但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应禁用犀角;如果犀角不能清热,那就告诉人们犀角不能清热,而且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应禁用犀角。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犀角到底有没有一些功效呢?还是那句话――“验药”。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拒绝对犀角进行验药,并禁用犀角。但我们不应该在真相清楚之前,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告诉人们犀角清热纯属牵强附会、胡乱联系。同理,对于其它珍稀动植物也是一样。


如果把中药都笼统地归为牵强附会,那就难免会犯用一种笼统打倒另一种笼统的错误。这既不是学术上的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也无益于使对中药有着深厚感情的大众看清真相。

如同前述的民俗学家倾向于从民俗的角度思考中药一样,笔者倾向于从自己的专业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补气药几乎是含食物比例最高的。中药本来就是药食不分的,这在补气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米、大枣、饴糖、山药这些补气药可以随便吃。补气药也是中药中总体副作用最小的一类。这大概是由于古代生活水平低,营养不良比较常见,补气药中很多成员能够帮助病人获得较全面的营养。补阳药中有不少含有较高的能量,如黑芝麻、核桃以及一些动物性来源的药物。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补阳药中有很多寄生的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等。以致于我看到某种寄生的植物就想去查一下它有没有被收到中药的补阳药里。

说到补阳,许多人就以为是提高男性的性功能。这是一种误解。正所谓对不科学(中医药理论)的误解会导致更不科学。中医所谓的阳虚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固然包括阳痿早泄等却又远不止此。补阳药中固然有雄性生殖器官海狗肾和雄性第二性征器官鹿茸等,但也有来自雌性体内的紫河车――我更倾向于认为可能是甾类激素在作怪。补阳药中的锁阳固然长得象男性的阳具,但比锁阳更像阳具的丝瓜却背负了萎阳的恶名。显然对于中药这个大杂烩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中药是源于牵强附会的,哪些是源于实践经验的,而源于经验的又有多少是确实有效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的结论,而不是笼统的肯定和否定。


当然,我所做的思考本身也含有很大的风险,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民科式逻辑。bangbu说过,中国的医生基本就等于中医,后来又有人推广成中国的科学家基本就等于中医。这是作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思考问题之时应该深以为戒的。

本文是对中药某些方面的一点认识。以笔者之才疏学浅,错误乃至胡说是难免的。倘有朋友批评指正,就在这儿先谢谢了。解决问题是不敢想的,只是想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令我十分欣慰。



强悍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名人名言录)

4 07 2007年

“农民‘就医难、因病致贫’现象普遍,中医药简单、方便、价廉,可保证

人民群众用得起,是‘惠民工程’,也是广大农民健康最基本和最现实的医疗卫

生保障措施”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蔡光先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通过中医药是可以预防和及时治疗的。比如一些

凉茶,不仅解渴解凉,还能达到防暑清热,未病先防的作用,这正是重要的独到

之处。一个王老吉去年的产值是30多个亿,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又宣传普及了中

医药的知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陈弘

    “可尝试纯中医教学,不学外语,不学西医,从初中就开始招生,从《伤寒

论》开始等等,这种按中医模式培养出来的读书郎中,以后很有可能是名副其实

振兴中医事业的坐堂大夫。”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何清湖

    “中医独特的文化底蕴往往暗藏于民间,目前仍有很多大夫在农村行医,他

们都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医前辈们留下来的‘功夫’,真正的名医在民间,这话一

点也不假。现在培养中医人才,可以从民间拜师学艺入手,不仅继承传统,还能

把中医向民间推广,活学活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秦裕辉

    “中医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不需要作动物实验,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

杂症,终以解决了;中药材90%都是植物药,在阳光充足,水露滋润,空气清新

的生态环境下长成,毒素少,对人体很少有副作用,值得信赖。”

                ——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丑夫

    “为发展中医,最好是办诊所,不要只搞医院,要向社区推广,将临床和理

论结合在一起,纯中医看病,以‘我是中医人’的身份从事中医事业。”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彭坚



