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存档

现在使用的中药没有几千年的历史

2009年5月26日星期二

 

 

中医粉丝动则说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且不说以前中医治疗后有没有对疗效的统计,就像vergildedragoon考证的,针灸国外传来的针灸技术只有400年的历史,中药的历史也并不很长。

我们知道中药讲究配伍、炮制、地道(地道是指药材的产地要正宗),现在多数人所用的都是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厂里生产的中成药,至少在炮制手段上已经同传统中药饮片不同,更不要说中药注射制品了。另外,各大制药厂都有自己的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基地,与地道中药已有所偏离。从这个意义上中药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以生产批文来确定中药的种类,那么使用中的中药的历史就更短了。

即使不谈上面这些,我们看看中药配方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些著名的中药起源,错误自处敬请指正。

 

小柴胡颗粒:“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公元196年中国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颗粒(冲剂、片)与“小柴胡汤”,成分基本相同,只是把人参改为党参。成分改变时间和剂型改变时间不详。90年代,日本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致间质性肺炎,更有10例死亡。

 

六味地黄丸:据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著成于约公元200年,后散逸。1065年王洙重新整理编校)已记载“八味地黄丸”。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的门人整理的《小儿药证直诀》(成书于1114年或1119年)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后来,同仁堂对六味地黄丸中的原料产地进行了规范。

 

片仔癀:据漳州片仔癀药业考证,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 - 1566年),有一宫廷御医因不满暴政携秘方逃离皇宫,几经辗转迁徙,隐居漳州为僧,后为救当地民众疾苦而悬壶济世,用宫廷绝密配方及其独特工艺精制出片仔癀,意为一片即可退癀(癀是闽南语,意为热毒肿痛)。因其疗效显著,极受民间欢迎,随着华侨移居南洋,片仔癀声誉逐渐远播东南亚。

 

乌鸡白凤丸:1620年武之望的《济阴纲目》记载了“乌鸡白凤丸”。另外十七世纪早期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改进《普济方》(公元1406)的处方后得到“乌鸡丸”,也可以看成是起源之一。清朝、民国期间该处方被同仁堂发扬光大。

龙胆泻肝丸:来源于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1682年)。 1998年,英国报告两例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引起肾衰。20026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禁售70多种含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 

 

大活络丸:来源于明代《经验良方》(成书年代不详,网上查到的《经验良方》都是清代的(1636-1912年),作者各不相同,有陆画邨、姚俊、李嘉祥、王清海等),清代由同仁堂改进配方及剂量,使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生产至今有三百余年。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方剂局方》(初刊于1078年,多次修改,1148年完成)。清康熙年间(1654-1722年)经同仁堂乐氏家族将原处方精心化裁,成为清代宫廷用药。

 

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公元1798 年)。1995年时为了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犀牛角成分已经被列为严禁使用的中药成分,现在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是用水牛角替代的。

 

六神丸: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雷允上药铺毁于战火,雷氏后裔到上海定居后得一秘方,开始自制六神丸药丸,雷氏后人严格按照秘方配料,精心修合,精选药材,生产出来的六神丸颗粒均匀、质松不碎、光泽发亮、芳香扑鼻、久存不变,六神丸名声逐渐大开,品牌日益响亮,还远销东南亚,声誉甚高。其他诸葛行军散、蟾酥丸、九芝图牌六神丸、八宝红灵丹等名药风也靡沪上。

 

清凉油:清凉油又称为万金油,内含樟脑、薄荷油、桉叶油和桂皮等成分。发明它的是福建人胡文虎。清同治初年(1860年前后),胡文虎随父在缅甸的仰光开了一家药铺,由于缅甸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天气炎热,雨水充沛,蚊蝇虫豸繁多,胡文虎据此开始研究中草药,并吸取了南洋等国的民间草药配方,制成了“虎标万金油”。

 

云南白药:云南白药的发明人是滇南的曲焕章,他根据流传于云南民间的中草药物,苦心钻研试验,经十几年的行医改进,终于制成云南白药,准确的研发成功的时间是在1902年。

