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春秋之六:美女息妫

10 03 2009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的这首诗,说的是春秋时候的绝色美人息妫的事。息妫(gui1)是陈国国君的女儿,姓妫,因为嫁了息候,因而称为息妫。息妫之美,令冯教授梦龙都无法形容,只是说息夫人妫氏有绝世之貌。在冯教授眼中,息妫是美貌的代表。冯教授在他的《新列国志》里,如果要极力称赞某个女人的美貌,就会说此女貌比息妫。

息妫有个姐姐,嫁给了蔡候献舞。陈、蔡、息三国都是楚国的邻国。这种联姻,显然是有联合抗楚的意思。从后面要说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至少蔡、息两国向来关系密切,相互支持。但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由于蔡候的无礼及随后息候的短视而破裂,楚文王从中渔利,降蔡,灭息,掳息妫。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息妫回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献舞久慕息妫美貌,于是借招待小姨子的名义,试图亲近。息妫见蔡候言语戏謔,全无敬客之意,大怒而去。由陈回息的时候,也不再入蔡国。息候得知蔡候对自己的夫人不敬,思谋报复。他密告楚文王,说:“我有一计可以让你得到蔡国。”文王问:“什么计?” 息侯说:“如果你来伐我,我就向蔡国求救。蔡君有勇无谋,必然亲自率兵来救。然后我和楚国合兵一处攻之,一定能把蔡候给捉了。捉到蔡候,不愁蔡国不朝供。”楚文王听到这好事,没有不从之理,于是依计而行,活捉了蔡候献舞。 可是献舞虽是小丑,却也不是真无计谋。知道自己被息候设计了,献舞自然怀恨之极。他逮着个机会,告诉楚王:天下女色,无过于息夫人。楚王问,息夫人怎么个美法?献舞说:“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这番形容,把个楚王听得心波荡漾,于是找了个巡方的由头,来到息国。息候当然殷勤之至,盛宴款待。楚王手持酒杯,微笑着对息候说:“我曾效微劳于君夫人,能不能请君夫人来给我敬杯酒啊?”息候不敢拒绝,赶紧传话到宫中。不一会儿,但听得环佩之声,息妫盛装而至。她先款款拜谢,继之以白玉杯盛酒,献于楚王。楚王见到那素手与玉色相映,惊为天人,上前要亲手接杯,意图乘机摸摸美人的手。那息妫却不慌不忙,把酒杯交给宫女转递楚王。待楚王一饮而尽,息妫再拜,然后请辞回宫。这一见,令楚王一夜无眠。次日,楚王设宴回请息候,酒席上动兵把息候抓了。息妫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于是要跳井自杀,却被大臣劝住。为了要全息候之命,息妫忍辱就楚王。楚王好言抚慰,许诺不杀息候,并且立刻在军中立息妫为夫人。因为息妫脸似桃花,又称她桃花夫人。

楚王得了息妫,宠幸无比。三年之内,息妫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是她从来没有对楚王说过一句话。楚王终于忍不住,问她为什么。息妫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人为夫,不能守节而死,哪里还有什么脸面跟人说话?”话完之后,泪如雨下。好个楚王,立刻安慰息妫,说:“都是献舞干的坏事。待我把他再抓来替你报仇。”于是出兵攻蔡,再去抓那个被他放回去的献舞。献舞肉袒面缚请罪,不在话下。

息妫这个三年不语的故事,让后来的文人骚客做足了文章。 有许多歌颂她爱情坚贞的。宋之问诗云:“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考虑到息妫并未殉情,而且和楚王生有二子,宋之问的诗显得不太有着落。也有走另一极端的。 杜牧诗:“细腰宫里露桃新,默默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这是说息妫不如那跳楼报石祟的那个绿珠。那句“默默无言度几春”,其实就颇YT,到底是个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人。更有明白调侃息妫的:“无言空有恨,儿女粲成行。” 意思是,说什么无言有恨,你不是和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吗? 倒是清初诗人邓汉仪,以其明朝遗民的难处理解息妫: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比较中肯的便是王维的诗了,如实道来,不做发挥,却把息夫人的难处点透。息妫起初为救息候而不死,后来被楚王千般宠爱,又生下儿子,求死之心也就渐渐淡了以至没了,但是她对息候的旧情却是难忘的,只好以无语对楚王。

