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多音字是大势所趋

这几天朋友圈在传一篇文章《播音员主持人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说是国家语文委员会最新规定,有些多音字的读音被取消,变成只有一个读音了。于是很多人纷纷谴责这是斯文扫地,有一个播音员主持人还给国家语文委员会写了封公开信。逼得教育部出来辟谣,说这只是一个草案,还没有实施。

 

其实这些字词的读音早就被改了,并不是现在的事,也不是将来的事。例如以那篇文章一开头举的三个字的读音为例。我手上有一本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斜”只有xie2一个读音,没有xia2这个音。“衰”作为“衰弱”的意思时只有shuai1一个读音,没有cui1的读音,只有在“等衰”(等次的意思)这个词和作为“缞”的通假字时才读作cui1。“骑”只有qi2一个读音,没有ji4这个音。可见至少在十几年前,权威的词典就已经取消了这些字的异读了。

 

这些字的异读该不该取消呢?它们的异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异读字的意思完全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不过有人认为在古诗里要用异读,把“斜”读成xia2,把“衰”读成cui1,以此显得自己很有学问,而其实只是类似于孔乙己懂得“回”的四种写法的学问,除了增加学生负担,毫无意义,应该取消。另一种是异读字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例如“骑”作为动词时读qi2,作为名词时读ji4,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必要取消异读,可以讨论。“骑”在现在很少作为名词使用,都读成qi2不会引起误解,取消ji4这个读音也未尝不可。为了避免那些已习惯读做ji4的人被当成读错字,可以灵活一些,两种读音都保留,注明“也读作ji4”不就得了。如果一个字经常被读错,也不妨做为一个可以接受的新读法,没必要那么死板。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大家听得懂、不引起误会即可。英语词典一个词注明两种读法的并不少见,拼音文字尚且如此,何况汉字。

 

有人说,古诗就应该按古音来读。这么说的人,以为“斜”读作xia2,“衰”读作cui1,“骑”读做ji4,是古音,所以读唐诗要这么读。其实唐朝人并不是这么读这些字的,他们是怎么读的,古汉语学家的看法并不一致,难道要等他们意见统一了再来读唐诗?而且,一首诗又不是只有这几个字,其他的字是不是也应该按古音来读?为什么其他的字要按今音读,就这几个字要按古音呢?

 

有人说,只有这样读才会符合平仄、才会押韵啊。例如那篇刷屏文章替古人纳闷:“我老人家费尽心思完成的押韵,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这么被改了?”但是,由于汉语语音的演变,今音与古音有了很大的不同,今人读唐诗不再都能感到符合平仄、押韵,是正常的,不是靠改几个字的读音就能改变的。例如“斜”字,它在唐朝属于麻韵,这个韵部的字现在的韵母大多变成了a,所以有时把“斜”读成xia2会觉得押韵。但也不尽然。麻韵里的“车”、“蛇”、“奢”、“遮”、“邪”、“爷”、“爹”等字的韵母现在都和“斜”一样成了e,那么为了押韵是不是还要给这些字再添加一个韵母为a的异读用于读唐诗呢?即使用了异读,也未必能够解决押韵的问题。例如“衰”字。你在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把“衰”读成cui1,觉得才能和“回”押韵,但是这样一来,又和“笑问客从何处来”不押韵了,那么为了押韵,是不是还得把“来”读成“雷”?

 

至于平仄,就更不可能通过几个字的异读来符合,因为唐朝时候是有入声的,而普通话没有入声了,入声字是仄声,但是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变成了平声字,那就不可能再符合平仄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把“骑”读成ji4而不是qi2的确才符合平仄,但是这句诗的第一个字“一”原来是入声字,现在是平声字,就不符合平仄了。那么为了读古诗时能够符合平仄,是不是还得恢复入声读法?是不是还要把“一”读成it才行?可见,那些认为古诗就应该按古音读,认为这样才符合平仄、押韵的人,自以为自己多有学问,其实是不懂装懂、附庸风雅。

 

新文化运动时一帮老古董反对白话文,否则他们的文言文就白学了。很多台湾人反对简化字,否则他们花那么多时间学繁体字就亏了。现在有些人反对减少多音字,也是出于同样心态。那个主持人不就在公开信里抱怨当初花了那么多时间记多音字白费劲了嘛。然而我们不能要求小朋友们都像主持人那样浪费时间记无意义的多音字,就为了在读那几首常见唐诗时显摆一把。为了减少学习语文的负担,减少多音字就和使用白话文、简体字一样,都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2019.2.20.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