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的“叛国”和饶毅的归国

前几天英籍华人傅聪因为得了新冠肺炎去世了,享年86岁。这事这几天在中文网上很热闹。傅聪是第一个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大奖的华人,在音乐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很多人在网上之所以提起他不是因为他的音乐,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过他的音乐,因为他搞的西方古典音乐毕竟在中国并不是很流行。一般中国人提起傅聪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因为《傅雷家书》那本书,那是翻译家傅雷写给他的儿子傅聪的。这本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时候非常流行,到现在据说也还很流行。央视评论员刘戈说,只要是“60后”都是读过《傅雷家书》的。我也是“60后”,但是说来很惭愧,我没有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刚刚出版没多久,因为很多人都在推荐,我在图书馆翻了一下,结果看了第一页就看不下去了。在第一封信里傅雷向傅聪说,他对傅聪有很大的罪过,这种罪过是没法洗刷的,只能救赎。我当时看了觉得非常奇怪,父子之间能有什么罪过大到没法洗刷?这未免太夸张了吧?或者他们父子关系本来就不正常?这种书我就觉得没必要看,没有看下去。

 

傅聪让人们想起来的还有另外一件事。1958年他在波兰留学学钢琴,毕业以后没有回中国,而是跑到伦敦去了。这事当时被认为是“叛逃”,现在也有很多人骂他是“叛国者”,说“一个叛国者不值得我们怀念他”。留学不归这种事情在五十、六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前很罕见,所以很多人不理解。这完全是当时的时代造成的。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傅聪的做法,还把留学不归说成“叛国”,就太过分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很多中国人到发达国家留学,而且留学以后大部分人都是不回国的。还不只是“自费留学”的,那些公派的留学生很多也都不回国了。而且绝大部分留在国外的也都加入外籍,特别是在美国,加入美籍的更多。我算是例外,没有加入美籍,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能说这些学成不归、加入美籍的人是“叛逃”、“叛国”吗?包括现在在中国非常风光的“明星科学家”施一公、饶毅,当年他们到美国留学,毕业以后也是没有打算回中国的,在美国大学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当到了正教授,加入了美国国籍。等到后来中国发展了,他们看到回国更有前途,才回去了,并放弃美国国籍。能说他们以前是“叛逃”、“叛国”吗?

 

现在的留学生学成不归跟傅聪那个时候还不一样。现在不回国是因为觉得国外的生活更好,或者在国外更有发展前途,就不回去了。傅聪可不一样,他当时回国是生死存亡的问题。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如果傅聪回国就变成“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可能让这种人有发展前途的,很可能就把他下放到农村劳动,还想弹钢琴?即使认为他有天才继续让他弹钢琴,也不会给他多少表演的机会,那是要留给出身好的人的。即使熬了那么几年,到了文革傅雷夫妇自杀了,傅聪很可能也熬不过去,也会跟着自杀。我这么说不是危言耸听。跟傅聪同时代也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也是上海的,也在国外得过奖,叫顾圣婴,她就是到文革的时候(1967年)遭到了批斗,全家开煤气自杀了。如果傅聪回来能够活下来就算不错了,还想搞艺术?还想有现在这么大的国际上的名声?这是不可能的。

 

文革结束以后,国内给傅聪平反了,不再说他是“叛国”,也邀请他回国讲学、演出。连官方也不再把他当成“叛国者”,都已经能理解他当时的选择了,到现在网上却还有这么多人骂他是“叛国者”,这些人或者还生活在文革时代,或者想在中国重新搞文革。至于有一些人对他死于新冠肺炎冷嘲热讽,那完全就没有人性了。

 

网上指责傅聪不回国的人不止是普通的网民,有一些名人也在指责。像我刚才提到的“明星科学家”、北大教授兼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也是暗示傅聪不应该留在英国,而是应该回国,在中国对中国做的贡献更大,也会得到人们更多的怀念。饶毅说,傅聪死了以后怀念他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而国外怀念他的非常罕见。饶毅还说,任何一个华人,如果一直留在国外,即使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死了,参加他的葬礼的绝大部分人也是华人,写文章怀念的更是华人,也只有华人会对他念念不忘。饶毅说这叫做“种族隔阂”。

 

