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不同然后是创新——先从不创新的工作开始做起

  看曾红的文章《做科研的中美差异》(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5978&do=blog&id=417000&from=space),觉得很有意思。
  曾红觉得自己在耶鲁做的研究,在国内即便得到资助也会是那类小额的,因为里面没有创新性的内容,分析验证60年代发明出来的药的作用,看上去真是不怎么创新啊。
   
  而咱们国家的项目啊高级人才培养啊什么的,第一强调的就是创新,一个教授博士工作没啥创新哪里好意思在科学圈里混呀。
  
  想起我跟硕士生们说起论文撰写的问题时,开始他们一个一个都很兴奋,说“老师我们知道,一定要创新。”
  我笑道:创新?作为中国最高学术大佬的院士们很多都没啥创新性的贡献,老师我本人也不敢说已经创了啥“新”了,你们都还小毛孩子一个,书都没读几本,20岁出头也没有什么阅历,不要老是强调创新,会闪了舌头的。
  当然,我接着教诲道:创新是件难事,不过你们要写的论文还是要体现出不同。这个不同不见得是和以前相比有了多大进步本质差别,也许仅仅是角度不同而已。但是一定得体现于自己的思维与别人的思维在这一问题上有所差异。
  
  我们国家每年毕业好几万博士,几十万硕士,还有很多在职的各类名头硕士,早已世界第一,而如果每篇论文都创新,也肯定早就是创新国家了。即便在论文的创新比例比不上人家,创新总量总还是能抢个世界第一第二的吧。
  
  而糟糕的就是,大家却都有这样的清醒认知,在所有大国里面,我们恰恰是最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尤其是科学创新方面,至少目前还是。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喊啥不来啥”,比精细鬼伶俐虫的宝贝葫芦差远了。
  
  还记得以前一个笑话,我们有段时间国家提倡要“以德治国”,我的老同学高福一冷笑道:“一看就知道目前‘缺德’缺得很厉害。”好在国家领导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立刻停掉了这个建设目标。
  
  而创新也一样,我们缺得实在是太厉害了。但是,和“德”之缺不同(缺德太难听咱们倒换一下顺序),“新”之缺却无所谓,顶多就是被说成“没心(新)没肺”罢了。而“没心没肺”的人也只是科学家们,与领导们无干。
 
  当特别急着要某件东西的时候,人们最容易失去判断力,对于创新的需求也会造成对什么是创新搞不清楚。也所以,每年几十万论文似乎都在创新,但是和大家平素的感觉却无法协调起来——我们依然没有啥新玩意儿。
 
  也许,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确实就没有建立起过创新的氛围,更从来没有过科学精神,经常把改进改善当成创新,正如我们经常把技术误当做科学一样。
  或者,我们还经常把自然科学的东西直接一步上升到哲学层面,玩空中楼阁,然后宣称那就是创新,有时候也会把一些哲学上的新思考洋洋自得地当成创新,而那实际上仅仅是概念游戏罢了。尤其是在传统士大夫阶层中,把斗嘴当成创新的时候也很多,于是,长久以来,思辨的东西似乎很多,可是逻辑的东西一丝无有,正如现在的大学从来不想从三流开始做,而是直接就想一步进入一流一般,在是不是成为一流或者一流的标准上争执个不休,却不去考虑如何长久积累能够先从三流进步到二流。
 
  真正创新的工作也必须积累在很多不那么有创新意义的工作上,德国人很有趣,他们的技工都很扎实,而且学校培训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去向就是合适的技工,而技工这个培养目标,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显得太不创新喽。
 
  也所以,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应该首先强调的是做好技工式的改进改善改良类的工作,不要强调创新,而是先进行“做作业式的科研”。而在教授和全职的研究生那里,一定让他们弄明白现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做作业式的科研”,这个清楚了,再做上几年几十年的“作业”,也许下一步就可以进行真创新了,而不是将“作业”包装成“创新”,让人笑话。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