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科普”的存档

科学、自由、民主和人生价值

2008年11月11日星期二

科学、自由、民主和人生价值

量子猫

来自于人类最广泛的经验的公共约定——公理及其逻辑演绎,构成了科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系统,并从自然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各个层面。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法律保障系统,也不知不觉地在向科学所揭示的图景转化。目前各个国家转化的程度各有不同,这取决于参与社会组织结构的科学理念和非科学理念的力量对比,但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高层几年前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反复倡导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各个层面予以落实,标志着中国正在全面的走向科学时代。

像从过去的原始社会到宗教王权社会所呈现的那样,个人只能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生活在科学时代的个人,也只能是以科学所揭示的社会组织结构图景构造和运行的巨大而复杂的“机器”系统的一个零部件,但每个零件的作用、重要程度和对整个机器系统的支配作用和影响力不同。也就是说,每个个人,任何人,不论出身、性别、种族、肤色、国别等等如何,都有均等的机会、足够广阔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正是因为这是一种比人类以往历史任何时期(如原始图腾崇拜、宗教王权时期)都更为完善更为自洽的系统,特别是以现代物理学和数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使现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系统可以实时地收集信息并对自身结构状态作出动态微调,而个人涉及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也可以更为直接、快速、深入和广阔,所以个人的自由度、发展空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大和更为广阔,同时也可以有着更高的效率。但具体到某个个人,你的自由度、发展空间和生存价值,取决于你的科学理念的广度和深度及其支配、影响社会生活和事物的广度和深度。没有科学理念和以此为基础的知识系统的自由,只能处处碰壁,不是鼻青脸肿,就是头破血流。

科学时代的民主,正像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在普遍化的那样,不再可能会是“举手表决”,而取决于你的主张是否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直接或间接的专家意见或专家意见导向。这里的专家,实际上就是以社会生活或公共事物某一领域的公共约定为基础的逻辑演绎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代言人,通过代言人对该领域社会生活和事物进行规范和监督,这是在以科学为基本游戏规则组织构架起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事物的各个方面每个个人的权利和利益都能被最大限度的保障的唯一方式。

[有人会提出,“科学要不要监督呢?”“作为科学代言人的专家要不要监督呢?”“如果‘专家’以权谋私怎办?,走向集权和专制怎么办?”这些问题有点没有理解科学。上面已经说过科学的基本理念。首先,科学的基础是一种最广泛的公共约定或共识,即自然科学中常说的公理,这种公共约定或公理不存在监督的问题。其次,科学的知识系统是以这个公共约定或公理为基础的逻辑演绎,也就是说整个系统必须是逻辑上自洽的。如果不是逻辑上自洽的,它就不能进入这个系统。即便是已经进入了这个系统,如果在新的情况下或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变得不自洽了,它可以通过对公共约定或公理的修正而重新回到自洽。每一次公共约定或公理的修正,实际上意味着科学的重大突破或里程碑式的进展,因为它在更广阔范围更深入层次重新变得自洽了。正是科学必须保证逻辑上的自洽性这一属性,使它存在着自我纠错机制。所以,科学不存在监督的问题。作为科学代言人的专家也不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以权谋私”了,走向集权专制了,就不是科学的代言人了,是个人或集团的非科学意志。正如社会历史或现实社会中的集权专制、非正义战争、资源的掠多性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危害往往是当科学力量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时科学被非科学意志曲解或科学衍生的应用技术被非科学意志如少数个人或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左右和滥用的问题。必须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技术来自于科学,但技术的政治或商业应用者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代言人。所以,必须是以最广泛的公共约定为基础的逻辑演绎形成的知识系统也就是作为科学代言人的专家意见或专家意见导向,必须是科学地规划、规范、监督、修正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法律保障系统和监督、规范政治、商业等非科学意志集团或个人的行为意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最广泛的公众群体谋取最大的权利和利益。(这段画蛇添足的注释使文章看起来很丑,但为了避免去掉后再出现上述的问题,暂以这样的注释形式留着吧。)]

