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梅兰芳》谈开去

15 03 2009年

新语丝开博第一文

由《梅兰芳》谈开去

基本上,是在忍受的状态中看完了《梅兰芳》,看完了,一时间觉得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评论,就因为这个故事中不可避免大量出现的京剧。

说实话,我是不喜欢京剧的,所有的地方剧种也都不喜欢。其实我小时候还是蛮有这方面的熏陶的,七岁以前跟着父母在淮剧团里呆过好几年,自己还演过几个小演员的角色,也曾散了戏后戴着那县令的帽子和胡子在舞台上一边自己唱着锣鼓点,一边走着玩,记忆中耳朵里满是那没完没了的锣鼓点,没完没了,真的是没完没了,非常讨厌。看《梅兰芳》的时候,听着里面的锣鼓喧天,心里一样只有厌烦。

其实邱如白一开始说的并没有多大的错,有些地方稍微偏激了一点而已。以他留学回来,堂堂司法局长,对京戏的理解是“京戏里处处都是规矩,一句话:不许动。”我就觉得很对。看看现在京剧如何呢?演来演去不还是那几个?包黑子杨六郎苏三起解,要不就是现代版的威虎山和沙家浜,不知道整天听京剧的人耳朵会不会起老茧。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和它所属的时代密切联系的,它所属的时代灭亡了,这种艺术形式要么变革,要么就跟着灭亡。对于京剧来说,它是没有办法跟着变革的,它就是那属性,改了就不是京剧了,就跟中药一样,拼命想往现代医学上靠,搞什么中西结合,其实就是造假剽窃,但是它们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走向灭亡的趋势无法逆转,它们和时代格格不入。现代社会,娱乐形式丰富多彩,还有谁会去看京剧?其实大家都明白,随便举几个绝大多数人不会去看京剧的原因吧:第一剧情,京剧的剧情简单俗套,信息量太低,花三个小时看普通电影十分钟讲的故事,花一分钟听角儿们咿咿呀呀唱上十个字,严重的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第二听觉视觉欣赏,京剧这两三百年来就那几套衣服,裹的严严实实没有一点美感,就那几套锣鼓点,吵的人耳朵要发聋,对我来说我就觉得是视觉听觉污染。包括所有的地方剧在内,博物馆才是它们该去的地方,好像去年有什么大人物提出京剧进小学课堂,要发扬光大,纯粹是脑子进水了。

邱如白的改变是瞬间的,他看到了舞台上的一个男人扮演的女人,惟妙惟肖,让他一下子从专门演讲批评京剧这样的革新者变成了辞去司法局长的职务一心支持梅兰芳的铁杆守旧者,难道说一个男人把女人演的比女人还女人,并因此红了那么多年,这就是京剧的魅力所在?我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观。

我不知道电影中梅兰芳在美国的时候关于美国报纸对京剧的评价那一段究竟是导演想要尽量终于史实还是为了要表现梅兰芳能在负面评论已经出来的情况下能用京剧的“魅力”力挽狂澜呢?实际上邱如白在演出结束后从剧院外面跑进来大呼“疯了,全疯了”的时候,我是觉得蛮恶心的。在演出结束后真实的情况就是纽约时报的评论上所说的,大部分美国人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欣赏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何来“疯了,全疯了”这样的现场轰动?实际上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并没有多成功,报纸上几乎没有评论,很平淡而已。

看到新闻说陈大导演携一班演出人员去争金球奖了,我就这儿给他先来个预言吧:颗粒无收,失望而归。为什么呢?我觉得陈大导演需要问几个问题:那班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能理解和欣赏京剧吗?他们能理解梅兰芳大伯信里所说的一纸纸枷锁吗?在看到梅兰芳美国演出后的虚构的“全疯了”的一幕他们会不会感到厌恶呢?至于影片中虚构出来的什么日本人意图用征服京剧来征服控制中国人,这个点子简直要让人喷饭了。

我一直不知道,原来鲁迅先生对京剧也是深恶痛绝的。我想,京剧进博物馆的日子也不远了。


操作

文章信息

一篇回复 to “由《梅兰芳》谈开去”

16 03 2009年
(23:29:33) :

是啊,一大老爷们扮女相,怎么看也只有puke的感觉

留言

您可以用这些标签 :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ode> <em> <i> <strike> <strong>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