关于动物营养和人类营养

31 05 2007年

看了《我的资格问题》,想表达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首先我很支持鑫然老师,我认为鑫然老师作为一个动物营养学专家完全有资格点评人类营养。这就如同研究人类的解剖、生理或药理时要做动物实验一样,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关于“人和猪的遗传物质有90%以上一样,能让猪长胖、长壮的营养物质同样也可以让人长胖、长壮,两者之间的差别我相信远远小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营养圣经’”一句。人和猪的遗传物质其实是完全相同的,都是DNA。文中大概是要表达90%以上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顺便提及,没有咬文嚼字的意思)。不过遗传上的相似并不一定能推出营养上的相似。比如,和人同为灵长目成员的滇金丝猴主要以一种地衣(松萝)为食,它们的营养和人类大约会有较大的差别。而猪属于偶蹄目,猪的营养与人的营养究竟是很相似或是有较大差别还是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判断。当然,我完全相信两者的差别远远小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营养圣经”。

第三,人类营养学与动物营养学目的的差别远远大于人和高等动物生理上的差别,这个差别实际上是“本物种营养学”和“他物种营养学”的差别。虽然人和猕猴的亲缘关系比猕猴和猪的亲缘关系近,但在营养学中还是会把人独立出来,而把猕猴和猪放在一起。动物营养学的现状之所以比人类营养学好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用把动物当人一样地关心,使得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一般来说,我们只是想让动物健康地活着,生长快、多产蛋、多产奶等等,而不太关心动物的智商高低、心情好坏,而且家畜、家禽往往活不到自然寿命,所以也不太用关心寿命的长短和老年病的问题。我们知道实验室的小鼠除了喝水之外只吃一种食物――“鼠粮”就可以满足所有的营养需求(大鼠、家兔等也差不多),但这种精确的设计显然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人类,也不会使人类更健康。动物的饲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人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食物。许多可以应用于动物营养的“科学手段”无法应用于人类营养,这给骗子们提供了不少可乘之机。

第四,人类是一种有文化的动物,这也使人类成了一种不可理喻的动物。大众有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生活方式的权利,却没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义务。对于这一点聪明的商家在开发产品时都会注意到。如果某个商家推出一种由某精通人类营养学的且多年从事猪饲料研究的资深动物营养学专家设计的营养早餐,它大概会把老本都赔进去。这时是怪大众还是怪自己呢?

一点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耸人听闻的垃圾食品

21 05 2007年

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垃圾食品”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基本上都来源于同一个版本,被好事者以及热衷于营养健康的人们贴来贴去。据说这些垃圾食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应该说以上食品确实是不宜多吃的,而有关专家的意见也是中肯的:“即使是垃圾食品也并非不能吃,关键是要懂得平衡自己的营养与热量,懂得均衡调配饮食,就可以减轻或避免垃圾食品对您的危害。”然而网上反对垃圾食品的理由却有一些非常荒谬,几乎把这些食品诬蔑成了杀人的毒药。例如:

# 油炸食品和罐头食品使蛋白质变性。

自己身上的蛋白变性当然不好,但食物中的蛋白早晚要分解成氨基酸,它变不变性有什么要紧的。其实熟食较之生食的优点之一就是加热变性后的蛋白质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这种人应该罚他吃生肉,让他好好享受享受没有变性的蛋白质。

# 方便面没有营养。

方便面里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这些都是基本的营养。方便面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也不至于惨到没有营养。如果上世纪60年代人们能吃上“没有营养”的方便面,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饿死了。

# 1只烤鸡腿=60支烟的毒性。

这简直是耸人听闻!根本用不着专业知识,只凭常识判断也知道这是胡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家伙找来,我吃一根烤鸡腿就让他抽三包烟,看看谁先死。

可是,对于这些荒谬的理由质疑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表示很震惊以后再也不吃了;还有一些表示不用太紧张,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就没什么吃的了。

在宣传中胡编乱造似乎总是比事实真相更有效。



“西医”为何集体失语?

