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辩”考
“义利之辩”考
天路客
关于义和利相互关系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的“义利之辩”大概从孔子时代就开始了,做的不好讲了不少也有传统,也许将来也会一直争论下去。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猛子·梁惠王》),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他认为“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西汉的孔子继承人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宋代就义利问题也展开过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后来清朝的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不管古人今人怎样辩来辩去,始终也没有解决义利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就没解,也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个“伪问题”,看样子这个游戏还得玩下去。纵观当今泱泱中国,奸商横行,尔虞我诈,学霸猖獗,医不医学不学,假论文假商品假学位假科学家假教育者假朋友假人情,“假”成为常态亦被大众视为常态而不怪,怎一个假字了得,五千年文明成为传说,还是没有离开这个义与利问题,无非是利令智昏见利忘义不讲道义与良心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文过饰非知错不改连做个真小人的勇气都没有文字游戏该怎样玩还怎样玩,事情做起来该怎样做还怎样做,只求“驴粪蛋子表面光”简直是道亦无道无耻之极,满嘴仁义礼智信一肚子魑魅魍魉暗度陈仓男盗女娼,仅举“叫兽”(陶世龙《十年“教授变叫兽”?回头再看方舟子的打假》XYS20090825)一例亦可管中窥豹,与此辈比起来,盗跖就是圣人。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干脆撕去这块遮羞布来得痛快,一是显得诚实一些,二是显得不是那么人格分裂,三是免的给后人留下虚伪的名声。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严复可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