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真相

21 07 2009年

最近与护长争论时谈到食物的问题,护长坚持食疗是肯定有效的。食物对人体肯定是有作用的,问题是中医总认为食物对人体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滋补、养颜、下火、清热……这些都是真的吗?

恰好前天看了一个英语节目,BBC制作的《the truth about food》,原来外国人也认为食物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但是他们不太相信经验,他们总是先作假设,然后做实验验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是中途开始看的,而且只能看字幕,记不清楚的地方请原谅。)

人们想知道食物对人的体力的影响。实验者从不同地方找来四对同卵相生子女,二对男的二对女的,将兄弟姐妹分开分成红蓝二组,从基因角度看,红组和蓝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从事一天极其艰苦的运动,但是运动之前的早餐是不同的(二组人并不知道对方吃什么):蓝组吃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如麦片、面条等,红组吃高蛋白高脂肪,如煎蛋、香肠等。早餐后二组要进行一段高难度越野自行车比赛,蓝组全体组员很快就远远抛离了红组到达终点;午餐蓝组同样吃碳水化合物,红组吃高蛋白高脂肪,下午比赛的是四个人进行五公里运一根很重的木头,结果仍然是蓝组轻松胜出。二项比赛中,不论红组如何努力,体能成了他们最大的限制,他们似乎无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被自己的翻版远远甩开。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体力运动前进食碳水化合物者可能要比进食高蛋白高脂肪者体力更好。

为了再验证一下碳水化合物对人体的神奇作用,人们把场景移到了美洲一片蔗林。当地年轻的砍蔗工人被随机分成三组,他们被分配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砍完相同面积的三片蔗林,谁快谁胜,若时间到了仍未能砍完,则以砍下的甘蔗多者为胜。三组人都被允许每隔十五分钟喝一杯水,实验的关键就在这杯水里。一组喝的是一杯白开水,二组喝一杯加了无色无味碳水化合物的水,三组喝的水和二组的一样,但他们只被允许用那杯水漱口,漱完了必须吐回杯中。大家猜猜哪一组会赢?我猜是二组,他们摄入了能量,比赛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不错,在比赛的开始二组遥遥领先,一、三组明显落后,但好象是大约过了一小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三组的速度明显回快,不但追问了落后的那部分,最后还赢得比赛的胜利。为什么会这样?画外音解释说,开始时第三组的落后是因为没有摄入能量,但因为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到了漱口水中碳水化合物的存在,身体误以为碳水化合物会进入胃肠道和血液,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大意如此,记不清了),最后第三组工人身体里动员的能量更多,所以体力更佳。

咖啡被很多人用来改善精神状态,很多人认为自己离开了咖啡就不能工作。咖啡中起提神作用的是咖啡因,而咖啡真的能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吗?研究人员找来二个经常大清早出外勤的记者,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喝大量的咖啡提神,已经达到了对咖啡因依赖的标准。实验开始前,二记者先做一系列的测试,评价他们的灵敏性、警觉性和精神状态。实验中,他们每个早上都会得到相同份量的咖啡,但是其中一人的咖啡做了手脚——不含咖啡因,这由他们抽签决定,但是结果他们不知道。结果A喝含咖啡因的咖啡,B的没有。实验开始第一、二天,B如期出现戒断症状,疲乏、无力,测试显示其灵敏性、警觉性均明显下降,奇怪的是,A却同时出现了相同的症状,她认定自己喝的咖啡不含咖啡因(安慰剂效应),而测试显示其灵敏性、警觉性均无明显下降。从第三天开始,B的表现可始回升,一周之后(戒掉咖啡因一周)他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测试结果均表明他的状态已回到实验前,A则一直维持原来的状态。咖啡的作用因此而被大大地怀疑。

还有几组实验(如吃鱼对人精神紧张程度的影响、吃肉对素食练武者体能的影响),因为前面没看全,就不一一写了。同时发现网上有视频(但是没有中文字幕),淘宝上也有《食物真相》(制片人已将《the truth about food》写成书,并译成中文)这本书卖,有兴趣的还是自己看吧(我已定购了)。

唠叨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外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对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是很有兴趣的,但是外国人不轻信个人经验,而是从实验来说明问题。虽然每个试验样本量都不大,但都做了对照,并尽量做到随机,最后用客观的、可测量的数据说明问题(不只是凭受试者的主观描述),不能说结论就绝对可靠,但起码比中医食疗的那些作用靠谱吧?如果中医追随者也能作几个类似的实验验证一下食疗的滋补、养颜、下火的作用(其实也很简单),我相信对中医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医务人员更应该自觉抛弃中医

20 07 2009年

写完上一篇文章《科学精神与小概率事件》后,一个曾经的学生留言:我是否以一个人对中医的态度来衡量其科学精神?是的,对学医的人更是如此。

但凡中国人很少没看过中医、吃过中药的,也很少完全不信中医的。学医的人(包括医生、护士)则是一个特殊群体。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但学医五年的第一年就是学解剖、组织学,接着是生理、生化……每一门现代医学课程都是与故弄玄虚的阴阳五行格格不入的,有正常逻辑能力的人都应该能在此时对中医产生怀疑。

医学理论课教的是医学知识,《卫生统计学》教的则是研究医学和认识医学的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医学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还学会如何客观地对待这些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为以后认识循证医学打下基础。

循证医学在近年发展迅速,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稍微勤奋的都会在工作后接触到它。《实用内科学》第12版说:循证医学……现已在临床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科研和教育及制定政府卫生决策都有重要意义,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循证医学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告别了仅凭经验行医的时代,每一个医学决定作出的背后都必定要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才能为人们广为接受。在循证医学光芒的照耀下,中医的荒谬和无能无所遁形。如果一个经过正规医学教育、毕业后又自觉接受正规继续教育的医务人员还因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迷信中医,其科学精神何在?还能指望他对病人作出正确的医疗决定?

