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系列圖文介绍

  英美文学系列圖文介绍

   天路客

    英美文学系列介绍(一):美國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 

 迷惘的一代 (The Lost Generation)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 1896~1970)和肯 明 斯 (1894~1962)等,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16.jpg
       爵士時代的歌手—-斯各特.菲茨杰拉德
 
    费兹杰罗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是曾经有钱但已潦倒的商人之子,父亲经商失败,只得投靠岳家,寄人篱下的生活,滋味并不好受。大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因为搞社团、办刊物而被留级,休学一年之后,又复学取得文凭。1917年从军,1920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尘世乐园》,此书甫出版大受欢迎,让他名利双收,并娶门名之女赛尔妲·莎尔(Zelda Sayre)为妻。在1930年代,费兹杰罗饱受妻子精神状态不佳,负债累累的经济状况影响,以及他本身的酗酒问题,因此作品并不多,1940年他因心脏病过逝于好莱坞的格拉姆(Sheilah Graham)公寓。费滋杰罗一生为两样东西所困:一是才华,一是金钱,他都曾一度拥有,最后又全部失去。他死的时候,评论家都批评他生活腐化、自暴自弃,所以短寿早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费滋杰罗一生总共写了4部长篇小说,150篇短篇小说。1930年4月,他的老婆赛尔妲精神崩溃,从此他的生活便充满了痛苦。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和女儿的学费,他只得不断替流行杂志跟晚报写散文、短篇小说,赚稿费过活,稿费高至四千美元一篇。他自我解嘲,说这是用粗制滥造的东西来换取时间,以便精心创作。1937年开始替好莱坞编剧,不断通信遥控远在东部瓦萨学院就读的女儿,并开始动手写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影坛大亨》》(The Last Tycoon),结果还没完成就过世了,初稿完成四分之三。身后文名如日中天,跃登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家数一数二的地位。
23.jpg
       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埃内斯特.海明威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郊区的奥克帕克村。自幼在当内科医生并酷爱户外运动的父亲的熏陶下,养成对打猎、钓鱼和自然生活的热爱。1917年中学毕业后到堪萨斯城《星报》当记者,同年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赴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1918年7月受伤,经12次手术从身上取出近200块弹片,获意大利政府两枚表彰勋章。战后回国,继续为各报写稿。1920—1924年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驻外记者赴欧洲,报道了希土战争等重大国际事件。1925年第一部重要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在纽约出版,初显文体特点,即用动作描写推进故事,反映人物思想,语言力求简练。翌年出版成名之作《太阳照常升起》,表现战后侨居欧洲大陆的美国知识分子空虚、彷徨的绝望心情,在20年代的美国青年中引起极大反响。由于此书扉页上有斯泰因曾说过的“你们都是迷
惘的一代”那句话,就此“迷惘的一代”便成为一代作家的代名词。此后,滑雪、斗牛、打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他作品的背景。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作为《北美联盟》记者赴西采访,他同情共和派政府,反对佛朗哥叛军。此经历使其思想转向激进的民主主义与革命的人道主义。1940年出版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剧本《第五纵队》,主题仍是战争、爱情与死亡,特别是前者采取了明确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成为欧美现代文学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语言的技巧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1940年起定居古巴。当年3月到中国广东韶关报道中国抗日战争。二战期间,他作为记者曾到法国,组织过游击队抗击德国法西斯。战后返回古巴,创作出描写“硬汉性格”的著名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获得巨大成功,创两天销售500多万册的高记录,被誉为“表现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出神入化之作”,并获1952年普利策奖。1954年,因其“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作者在非洲旅游时飞机失事受重伤,未能亲自赴瑞典领奖。1959年古巴革命后,海明威返美国爱达荷州,健康状况日愈恶化,两次住院接受电疗。由于身患多种疾病,精神极度沮丧,于1961年7月2日在家中用双筒猎枪自杀。

31.jpg
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宗师—–格特鲁德.斯泰因
 
“迷惘一代”的领军人物海明威把她视作“精神上的领袖”。
斯泰因的一生充满了反传统和叛逆的调子,她狂傲地说:英国文学创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她则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她的作品永远不会为迎合大众而存在,她的写作直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她在创作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思想和变革意识,甚至遮盖住了她作品自身的光芒,所以,时至今日,她的作品远没有她本人的影响大。
 
41.jpg
惠特曼式的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四部长篇小说:《天使,望家乡》、《时间和河流》、《珠网和岩石》、《何不能再回家》;还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他仅以这些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获得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福克纳和海明威差不多同等的地位。
  沃尔夫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山区小城阿什维尔。父亲是雕凿墓碑的石匠,母亲当过书籍推销员和教员。在父母所生的八个孩子中,存活下来六个,他是最小的一个。他在大学期间即开始创作,写过几个独幕剧。他的小说被认为有很强的自传性质,他的家庭和他个人都成为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因此有人说他的作品是他小说化的编年史。
  沃尔夫的作品感情奔放,文字流畅,气势磅礴;作者的主观感受强烈,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感染读者,甚至通过描述成功地传达给读者各种东西的声、色、气味、形状和触感。评论界有人认为,他试图把乔伊斯的意识流和惠特曼的豪迈、奔放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且能够这样做的,目前仅此一人。他的这些特点在《四月,四月杪》这个短篇中也有所反映。小说中的主人公激情充沛,不断地以种种食物来赞美他的爱人,以食欲的语言表达和宣泻情欲的热情,既可看作作者自身对爱情的感受,有自传性小说的痕迹,又符合作者一惯的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英美文学系列介绍(二):关于超验主义(Transcendent)
4b44e2b10659aeed30fbf.jpg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天路客 2006-11-23

