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原校长张尧学被查,“透明计算”怎么办

中国政府网站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中南大学原校长张尧学由于严重违法违纪,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查。熟悉中国情况的人都知道,一旦政府宣布某一个人接受调查了,实际上已经都查得差不多,认定了有问题。张尧学为什么会被调查,通告没有说,可能要等以后给出调查的结果、要移交法办了,才会说。

 

现在我们不知道张尧学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查的,还是有不少人把这条消息转给我,因为我曾经在2015年揭露过张尧学,说他是一个学术骗子。这是我揭露过的无数的学术骗子中比较少见的落马的。

 

2015年张尧学和他的团队搞出来的“透明计算”获得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那是中国最高的科学大奖,在中国计算机学界舆论大哗。很多人都在网上质疑这个获奖的含金量,认为所谓的透明计算就是骗人的东西,怎么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时政府要保他,网上的质疑很快就都被一一删掉了。有个别的媒体报道了网上对张尧学透明计算的质疑,也被删掉了。

 

科技日报要为张尧学保驾护航,发表了一篇评论,说学术批评不能靠匿名诽谤。的确当时在网上质疑张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人士都是匿名的,张尧学得罪不起,谁敢公开实名实姓质疑他呢?记者去采访计算机学界的那些大佬、院士,他们也只能推脱说对此不了解,也不敢公开质疑。

 

实名实姓地公开质疑而且揭露张尧学是一个骗子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后来英国的《自然》、美国的《外交政策》等国外的媒体要报导这个事件,找不到那些匿名的人采访,就只好来采访我。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你是学生物的,不懂计算机科学,怎么揭露张尧学?我不是从专业的角度揭露张尧学,那已经有别人在匿名做了。我是从不需要专业的角度来揭露他的。我有我的办法。首先去查张尧学的履历。张尧学以前的确做科研,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当教授。但是他从1995年开始就从政了,先是去国务院挂职,到1999年就全职当官了,当过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办主任。2011年又去中南大学当校长。所以他不搞科研、全职当官已经有十几年了,怎么还能够做出代表中国科技最高水平的成果出来?这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其次我去查他的论文发表情况以及引用情况。这并不是两弹一星之类的机密,是公开的科研成果。之所以会获奖,号称是因为在国内外都有重大的影响,被普遍使用。人们怎么知道这个成果的存在?那就要看论文。所以要看他的论文发表情况。报奖材料列了8篇的论文,表示这8篇论文就是代表这个成果的。我就去看这8篇论文。

 

这些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论文,具体研究的是什么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8篇论文是关于哪一方面的研究,我是看得懂的。这8篇论文中,有4篇论文跟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也跟张尧学没有关系,根本就不是他团队写的,是完全无关的论文,被他拿来凑数。特别搞笑的是,这4篇所谓的论文里有一篇根本就不是论文,而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一本计算机教科书里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的内容也跟张尧学、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那本教科书也不是张尧学写的,是一个姓林的人写的,怎么能够把它作为自己的成果?是不是还要把这个一等奖跟那个姓林的作者分享啊?更可笑的是,这是一本2001年出版的书,张尧学为了把这本教科书伪装成一篇论文,居然把它的出版年份2001年写成“2001年卷”。

 

剩下的四篇论文倒是张尧学写的,他是作者之一。但是其中有一篇是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发表在一个已经停刊的很低端的学术期刊上。人工智能跟透明计算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虽然是张尧学写的,也是一篇无关的论文。另外一篇论文是张尧学198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也跟透明计算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使有关系,那也是属于东北大学的成果,难道这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要发给东北大学吗?