18 05 2007年

火焰塔的文章《我为什么要力挺方舟子》中有这么一段:

“……更让我们这些搞生物信息学的友邦惊诧的是,占从业人员绝大多数的西医们居然集体失语,当然我猜测西医们可能不屑于争执这类低级小问题,就象计算机人员如果被计算理论复杂系统计算智能最优化方法武装起来之后,就不稀罕去看csdn里成天那些学哪门编程语言好的口水战。”

从上下文中看似乎作者所说的“西医”也包括我们这些学生物的人们,于是我不禁一声叹息。我想说,我们这些“西医”确实说得太少了,但这不是由于不屑,也不是不敢或不愿,而是不能。

其实对于虚假保健品这些骗人的玩意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说起,只是我们所说的并没有多少人听得见,也没有多大影响罢了。我曾经下意识地以为声名狼藉的核酸保健品早就完蛋了。谁承想打开窗户一看才知道人家还一直在热卖呢。

中国老百姓历来没有在报纸上发文章的习惯(发达国家我不清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文字变成铅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现在各种报纸铺天盖地,上面充斥着时尚小资们的无聊散文和毫无根据的养生保健知识,但正儿八经的科普文章要发表并不容易。大家不妨问问身边的科研人员有几个人常常在大众化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估计只是凤毛麟角。至于电视这种影响更大的媒体就更难了。百家讲坛基本都是历史故事,走近科学只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贩卖奇闻怪事。你别看一个炒鸡蛋的窍门都能上生活频道,但科普节目就是那么的少,而且常常有越来越少的趋势。

很显然,媒体有自己的选择取向。曾经在一次消协专家的讲座之后我问专家,为什么脑白金这样公然欺诈的行为无人过问。专家无奈地说,“脑白金、中央电视台、工商局它们都是一头的,没有你没有我对中央电视台没什么影响,但中央电视台不能没有脑白金。”越是虚假的保健品越会受到媒体的青睐。大家都知道青霉素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抗生素,它护佑着很多人的健康与生命。但这样的药物对媒体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它生产成本较高,价格低廉,甚至常常处于亏本销售的状态,当然没有钱再去做广告(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而虚假保健品生产成本很低,价格又极高,成本中份额最大的就是广告宣传的开销。这样的东西媒体当然喜欢,恨不得保健品越假越好。既然如此,媒体当然不会喜欢揭露虚假保健品的科普宣传了。

然而,媒体也有媒体的难处。媒体的选择取向归根结底是由大众的选择取向决定的。上论坛的人都知道热门的是股票基金体育影视娱乐美食等等,科学论坛大都门可罗雀。大众口味如此是个事实,敏锐的媒体自然不会不知道。再拿《科学成就健康》为例,如果作者不是方舟子而是一个毫无名气的家伙,不知道还有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内容好有多大的吸引力?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科普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外行们写的严重偏离事实的“科普作品”却比比皆是,至于林光常、刘太医们这些骗子就更不消说了。

于是,我等“西医”只好闭口失语了。这叫做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只能写点东西贴在bbs上,结果大致就是看的人基本是一些原本就懂的、不看也不会上当的人,而那些需要科普的人压根没有兴趣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科普越难越说明社会需要科普,我们不应该气馁,那就在这儿和火焰塔以及诸网友共勉吧。

 



IGF-1多少钱一斤?

