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杆”朋友

习近平访问塞尔维亚,中国官媒的报道满屏都在说塞尔维亚是中国的“铁杆”兄弟,中国和塞尔维亚有“铁杆”友谊。看到这样的报道标题,我一开始觉得莫名其妙,搜了一下发现,原来是习近平最早这么说的。他以前接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就这么说过。习主席开了金口,中塞关系就这么定性了,所以中国官媒都这么用。

 

这样的用语甚至写进了这一次中国和塞尔维亚一起发表的联合声明,说进一步增进了中塞两国人民的“铁杆友谊”。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有中文版和塞尔维亚文两个版本。我不懂塞尔维亚文,不知道它是怎么翻译“铁杆友谊”的。如果直译,我想塞尔维亚人民看不懂“铁杆”是啥意思,所以应该是意译。很可能把“铁杆友谊”翻译成“像铁一样的友谊”,就容易理解了。因为铁很坚硬,所以经常用“铁”来形容两者的关系非常牢固可靠,像中文里的“铁粉”“铁哥们儿”“两人的关系很铁”等。塞尔维亚文可能也有类似的说法。

 

很显然,习主席就是把“铁杆”理解成“铁”的意思了。这次访问塞尔维亚,他送给塞尔维亚总统的礼物有钢制的天坛和塞尔维亚的一座大教堂的模型。他对塞尔维亚总统说,中塞友谊是比“铁杆友谊”还要深的“钢杆友谊”。做房子模型用的钢跟“杆”没有关系,很显然他是把“铁杆”当成“铁”用。但“铁杆”的“铁”跟“铁哥们儿”的“铁”意思不一样,“铁杆”就是铁棍子,不能用钢屋表示“铁杆”升华成了“钢杆”,除非原先说的是“铁屋友谊”还差不多。

 

为什么不用“铁”而用“铁杆”来形容两国的关系呢?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铁杆”就是铁棍子,本来是名词,当形容词用跟清朝一种叫做“锁系铁杆”的酷刑有关。清朝时抓到匪徒,罪大恶极的杀掉,没那么罪大恶极的打一顿,关在牢里防止他再继续作恶。但有时候抓到的匪徒太多,牢房关不下,特别是没法长期关,那怎么办呢?放回家去太便宜他了,就给他系上一根铁棍子作为惩罚。

 

铁棍子的高度跟人的身高差不多,大概重三四十斤,一头用铁链拴在脖子上,另一头拴在脚上,匪徒走到哪儿,铁棍子就跟到哪儿。给他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作为惩罚,而且不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看到他带着铁棍,就知道这人是匪徒,一方面对他造成一定的羞辱,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当心他:这人做过恶、当过土匪。这种处罚有时判一年、三年、五年,更严重的会判终身一直带着一根铁杆,这就叫“锁系铁杆”。

 

罪行更严重的匪徒还会判“锁系石墩”,也就是锁一块大石头。如果“锁系石墩”,石头那么沉,就没法到处乱跑了,只能在家里呆着。人们能在大街上看到的,就是带着铁杆到处走的匪徒。名词“铁杆”就这样经过演变,活用为形容词,用来形容那些作恶多端、死不悔改的恶人。抗日战争期间有一种常见的用法,说某人死心塌地为日本侵略者做事是“铁杆汉奸”。文革期间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叫“铁杆保皇派”。都不是好词。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别的用法,比如现在说谁是谁的“铁杆粉丝”,“铁杆”形容狂热、愚忠,但这么用带有嘲讽或者自嘲的意味。所以,不管修饰汉奸、保皇派还是粉丝,“铁杆”作为形容词都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贬义词,不仅充满了匪气,而且也不能用来形容关系的牢固可靠。

 

有人可能会说,词的用法是可以变化的,以前是贬义词,也可以变成中性词,甚至变成褒义词。词的用法的确会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是约定俗成形成的,不能靠某个没有文化的人乱用就跟着用。特别不能因为一个没啥文化的大领导带头乱用了,就逼着大家也只好跟着那么用,还要称赞这是“金句”。在外交场合更应该严肃,要用语规范,避免使用低俗、充满匪气的用语。否则,现在说我们跟塞尔维亚是“铁杆”朋友,以后是不是可以说是“两肋插刀”的朋友,甚至还要说“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的朋友?

 

我一再说过,现在的中国是老红卫兵掌权,老红卫兵的一个特点就是没啥文化,这种没文化就表现在用语、措辞上面。有时候,没文化却偏偏要装有文化,就让秘书到古书里寻章摘句,摘一些词藻出来念,照着念还念错了。有时候自己想出所谓的“金句”,想出来的却只是很低俗、很粗鄙的语句,像“撸起袖子加油干”“撒胡椒面”,都属于这种用法。在国内这么用用倒也罢了,大家不好说什么;拿到国际上去用,如果直译,就闹笑话了。

 

中国为什么这么看重塞尔维亚?因为塞尔维亚敢于反美、反北约、反西方国家。塞尔维亚以前的总统米洛舍维奇是一个反人类的独裁者,上了国际刑事法庭,但在中国口碑可好了,把他当成反美英雄。这是出于反美、反西方国家、反民主自由国家、重建世界秩序的考虑,将难兄难弟拉进“轴心国”的圈子,相当于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它称为“铁杆兄弟”,这种充满了匪气的表述倒是非常恰当。但是不知道“轴心国”的其他难兄难弟,俄罗斯、伊朗、朝鲜服不服。

 

2024.05.09录制

 

2024.06.03整理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