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说明某人当选院士之后所获得的科学进展确实超过院士前
——怎么才能让中国学术界年轻人的春天真的到来?【副标题】
院士话题两年一热,比诺贝尔还频率低点。
这个频率我认为始终会是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比诺贝尔奖的评选还要频率高一些才对。
以前,我曾经建议过说院士评选改为八年一次,大家会闷着做点漂亮工作,否则,同样的玩意儿,每2年提交一回,2年前的申请书改都不用改,也挺没劲。
可是,我发现我错了,其实院士评选最好是一年两次比较合适。这样,科学网诸位半年抡一次院士话题,那多过瘾呀。
记得中科院在给吴文俊先生申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时候,第一还是提到吴老在40、50年代的学术贡献,不过,后面的几条里,也有一条是吴老在年近花甲之时还提出了机器证明的新理论和方法。俺们就想,吴老真是老当益壮啊,快70了还能提出新理论。
当然,吴老后面的这个工作似乎不如前面那些个工作影响大。对于前面那些工作的影响,申请书说:甚至,教科书里都不再在定理后注明这是吴文俊证明的定理,这说明这个结果是该学科方向上应众所周知的一个结论。
呜呼,这就有点接近四则运算的伟大了,谁都不知道四则运算法则是那位大仙规定的,可是,似乎除了文盲之外,每个人都得学会它。这个东西的伟大就不必过多阐述了吧。
不过,俺们所了解的其他院士,似乎还真没有在当选院士后,其工作的重量级能超过当选之前的。您老如果知道一些,请告诉俺一声行不?
也许可以这样说:当选院士是学者学术贡献的里程碑和墓志铭?!
我有信心,上句话里所说的院士涵盖这个群体98%以上的部分。
不过,工程院院士在当选后有能力参乎更大的工程的情况好像应该除外,而在这些所谓的大工程中,工程院的院士们除了起到了忽悠作用外,其他技术和工程方面的作用也请知情者给俺科普科普。
拜托了!
【如果大家能举出的例子在个位数以内,那就让更多学者在当选院士后直接集中宣誓退休的力度再强烈些吧!加上俺们在本文开始提出的伟大建议,那就是每半年有200位学者加入两院院士行列,两个政策加起来之后,中国学术界年轻人的春天真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