21 04 2007年

首先要说明一下,在我前几天的文章《竟把杂质当精华》中根据方舟子等的推测以为蒙牛特仑苏中的造骨蛋白是由于使用激素导致牛奶中IGF-1的含量高于正常的牛奶,是一种副产品。今天看到了特仑苏专利的网页。原来蒙牛比我们想像的要“专业”得多――在牛奶中额外加入了大剂量的IGF-1。

我为我前几天的一些不够准确的说法表示歉意。不过资料的不足只是影响了我们对于真相的了解程度,而并不影响我们对该产品的质疑。针对专利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我想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专利说明书上有一个含IGF-1的液态奶增加大鼠骨骼密度的实验,也是唯一的一个动物实验。本来对于一种食品,也许我们不该苛求它的动物实验,但既然该专利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一种生长因子,这样的动物实验就未免显得过于简陋。第一,对于实验动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雌性SD大鼠104只,鼠龄与分组情况都不得而知。第二,对照组采用普通的灭菌调味奶灌胃。我认为此对照组是合理的,但也是不够的,还应该设立不给牛奶只给等剂量IGF-1的对照以及既不给牛奶也不给IGF-1的对照。这样我们才能大体看出牛奶和IGF-1何者对增加骨骼密度作用更大还有两者一块吃好还是分开单独吃好。第三,生物利用度的问题,也是方舟子主要质疑的方面。研究者应该检测大鼠血液等组织中IGF-1的浓度,确认实验组动物的相关组织中IGF-1的含量确实高于对照组(还不能太高,不然要出事)。这样才能说明IGF-1确实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体液并起到增加骨骼密度的作用。第四,实验中使用了超大剂量的生长因子,却又没有关注安全性问题。实验仅检测了骨骼密度一项指标,并没有数据表面实验组大鼠有没有出现某些异常的生理现象,比如体重、毛色、活力以及肝脾肾等器官与对照组有无不同。说通俗点,大鼠的实验只做了3个月,完了就处死了,不用为后半辈子担心,可是人们喝完牛奶以后还有几十年要活,甚至有人常年持续地喝这种牛奶。这都是该动物实验无法解答的问题。

不过更让我关心的是牛奶中添加的IGF-1的价格、来源和纯度。特仑苏虽然比普通的牛奶贵很多,但折算下来恐怕1毫克的IGF-1的价格还不到一毛钱。在生物化学等实验中常常用到各种各样的蛋白。大家都知道生物体内大量存在的蛋白比较便宜,比如胶原和牛血清白蛋白等;而微量蛋白就会很贵,单抗或者生长因子1毫克上千元甚至更高是很平常的事。在医疗上胰岛素、干扰素这些蛋白因子药物也是非常昂贵的。故而我看到这么便宜的生长因子眼睛都绿了,真想问问:您这IGF-1进的时候多少钱一斤啊?动不动就几十毫克,您这当饭吃呢?当然,我也知道食品中添加的生长因子是无法和药用或实验用的产品相比的,至少纯度要求要低得多。目前,在保健品和化妆品中添加生长因子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表皮生长因子(EGF)多用于美容产品(大约长皮就会美容,倒是很容易自圆其说)。我比较困惑的是这么多的生长因子是哪来的。我知道有两种方法可以制备生长因子,一是从动物的组织中提取,是传统的方法,再就是基因工程,比如可以用大肠杆菌表达。蒙牛的IGF-1购于上海统圆食品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shsk365.com/958job/Main/company.asp?uid=tongyuan),这是一个规模40人生产销售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公司。从这种IGF-1价格便宜还能口服基本可以推断这不是基因工程产品,应该是靠提取得到的(比如从鹿茸中提取)。但传统的提取方法成本也很高,毕竟生长因子在组织中的含量是很低的。因此这些用于保健品、化妆品中添加的生长因子可能只是含有一定比例生长因子的粗品。这些希望能有知情者指点一二。

另外,在特仑苏的专利中看到这样一段:

 

一种液态奶,含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牛奶                   
50-90

IGF-1                  
0.25-0.50

乳化增稠剂              
0.1-0.3

水                      8.20-49.6

 

我没有见过特仑苏包装上的说明,不知道消费者购买的时候能不能知道这种“纯牛奶”中可能兑了将近一半的水。

 

