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饶毅、管坤良实验室联合发表的论文数据造假

财新网发了一篇报道《方舟子质疑饶毅管坤良论文造假 管回应“决定权在编辑手中”》,报道管坤良的回应称:

 

【管坤良在邮件中表示,他和他的学生仔细检查了从期刊上下载的PDF版文章中的图片,他们把图片放大到每个单独的像素都可见的程度,用肉眼进行判断。此外他们还通过计算机分析的方式对图片的相似性进行比对。两种方式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12月25日,管坤良通过邮件向财新记者提供了详细的电脑分析报告,电脑分析采用了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特征点检测匹配的方式,在两张疑似雷同图片中分别选取约100个特征点进行比对,然后对特征点进行匹配分析,如果图片雷同则特征点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即表现为特征点之间的连线相互平行,否则连线会是杂乱的。

 

结果显示,其中一篇2006年发表在细胞生物学著名期刊《细胞科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Science)的文章中,Fig.1B中有两对条带图完全相同(特征点完全匹配),Fig.2D中有一张疑似被水平翻转的条带图与另一张图片接近相同(小于5%的特征点不匹配),Fig.6E中也有一对接近相同的条带图。其余被质疑雷同的条带图片分析结果都是不一致的。

 

分析报告表示,目前还没有最先进的算法来检查图像作假。因此,这份报告只是一个强有力的建议,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结论。

 

管坤良对财新记者表示,他已与《细胞科学杂志》编辑取得联系,并发送了疑似有图片雷同的分析结论,对方尚未对图片是否作假做出最后认定。“我们正在等待编辑的决定,决定权在编辑手中,但我对匿名控告者或公众没有责任。我不会掩盖任何由我们造成的错误,也不会接受任何不正当的指控。”】

 

管坤良说的“电脑分析”的原理是,把两张被指控是复制的图片放大到每个像素都看得清的地步,然后选其中的100个特征点做对比,看是否一一对应。如果是复制的图片,每个点都应该对应,否则就不是复制的。听上去很有道理,是不是?

 

然而这样的“电脑分析”是骗人的,因为他们分析的不是原图,而是pdf图片。在对原图做复制、加工之后,再生成pdf图片,会对图像做进一步的有损压缩,结果就会导致复制的部分与原来的部分的像素有的不再对应了,这时候还去做“电脑分析”,把一眼就能看出是复制的条带“分析”成不是复制,当然是骗人的。

 

管坤良说“目前还没有最先进的算法来检查图像作假”,其实人眼就是检查图像作假的“最先进的算法”。财新采访的那位匿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说“条带长得像也很正常,条带图片的分辨率又不高,没办法判断是不是同一条”,这完全是故意要把水搅浑。条带长得像很正常,但是条带的大小、轮廓、密度分布长得一模一样则不正常。例如被管坤良的电脑分析认为不是复制的论文3Fig.2D第3列,如果你的眼力不像那位匿名“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那么差,一定能看出第3与第6条带相同,第4与第7条带相同,第5与第8条相同,第6、7、8条带实际上就是第3、4、5条带的复制。如果眼力实在太差,我早就建议了,可以把图片打印、剪切下来,看是不是完全重叠?要跑多少次电泳,才能出现三条并在一起的带与另三条并在一起的带一模一样的奇迹?跑一亿次够吗?所以管坤良拿这种“电脑分析”报告给编辑部,完全就是糊弄编辑。

 

饶毅发了一篇《方舟子批评的造假问题:全非饶毅实验室》,里面说:“方舟子涉及的问题,大部分已经清楚了。匿名者没有提出、而方舟子在25日新提出的是第一篇论文的Fig.2h。”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质疑饶毅为何只提没有造假的图片、只向期刊编辑部要求修改没有造假的图片,却放过了造假的Fig.2h,饶毅说这是我新提出的图片。不对,匿名者在举报信中也提到了Fig.2h,管坤良的“电脑分析”也分析了Fig.2h(认为不是复制)。就算饶毅没有注意到匿名者提到、管坤良分析了Fig.2h,现在才注意到我提到了,那么饶毅应该怎么处理呢?他说这张图是管坤良实验室提供的,不是饶毅实验室的,意思是不用他负责。但是没有造假的Fig.2d和Fig.2e也不是饶毅实验室的,为什么他又负责向期刊编辑部要求修改呢?难道他作为通讯作者只负责没有造假只有瑕疵的图片,却不负责有造假的图片?

 

饶毅说:“饶毅实验室没有任何造假的图片。估计,方舟子也是这个意思,至少方舟子12月26日的文章的实质意思应该是这样。”我在12月26日的文章明明白白地说了,不是饶毅实验室造假,而是管坤良实验室的李维泉造假,哪里用得着用“估计”“实质意思”“应该”来揣摩我的意思?谁造假,谁有错,我从来都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可不像饶毅既要撇清自己又不想得罪人。

 

2018.12.28.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