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逃于天地间——电影《钢琴家》观感

无所逃于天地间——电影《钢琴家》观感

    从来没有那么剧烈地激动过!甚至,我说出来你可能会觉得夸张不实、不可思议:不过是电影嘛,怎么会如此反应过度?说实话,我也头一次这样,从没看过这么触动我的电影,我简直像触了电网,连当时坐在我旁边的妻子都十分惊异:“看电影怎么看成这样?”
    到底怎样了?我当时,泫然泪下,双目如瀑,肌肉颤抖,全身栗栗,燥热由内而发,虚汗湿透内衣。而电影结束后,几天之内笑不自然,失失然如丧魂魄。
    《钢琴家》,一部反映纳粹灭绝犹太人的片子,叫我看后如罹大病,久久不能复原。观影已过月余,此刻提起犹然身如过电,肌肉微颤,心脏弱跳,身体虚脱。为什么会这样?恐怕非我所能答。我只能说,它引起了我最灭顶的幻觉,一种无所逃于天地间的灭顶的感觉。这大概是深植于灵魂最幽深处的恐惧,是灵魂对于自身毁灭本能的抗拒吧。
    我竭力想象,但我仍然想象不出,我无法想象自己身临其境,不敢想象用自己置换那可怜的钢琴家,不敢想象那样的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的头顶,比如文革复现,比如我被追杀、通辑、忽然陷入灭顶的境地……而于我,这样的境遇难道不会发生吗?不不不,我想它太容易发生,纳粹我们曾经有过,文革我们曾经有过,灾难,灭顶的灾难,人类不止一次地遇上过……在这样的灾难中,一个艺术家,一个有良心的懦弱的人,他不愿背叛同胞又不能挺身相救,他不愿放弃正义又不能舍身取义,他不愿出卖人格又不能捍卫,他不愿抛却尊严又不能保持,甚至,他不能忘情艺术又不能投入其中,他那么无助而又无可告慰,他,成了被上帝抛弃被魔鬼追赶的人。突然之间,他代替了耶稣背起人类的十字架,他要承受整个人类的苦难。
    这样的一幕成了永远追随我的恶梦:德国军官集合了二十来个波兰犹太男人,让他们排成一条长队。军官从队列中每隔一人选一个,当胸一点,示意他们向前半步,选完后一声口令,叫这些被点出来的人扒下。而后他取出手枪,走到扒下的第一个,枪口指向脑壳,“怦”的一下,脑浆流出;再走到第二个,“怦”;第三个,“怦”……终于到了最后一个,“喀嗒”,没有子弹,那个扒着的颤栗着侧过脸来看了看不紧不慢装子弹的军官,刚埋下脸去,“怦”……这最后一个,正是刚才与我们的钢琴家说话的他的朋友,此时钢琴家就站在旁边,相距仅仅半步。非人间!这非人间让人不能呼吸!
    人类啊,人类有救赎的希望吗?
(2004.6.14)

“无所逃于天地间——电影《钢琴家》观感”有8篇评论

  1. 克己明德 评论道:

    被杀的人是不是在那一刻彻底绝望了,失去了做任何反抗的想法了?

  2. 古呆 评论道:

    我觉得,在那种情境下,是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或可能性。

  3. 是但啦 评论道:

    在一系列反映那场丑恶的战争和那个苦难的民族的影片中,出现了象《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等极其优秀的电影作品。反观我们自己,《南京,南京》已算不错了,可是差距明显,无论艺术还是思想上缺乏深度,真希望能出现一两部好的作品。

  4. 古呆 评论道:

    恭迎是但啦。
    《辛德勒的名单》慕名已久,但还没看过;才知道有《南京,南京》,以后一定找来看。

  5. 是但啦 评论道:

    惭愧惭愧,博主的文章一直是我所喜爱的,读过新语丝上令人痛心的各种造假制伪事件的曝光和充满智慧又趣味盎然的科普文章,能有古呆、湘女、玲珮们的清新轻松的文学作品,你们的创作其实是新语丝读者的享受,实在不敢当这“恭迎”二字。

  6. 古呆 评论道:

    是但啦过奖。有人喜欢这些小文章,我很高兴啊。

  7. ronaldfree 评论道:

    心理学上好像有一个说法,叫习得性无助。不管有没有反抗能力,习得性无助的个体都不会反抗。

  8. 古呆 评论道:

    很受教益。人很多时候的不反抗,应该都是习得性无助的症状。死到临头,干脆拼一下,拼而死,值得。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