PS.
又看到一位网友说起伊利的“CBP健骨营养蛋白”,搜索一下CBP,看到的全是关于伊利的网页。这年头做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比我们做生化的懂得还多,惭愧。看来还得等着业内人士透露了:)



趋同进化(图文)

11 04 2007年

趋同进化是指起源不同而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形态和功能(乃至结构)的生物学单位。

这个说法比较晦涩。之所以用了“生物学单位”这个词,是因为趋同进化是进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广泛地分布于不同的层面上,小到分子,大到群体,到处都有它的影子。以下是一些例子。

分子水平:催化同一类反应的酶称为同功酶。这些酶常常并不具有相同的起源,是在进化中形成了相同的功能。它们的高级结构常常有些相似之处,但一级结构却没有同源性。

亚细胞水平:细菌的鞭毛和真核生物的鞭毛具有类似的功能和外观,但组成这两种鞭毛的蛋白却完全不同,运动机理也不一样。

器官水平:昆虫和鸟类都具有适合飞翔的翅,但翅的起源与生理结构完全不同。

生物体外观:鲸和海豚的体形象鱼类,前肢也象鱼的鳍。一些固着生活的动物如海葵、海百合等具有类似植物的体形。

群体:白蚁具有和蚂蚁极为相似的社会结构,都是一个生育力强大的蚁后,少数雄蚁和大量没有生育力的工蚁和兵蚁等。然而,蚂蚁属于膜翅目,完全变态,雄蚁是单倍体,只有雌蚁一半的染色体,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成的。白蚁属于等翅目,不完全变态,雄白蚁是二倍体。

当然,我们平时说的趋同进化主要是指生物体水平的。

趋同进化可以看做是辐射适应的结果。不同起源的生物在同一个环境中生活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适应该环境的形态和功能。或者从另一方面说,生物的变异在每一层面上几乎都可以产生出无限种可能,但对于一个特定的环境而言,能够适应并存活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可能。于是“重复”就在所难免。而这些“重复”就是我们看到的趋同进化。

与趋同进化相对的还有趋异进化,是指起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比如,人的臂、猫的前肢、鲸的胸鳍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却不同。再比如,同是食肉目动物,大熊猫的消耗系统和狮子的有很大差别。

趋异进化是起源相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方式中形成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例子--

1、细菌鞭毛的结构:

真核生物的鞭毛:

真核鞭毛是由微管(microtubule)构成的,具有9+2结构。图中左下角的是中心体(也是微管构成的)。

2、

生活在海底的巨型管虫,是一种原始的动物。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丛灌木。而它的生活方式也和植物颇为相似。成熟的巨型管虫没有口和内脏,靠体内共生的细菌提供能量。这些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利用海底温泉口火山口喷出的硫化氢等物质。

按照叶绿体的内共生假说,植物是利用与之“共生”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

3、

乍一看,你会不会以为它是一只螳螂,可实际上它是螳蛉,属于脉翅目。螳螂则是螳螂目的(见下图)。这是一个趋同进化的好例子。

跟螳螂比比,是不是很像?

 

4、这是前段时间论坛上出现的昆虫图片。蝇属于双翅目,蜂属于膜翅目,然而很多蝇的外形很像蜂。

第二张图是蜜蜂。蜜蜂有4个翅膀,食蚜蝇有两个。不过蜜蜂停着的时候也不容易看出到底有几个翅膀。

食蚜蝇的复眼比蜜蜂大得多。有伸缩自如的口器。腿上没有蜜蜂那样的绒毛,不能携带花粉。最明显的是它没有蜜蜂那样的细腰。

食蚜蝇的体色应该是一种拟态,让捕食者误以为它是蜂,有厉害的毒刺,因而避而远之。

5、巨嘴鸟,属于鴷形目。(啄木鸟也属于这一目)

犀鸟,属于佛法僧目。(翠鸟也属于此目)

 

6、这是这是一些荇菜的图片。荇菜的叶子看上去很像一些睡莲科植物的叶子。

荇菜属于龙胆科,是被子植物中进化程度很高的一科。而睡莲科则是被子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科。但它们但叶子可以长得很像。这是趋同进化但结果。