现实的中国,或是现实的世界,尽管比宗教王权时期已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但社会生活和事物的许多方面,离这种以科学为基础构造发展起来的可以以互联网为神经系统的动态自我调控的、完善的、自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法律保障系统的图景还有不同程度甚至是很遥远的距离,这也为现实中的个人提供了比未来的个人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不我待,每个有抱负有勇气的个人,务必努力的把握好现在。强调一下,科学不仅仅是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地理、生态环境等等,广义的科学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法学、金融、商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等。科学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尽可能多的方面的综合和融会贯通。特别是涉及基本生存状态和职业发展的,对个人的自由度和生存发展空间的作用可能更直接一些。个人的人生终极的价值,是在保障你有一个取决于你自己满意度的生存状态的前提下你自己科学理念及其知识系统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支配和影响社会事务的深度和广度。

(2008年11月6日初稿,贴于德赛读者网,感谢网友讨论,2008年11月13日修改稿) 

科学史上最锐利的激情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科学史上最锐利的激情

引子

每个人似乎都可以问一下自己,23、24岁的时候我在做些什么。那些年龄还小的,也可以估计一下,自己23、24岁的时候会做些什么。

这里介绍一个人23、24岁两年的经历。

从心智的发展来看,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普普通通的高智商、优秀、有才华的人,但不是天才,不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少年天才。那种天才,少年的时候就对世界或人自身的基本问题开始质疑,围绕问题吮吸了哲学和科学充分的营养,把人类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那种天才是独立特行的世外高人,绝顶高手,功力深厚,他们做什么事情,甚至没有什么人能插上手帮忙。抬手举足,稍有不慎,功力的余威就可能伤及好人。和他们,不用去比较什么,也没有竞争的余地可言。虽然那种天才也只是一粒生命的普通种子,但是他们遇到了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自己长成了参天大树,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福荫。那样的天才,即便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也只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

这个人不是这样的天才。他和许多中国时下优秀的大学高年级或刚毕业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像几乎所有聪明、才华出众的男生一样,他执着、投入、充满激情,而又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甚至懒惰、贪玩。而且,不管是从50年前还是现在人们的观念中,有一点都可能会招人非议,他还是一个花花公子,很多的激情用来追逐漂亮女性,他自己也对此直言不讳!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23、24岁的两年里,他不安心踏踏实实、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实验,从美国跑到丹麦的哥本哈根,然后是英国的剑桥,没人清楚他到底要干些什么,看起来很有些“不务正业”,甚至“偷偷摸摸”,就这样“玩”了两年。当然,也没有人给他发工资,他靠原来在美国的奖学金维持生活。但这两年的时间,让他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了科学的史册中,而且排名很靠前。在我看来,应该是前几名或前十几名吧。除去亚里斯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等为数不多的在第一排的几位,那么在第二排中,他处在最显眼的位置。当然,实在要有人让他坐在第一排,他自己可能会心虚,但作为科学一个历史性的重要里程碑的代表,他还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除去老子、孔子(如果也可以算“科学家”的话)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第一排,那么,在第二排、第三排中现在还找不到影子,恐怕到第四、第五、或更后排中,才有极零星的几个位置。而且,也主要是在中国的过去年代里。

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任何迹象,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这一点,也包括他的实验室老板,甚至也包括他自己。当然,他的老板还是非常欣赏他的,否则不会给他一路开绿灯,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申请奖学金,托朋友熟人帮他联系学习、“打工”的地方。

他是谁呢?他这两年到底都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了解清楚了,可能也会觉得没有什么,甚至没有玩一场高水平的电子游戏更精彩、刺激。所有的理论都是玩具,伟人、天才都是些贪玩的孩子。他们只是玩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游戏而已。仅此而已!

