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预测大师饶毅预测25年后中国将超越日本
在2001年,日本政府发布了一个科技发展计划,要在本世纪五十年内,也就是到2050年,日本要获得三十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中国官媒当时嘲笑这是“口出狂言”。但是后来日本几乎平均每年就得一个诺贝尔奖。到现在,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本世纪已经得了22个,中国官媒早就笑不出来了。
但是还是有中国人不服,谁呀?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25年后日本反思为什么开始被中国超越》。他认为,“2035年之后,中国因为科学发展,不断出现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从而也顺其自然逐渐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越来越多。”而日本由于决策失误,获诺奖的高峰到2040年就结束了,之后就会下降,“到2050年,中国因为科学发展的程度和时间,而相应的诺奖数量将超过日本。”
像饶毅一样觉得比谁都懂诺贝尔奖,能够预测诺贝尔奖的发展趋势的人在中国有的是,预测中国会拿诺贝尔奖拿到手软的人也有的是。这几天,南京工大原校长黄维院士在2013年的预测又被翻出来打脸。他当时说,十年以后,中国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且说这是毫无悬念的。黄维才预测了十年之后的事,所以很容易被打脸。
杨振宁鬼一点,将预测的时间放到了二十年。他在2000年预测,二十年后中国会拿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杨振宁虽然鬼,但是没有料到自己那么长寿,二十年后还活着,所以也被打脸。
饶毅更鬼一点,将预测的时间放到了25年之后。他说那个时候他88岁,能够看到自己的预测究竟是准确的还是离谱的。他未必会那么长寿,因为饶毅的养生观是很奇葩的,我以前曾经批评过,他认为运动有害健康会猝死,从来不敢运动。他的饮食也不健康。所以他是不是真的能够活到88岁,活到2050年,看他的预测究竟是准确还是离谱,首先就要打一个疑问。
但是我们不用等那么长的时间,在现在根据饶毅这个预测的内在逻辑就可以知道他的预测是不靠谱的。说饶毅这种满脑子浆糊的有内在逻辑,可能并不是很妥当。那我们换一个说法,根据他这个预测的理由、依据,也可以知道它是不靠谱的。
日本到现在本世纪拿到22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在本世纪之前,还拿过几个,加起来有27个。饶毅不认为日本到今年就不会再得奖了。他认为日本还是处于得诺奖的高峰,说是一直到2040年才会下降,也就是说这15年内获奖的速度跟现在是差不多,几乎是平均一年一个,我们保守一点,打一个折,就算日本在未来的15年内只能够获得十个诺贝尔奖,而且到2040年之后就一个也不得了,虽然饶毅的意思是日本还会得,只是没有得到那么多,但是我们就保守一点,算它一个都不得了吧。这样加起来日本该也有37个诺贝尔奖,中国到现在就只有屠呦呦一个,也就是说到2050年日本至少要比中国多出36个诺贝尔奖。
按照饶毅的说法,中国是一直要到2035年才开始能够得诺贝尔奖,到2050年超过了日本。也就是说,在这15年的时间内中国需要得至少36个诺贝尔奖,才有可能超过日本。平均算下来,就是一年中国要得两到三个诺贝尔奖。而且饶毅认为中国获奖的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一开始可能一年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后面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到最后那几年中国要囊括所有的诺贝尔奖,才有可能超过日本。这怎么可能?这也说明饶毅在做这种预测的时候没有数字的概念,完全就是一个数学白痴,跟川普一样的数学白痴,难怪饶毅会相信川普说的要把药价降低1000%、1200%、1600%。
不仅饶毅是一个没有数字概念的数学白痴,他对于诺贝尔奖的颁发也没有常识,没有概念。虽然他认为自己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懂诺奖,但是他甚至连诺贝尔奖的颁发有滞后都不知道。
他为什么认为中国从2035年之后会得诺贝尔奖,而且会越来越多?因为他认为2035年之后,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但是诺贝尔奖的颁发跟奥斯卡不一样,并不是你做出了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马上就发给你诺贝尔奖。那种是极罕见的,绝大多数的诺贝尔奖的颁发都有滞后,往往滞后二三十年。比如说今年的生理学奖给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工作,化学奖也是发给二十多年前的工作,物理学奖更夸张了,是发给40年前的工作。
所以即使按照饶毅说的,2035年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和发明,那么中国得诺贝尔奖的数量要井喷,也得到2050年之后,才有可能逐步得奖。所以饶毅的预测是不成立的,已经过了他预测的时间段了。
可见,虽然饶毅觉得自己比谁都懂诺贝尔奖,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懂诺贝尔奖,其实他一点都没有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概念。
如果要在2035年中国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会井喷,那么现在中国就应该有一大堆的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在那里排队等着获诺贝尔奖了。那么请问最喜欢预测诺贝尔奖的饶毅,中国有哪一些已有的工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不说别的领域吧,就说饶毅认为比谁都懂的生物医学领域吧,现在有哪一项或哪几项工作可以在2035年之后就能够得诺贝尔奖呢?难道是他的铁哥们施一公搞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吗?
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投入了很多科研经费,在科技方面的确进步很大,但是为什么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就没有出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呢?这有中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的因素,也有中国的学术环境没那么好的因素。关于这些因素,我在一年前也是在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分析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想说一点,诺贝尔奖并不是投入了很多钱、很多精力、很多人力就一定能够得到的。实际上你在做研究的时候,越想得诺贝尔奖,可能越得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绝大部分做科研并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作为目标。恰恰相反,他们绝大部分做科学研究是出于好奇,或者是为了造福人类,并不是想要取得诺贝尔奖,甚至已经做出了可以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了,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
今年获奖者就没有一个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奖,有几个在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从瑞典打来的电话的时候,还以为是诈骗电话。有一个因为时差的原因是在睡梦中被吵醒的,干脆就把手机关掉,是等到当地电视台的记者来敲门采访,把她吵醒了,才知道自己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中国科学界想要得诺贝尔奖,想要让得诺贝尔奖成为常态,首先就不要有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其次要少出几个像饶毅这样的妄人。
2025.10.9.录制
2025.10.24.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