 

跟透明计算有关的就剩下两篇论文。那两篇论文都是发在很低端的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发表了好几年了,到获奖的时候都只被引用了40多次,而且绝大多数的引用都是张尧学本人自引或者是中国人引的,而外国引用的,有两篇不是英语的论文,还有三篇是英语论文,但那三篇的作者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计算机科学最发达的是英美,英美的研究者没有一个人引用过张尧学的论文,怎么能够说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多么大的轰动、被广泛使用?引用的次数这么可怜,论文数也这么可怜,才要拿无关的论文凑数。

 

第三,张尧学在报奖材料里为了表明透明计算获得了多么高的评价,引用了一些人对他的评价。他说透明计算被IBM、英特尔采用,被英特尔副总裁称赞为代表着下一代的计算。我去查了一下,的确英特尔有一个副总裁有一次在会议上提到透明计算,但是他说其实透明计算这个概念并不新颖,早在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就已经提出来了,现在中国清华大学的张尧学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那个英特尔的副总裁并不是搞技术的,而是MBA出身的,根本就不懂技术。他说的麻省理工学院的“透明计算”跟张尧学的透明计算不是一回事。

 

美国的确有人提出过透明计算的这种说法,但是“透明”指的是公开可见的计算,而张尧学的透明计算的“透明”指的是看不到的、不知不觉的,所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透明的定义,只不过碰巧用了同一个词,由于一词多义,就被混为一谈了。

 

张尧学还说相关的研究获得了国外哪些学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张氏协议综合法。我去查了一下,的确有几个人评价过张尧学的研究,但是评价的是他1988年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跟透明计算没有任何关系。把这作为获奖成果,是不是又是要把这个奖发给日本东北大学?关于“张氏协议综合法”,张尧学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吹过,意思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协议,多给中国人长脸啊。我去查过,的确有一篇关于各种协议的综述,介绍了十几种的协议,每一种协议都以发表论文的那个人的名字来称呼,并不是特地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张尧学在报奖材料里还说,他的专著被美国大学教授Y. Pan称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Y. Pan一看就是一个华人,但是他为什么不把名字写全?我查找的结果,发现这个人叫潘毅,是中南大学的教授。原来是张尧学手下的,那么他做的评价不具有客观中立,能够说明啥问题啊?这就是为什么张尧学不敢用汉字来写他的名字,还要把他的名给缩写了,就是怕让人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还要把他当成是一个美国教授的评价。

 

从张尧学的报奖材料就可以看出来,这是非常拙劣的造假,粗制乱造拼凑,报上去了,居然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就不正常了,说明完全是张尧学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运作的结果。

 

中国各种各样的奖基本上也都是运作的结果,本来就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本来含金量是很高的,代表的是中国最高的科学成就,所以从1999年设立以来,为了保证它的含金量,宁缺毋滥,多年空缺,哪一年没有值得获奖的,就不发了。从1999年到张尧学的透明计算获奖之前的2013年,14年间总共才颁了6次奖,大部分的年份都不颁奖,都是空着的。就我算是有发言权的生物学的领域来说,颁过两次,一次是颁给澄江动物群寒武纪大爆发的研究,一次是颁给中国植物志。这两次的颁奖的确都是实至名归。

 

可见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确含金量本来还是挺高的,但是居然在2014年就颁发给了一个虚假的成果。中国的学术骗子当然多的是,只不过像张尧学这样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关系,把一个虚假的成果包装一下,就获得了本来含金量还很高的中国科学的最高奖,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这是一大科学丑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

 

当时《自然》就张尧学获奖一事采访我,我就说了这是中国科学最大的丑闻之一。《自然》不敢报道我这句话,可能觉得我说得太夸张了。我当时还说再过10年、20年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对。现在刚好十年过去了,张尧学落马了,不就证明了我当时说的是对的,这的确是中国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虽然我们不知道张尧学究竟是不是因为这个获奖落马的,但是中国最高的科学大奖的获得者落马被处理这是唯一的一次,这不就是最大的科学丑闻之一吗?

 

不管张尧学的落马跟获奖有没有关系,这个获奖成果是假的,现在可以说是公认的。不说别的,透明计算获奖后,并没有人因此就认它、用它,当初号称经济价值巨大,现在已证明其价值为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他能够获奖?当时张尧学利用权力和人脉关系运作,究竟有多少人参与其中?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这些本来都应该调查清楚的。但是中国不是正常的社会,所以我们也不指望真的能把这些事情都查得清清楚楚。现在一个学术骗子落马了,在中国的这种大环境下,可以说还是很意外的,算是意外之喜。

 

2025.10.17.录制

 

2025.11.1.整理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