饶毅说的情况跟事实有出入。傅聪死了,并不是在国外就默默无闻、没人把他当回事。我注意到,英国的BBC、美国的《纽约时报》都发了长篇讣告报道他的事迹。这就很难得。有几个音乐家死了以后能够让《纽约时报》发一篇长篇的报道?不少国外的非华人的音乐家,古典音乐界的大师,也都纷纷在推特上或者接受采访时,对傅聪的去世表示哀悼。当然,国外的哀悼不会像中国那么多,因为傅聪搞的本来就是高雅艺术,西方古典音乐即使在西方国家也不可能像流行音乐那么流行。一个演奏古典音乐的钢琴家不太可能变成一个众所周知的大众名人,不会说死了以后举国哀悼。这跟是不是华人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是一个白人,像傅聪这种等级的音乐家去世,也不会举国哀悼,不会大家都纷纷地写文章、发推特来纪念他,这是专业的局限性所决定的。饶毅说“华人死了也只有华人才会念念不忘”也是不对的,我举一个反面例子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吴建雄在美国已经死了很多年了,但是今年美国要发行专门纪念她的邮票,显然不是只有华人才会对任何一个死去的华人念念不忘。

 

饶毅的这番评论暴露了他的心路历程,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回国。一个科学家在美国科研干得再好,当到名牌大学的正教授基本也就到头了。他再努力一把,有可能还能够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好几千人呢,即使当上了,也没有几个会变成大众名人。甚至即使得了诺贝尔奖也不太可能变成大众名人。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太多了,没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众所周知,死了会引起轰动的。去年美国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去世,也就是报纸发一篇报道,普通的美国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也是由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你既然选择了搞科研,那么就不可能跟搞娱乐的一样出名,科学家不是娱乐明星。科学家也不是政客,不像从政一样能够让所有的美国人都知道你。既然要从事科研,那么就要甘于寂寞。搞科研本来就是不想当明星,个别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那种级别的有可能变成明星,但是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做科研的人把自己变成了明星,反而让圈内的人看不起。以前卡尔·萨根也算是一个明星吧,他主要是做科普变成明星的,结果搞得他连美国科学院院士都没评上,因为院士们认为,萨根不像一个搞科研的,把自己变成了大众名人。既然选择了科研,那么就不要追名逐利。科研做得再好,在圈内有名就行了,别指望着变成普通美国人都知道的明星科学家。

 

但是,饶毅这种人不甘寂寞,老想着的是,生前多么地出名、影响多么地大,死后备极哀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只有回国了。美国基本上是没有明星科学家的,中国却有很多明星科学家,经常上电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可以跟企业家坐而论道,动不动就去参加某一个论坛、年会发表演说。饶毅最近发了一篇文章,号称他搞了一个关于量子计算机的争论的直播,有两百万人看。这个数据很值得怀疑,因为中国直播平台一贯就爱虚报收看人数。但是,从饶毅吹嘘观看人数就可以知道,他是很注重虚名的,很在乎普通人的关注,而不只是业内的关注。只有回国才能够有这种很风光的、成为“人上人”的、接受万人崇拜的感觉。在美国再怎么干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这跟是不是华人没有关系,因为再大的白人科学家在美国也不可能像饶毅他们这些“明星科学家”在中国那样风光。

 

选择了这条路,把科学家变成了明星以后,是会有损失的。第一个损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搞科研了,只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包工头,利用自己的名声拉来科研经费,发下去让学生、博士后去干,但是实际上本人真正搞科研的时间就很少了。第二个损失,要失去言论的自由,不能得罪人,尤其不能得罪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也不能去抨击现在的政权、体制了,必须听政府的话,听大官的话。听话了,就还继续让你当“明星科学家”,还赏你一个校长当当,死了以后可能还会给你一个很高的追悼会待遇,讣告里头还会注明“生前享受部长级的医疗待遇”。如果不听话,敢去抨击政府,敢去得罪有权有势的人,马上就把你封杀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也风光不起来了。

 

饶毅这么看重“明星科学家”的风光,那么就只能同流合污。他是不是真的在乎死后的名声,我是很怀疑的,因为那种很在乎生前的风光、喜欢当明星的人,一般来说不在乎死后的名声,管它死后会怎么样。如果他真的在乎死后的名声,那么要知道,生前的这些虚名都是未必能够作数的。甚至刚刚死的时候备极哀荣,很多人哀悼、怀念,全国的媒体纷纷报道死讯、悼念,这些都不算数的。真正的历史评价是要由后人来做的,甚至是要由很后很后的人来做的。

 

2021.1.2.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