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氏成桐重燃战火,“院士”江湖再起波澜

  一次杨乐院士在研究生院讲座,有学生问到“您怎么看丘成桐先生的直言和得罪北大?”

  杨院士回答道(大意):丘先生从小是神童,少年就成就大业,解决若干数学难题,获得多个著名大奖,科研之路一向顺利,资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也因此他说起话来会少些顾忌。

  我没有在现场,所以对这个回答只能根据转述来介绍大意,杨乐院士说得比较委婉,不过意思还是清楚的,那就是丘先生讲话不太顾忌情面,而原因其实是他拥有那批评的“底气”。

  实际上,按照更深的道理来说,不管是不是“牛人”,批评的权利应该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而“牛人”们因为影响力大,批评起来会更为大众关注和接受。但是,但是……要知道,这毕竟是在中国啊,你再牛还能牛得过毛主席去!当年,可是连二号人物刘主席都不敢随便批评呢!

  丘与北大之争,动静很大,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先生就亲自站出来接受记者采访,用尽了力气来反驳丘先生,其大意是认为丘先生所以批评北大就是因为北大在数学方面请了田刚而没有请丘成桐。当时的北大数学学院还专门组织一个批丘大会,请了美国大学退休且和丘有些过节的中国籍教授来揭露丘先生的缺点和他认为不好的行为(比如丘曾经大拍导师陈省身的马屁之类),这真让我这般喜欢看热闹的人开了“天”眼了。俺们觉得,作为学生拍拍导师的马屁其实没啥,我们总不能猛批导师吧。甚至,即便你的导师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那也是别人可以随便批,但是作为学生不能跳出来狠批。你可以使劲放大自己导师微小的优点(也就是拍马屁),但是,缺点再大你也不能缩小了来批。

  当了学生之后,就直接被放入了批评的禁区!不幸的学生们!好在所有人都必然地会当学生,这个规则也就对所有人都相对公平了。而你当学生的历史越长,不能批评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博士在这个问题上是最不幸的,如果您念了俩博士,那就1.2倍的不幸了。

  闲话少叙。这次,丘先生再出江湖斗志未减,而且依然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这次他老人家批评的是院士兼职现象(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33.shtm)。

  其实,关于兼职现象,每个在某些领域有点影响的人都会有这类现象,或名誉教授、或名誉院长、或客座研究员、或兼职教授、或其他头衔,在科学网的这条消息发布之后,有人直愣愣地提到丘先生也有兼职,我看到后笑了笑——知道这确实是有的。

  不过,这里的“兼职”和丘先生自己那段话语境里的“兼职”意思不太一样。我一直认为,有些兼职是值得鼓励的,比如,一分钱不拿还往里贴钱的兼职,为什么不能有呢?!

  事实上,丘先生在国内的有些兼职就是自己向里贴钱的。如果我们国家的很多兼职也是完全免费甚至倒贴钱,我觉得非但不应该取消,还应该更加鼓励才是。

  也就是说,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我认为,现在丘先生批评的现象其实是“兼多职、不干活、拿多钱、误学生”的情况,而不是兼职本身。

  而我们中国,为什么弄着弄着就弄成“兼多职、不干活、还拿钱、误学生”了呢?其实,说穿了,大家眼睛里盯的还是那点可见利益。

  这样的利益包括“项目”、“名号”、“上面的拨款”、甚至“吸引生源”等等,如果我们拉了谁过来兼职,则自然就会收获这些好处之一或之几,然后再把这些好处分一点给来兼职的人,从机构的角度上说总体还是赚钱的,自然也就会更加促进这种局面的形成、稳定与发展。

  如果在“兼职”时,兼职的人没有任何可见的好处,却只有付出,比如培养学生,比如自掏路费到兼职处来往,等等,那就是真正兼“职”而不是兼“钱”了,这是一个矫枉过正但是却值得推广的“兼职”方式。

  比如,对于中国科学院的部分科研人员来说,和高校比起来普遍存在“缺学生”的问题,那么,为了能够在团队里聚集更多的学生,即便自己多掏钱也愿意到大学里去做兼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我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如果哪所大学愿意让我兼职当研究生导师,请不要给我一分钱,也不需要报销我来往的路费,我乐于去兼这个无实际经济利益但是却有更多其他利益的职。

  至于您说我得了学生也就相当于得了实际利益,也有您老的道理吧,不过作为学生自己,在导师的问题上还是有选择权利的呀——

  不过,糟糕的是,我除了带出几个学生来,给机构却带不来项目、带不来拨款,所以即便我积极地想免费去兼,人家还不干呢!!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