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高校需要什么样的学术评价系统?

我们的高校需要什么样的学术评价系统?

 

周口店人

衡量一所大学的地位的并不是教学楼办公楼,也不是电脑设备,而是有多少学术大家,有多少原创性理论和学术贡献。这是国内外学者们的一致认识。

根据这一逻辑,要衡量大学的地位,就得先衡量这所大学的教师,这很自然。因此,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有一套评价教师学术水准的“评价系统”,有些设计得好一些,而有些则设计得不敢恭维。一套好的评价系统能够在机制上造成学术竞争的氛围,激励教师把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而一套不良的评价系统则很可能引导教师不搞学术专搞投机,甚至不择手段先当官,通过当官获取学术地位,结果定然是伪币驱逐良币,不仅真正的学术被埋没,同时也打击了真正在做学术研究的学者的积极性。这是评价系统“指挥棒”的效应。因此,建设好一所大学,我个人认为,一套激励学术竞争的、可操作的评价系统是极为重要的。

最近读到国内一所大学的一份高级职称人员信息登记表,表中的某些登记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表中以下为“选择项目”,填写“是”与“否”:

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历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历任社科基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社科委委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评审组成员
历任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历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历任国家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
历任国家二级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
各种省部级专家

我不否认这些项目中确实有些学术水准较高的学者,但是据我所知,这些所谓的委员(除了学会会长)或专家,都是教育部或某些上级领导部门商量确定的,有些是各所大学的领导部门上报的。几乎没有一项是通过学者们的“选举”产生的,确定这些人是否为什么委员,并不是出于学术水准或学术上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是否为领导干部。至于学术则在其次。我接触到的这些委员之中,大部分是各个高校的校长副校长,而这些校长副校长在专业方面是否为该学科的代表人物,实在很难说。这些所谓的委员基本上被几所大学的校长们瓜分了。而所谓的学会会长,也因了国内学会官僚化倾向愈趋严重而开始腐败。某些学会改选会长副会长以及常务理事等,如同一场阴谋,选举过程甚至说有些阴暗也不算为过(甚至选举院士也同样如此,有些甚至更阴险),舞弊营私层出不穷。某市某个学会的会长就曾经被几个人以临时党小组的名义赶下了台。

该表中还有: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据我所知,这些所谓的专业大部分也是各个高校领导们决定并上报的,而且绝大部分是黑箱操作,申报前没有任何公示,也没有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所以这些所谓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是否真是该高校一流学术水平的学者,是否得到学校所有教师的认可,是否通过学术性的民主程序产生的?也实在难说(我不否认其中确实有出类拔萃的学者)。

以上所有“指标”都不太过硬,在目前国内高校环境下大部分都可以通过非学术手段获得,比如拍领导马屁,博得领导欢心,或者跑官当官领导直接参与利益瓜分。因此,这些指标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术的发展,相反很可能引导人去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甚至用贿赂手段以图私利。

那么我们有没有能够比较客观地衡量学者学术水平、激励教师专心科研的评价标准或指标?最近我收到过一份国家评选重点学科的表格,这个表格中有些评审项目不错,比较能够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准,例如此表中有:

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被邀请作主报告(次)
发表高等级论文、专著及提交应用成果情况表
主办(主持)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我觉得这些项目比较少有虚假成分。当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好的参考项目,例如:

被世界著名大学邀请做学术报告
被校外邀请做兼职教授
被国外出资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国内外大学邀请讲学
论文被引用次数

等等。这些都不是混混能够混得出来的。我认为更为客观的是学者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也就是我们说的SCI,或者CSSCI,看看每个人所发表的论文一共被引用了多少次,引用数量大概比较能体现这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没有可比性。有些学科学术队伍本来就很庞大,一篇论文被引用上百次甚至上千次也可能,而有些专业学术队伍本来就很小,这二者之间不能比。只能在同学科或专业内比较。比如政治马列和文学不要放在一起,语言学和文学也不能在一起,语言学本体研究和语言教学也不能在一起(二者队伍不等量)。体育和网络技术也不能在一起等等,学科和专业内的论文别引用次数最能体现学者的水准,这是目前比较下来最为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建议各位学者使用原期刊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其免费服务网址为:

http://ckrd.cnki.net/Grid20/Navigator.aspx?ID=6#

任何一个学者都可以搜索你所关心的专业领域内的学者,无论是所谓的著名学者或非知名学者。一所大学要搜集学者们的学术影响力,只要搜索并打印出这些检索结果进行比较即可。不要去花费心思去设计那些尽量照顾学校高层领导干部的项目,或者向领导干部“政策性倾斜”的项目,或者根据领导干部们的条件来设置评价系统。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愚蠢的,它只能摧毁科学研究的动力,滋长官本位思想,鼓励人们投机钻营,败坏学术空气,腐化学术氛围。除非我们的管理人员故意要这么做,那我们就无言以对了。

如同反对行政、权力腐败等一样,设立什么纪委,乃至纪委的纪委,都是毫无意义的。其教训可以参照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纪委”系统与封建统治手段一致,这是历史的退步。其实,如果要真正反腐败,包括反对学术腐败,包括促进学术繁荣,政府根本就不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只需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只需实行“民主、自由”即可,只需还学术以独立,还思想以自由即可,如果学者触犯法律,可交由司法处理,当然前提是司法独立。民主与自由便是阳光,阳光下所有真相都会暴露无疑,腐败便不可能滋生。全世界的民主国家都是阳光政策,民主制度深得人心便在于此。

学术上的“民主与自由”就是政府不要干涉学术,只要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学术,学术就一定会繁荣,就一定会出大师。政府不用干涉便是政府的最大功劳。学术的事情让学术自己来解决。包括评价学术地位,这些都不是行政部门所能干得了的事情,你干不了的事情一定要去干,结果反坏了事情。政府何乐而不为?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