唐朝另一个诗人胡曾在其《咏史诗·息城》里说:“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常掩泪,只应翻恨有荣华。” 我不知道息妫会不会恨自己容貌太美,但是息候是一定会恨自己不该娶天下无二的美女的。

写于 2007年5月15日

 



闲话春秋之五:了不起的鲍叔牙

10 03 2009年

齐桓公的霸业实赖于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齐桓公任用管仲而不疑,则是管仲能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至于齐桓公为什么一开始就敢专任管仲,这就与鲍叔牙的知人之明及其卓越的信誉还有无私的胸怀分不开了。

叔牙之知管仲,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管仲在相齐之前,其大才就已广为人所知,否则管仲也不可能说想做哪个公子的师傅就做哪个公子的师傅(参见note1)。但是叔牙的知管仲,不仅在知其才,而且在知其德。管鲍曾经一起做过生意,到分红得时候,管仲多取一倍。鲍叔牙的手下对此很是不平。鲍叔牙说:“仲不是贪这区区小钱,只是因为家里穷,接济不上。那多出的部分是我自愿让他的。” 管仲曾经领兵作战,每当冲锋的时候,他必落后,而每到撤退,他必在前。同僚们笑他怕死。鲍叔牙又说:“仲有老母在堂,所以要留身事母,他哪里是真的怕死?” 管仲给鲍叔牙出主意,却每每与事情的发展相左。 鲍叔牙说:“人都有不顺的时候,如果仲得其时,一定百不失一。” 管仲得悉这些事后,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光是叔牙知管仲,并不足以让齐桓公信任管仲,何况有那射钩之恨 (参见note2)。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推荐好朋友而又不会被疑为朋党,这就要求叔牙在桓公面前有卓越的信誉。这种信誉,必须既是品德的,又是才气的。无德,则无法让人信其真;无才,则无法让人信其明。我们现在都知道鲍叔牙是个善善恶恶的君子,其实他也是个足智有勇的人。

齐襄公在位的时候,和自己的妹妹文姜胡来。鲍叔牙建议小白去进谏(这是叔牙之直的地方)。小白依言而行,却被襄公踢了出来。鲍叔说:“有奇淫者,必有奇祸。” 于是建议出走以作后图,并选择附近的莒(ju3)国作出逃目的地。鲍叔牙选择莒国的理由是:“莒小而近齐。小则不敢慢我,近则旦暮可归。” 不久后齐国国乱无君,公子小白就仗着路近而捷足得位。当时齐国大夫们商量好了要迎逃奔在鲁的公子纠回来做国君,而且鲁侯也已经派兵护送公子纠往齐国而来,是鲍叔牙单骑先进临淄,一番理论,说得众大夫转拥小白。待得鲁侯发怒,率兵攻齐,又是鲍叔牙领着王子成父和东郭牙等人大败鲁兵。接下来,鲍叔牙设计让鲁候杀死公子纠,并生获管仲。鲍叔牙的才能在帮助小白得位和定位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小白即位后,是为桓公。由于鲍叔牙的功勋,齐桓公要拜他为上卿,委他以国政。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您要赐给我物质,让我不至冻饿,那我就拜领了。若要治国,那我不行。”桓公说:“我对你很了解。你不行谁行?请千万不要推托。” 鲍叔牙说:“我只是守法知礼,小心敬慎,并不是治国之才。治国家者,要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千秋之福,功垂金石,名播春秋。这样的大任,我怎么能当?” 桓公一听,欣然色动,忙问:“要按你这要求,这样的人才能找得到吗?” 鲍叔牙于是水到渠成地隆重推出管仲:“您要不求这样的人就算了,否则,非管夷吾不可。和夷吾比较,我有五不如:宽柔惠民,我不如;治国家不失其柄,我不如;忠信可结于百姓,我不如;制礼义可治于四方,我不如;执枹(fu2)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我不如。” 这么铺垫之下而推荐出的人才,桓公哪有不用之理?于是桓公得到一位旷世奇才为相。