(图中尖叶子是茨菇的)

不过荇菜一开花就露出了狐狸尾巴:) 

下面的植物是睡莲科的萍蓬草。如果不开花的时候,我没有把握把它和荇菜区分开。

萍蓬草的种子可食。

7、等翅目的白蚁长得和膜翅目的蚂蚁并不太像,但它们的社会模式非常相似。

8、

上面一张图是大戟科植物霸王鞭,它长得很像仙人掌科植物。不过只要在它身上掐一个小口,就会流出白色的乳汁。如同大多数大戟科植物一样,霸王鞭也有毒。

下图是仙人掌科植物山影。



竟把杂质当精华

6 04 2007年

一向不太关注食品的广告宣传。近日,在新语丝上看到蒙牛牛奶竟然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当成一个卖点,不禁感叹,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连生长因子都要吃!

也许对于消费者来说,生长因子还是个不错的字眼。促进生长听起来是件好事,因子也是当今食品、保健品宣传中常用的名词,什么益智因子等等。但可能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生长因子还有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几乎所有的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都被称为癌基因,那么生长因子就是癌基因的产物了。生长因子在体液中浓度非常低,作用却很大。人为地增加某一种生长因子的浓度无疑会增加机体患肿瘤的风险。

我很庆幸蒙牛只是吹牛,生长因子并不能通过消化道吸收。不然的话,很多人已经喝下了引起内分泌失调的、致癌的牛奶。

可是蒙牛也真是太会吹牛。本来是一种副产品,纵然无害也只相当于一种杂质,然而戴上一个“造骨牛奶蛋白”的花冠,摇身一变竟成了产品中最闪光的部分。如果说牛奶中有激素,会吓走很多消费者,但改叫“某某蛋白”却成了招徕顾客的幌子。可怜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蛋白、核酸、激素、生长因子这些名词的含义,只能任由商家误导。而身居要职的专家教授也来捧场,跟着一块忽悠大众。

在这儿,我想给蒙牛提个建议。想来蒙牛也没少给奶牛用抗生素吧,牛奶里也难免有些残留。建议蒙牛在以后的宣传中说牛奶里含有“抑菌因子”,可以提高人体对病菌的免疫力,用牛奶洗澡还能防治皮肤病呢。这样没准儿又能提高销量。到那时候可别忘了本“专家”的功劳。

我想对某些商家说,一个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需要长期的努力,但败坏起来却很容易。欺骗大众看似简单,但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骗局拆穿之时就只能自食其果。

我想对某些专家说,掌握了知识不用来造福人民反而坑害人民,不怕遭报应吗?

我还想对“有关部门”说,对于这样的商家和专家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治理。不然,我们老百姓就是天天骂他们的十八代祖宗也是无济于事。



两个孩子能够继承父亲基因的百分之几?

27 03 2007年

在赵若舟的文章《中央电视台的两次低级的科学错误》中有这么一段话:

其一,原解说词我忘了,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父亲50%的基因,两个儿子就可以继承父亲100%的基因。”这个错误高中理科生就可以发现,第二个儿子继承父亲的50%的基因中,又会有50%基因和第一个儿子的相同,因此两 个儿子中,只能继承父亲75%的基因,而不是100%。也就是说父子之间会有50%的基因相同,亲兄弟之间也会有50%的基因相同。

我没有看过那一期节目,但从这个100%基本可以推断中央台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比方说有这么一个问题:某种彩票买一张中奖的可能性是50%,那么买两张至少有一张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我们问一般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他大概会说,是100%。如果我们问学过一点概率的中学生,他会告诉我们是75%。

从75%这个数字看来,赵文中的算法至少要比中央台的算法高明许多。但实际上它也是不合适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

