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大学有个好习惯
我去厦门大学,需要订房间。
结果,开始订了一个蔡清洁楼。
我玩笑了一句——不会是为了纪念清洁工吧,其实,俺们当然知道,肯定捐款人叫蔡清洁。
虽然最后因为蔡清洁那里没有网络我转到了逸夫楼,可是,蔡清洁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在华侨大学报告的那座楼也有名字,叫“陈守仁楼”。里面有个老头的头像,我估计应该就是陈守仁先生。一问才知道,这座楼当时是陈守仁捐建的,不过他老人家当时掏了250万,算是建楼款的一半,另外一个是政府掏的。
到了香港,我们可以见到的以捐建者的名字命名的楼就更多了,反倒是我在欧洲的大学没有太见到这样的楼,“比尔盖茨楼”啥的,没太见到。
中国人好名,所以如果有幸留名,其实很多人还是很乐意的。
在厦门和泉州,到处可见的是陈嘉庚先生的痕迹,厦门大学里有嘉庚主楼,似乎是最高的那座。
这真是一个好习惯,对于大学就应该利用中国人这种对于名的追逐需要而给大家提供这样的“命名”机会。在北方,除了邵逸夫到处捐建图书馆和科学馆之外,其他以人名命名的楼还真不算多,最近北大和清华似乎多了起来,是个好趋势。
我的母校北航有个如心会议厅,是香港女富豪“龚如心”女士捐建的,她正是著名的“小甜甜”女士,一度因为他失踪老公的财产是应该给她公公还是她自己而多次上法庭而知名,而后来她自己过世后也出现了财产争端,很八卦。
记得我去过一次中山大学,好像也见到了类似的冠名楼,就发觉在这个问题上,南方人似乎更加符合潮流,而北方却差一些。
现在看,陈嘉庚先生还是很伟大的,既然他有千金散尽为民送利的气魄,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永恒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