管仲相齐之后,桓公对他的信任当然很快就变成直接的,而不再依赖于鲍叔牙的信誉了。但是鲍叔牙对管仲始终如一的信任,一定为管仲省去许多口舌麻烦。想离间管鲍的人不是没有,但是无从下手。直到数十年后,管仲病榻论相未推鲍叔牙,易牙还想挑拨离间,跑去对鲍叔牙说:“仲全靠你的推荐才能得到这个相位的,而他推荐接替人居然不提你,我很为你不平。” 鲍叔牙笑着回答:“那是你的运气。我要是做了相,这里还有你的位置吗?” 易牙顿时满面羞红。

后人说起鲍叔牙,总是赞誉他的“知人之明”。但是我仔细琢磨之下,觉得光是那四个字是远不足誉鲍叔之贤的。我以为“了不起”三字,鲍叔牙可以当之。

作为pre-emptive的措施,我提一下鲍叔牙打败仗的事。因为我不提,可能有读者会提。鲍叔牙作战有勇有谋,鲁国的著名大将曹沫对齐三败,全是败在鲍叔牙手下。但是鲍叔牙也打过一次败仗,就是长勺之战。《曹劌论战》大家都读过,“十年春,齐师伐我。” 那里面的齐师就是鲍叔牙率领的。以客犯主,输给曹劌不算太丢脸。:-).

=====================

note 1: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另一个叫小白。管仲对鲍叔牙说:“襄公只有两个儿子,到时接位的不是纠就是白。咱俩各傅一人,到嗣立的时候,我们互相举荐。” 鲍叔牙深以为然,于是叔牙和管仲分别作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的老师里还有个名叫召忽的人。

note 2: 公孙无知篡了襄公的位后,闻知管仲之才,遣人去召管仲。管仲说:“这帮人刀都架在脖子了,还想害我么?” 于是和召忽一起奉公子纠逃到鲁国去。一个月以后,齐国众大夫杀死公孙无知,派人到鲁国来迎公子纠回国做国君。管仲料到莒近鲁远,恐怕小白争先,于是朝鲁侯要了三十乘兵车去追截小白。追到小白后,管仲朝小白鞠躬,问:“公子别来无恙,请问您要去哪里?”小白说:“我去奔父丧。” 管仲说:“纠是兄长,理当主丧,您就不用劳苦了。”鲍叔牙说:”仲快退,我们各为其主,不必多言。” 管仲眼看当时小白带来的兵多,真打起来恐怕自己讨不了好,于是假装退走,突然弯弓朝小白射出一箭。这一箭其实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知道管仲箭法厉害,怕他再射,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口吐鲜血,假装中箭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还报鲁侯。这边鲍叔牙赶紧和公子小白换车走小路,往齐国疾驰。后来管仲得知小白未死,建议鲁侯成小白未稳,火速进攻。鲁侯说:“要按你的意见,小白早已经死了。” 不听管仲之谋,率领大军慢条斯理地往齐国走。

April 15, 2007



闲话春秋之四:通达人情的管仲

9 03 2009年

春秋人物里我最佩服的是管仲。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每自比管仲乐毅,乐毅我们另说,比之管仲,诸葛亮其实是要瞠乎其后的。诸葛亮事必躬亲,最后累死,而管仲善用人才,举重若轻,得享高寿。从YTers立场出发,比起管仲,诸葛亮最为逊色的地方是,一辈子只娶一个老婆,而且这个老婆以貌丑著名,何如管仲妻妾成群?若说诸葛亮是为了黄硕的才华而不计其貌陋,可是才貌并非不可兼得。管仲有个爱妾叫婧,就是个通文有智的美女。以功业而论,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葛亮六出汉中,一无成功。管仲天下奇才,让人称道之处太多,不过其最为让我佩服的地方,乃是他对人情的通达。

