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05
2007年
看了《我的资格问题》,想表达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首先我很支持鑫然老师,我认为鑫然老师作为一个动物营养学专家完全有资格点评人类营养。这就如同研究人类的解剖、生理或药理时要做动物实验一样,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关于“人和猪的遗传物质有90%以上一样,能让猪长胖、长壮的营养物质同样也可以让人长胖、长壮,两者之间的差别我相信远远小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营养圣经’”一句。人和猪的遗传物质其实是完全相同的,都是DNA。文中大概是要表达90%以上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顺便提及,没有咬文嚼字的意思)。不过遗传上的相似并不一定能推出营养上的相似。比如,和人同为灵长目成员的滇金丝猴主要以一种地衣(松萝)为食,它们的营养和人类大约会有较大的差别。而猪属于偶蹄目,猪的营养与人的营养究竟是很相似或是有较大差别还是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判断。当然,我完全相信两者的差别远远小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营养圣经”。
第三,人类营养学与动物营养学目的的差别远远大于人和高等动物生理上的差别,这个差别实际上是“本物种营养学”和“他物种营养学”的差别。虽然人和猕猴的亲缘关系比猕猴和猪的亲缘关系近,但在营养学中还是会把人独立出来,而把猕猴和猪放在一起。动物营养学的现状之所以比人类营养学好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用把动物当人一样地关心,使得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一般来说,我们只是想让动物健康地活着,生长快、多产蛋、多产奶等等,而不太关心动物的智商高低、心情好坏,而且家畜、家禽往往活不到自然寿命,所以也不太用关心寿命的长短和老年病的问题。我们知道实验室的小鼠除了喝水之外只吃一种食物――“鼠粮”就可以满足所有的营养需求(大鼠、家兔等也差不多),但这种精确的设计显然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人类,也不会使人类更健康。动物的饲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人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食物。许多可以应用于动物营养的“科学手段”无法应用于人类营养,这给骗子们提供了不少可乘之机。
第四,人类是一种有文化的动物,这也使人类成了一种不可理喻的动物。大众有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生活方式的权利,却没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义务。对于这一点聪明的商家在开发产品时都会注意到。如果某个商家推出一种由某精通人类营养学的且多年从事猪饲料研究的资深动物营养学专家设计的营养早餐,它大概会把老本都赔进去。这时是怪大众还是怪自己呢?
一点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未分类
21
05
2007年
经常看到一些关于“垃圾食品”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基本上都来源于同一个版本,被好事者以及热衷于营养健康的人们贴来贴去。据说这些垃圾食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应该说以上食品确实是不宜多吃的,而有关专家的意见也是中肯的:“即使是垃圾食品也并非不能吃,关键是要懂得平衡自己的营养与热量,懂得均衡调配饮食,就可以减轻或避免垃圾食品对您的危害。”然而网上反对垃圾食品的理由却有一些非常荒谬,几乎把这些食品诬蔑成了杀人的毒药。例如:
# 油炸食品和罐头食品使蛋白质变性。
自己身上的蛋白变性当然不好,但食物中的蛋白早晚要分解成氨基酸,它变不变性有什么要紧的。其实熟食较之生食的优点之一就是加热变性后的蛋白质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这种人应该罚他吃生肉,让他好好享受享受没有变性的蛋白质。
# 方便面没有营养。
方便面里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这些都是基本的营养。方便面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也不至于惨到没有营养。如果上世纪60年代人们能吃上“没有营养”的方便面,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饿死了。
# 1只烤鸡腿=60支烟的毒性。
这简直是耸人听闻!根本用不着专业知识,只凭常识判断也知道这是胡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家伙找来,我吃一根烤鸡腿就让他抽三包烟,看看谁先死。
可是,对于这些荒谬的理由质疑的人极少,大多数人表示很震惊以后再也不吃了;还有一些表示不用太紧张,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就没什么吃的了。
在宣传中胡编乱造似乎总是比事实真相更有效。
评论 : 2篇评论 »
分类 : 未分类
18
05
2007年
火焰塔的文章《我为什么要力挺方舟子》中有这么一段:
“……更让我们这些搞生物信息学的友邦惊诧的是,占从业人员绝大多数的西医们居然集体失语,当然我猜测西医们可能不屑于争执这类低级小问题,就象计算机人员如果被计算理论复杂系统计算智能最优化方法武装起来之后,就不稀罕去看csdn里成天那些学哪门编程语言好的口水战。”
从上下文中看似乎作者所说的“西医”也包括我们这些学生物的人们,于是我不禁一声叹息。我想说,我们这些“西医”确实说得太少了,但这不是由于不屑,也不是不敢或不愿,而是不能。
其实对于虚假保健品这些骗人的玩意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说起,只是我们所说的并没有多少人听得见,也没有多大影响罢了。我曾经下意识地以为声名狼藉的核酸保健品早就完蛋了。谁承想打开窗户一看才知道人家还一直在热卖呢。
中国老百姓历来没有在报纸上发文章的习惯(发达国家我不清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文字变成铅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现在各种报纸铺天盖地,上面充斥着时尚小资们的无聊散文和毫无根据的养生保健知识,但正儿八经的科普文章要发表并不容易。大家不妨问问身边的科研人员有几个人常常在大众化的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估计只是凤毛麟角。至于电视这种影响更大的媒体就更难了。百家讲坛基本都是历史故事,走近科学只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贩卖奇闻怪事。你别看一个炒鸡蛋的窍门都能上生活频道,但科普节目就是那么的少,而且常常有越来越少的趋势。
很显然,媒体有自己的选择取向。曾经在一次消协专家的讲座之后我问专家,为什么脑白金这样公然欺诈的行为无人过问。专家无奈地说,“脑白金、中央电视台、工商局它们都是一头的,没有你没有我对中央电视台没什么影响,但中央电视台不能没有脑白金。”越是虚假的保健品越会受到媒体的青睐。大家都知道青霉素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抗生素,它护佑着很多人的健康与生命。但这样的药物对媒体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它生产成本较高,价格低廉,甚至常常处于亏本销售的状态,当然没有钱再去做广告(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而虚假保健品生产成本很低,价格又极高,成本中份额最大的就是广告宣传的开销。这样的东西媒体当然喜欢,恨不得保健品越假越好。既然如此,媒体当然不会喜欢揭露虚假保健品的科普宣传了。
然而,媒体也有媒体的难处。媒体的选择取向归根结底是由大众的选择取向决定的。上论坛的人都知道热门的是股票基金体育影视娱乐美食等等,科学论坛大都门可罗雀。大众口味如此是个事实,敏锐的媒体自然不会不知道。再拿《科学成就健康》为例,如果作者不是方舟子而是一个毫无名气的家伙,不知道还有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内容好有多大的吸引力?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科普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外行们写的严重偏离事实的“科普作品”却比比皆是,至于林光常、刘太医们这些骗子就更不消说了。
于是,我等“西医”只好闭口失语了。这叫做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我们只能写点东西贴在bbs上,结果大致就是看的人基本是一些原本就懂的、不看也不会上当的人,而那些需要科普的人压根没有兴趣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科普越难越说明社会需要科普,我们不应该气馁,那就在这儿和火焰塔以及诸网友共勉吧。
评论 : 无评论 »
分类 : 未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