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让中国讲师和外国助理教授一样了

  因为最近毕业的博士太多,且还会加速增长,所以,连评上讲师都困难,更别说副教授了、甚至,连一些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都得2年博士后之后才考虑是否可能被聘任为高级职称。

  这样下去,中国科学界里新进涌入的年轻人也就越来越觉得“希望”在远离自己。

  其实,俺们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讲师太不是“人物”了。虽然看上去与外国的助理教授是一个级别的,都是按照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这样的一个层次来的,可是,非但我们的讲师和人家的助理教授没法比,就是我们的副教授也没法和人家的助理教授比。

  比什么?不是比待遇,而是比做事的平台,你如果是讲师,则你天然地就没有任何做事的平台,一定得熬上若干年才有机会做事,除非你习惯于单枪匹马。

  在中国科研机构和大学,如果你不是教授,就要缺很大一块东西。而在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差异基本只是薪水数额上的差异罢了。

  就说所谓的“指导博士资格”这个很富中国国情的东西吧,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科研机构或大学,你如果不是教授就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即便你是教授也不见得有这个资格,更不要说可怜的讲师们了。

  而实际上,我们如果愿意让年轻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那就要给他一个虽小却基本完整的团队,这是基本要求。可惜的是,现行的制度根本不给年青人这样的可能。于是,对于四类职称,就有如下公式存在:

  1,讲师=Nothing+约2000元的可支配工资收入

  2,副教授=Something(有团队,但是都要从未受过训练的硕士开始带起)+约3000元可支配工资收入

  3,教授=Something*2(有团队,有一定层次)+约5000元工资收入

  4,教授+博导=Anything(完整团队,有人,有钱,有地位,有称号)+很多可支配收入(具体数字不等)

  看到以上的公式,也许很多人明白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以下这个等式成立呢?

  讲师=1/2*Anything(完整团队+约2000元可支配工资收入)

  这样,有了做事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去努力,后面的和教授一样的钱、地位、称号就都可以通过努力以获得。

  也就是说,科研管理部门请不要让讲师缺少某项内容,你可以让他每项内容都是大教授们的一部分,可是,请别让他们对某些内容根本无可企及。

  谁都是从年青时代走过来的,谁都知道在国内科研环境下年青人的痛苦,可是,就是不解决这些痛苦。想想ZJ大学的Tu博士吧,如果他想做点什么,则一点可资利用的资源都没有,除了那可支配的2000元工资收入,就只有一颗想做事的心了。

  在如今,中国的各类研究生已经多到杏烂难处理的状态,我们应该考虑让年轻人参与一起来改造这框烂杏,不要让杏都快烂到该扔了,都还不让他们染指,而任凭一个博导带上50个博士生这样荒谬的情况出现。

  如果我们把讲师当西方的助理教授对待,进入国内科研界的年轻人就会觉得有希望,当然悲剧也就会减少。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