管仲相齐大概四十年,其主政的主线,就是近人情。历史上忠臣贤相多不胜数,但是很少有不娇柔造作的。他们或者骂君王以博名,或者诛小罪以立威。我没有看到管仲做任何这样的事情。鲍叔牙说自己和管仲相比有五不如,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如管仲宽柔惠民。

管仲通达人情,所以知道珍惜生命。他以精兵强国为后盾,总是力求以非武力的方式去达到目的。九合诸侯里有六次是衣裳会,只有三次是车马会。而那三次车马会里,也基本上是兵不血刃而达到目的。他有时会为了避免伤亡而从权。伐楚的时候,管仲不以僭号称王责楚,而责以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为楚王留下认错的余地,从而成款而还。后人或指责管仲没有原则,其实管仲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着想。管仲的考虑是,楚国僭号已经三代了,如果以僭号责楚,楚王肯定不会认罪,两国交兵必不能免。兵端一开,互相报复,南北从此战祸不休,老百姓倒霉,大将君侯们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管仲对君主也不搞什么严要求。齐桓公在刚任用管仲的时候,对管仲说: ”寡人有疾,寡人好田(打猎)又好色,这会不会有害霸业?” 管仲说:”好田不害霸,好色也不害霸。”桓公问:”那什么会害霸呢?”管仲回答:”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桓公一听,好田好色并不害霸,搞这个霸业不难,从此专任管仲,称管仲为仲父。如果管仲说欲成霸业,必先苦其身心,估计桓公就没那么大的兴趣去做霸主了。三十年后,桓公霸业成功,志得意满,造豪华宫楼以和MM共乐,出行礼式也比于周王。管仲也在自己的府中筑台三层,号称三归之台,架势比于诸侯。鲍叔牙说:“为君的豪奢,为臣的也豪奢,为君的僭越,为臣的也僭越,这样不好吧?”管仲回答:”做君主的辛苦图强,就是要图一日之快意,如果你不让他得意舒心,他就没有进取的动力了。我所做的,只是为君主分谤而已。”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那个谁的签名,”YT,只有YT,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其实是剽窃管仲的。

管仲对人情的通达,也时常导致立刻的奇效。他逃鲁的时候为了让车夫走得快,制黄鹄歌教车夫唱;北伐山戎的时候,为了让士兵们有力气带车马翻山,制上山歌教士兵唱。他对桓公解释说:”唱歌可以忘倦,所以有兼程之功。因为老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 两千五百年以后,有一只队伍接过此道,以唱歌快板等方法让行军者忘记疲倦,万里长征从井冈山走到了延安。后来又有个叫将相和的也向管仲学习,开车时如果要打瞌睡,就大声唱歌,从而抖擞精神,得到超速罚单。

管仲对人情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其病塌论相时对齐桓公所说的一番话。管仲谈到他的好朋友鲍叔牙,认为鲍叔牙不合适为相。管仲说:“鲍叔牙是个君子,但是不可以为政。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好善没有问题,可是仇恶过头,人谁可堪?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 桓公又问:“易牙可不可以为相?” 管仲说: “易牙不但不能为相,我死之后,请您遣走易牙。另外还要遣走竖貂和开方二人。”桓公不解,问:“为什么?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那不是爱寡人胜于爱自己的儿子吗?”管仲答道:“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一个能杀儿子的人,能把您君主当回事吗?”桓公又说:“竖貂自宫以事寡人,那不是爱寡人胜于爱自己吗?”管仲道:“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身的,一个可以忍其身的人,能把您君主当回事吗?”桓公再问:“公子开方为了跟随我,连千乘之位的(卫国)太子都不做,而且父母去逝也不奔丧,那不是爱寡人胜过爱其江山父母吗?”管仲答道:“人之常情没有不亲父母的,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其君?而千乘之封,是人所向往的,舍去千乘之位,其所追求的一定比千乘要大。这三个人您务必不要亲近,否则他们会一定乱国。”桓公听管仲说的那么严重,就问:“那你为什么以前不跟我说这些?”管仲说:“我以前不说,是为了让您舒服。他们是洪水,但我可以为堤坝,使他们无法为害。现在堤坝不在了,洪水就会泛滥。”桓公在管仲死后开始还记得管仲的话,但是不久就忍不住把那三人召了回来,最后终于死在他们手里,以自己的牺牲论证了管仲的正确。不过后来有人把管仲的道理无限推广,那也不对。比如宋朝的苏洵从王安石不讲卫生,推断王必是个奸臣,那就是走极端了,有违管仲精神。

