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中“以通为本”的思路可以考虑改变了

  温州动车相撞事故之后,看到大家在科学网上谈得越来越多,我一直没有说什么,这倒并非是我无话可说,只是想等事情稍微过过之后再说话罢了,不过科学网上的刘钢兄追问了句“陈安呢?”也许,我也真的需要说几句什么了。
 
  “以人为本”这个东西在我们国家最近一些日子提的调子越来越高,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前我们提倡了相反的东西,第二现在我们依然只是在提倡阶段,距离真正体现在实践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那么,“以人为本”的相反一面是什么呢?当然,你可以认为是“以物为本”。我少年时代读《中国少年报》,上面一度有过一次“下雨了,先收自家晒着的粮食还是先收集体的粮食”之大讨论,结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体利益永远优先于个人利益”。记得少年的我有点疑惑,总觉得这个结论似乎有点问题,可是,究竟里面存在着什么问题,却说不出来。现在想来,也许背后的背后依然保留着的就是“以物为本”的基本思维模式吧。
 
  这几年做应急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和各个不同类型的实践部门接触,我和铁路的应急部门当然也多次接触过,在和对方一起讨论铁路事故的应急救援时,我很惊愕地知道,铁路的应急一直都是“以通为本”,而非广为人知的“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但凡出现铁路交通事故之后,响应的第一做法都是先把受损的车厢弄一边去,别妨碍了道路的畅通,然后再考虑救援救助的问题。
 
  有这样的根本原则摆在那里,小伊伊的事情才会让世人皆觉诧异而铁路应急人士却安之若素。
 
  铁路上的行车事故一旦出现,会影响到经由该条道路而前往不同目的地的更多车次,这是由铁路运输的特征决定的,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事件的“蔓延”。公路和航空也都有类似的特征,但是都不如铁路的更加显著。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铁路管理机构一直认为清障是应急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人命则次之,可以完成清障之后再来考虑受灾个体的救援问题。而这实际上是和现代应急管理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
 
  但是,中国的铁道管理部门,难道真的曾经进入过现代化吗?即便行车速度赶英超美了,可是,现代化的头脑却从来没有具备过,经过过温州撞车事故后,我的个人判断是,铁路管理部门也还没有任何让思维进入现代化的打算。而时至今日,国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了,而铁路部门依然停留在60年代,这个矛盾自然是越来越厉害,乃至无法调和。
 
  我们科学网上的多是理工科的人士,包括我自己,可是,在做到技术层面之前,原则性机理的探讨一定是个无法跨越的第一道门槛,可是,从各类文章中,却多为具体技术细节的追究,还少有对于整个机构所持基本处事原则的讨论,或者大家隐约里感觉到了,可是没有更细致的细节来说明这个东西。
 
  而对于铁道部来说,以技术来提高管理品质的路子已经走了很多年,可是一直没有走通过,我去坐不管是动车的卧铺还是普通车的卧铺,都依然和20多年一样要换一个小牌牌,信息系统依然差到让人无法不摇头。而据说铁路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已经多少万亿了,我的老天爷,这么长的时间和这么高的成本,连猴子都完全有可能彻底进化出来了,可是铁路人却一点进步都没有。
 
  也所以,用高深的技术语言分析去解读事故并从而避免事故,对于其他机构是合适的,对于铁道部则是尚不合适的,我们得把铁道部的各位先生们从小学知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开始普及起,才可能有点成效。
 
  大家认为呢?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