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方法论的札记之一:对于研究对象的三种拆分思路
很多科学工作者广泛地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存在,那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当人们开始研究一个对象时,往往会不自量力,喜欢从整体开始,而如果对象本身不具备进行细分的特点,那么,在不进行拆散分解的前提下,人们总想从一个完整的角度全面地研究这个对象,但是最后往往会归于神秘论。所以如此的原因是一个对象从外部整体上进行认知实在是太难了,除非你的最初出发点就是只研究对象的表象。
比如,当研究的对象是人时,出于对人身体的敬畏,医生们一般不会想到采用解剖的思路去细致地认知人体结构和特征,就更会导致医学的神秘化倾向,远古时代巫师盛行真是呼应了当时的这个状况。
当然,现代医学在一开始的时候,解剖也是偷偷进行的,幸运地是它得到了验证并继续发展的进一步空间。根据梁启超的记述,我国明清一代有医生曾经想过并试图解剖人的遗体,但是总因环境不允许如此,而最终作罢。
我们可以将从整体对对象展开研究的方法思路称为整体论或者系统论,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最后往往会成为“笼统论”,遵照这种思路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会距离认知对象本身的内在规律越来越远。
那么,当研究一个复杂对象时,什么才算是科学的方法呢?
在复杂性理论或者系统论尚不成熟的过去,在近现代科学肇始的那段时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类好的办法,那就是将对象按照组分进行拆分,也就是说,将研究对象这一整体按照其组成方式不断向更细里拆分,然后研究透彻每个部分的内在运行规律,再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研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最后上升为对于研究对象的完整性认知。
这就是典型的还原论方法,先拆分再组合。也是现代科学得以快速发展和不断产生重大新发现的一个基石。
自然科学有六大主要门类:数理化天地生,它们的近现代发展基本就是按照还原论的思路进行的,典型如:化学里对于这个世界组成的基本元素的拆分,相当于最初的金木水火土的拆分就要高明了很多;物理学中对于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粒子的不断细分,也是沿了这个思路,而基本粒子以怎样的形态存在,波动、粒子,还是超弦,也属于还原论思维。地理学中对于地域的分解,如中国的秦岭淮河作为一个地理分界线;数学里则将实体世界化为数与形这两个最终在抽象世界里可以进行运算的东西,也就是代数和几何。当然,数学里的数和形是可以建立起对应关系的。
除了对于组分进行拆解之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还有更多的拆分方法。我们比较熟悉而多见的是从时间维和功能维上进行拆分。
比如,我们研究应急管理,就会考虑以事件发生的那一刻作为一个关键点,之前叫“事前”,事件结束处理完毕叫“事后”,而事件发生和应对过程则叫“事中”。这样的思路可以用所谓“生命周期”这个概念进行总结概括,每个事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命周期,总是存在一个从生到灭的过程。我们如果想要弄清楚这个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可以从时间上入手进行考虑。
组分和时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拆分方式呢?当然有,应该还不止一个,这要看研究的需要。比如,我们还可以从功能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拆分。还拿我们做的应急管理为例,我要以应急管理这个东西作为研究对象,就应该考虑应急管理除了一个概括性的框架之外,它应该是个具备哪些能力的东西呢?或者说,“应急管理”究竟能够做到什么?这就是从功能角度进行拆分的一个典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这样拆分:应急管理应该有监控功能、还要有资源调集和分配功能,还要有协调功能,等等,我们已经把应急机制分成十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基本就是按照它应该具备的功能进行的划分。当然,也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具备不同功能的系统:责任系统、运行系统、保障系统、处置系统等,这也是按照它应该具备的功能进行的另外一个角度的划分。
综上,对于一个目标对象的研究,当我们觉得无处下手时,可以先对其进行拆分,然后,研究拆分出的每一部分的本质运行规律,最后再将这些部分之间存在的各类关系进行分析,完成全系统的集成,形成对于对象的完整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