管仲的一生是通达的一生,他从来没有委屈别人也没有委屈自己。他做什么事都让人服气。就连易牙都说,和管仲比较起来,我真的是小人。从管仲的行为处事,我可以肯定和他共事是愉快的,做他的部下也是愉快的,做他的老板更是愉快的。上下三千年,管仲是我所知道的最大的winner.



闲话春秋之三:好色有道的巫臣

9 03 2009年

春秋人物里面好色者很多,基本上都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国君里只有个齐桓公好色好的光明正大(那还得要谢谢管仲,这是另话,此处不谈。),大臣里则只有巫臣好色好之有道。 

巫臣原名屈巫,字子灵,是楚国的大夫。此人文武双全,智慧过人,而且长得英俊,是个难得的人物。和老帮菜们一样,屈巫还有个爱好,就是彭祖的房中术。不过屈巫的实战水平不是老帮菜们能比的。楚国的美女不可谓不多,但是屈巫却找不到能与双修的搭档,提枪四顾,颇有英雄寂寞之慨。所幸老天对屈巫不薄,降下个人才在隔壁的陈国。这个人才是谁?就是我以前提到的夏姬。 

夏姬其实是郑国人,也是个有来历的人物。她是郑穆公的女儿,因为嫁给陈国的大夫夏御叔,所以称为夏姬。夏姬杏脸桃腮,眼若秋水,有骊姬、息妫之容貌,兼妲姬、文姜之妖淫,见到她的人无不销魂丧魄。夏姬十五岁时,作了个梦,梦中有个自称是上界天仙的伟男子与她交合,并教她素女采战之术。此后夏姬对此术运用自如,还融会贯通了一项内视法:生完孩子三日之后便能充实如故。屈巫听说了夏姬之采战技能,非常神往。有一次屈巫出差到陈国,正好碰到夏姬出游,得以偷窥到夏姬的容貌,从此对夏姬不能忘怀。但是屈巫并没有为了获得夏姬而做什么坏事,他只是等待机会,并时刻准备着。 

却说夏姬嫁给夏御叔之后,生了个儿子叫做徵舒。徵舒十二岁那年,夏御叔病故。以夏姬之才貌,丈夫亡故后,想要染指的人当然很多。不过只有两个人成功的上了夏姬的床,一个叫做孔宁,另一个叫做仪行父。这俩人都是陈灵公宠信的大夫。先是孔宁以照顾老朋友遗孀的借口搭上了夏姬,然后仪行父不甘落后,也花了番功夫得了手。仪行父长得雄伟,功夫大概和网友XX相若,夏姬爱他更深些。孔宁因而泛酸,想出个歪招,把陈灵公引了进来以分宠。 陈灵公才具平平,但他是一国之君,夏姬自然毫无保留地施展工夫,对他诸般迎合,把个陈灵公伺候得神仙般的舒畅。有曲《乌夜啼》,单道夏姬和陈灵公这私欢之事: 

风流全在阅人多,相兜将奈何?半松半紧惹情哥,来争莺燕窠。 
舒嫩蕊,点幺荷,凭他魔合罗。些而一脉泻银河,欢娱煞好么。 

陈灵公做国君不行,对孔宁和仪行父倒是还仗义。他知道夏姬和那两位也有一腿,却不吃醋,反而明白告诉两位大夫愿意与之同乐。日子一久,这三个人便明目张胆,常常滞留在夏姬居住的株林,言语之中也越来越放肆。这时夏姬的儿子徵舒已经长大了。一天,陈灵公和孔、仪三人一起议论徵舒的长相,互相取笑说徵舒会不会是三人中的某位的儿子,又说夏姬男人太多,她自己都不清楚儿子是谁的种。徵舒在后厢听见了,怒火万丈,召集家丁要杀三人。孔、仪跑的快,保了条命。陈灵公养尊处优,逃走不及,被徵舒一箭射死。 

