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云无心那些愚弄公众的“科普”
因为一位读者的提问,我偶尔发现被科学松鼠会和国内媒体吹捧为“食品安全专家”的食品泡泡博士云无心(王泽斌)在其食品“科普”书里竟然把乳糜泻(celiac disease)当成了麸质过敏。其实二者并非一回事。乳糜泻是因麸蛋白导致的自身免疫疾病,会对小肠绒毛造成损伤,影响对营养素的吸收;而麸质过敏则是麸蛋白作为抗原引起的一型免疫反应,症状和其他过敏类似,并不损伤小肠绒毛。这说明学化工出身的“食品安全专家”云无心缺乏生物医学常识。
云无心为此恼羞成怒,在“头条”发了一篇长篇檄文《来,看看方舟子那些愚弄公众的“科普”》,要来跟我算总帐,罗列了我七大罪状。其实他罗列的那些“罪状”,大多是我以前反驳过的(参见《“营养专家”云无心的无知与谎言》(XYS20130531)、《为什么说“营养专家”云无心是骗子帮闲?》(XYS20130606)、《驳斥云无心在人民网毁谤林树坤的专栏文章》(XYS20140208)),他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法翻出来愚弄读者。例如对上海交大教授赵立平是不是在搞伪科学这条,云无心如此说:
【在批判赵立平的时候,方舟子把“人体肠道菌群”斥为伪科学。
实际上,人体肠道菌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门领域,全世界无数科学家在研究,赵立平只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研究是否符合科学规范是另一个问题,但为了打击他,方舟子就敢把这个研究领域斥为“伪科学”,这是无知还是无畏?
(花絮:后来,方羞羞答答的承认【“肠道菌群学”不一定是伪科学,但是……】)】
一个研究领域国际上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不等于就没有人借此在搞伪科学,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云无心大概不会承认自己是弱智,大概是懂这个简单的逻辑的,所以他在截屏时,在引用我的话时,都把我举例说明赵立平的研究内容为何是伪科学的部分全都删掉了。比如他最后引用我的话:【“肠道菌群学”不一定是伪科学,但是……】,省略号的部分恰恰是最关键的,也不长:
“‘肠道菌群学’不一定是伪科学,但是上海交大学植物学出身的赵立平搞的‘肠道菌群学’胡扯什么【人体肠道菌群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吃素的‘好细菌’,另一类是吃肉的‘坏细菌’。当人体内‘好细菌’压倒‘坏细菌’的时候,人就健康;反之,人就会生病。】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
那么云无心为什么要用省略号代替这一句话呢?莫非是担心读者看了,也相信赵立平就是在搞伪科学?事实上不仅赵立平打着研究“肠道菌群学”的招牌在搞伪科学,还在搞伪保健品,声称根据他发明的营养配方就能减肥,这倒是与云无心惺惺相惜。
云无心罗列的七大“罪状”,前面两条倒是新的,却更暴露了其不学无术和不懂装懂。
第一条,关于咖啡中的可能致癌物丙烯酰胺,我曾指出咖啡经烹煮、过滤(brew)后,丙烯酰胺就基本被过滤掉,所以喝烘培咖啡比速溶咖啡健康。云无心反驳说:“丙烯酰胺溶于水,分子量只有71,方舟子居然能用咖啡滤纸就让它‘降到几乎没有’?”原来泡泡博士只知道分子量大小会影响过滤,不懂别的物理化学属性、其他物质的存在也会影响过滤?实验证明,滤纸对丙烯酰胺有极强吸附力,咖啡烹煮后,吸附在滤纸上的咖啡残渣中的丙烯酰胺近90%用各种方法洗脱都掉不下来。(Fate of 14C-acrylamide in roasted and ground coffee during storage. Mol Nutr Food Res. 2008 May;52(5):600-8.)何况,各种检测结果都表明,速溶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平均都比烘培咖啡高得多,例如欧洲食品安全局2009年抽查的结果,速溶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591-595ppb,烘培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225-231ppb。(EFSA Journal 2011;9(4):2133)所以即使是不经过滤直接冲泡,烘培咖啡也比速溶咖啡安全。云无心还说FDA称目前不知有何方法能降低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但这指的是生产工艺,和我说的有何矛盾?何况FDA那个说法是很早以前的,减少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工艺是有的,只不过会影响咖啡风味,一般不用而已。
第二条,关于碘摄入量的安全上限,云无心说世界卫生组织给碘摄入量定的安全上限是每天每千克体重17微克,而不是我说的每天每千克体重30微克。实际上他根据的是1988年的旧标准,而我根据的是2001年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联合发布的新标准。(Human Vitamin and Mineral Requirements,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FAO Rome, 2001,p.190)
究竟谁在愚弄公众,是显然的,再次证明了“云无心是兑的”。这个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化工出身的食品泡泡博士是怎么成了媒体吹捧的“食品安全专家”,倒是没那么显然,就让他再“兑”一次,直到彻底兑成了可以去当顺势疗法的药物。
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