医务人员是医学技术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普通群众的榜样,普通群众有时甚至会当医务人员的话是金科玉律,比如手术后你让病人戒什么,病人说什么都不敢吃(酱油、鸡蛋、家禽、海鲜),同时你让病人吃什么不论多贵病人都会买来吃(虫草、灵芝、人参)。当然,迷信中医的医务人员甚至还不只这样,正确的医学知识(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的知识)从来不教,越是邪门(如养生、按摩、偏方)则越是鼓吹。这种毫无科学精神的医务人员本身对病人就是一剂毒药!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自觉抛弃中医才是实现行医誓言的起点。



科学精神和小概率事件

18 07 2009年

现实有时会令人很沮丧。

以前有多次和别人争论中医的问题,对象有同事、亲人、朋友,学历背景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护士,有受过正规理科或文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现在是商业公司的部门主管或员工,有学历不高的中学生,也有文盲,用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法,目前尚没有一次能完全说服对方放弃中医,顶多令对方生疑,不用或少用中药,但下次再见面时又是满嘴阴阳五行、寒热风邪。我的成功率几近零,在统计学上称为小概率事件,根本不值得尝试。

但是我深信我掌握了最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相信中医”是多么荒唐,我深信让更多人避免受到中医的毒害是我作为医生的责任,我深信我的热情还是能感染某些人,所以最近我一次又一次作出了无谓的尝试。

一次是与一位不认识的比我年轻的医生同事在QQ上聊天。因为知道他是医生,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一般都学过统计学,所以我首先向他介绍循证医学的原则(随机、对照、盲法等等),以此说明药物的疗效并非是某个个人说了算,医生或病人的经验都不能作标准,只有经过临床试验验证的疗效才算是有效,最终说明中药所谓的“有效”并不是真正有效。这位同事开始时似乎对这些原则也认同,但最终他的结论是我钻牛角尖,而我只有叹气的份。

另一次是与一位中医学院的实习生聊天,这次是在手术中等待冰冻活检结果时进行的,所以足有半小时之久。也许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这位同学的语气很委婉,我也尽量尊重他中医学院学生的身份,尽量用简单浅显的语言和合适的比喻向他解释。比如他说:“中医用了几千年,怎么说也有些疗效吧?”,我回答:“几千年古人出行用马、马车、轿,现在为什么你出行时用汽车、飞机?几千年前打仗用刀枪、盾牌,现在为什么用导弹、大炮?好的东西当然可以用,不好的自然要淘汰。”他说:“古人有那样的想法不能说他们错。”我回答:“古人有那样想法当然不是错,他们的认识只能到那个水平,我们不能责怪古人,我们责怪现代人,明确有更好的手段、更好的方法不用,非要用过时的阴阳五行?”一问一答持续了半小时,最后同学说:“老师,你的观点和论据我能接受,但感情上我不能放弃中医。”

第三次是与我们科年轻的护长。她是医院里我认为是为数不多的会独立思考和愿意独立思考的护士,就因为这样我愿意与她多说几句。问题还是那些老问题,“中药无副作用。”我举了龙胆泻肝汤、牛黄角毒丸和复方芦荟胶囊的例子;“中医的食疗总会有些疗效。”我告诉她疗效的判断要按循证医学的原则,还告诉她一般食物进入人消化道后会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吸收,不可能产生特殊疗效;她说中国人看中医看了几千年,难道病都不是中药治好的?我以感冒为例子告诉她人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很多病能不药而愈,所以判断疗效要谨慎;末了她还是说:“我还是没办法接受这种极端的思想。”我说:“这不是一种思想,医学只是一种治病的方法,它的对错不以你是否接受为转移。我劝你及你的家人不要服中药,只是出于作为朋友、同事、医生的责任,服与不服是你自己的选择。我可以送一本《批评中医》给你让你了解更多。”她说:“还是不要了,我不想放弃中医。”

其实经过以前多次失败的尝试,我已不准备去说服任何人不信中医,但是面对学医的人作医学科普是如此艰难真是让人沮丧,尤其是三位都是80后的年轻人。无一例外,他们对我所说的事实都基本认同,对我所持的论据都不反对,但是对我的结论却都不能接受,要么评价我钻牛角尖,要么在感情上否定,要么认为我极端。评价科学的标准,偏偏不是从客观、科学、中立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主观的角度去评价。现实让人很沮丧,科学也让人很沮丧,医学是一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有效与否与我是否钻角尖无关,与你我对中医有无深厚的感情无关,与我这人是否极端无关。

《批评中医》中说:能否超出朴素的民族感情科学地看待中医,是检验一个中国人的科学理性素养的试金石。这头三位年轻同道的表现反映出中医追随者科学精神的极度匮乏,那头姚明的受伤又反映出广大中国人科学素养的极度匮乏。火箭队宣布姚明即将接受手术治疗,二位中医小丑迫不及待跳出来作表演:http://sports.163.com/09/0718/08/5EG8RNAI00051CA1.htmlhttp://cbachina.163.com/09/0718/18/5EH9J29P00052UUC.html。对这类人本不应该太多关注,但看看文章后面的网友评论,再看看后一文章后面跟的读者调查,居然有85%的人(7月19日零时的结果)选择中医治姚明脚伤,不得不取笑自己,何必去追求那种小概率事件的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