孔宁和仪行父逃到楚国,告状说徵舒谋逆弑君。屈巫得知此事,心喜收获夏姬的时机到了。当时的楚王就是那个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屈巫算准庄王正思有为的心理,说出一番大道理,力主兴师伐陈。庄王听屈巫言之成理,又恰好令尹孙叔敖也持此议,于是提兵往陈。一路未遇抵挡,轻松地就把徵舒给捉了。庄王也知夏姬之名,一到株林就问夏姬何在。手下搜到夏姬,领来见庄王。夏姬盈盈一拜,说:不幸国乱家亡。小女子命悬大王之手,如蒙宽大,我愿意做您的奴婢。庄王一看,这女人颜色妍丽,言语祥雅,登时便意乱神迷。他对左右说: 我的后宫美女众多,可是如这般绝色的却没有。我要把她收了。 屈巫一看,这还了得,夏姬要是让庄王给得了,我这辈子就没份了。赶紧谏阻:大王您伐陈是为义,贪色是为淫,以义始而以淫终,这不是要伯天下的人所该做的。 庄王从谏如流,于是说:那我不要夏姬了。可是我不能再见她,否则怕控制不住。把她放了吧,随她去哪里。 当时站在旁边的将军公子侧也贪恋夏姬的美貌,立刻上前跪求,说我中年无妻,把夏姬赐给我吧。屈巫赶紧又说:千万不可。 公子侧恼火道:为什么? 屈巫说: 夏姬不详,谁碰她谁倒霉。夭子蛮(子蛮是夏姬在郑国的时候的一个青年相好),杀御叔,轼陈候,戮夏南(南是徵舒的字),出孔、仪,灭陈国。还有比这更不祥的人吗?天下美妇多得很,何必娶她沾染晦气?” 吓得公子侧赶紧说,那我不要了。但是公子侧想想又狐疑,便问屈巫:“你说主公要不得,我也要不得,莫非只能你要不成?” 屈巫这会儿也不好意思说正是如此,慌忙摆手说:“不敢,不敢。” 庄王说:“连尹襄老最近丧妻,就把夏姬赐给襄老作继室吧。” 屈巫暗叫可惜,但是想想襄老年纪大,肯定消受不了这样的艳福,说不定一年半载就会一命呜呼,到时再作计较。于是心定。这年是楚庄王十六年,夏姬大概四十岁左右。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八年过去,已是楚共王二年。襄老虽然生命顽强,但是屈巫耐心的等待还是有了结果。这一年襄老战死在晋国,同时战死的还有公子轂臣。夏姬想借迎尸之名,谋归郑国。屈巫于是开始行动。他一边托人带话给夏姬,说:“我爱慕你已经很久了,你早上归郑,我晚上就来娶你。”另一边又托人带话给郑襄公,说:“姬想归郑,你怎么不派人来接她?” 于是郑襄公派人来迎夏姬,这边夏姬也向共王请求准许归郑。共王问大夫们,郑国来迎姬是个啥意思?屈巫说,姬要替襄老收尸,郑人愿意帮忙。共王奇怪:“襄老的尸体在晋国,姬怎么到郑国去呢?” 屈巫解释:“晋国新任中军司令荀首的儿子荀罃被我们楚国俘虏了。荀首和郑国的大夫皇戌向来交好,一定会请皇戌居中说项,用公子轂臣和襄老的尸首换取他儿子回晋。姬去郑国可以让郑君支持皇戌办理此事。” 共王听着有道理,于是准许夏姬回归郑国。夏姬一走,屈巫就写信给郑襄公,要求娶姬。郑襄公知道屈巫是楚国的重臣,正要巴结,而他又不知道庄王和公子侧当年对夏姬的意思,当然答应。屈巫另外写信给晋国的荀首,要他请郑皇戌出面用公子轂臣和襄老的尸体换回荀罃。这样在共王面前显得屈巫以前所言不虚,共王因而不疑屈巫别又动机。 