  一般认为,爱默生是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演讲,令人感到亲切,富有一种奇异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声音;他的散文在端庄凝重的说教之中每每流溢出特有的富有魅力的睿智、幽默感和文学、哲思的深度来。他的言词文本雄辩有力而辉煌,语调变幻莫测,显示出他的深奥的文学技巧来。

  梭罗说过:“我之所以走进林间并不是想生活得便宜些或者更昂贵些,而是想以最少的麻烦做些个人想做的事。”因此,他的文字细腻而自然,充满了一个敏感的作家和一个深思熟虑的哲人对大自然的至诚的感受和感动。

  十九世纪的美国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潮“破空出世”,成为美国人的精神独立宣言。

  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这种思潮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带有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它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上帝,才使得超验主义明显地烙上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轰烈:“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这种素来被称为美国平民宗教的自立自强,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

  因此,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就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解放了美国思想,也使美国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从模仿英国及欧洲大陆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

  其实,“超验主义”作为一种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而这一思潮的意义也许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于美国精神和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美文学系列介绍(三):英国历史上的五位浪漫主义诗人
17.jpg
华兹华斯(1770~1850)Wordsworth,William
    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
   早期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他为《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24.jpg
萨缪尔·柯勒律治 1772-1834

    英国湖畔诗人之一,著名评论家,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一生写诗不多,但不少成为不朽之作,例如《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这些诗表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力,代表了浪漫主义的神秘、奇幻的一面,在技巧上则发掘了诗人的音乐美。同时他还写有大量的文学、哲学、神学论著,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超验主义是19世纪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波及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发源于单一神教,同时又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尽管表现出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但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的精神却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遗产.

关键词:超验主义 单一神教 神性自由

32.jpg
    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贵族出身。青年时代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对封建专制压迫深恶痛绝。1809年开始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对这些国家人民反封建、反侵略、反迫害斗争极为同情和支持。1811年归国以后,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1812年在国会发表演说,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因贫困而发动捣毁机器运动进行辩护,反对国会通过的《保障治安法案》,谴责英国统治集团对工人的血腥镇压。1813年开始,陆续刊行《东方叙事诗》,抨击英国当属而被迫出国。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人活动时,撰写长诗《青铜时代》,揭露神圣同盟的反动面目。1823年投入希腊民族独立战争,1824年4月10日病逝。
   拜伦的代表作有讽刺长诗《唐璜》。他的作品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42.jpg
    雪莱,全名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最好的武器来攻击他,当那些富于浪漫的骑士精神经过理性的冷却,他那场仓猝的婚姻中较为真实的一面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开始显现。雪莱不得不承认婚姻并没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另一种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一时期,雪莱结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1851年),他们相爱了,出走至欧洲大陆同游,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致词。雪莱死后,玛丽为他的诗全集编注。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51.jpg
  济慈,1795年10月29日生,1821年2月病逝,只活了25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留下了不少壮丽的诗篇,为英国和世界文学宣言增添了光辉。
   约翰?济慈的父亲是出租车马的马房饲养员,地位低微,家道贫寒。他还没到15岁,父母双亡,他和两弟一妹在亲友的照管下成长,生活很贫困。他自幼酷爱文学,但不满16岁就离开学校去跟一个医生学学徒,1816年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这一年,他认识了李?亨特和雪莱等作家,由于对文学的酷爱,使他弃医从文,走上了写作的道路。1816年5月,他在亨特主编的《探究者》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呵,孤独》。1817年,他在雪莱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
   1818年,是济慈整个生活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发表了长诗《安迪米恩》,由于在这首诗里洋溢着自由思想和反古典主义倾向,加上他公开加入思想激进的亨特集团,因此受到保守派的恶毒攻击,说他是“伦敦佬学派”,甚至谩骂他:“做一个挨饿的药剂师比做一个挨饿的诗人要强得多,明智得多。所以,约翰先生,还是回到你的药店去吧……”恶意攻击从反面促进了济慈,使他仔细地研究了自己的诗作,从而使自己更加成熟。这一年,他开始了和范妮?布朗的爱情,但同时也发现自己得了肺病,健康状况愈来愈坏。他预感到自己活不了多久,便努力进行写作。从1818年末到1820年初,他先后写出了长诗《拉米亚》、《依莎贝拉》、《圣亚尼节的前夕》、《海坡里安》等。他最著名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些诗表现了济慈所独有的对大自然的感爱、想象以及生动表现这一切的卓越才华。
    大诗人雪莱对济慈的诗歌创作一向很关心,经常和他通信。对于济慈的早丧,雪莱是很悲痛的,他为此写了挽歌《阿童妮》,称济慈是一个“最活跃、最年轻的诗人”,“一棵露珠培育出来的鲜花”。
                                                                      (如需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