 

仁丹:仁丹是日本森下仁丹株式会社自1905年所销售的口服成药。中医眼科世家出身的上海商人黄楚九看到日本的小小仁丹在中国大地的巨大商机,于1909年黄楚九根据“诸葛行军散”的古方和自己祖传的《七十二症方》,反复研制出初级创新小药丸,取名为“人丹”。

 

 

十滴水:十滴水的起源有几种说法。11920年项松茂建起了五洲药厂,请来了留日、留美的医药专家人才,几年里研制出纳夫他林、痱子粉、花露水、十滴水等上百种新药。2)上海有位生意人叫施十滴的,鉴于上海每年暑天总有人发热头痛,呕吐泄泻,便乘机发明一种痧药水,又叫十滴水,病者只要服十滴,便能药到病除。初期药中含有鸦片,再掺和一点樟脑和白兰地,所以能止吐止泻和醒脑,因而生意十分兴旺。后来卫生局制定管理条例,勒令药水中不准含有鸦片,但施十滴已经在十滴水上发了大财。3)十滴水来源于日本,解放后在中国后被藿香正气水打败。

 

 

川贝枇杷露:“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是潘高寿于1929年研制出的。潘高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一百多年来,潘高寿不停创新,首创治咳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治咳药物。

 

 

银翘解毒片:解放后同仁堂建立中药提炼厂,生产实行了机械化。同仁堂在北京大学的帮助下,试制银翘解毒片、香莲片、黄连上清片、女金片成功。田绍麟、王药禹、甄汉臣几位药师最早提出中药西制,终于在1953年底研制成功了中国中药史上第一粒片剂—银翘解毒片,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制剂技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藿香正气水:宋代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1078年,多次修改,1148年完成)中最早记载了藿香正气散,主要用来治疗“暑湿”所致的中暑、感冒和肠胃疾病等。1954年,隆顺榕的田绍麟成功研制出了中国中药史上第一个酊水剂—藿香正气水,他将藿香正气散中的姜半夏改为生半夏,将方中的白术改为燥湿能力更强的苍术,使得药效更加明显。

 

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丸”被收载于明代名医王肯堂《证治准绳》(1602年成书)中。但最初,该方并不含雄黄。含雄黄方的“牛黄解毒丸”始见于后来校订的《咽喉脉证通论》(原书成于1278年,十八十九世纪修订)一书。解放后牛黄解毒片由”牛黄解毒丸“改制而成。

 

双黄连:双黄连是金银花(又叫双花),黄芩,连翘这三位药材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的。70年代黑龙江的一位医生从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公元1798 年)里挑选三味药组成的。90年代初制成各种制剂,包括注射剂。2005版药典里收载了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片、双黄连颗粒,双黄连拴(小儿消炎栓),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五种制剂。

 

牛黄解毒片:1979年隆顺榕在全国首届评选国家级优质产品时荣膺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同年,又研制成功了牛黄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羚羊感冒片等几十个产品。

 

麝香保心丸:70年代,日本一种价格昂贵的中成药“救心丹”进入中国市场,它对心脏不适有一定的疗效。由上海中药一厂牵头,上海华山医院戴瑞鸿教授为主,以宋代著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的“苏合香丸”为基础开始了新的组方研制工作。1981年组织五大医院进行与日本“救心丹”作双盲对照试验,结果两药临床疗效相近,而副反应以麝香保心丸为小;起效时间麝香保心丸最快为30秒,而“救心丹”为3分钟。随后投放市场10多万盒,受到广大冠心病患者的热烈欢迎。

 

还有一些中药没能收集到发明时间,比如清开灵、板兰根冲剂、风油精、复方丹参片、脉络宁等,估计是解放后的事了。

 

总的来看现在的在卖的中药,即使不考虑批文上真正被认可的时间,多数也只有几十年,通常被认为有很长历史的药也就是明清的。中药在实践中被发现疗效不及现代药或有安全性问题而被淘汰,这很正常。死咬住中药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