过不多久,共王想派人使齐,并约郑伐卫国和鲁国。屈巫抓住机会领了这项任务。他出发前,先悄悄地将家属财产运出城,然后往郑国疾驰。传达楚王之命之后,当晚和夏姬成亲。两位高手终于云雨一起,其乐可知。这时的夏姬已经快五十了。屈巫得了夏姬,不敢回楚,和夏姬连同其他家属一起投奔晋国而去。晋国正和楚国作对,晋景公见到屈巫这样的人才来投,非常高兴,立马拜为大夫,并赐邢地作为屈巫的采邑。屈巫从此去了屈性,改名叫巫臣。巫臣给楚王写了封信,算是有个交代。信中说:“郑君要把姬嫁给我,而我无法推辞。但是又怕大王您降罪,我只好暂时住到晋国。至于使齐的事,请大王另派贤臣吧。死罪,死罪。” 

楚共王一看来信,气得七窍生烟。那公子侧也是妒火中烧,加上个和屈巫有旧怨的公子婴齐在旁边一起点火,说要诛杀屈巫的族人。共王同意了,于是俩人带兵抄没巫臣之族。巫臣得到此消息之后,非常愤怒,写信给这俩人,说:“你们以贪馋事君,多杀无辜。我一定会让你们疲于道路而死。” 从此巫臣为晋国出谋划策,成了楚才晋用的典型。正是他让晋国通好吴国,并教会吴人车战之法。他还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做大使,以保持晋吴两国的友谊。吴国势力因而日强,把楚国东方的属国尽数夺去。公子侧和公子婴齐也果然不得好死。 

巫臣和夏姬则快乐地活着,云雨着。从巫臣心仪夏姬到和夏姬成亲,中间隔了十几年。十几年里,明知夏姬以淫著名勾搭不难,而巫臣未曾试图苟合,只是耐心的等待时机,最后抓住时机而成正果。所以我说巫臣好色有道,值得赞扬。

 March 22, 2007

附:关于屈巫和夏姬的问答

 

1 屈巫得到夏姬那年几岁?

J答:大约五十。

2 两人成婚后和谐了多少年?

J答:俩人成婚七八年后,我还见到他们。他们后来的事迹不见记载,但是可以肯定俩人都是好终。巫臣的儿子狐庸后来还在吴国为相。

3 屈巫之后夏姬还有没染指别的男人?

J答:没有。得了这么个有能耐的有情郎,哪里还会染指别的男人。

 

 



闲话春秋之二(2): 继续讨论荆轲

8 03 2009年

或说:

荆轲是想活捉秦王,不是武功不济。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J答:

轲“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执匕首刺其胸”。用染了毒药的匕首刺秦王之胸,哪里有要活捉的意思?

还是剑术不精之故。首先,离那么近而让秦王甩开;其次,追着秦王绕梁走了那么多圈,最终让秦王拔剑出来,一招就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的武功不济明矣。

另外,荆轲用瓦片打乌龟,显然也是没打着,否则太子丹也用不着献金瓦了。他后来用匕首掷秦王而不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剑客的投掷功夫不一定就好,所以我就不在这一点上苛责荆轲了。

或说:

荆轲用的是匕首,秦王使的是长剑,剑术再高,匕首恐怕是敌不过剑的。

J答:

秦王拔剑废了半天劲。拔剑之前荆轲可是以匕首对空手。 荆轲曾以剑术说卫,是以剑谋生的职业剑客。而秦王是一国之王,其职业是管理。两人在荆轲的职业上比试而荆轲败北。还说什么长剑断剑。

网友一玲说:

俺小时候看到这段,牙痒痒的,恨不得立马冲进去帮这废才一把!

