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苍蝇容易飞进家里来,却不容易飞出去?

为什么苍蝇容易飞进家里来,却不容易飞出去?

作者: 奥卡姆剃刀

    近日经网友推荐,到科学松鼠会的网站里进行了参观学习,感觉到每个科学松果上都布满了牙印,但真正磕开的却不在多数,文章水平很不整齐,有些内容比较搞怪,娱乐性过强而思想性不够,没有着力于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有个问题是“为什么苍蝇容易飞进家里来,却不容易飞出去?”,获奖的问题回答者拉拉杂杂地解释了一大堆,什么也没有说清楚,而且居然把统计方法给否定掉了。

    看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起国外的一个典故,称面包片掉在地下时,往往是抹有果浆的那一面着地。为什么会这样呢?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更多人信服的是:果浆比面包的比重大,在空气环境中下落速度更快,因此果浆面更容易着地。

    这个说法貌似有些道理,但一些有质疑精神的人还是亲自做了实验,他们用不同的面包片抹不同的果浆,从不同的高度以不同的姿态丢下去,并记录每次着地的情况。实验次数足够多后,结论令他们非常吃惊,因为两面着地的概率基本相同。

    那为什么人们普遍会有果浆面更容易着地的感觉呢?原因在于人们的选择性记忆。当非果浆面着地时,人们捡起来把浮灰掸干净,然后还可以吃掉,这是生活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插曲,转眼就会忘掉了。但如果是果浆面着了地,那就不能吃了,会令人更加沮丧,记忆的时间也会更长,如果他之前听说过“果浆面更易着地”这个说法,通过这种事件就更加强化了对这个说法的认同。

    回到苍蝇问题,“不容易飞出去”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体验,我本人也有这种感受,开着窗户轰半天就是不见它飞出去。但“容易飞进家里来”这句话就未必有根据了,人们都希望屋里的苍蝇飞出去,如果它总飞不出去会着急,会不断强化“不容易飞出去”这种认识,而屋外的苍蝇是否容易飞进来,却很少有人进行过这种观察,也没有这种心理期待。

    屋外的苍蝇比屋内的多得多,只有个别的才会飞到屋里来,针对屋外某只的苍蝇而言,它飞进屋的概率是多少呢?只有把这个数据搞清楚了,然后跟屋内某只苍蝇飞出去的概率进行比较,才能得出“进去和出去哪个更容易”这个结论。在假设所有苍蝇的行为模式都一致的前提下,考察屋外某只苍蝇进屋的概率,可以转化为进屋苍蝇个数与屋外可能进屋苍蝇数量之比。

    提问者和回答者显然都认同了“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个说法,设计一个头脑实验,就会知道这个说法并不成立。设有两间共一面墙的、相同大小结构的封闭房屋,在共墙面上开一个窗户,每间房里都预置相同数量的苍蝇,并各安排一名观察者。对于苍蝇来说,隔壁屋就是外面,考察苍蝇的进出情况,假如某个房间的苍蝇果真是“进来容易出去难”,那另一个房间就一定是“出去容易进来难”了,“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个说法不可能在两个房间同时成立。我们不必深究苍蝇的行为模式,只要认定两个房间内的苍蝇的行为模式是相同的(这种认定是合理的),就可以得出“进来和出去的难度是一致的”这个结论。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的典故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头脑实验,并不需要建立真实的实验环境去用矛戳盾,只要在脑子里想一想过程及可能的结果,就可以把卖货者的虚假宣传揭穿了,在面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头脑实验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科学分析方法。

(注:此文参加第一届“PSI-新语丝”网络科普奖评选)

“为什么苍蝇容易飞进家里来,却不容易飞出去?”有8篇评论

  1. 路人 评论道:

    要假设屋里屋外的环境一样。如果屋里有苍蝇感兴趣的点源,估计还是飞进来更容易些。

  2. 是但啦 评论道:

    这样的头脑实验有意思。

    字体显示太小。

  3. 海水一滴 评论道:

    按住Ctrl滚动鼠标可以改变显示字体的大小。

  4. TC 评论道:

    面包片的问题,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解释,觉得很有道理:

    日常生活中面包片落地,并不是像足球裁判扔硬币那样被高高抛向空中然后随机落下来的.
    最常见的情形是,面包片被放在桌子边缘,被碰到后一半多越过边缘,翻滚下去.
    下落的过程是自由落体和旋转的叠加,旋转的初始角速度是由于面包片刚越出桌子时,与桌子接触点和重心不重合而产生的,桌子高度一定的话,可以粗略估计出落地时翻转的角度(是越出桌子时偏移量的函数). 记得计算结果是,从常见高度的桌子边缘落下,翻转角度在90度与270度之间,也就是翻了半圈,使得涂了果酱的一面落地.

  5. 莫非 评论道:

    关于果酱面包片,你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局。。。

    “那为什么人们普遍会有果浆面更容易着地的感觉呢?原因在于人们的选择性记忆。”
    这个结论下的太武断,太想当然了点。前面的实验都说了是“从不同的高度以不同的姿态丢下去”,而一般家里的桌子高度比较接近(80-120cm),掉下去的姿态也比较接近(都是果酱朝上,翻动了一下面包片掉下去的),所以初始状态的概率空间和实验条件不一样,得到的结论可能就不一样。据我所知,这个故事的真正结局是,在限定的条件下,面包片确实果酱一面更容易着地。(详情请参考: Matthews, R A J (1995). “Tumbling toast, Murphy’s Law and 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 16: 172–176. * Matthews received the Ig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96 for this work )

    你的假想的苍蝇试验也是一样的,和普通状态下条件不同,比如屋里屋外光线不一样,食物气味浓度不同,温度不同等等,怎么能用简单的两间一样的屋子代表呢?轻易的得出“进来和出去的难度是一致的”结论,未免有点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吧?

  6. 奥卡姆剃刀 评论道:

    莫非网友称”在限定的条件下,面包片确实果酱一面更容易着地”。这句话本身当然是没错的,例如果浆面向下,令其自由下落,当然会是果浆面着地。相反地,果浆面向上令其自由下落,结论就会相反。

    而我前面所给出的前提非常明确,即”从不同的高度以不同的姿态丢下去”,而不是特指某种限定条件。在各种不同的家庭情况下,面包片落下的状态是不同的,而是随机的。那个实验的设置就是尽量复现这种随机性,并考察相应的结果,而结果就是两面着地的概率相同。

    我们必须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即不同家庭、不同人员、不同时刻的面包片落下时的状态是随机的。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果浆面更容易着地”的看法仍然盛行,那原因就只能是选择性记忆了。

    关于苍蝇问题,我关心的并不是对原问题的正面解答,而是对问题本身的批评,即对提问者和回答者“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个认识的分析及批评。

    在我所设计的头脑实验中,把其中一间房的灯打开,各一间房关灯,或其中一间房放块臭肉而另一间房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苍蝇更易进入明亮房”、”苍蝇更易进入臭肉房”的判断,对于两位观察者都是成立的,但”进来容易出去难”这个判断依然不可能对两位观察者都成立。

    所以说,”进来容易出去难”的判断并不成立,原问题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

  7. 莫非 评论道:

    不好意思,我是转载松鼠会论坛上的。。。 觉得他们说得挺有道理

  8. 金仕并 评论道:

    松鼠会的人也就只能看些Ig Nobel的东西。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