我不知道电视节目里讲的是孩子还是儿子。我觉得讨论两个孩子比两个儿子更合适,因为如果是儿子,那么有一条Y染色体已经是确定的,在计算概率是要把它排除,增加了计算的繁琐程度。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两个孩子的情况,多少也兼顾一下两个儿子的情况。另外,我们还需要两个假设,一是忽略Y染色体和X染色体基因数的差别;二是忽略线粒体遗传信息的影响。这样我们分析起来才比较简单。从这两个假设也可以看出缺乏基础知识会给思考问题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里并没有苛责赵文的意思。

首先,每个人的染色体都是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因此每个人都继承了父亲50%的基因。这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是有人多有人少,平均是50%,而是大家都一样。可以看出这一步和买彩票是两回事。

如果一个父亲有两个孩子,那么这两个孩子所继承的父亲的基因有多少是相同的呢?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我们只知道它介于0-100%之间(包括两端)。因为人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各有23条染色体,如果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话,一个人可以产生2^23种精子或卵细胞(如果考虑到互换,那么这个数字又要扩大很多)。任意两个精子之间有多少基因相同我们当然无法知道。

那么两个孩子能够继承父亲多少基因呢?从上一段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数字应该在50%-100%之间(含两端)。也就是说当两个孩子对应的精子基因完全相同时,他(她)们一共继承了父亲基因的50%,当他们对应的精子基因完全不同时,他们就继承了父亲100%的基因。当然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都非常的少(几乎是不可能的)。仍然不考虑互换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情形都写出来:

23/46 (50%), 24/46, 25/46, 26/46, ……45/46, 46/46 (100%)

一共24项,而它们的概率分布恰恰是23次二项式的展开。这样我们知道,两个孩子继承父亲基因的平均比例是75%。也就是说,对于许许多多拥有两个孩子的父亲的平均结果是75%,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情况我们都无法知道这个比例是多少。而且,由于46不能被4 整除,我们在上面的排列中并不能找到75%这一数字(也就是说,两个人各从1-46之中任意抽出23个数字,他们两个之间不可能有一半的数字相同,要么有11个相同,要么12个,而不可能有11.5.个相同)。离75%最近的两个比例34/46和35/46出现的概率是C(11,23)/2^23=16%。可见,两个孩子正好遗传父亲75%左右的基因的概率并不大。如果考虑到互换虽然有可能出现75%,但概率又会小得多。

我们顺便再来看一下两个儿子的情况。因为父亲把Y染色体传给儿子,把X染色体传给女儿,所以如果一个父亲没有女儿的话,即使他有一万一亿个儿子他也无法把自己的基因全部传下去,他的X染色体始终无人继承。可见两个儿子和两个孩子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在概率的计算上也有差别。

以上的分析是针对全部染色体的。对于某一个单个的基因而言,生一个孩子就有50%的可能传下去,生两个就有75%的可能传下去,生三个87.5%,依此类推。这倒和买彩票的原理差不多。但我们必须明确,这里的75%是概率,而不是基因的比例。假使彩票一次中奖的金额是100元,买两张中奖的概率是75%,并不是说你买两张彩票会中75元。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1)
某一个基因能被一个孩子继承的概率是50%,能被两个孩子继承的概率是75%。这都是概率问题。

2)
一个孩子能够继承父亲(或母亲)全部基因的50%,这是确定的,不是概率问题。两个孩子能继承多少比例的基因是概率问题,平均比例是75%。

3)
孩子有50%染色体和父亲(或母亲)相同,这是确定的,不是概率问题。同父同母的两个孩子之间基因相同的比例是概率问题,平均比例是50%。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台的算法是完全错误的,而赵文中的算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合适。之所以不合适,是因为混淆了单个基因和全部基因以及必然事件和概率事件之间的差别。

最后还要指出,这里说的“相同”和“不同”是指的基因或染色体的来源,不是基因组的相似程度。不然的话,兄弟两个除了50%的相同之外,另50%其实也是基本相同的,毕竟都是人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