觉得这人的心理素质差矣,没准都尿裤子了! 现在由您”大胆地假设”,这人更不是个事了。

[燕丹子]记载了荆轲和秦武阳准备行刺途中的一件琐事:“二子行过阳翟,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武阳欲击,轲止之”。

传颂古今的是这等货色,这叫秦人之后。。。

J答:

赞。



闲话春秋之二:智不济志的太子丹和才不济勇的荆轲

8 03 2009年

燕国太子丹不肯屈服于秦王的淫威,想方设法要保家卫国,是个有志的青年。但是此人智慧却大大的不足。 

有一天太子丹和荆轲一起在燕国的东宫游玩,看见池塘里有大龟冒头,荆轲随手拾了块瓦片掷那只乌龟,太子丹马上手捧金瓦给荆轲让他用以代瓦。又有一天,太子丹听荆轲说起马肝味道很美,就立刻让人把自己钟爱的一匹千里马杀了取出马肝给荆轲解谗。还有一次,太子丹让美人弹琴娱客,荆轲见美人弹琴的那双手很美,说了声“但爱其手”。不一会,美人的那双手就被砍下来献给荆轲。奇怪的是荆轲居然还为此感动,真是混到一起去了。 

太子丹这么愚蠢的人,做大事当然也就不可能聪明。太子丹求荆轲办这么一件事:效曹沫劫盟,劫持秦王,逼迫秦王退回所侵六国之地。如果秦王不从,就杀之。他也不想想,曹沫劫的是谁,而他要荆轲劫的是谁。曹沫劫的齐桓公以信义著称,是个守诺的霸主;秦王以诡诈无信著称,就是被逼之下答应退地,他能守那个信吗?所以即使荆轲不失手,太子丹的计划也不可能实现。 

再说荆轲。荆轲号称剑客侠士,勇冠三军。可惜是个有勇无才的主。剑客之才,在于剑术。查查荆轲的历史,就知道他只会喝酒唱歌,而没什么剑术。和高渐离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先喝酒至酣,然后渐离击筑,荆轲唱歌以和。赴秦之前在易水上,也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先是其声哀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继而慷慨激昂,“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气势磅礴。待得入见秦王,却被秦王砍得七零八落。虽说这和太子丹想活捉秦王的策略有关,主要原因还是剑术太差。有勇无才,连个没练过武功的秦王都斗不过,其实和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同样的人物。真是可惜了樊於期的脑袋。后人有诗曰:

独提匕首入秦都,神勇其如剑术疏。壮士不还谋不就,樊君应与觅头颅。

March 19, 2007



闲话春秋之一:混蛋孟尝君

5 03 2009年

最近又翻读了一遍列国志,对春秋人物有看法。先拿混蛋孟尝君开刀。

苏秦搞了个合从,第一次行动就被孟尝君毁了。楚怀王约齐、韩、赵、巍、燕五国伐秦,当时苏秦在齐,主张执行合从之约,另有大夫怕结秦仇,主张不参加伐秦。孟尝君出了个主意:发兵而缓行。说是兵发则和其他五国一致,缓行则可以看形势定进退。结果其他几个国家也不能努力向前,联军于是败北,而孟尝君的部队这时还没到秦关。合从之约从此成废纸。齐王见联军兵败,认为孟尝君有见识,赠他黄金百斤,说是幸亏他的计策好,齐国没有遭受损失。殊不知若是齐国赴楚怀王之约时尽力而为,联军士气便大为不同,胜算很大。齐国会因此而成第一强国,而孟尝君的三千门客中说不定也会产生几个英雄。

说起孟尝君的门客,实在让人不耻。其门客三千,除了冯驩是个有见识的,其他都是胸怀狭窄之徒。有个门客怀疑孟尝君吃的饭和自己的不同而闹意见,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自杀。孟尝君从秦国逃回路过赵国,平原君热情接待。只是因为有旁观者笑孟尝君个子矮小,孟尝君的门客就在平原君的地盘上把笑孟尝君的人的头全砍了。这么些门客,唯一的用处就是装狗偷出狐白裘,装鸡偷过函谷关。就是那有见识的冯驩,也只是为孟尝君留下个供落魄时落脚之处,以及为孟尝君谋得失去的齐国相位,并未为治国强国出过谋划过策。

王安石说: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诚哉斯言。

March 09,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