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选题的五个层次
今天在华侨大学做了两场报告。
其中下午的一场算是讨论,我阐述了对于科研选题的五个层次的看法。
第一个层次:方法或方法论的研究选题。
一般情况,方法或方法论都是可以广泛适用的研究主题,也许要跨越多个学科进行应用,所以要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但是最后却要落脚于研究哲学方面,而且好的方法或方法论要有实现工具。
这是最难的科研,也是最有价值的科研。比如,评价中的AHP方法,虽然发明它的Saaty教授似乎也没有得啥要命的诺贝尔奖啥的,可是,这个方法的永恒就证明这他本人的永恒。
第二个层次:开拓学科方向的研究选题。
因为以往的学科对于某类问题没有很好的适用性,必须另辟蹊径,寻找另外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主题。这就需要开拓新的研究方法。
在管理领域,广东工业大学的一位蔡教授曾经提出一个叫做可拓学的学科新方法,并受到了基金委十数年的连续资助。应该说,这是一个努力,尽管并不容易。另外一个广为中国学者所知的方向是灰色系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邓聚龙教授提出,并经过他的弟子以及其他应用者的使用而名声很大,甚至国际上还出现了以这个为主题的SCI期刊。这些都属于开拓新的学科方向的努力,尽管都路途艰难。
华罗庚先生则开拓了多复变函数论的新学科方向,且国外的学者也都纷纷跟上,是一个为国际学术界所认可的方向。
第三个层次:面向问题及其解决的科研选题。
数学里有很多公开问题,如哥德巴赫猜想。
管理学里面有很多实际问题,如环境是否对劳动生产率有强烈影响?如应急管理是否应该采取集中式的指挥模式?等等。
能够面向这些问题展开科研,并在某种程度上逼近问题的解决,都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考虑。但是,和前两个层次相比,这个要略微低一些。尽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促进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第四个层次:采用别人的方法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辅以改造的应用。
寻找真正的问题,尤其是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并不容易。
所以,很多科研其实是在采用其他人已经提出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所处领域的实际情况对方法进行改造,以使其符合自己的需求,最后,对于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或者分析自己领域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参考。
这是一个稍微大点的应用题,选题者要同时了解别人的方法和自己的领域需求。
当前我国的绝大多数科研属于这个层次的科研。
第五个层次:做作业式的科研。
一般情况下,做作业前我们就知道肯定有一个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而选择科研题目,很多情况下我们也是知道希望得到的结论大致是什么,只是自己需要一点时间把中间的空隙填补起来就是。
做作业式的科研也不能说不叫科研,可是我们还是需要尽量避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