背景

既然我们说的是科学史中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一页,那就让我们从科学的历史说起吧。

生物进化出现了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才能对周围事物的信息进行收集并支配机体的活动,这种功能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仍然不断进化而强大,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出现了可以直立行走并使用工具的人类。对周围事物及其变化的感觉经验的积累,产生了时间、空间的概念。在清醒、睡眠、做梦、谵妄时感觉经验的显著不同,产生了“自我”或“意识”、“灵魂”的概念。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和中国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关于周围事物、人自身以及事物数量和空间关系的学说已经逐步建立了起来。但之后中国的研究基本停滞了。西方在第谷的天体观察数据、开普勒继续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伽利略的实验,到牛顿,已经可以把地上的事物和天地运行的规律通过物理公式来描述,并可以根据某一个时刻的位置信息预测其一段时间之后的位置。麦克斯韦也把闪电、生物电、地磁场等关于电磁的认识,通过一组微分方程统一了起来,用来解释预测所有与电和磁有关的现象和运动。人类的认识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时代,或者说经典物理学时代。人类的整个工业文明,从电器到汽车,从电话到电视,从爱迪生的通用公司到日本的松下等等,都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爱因斯坦从小对指南针、钟表一类的东东为什么那样动很好奇,学生时候自学了当时集经典物理学、数理逻辑、心理学等科学之大成的康德哲学和几何的很多知识,开始继续对时间、运动的概念刨根问底。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都知道,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同一个事件,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雷声。我们坐在火车、轮船、电梯里,相对于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运动的,但相对于身边的人,是不动的。所以观察结果严格依赖于我们感受到的信息,而传递信息速度最快的是光。据此,26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在业余时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几年以后,在黎曼几何的基础上,推广到系统相对之间处于加速运动的情况,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把时间空间表述为质量的分布,而运动正是这样的空间的一种必然特性,定量地回答了为什么牛顿定律可以描述千姿百态的物体的运动。而电磁场方面,黑体辐射现象给理论带来了灾难,比如白炽灯丝温度越高,发的光越明亮,即发出的光波的能量越高,会无限高下去吗?事实上不可能,但理论上却不能解释。普朗克提出光的量子说,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经历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波尔的轨道能级理论,经过几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毛头小伙子海森伯、薛定谔、狄拉克、泡利等等的杰出贡献,量子理论建立了起来,成为对原子、分子运动描述的基本工具。爱因斯坦更是创造性地提出,相对论描述的引力场和量子理论描述的电磁场,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这样的一种理念,后来发展成了规范场理论,目前物质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如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理论已经大致统一在了一起,我们对物质世界有了一个基本上统一的图景。半导体芯片、激光、超导、原子能等新的高科技产业,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不能离开的计算机、互联网,便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快速发展了起来。

不同于上面提到的严谨、内敛、具有绅士风度的欧洲科学家,完全美国风格的科学家,富于冒险精神、直率、进取,也是美国本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科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化学家鲍林,把量子理论应用到经典化学中,并在通过X射线对225种分子结构的确定的经验之中,创建了结构化学,在用X射性研究蛋白结构方面,走到了25岁就获诺贝尔奖、创立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结构技术的大物理学家布拉格领导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小组的前面。他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他关于键长、键角的概念,他通过引进实际原子模型以确定在复杂的蛋白质立体结构中原子排列组合的可能性的方法,为科学对生命本质研究的伟大突破性进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直到现在,还是研究蛋白结构的最有效的工具。中国这两三年才在著名的生命科学期刊Cell上有几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就是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研究蛋白的结构。

有了这样的背景基础,我们要叙述的故事就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下去了,那就是关于生命自身内在机制的科学认识的重大突破。

首先还是需要说明一下,对生命认识的一个重大的观念性的突破,首先要归功于达尔文。他出生于富裕之家,父亲要他学神学,将来当牧师,当时是很体面的职业。但他没有兴趣,因为很热爱收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后来就免费搭上了一艘海船,开始他的酷“驴”游天下,通过对收集的各个地方不同地质时期的标本的共同特征及其变化的分析、归纳,提出了进化论。所有的物种,不管是人还是猴子,都是从低等生物甚至更早的细菌进化过来了。但决定进化的力量和机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1865年,孟德尔通过观察分析若干代杂交豌豆的种子性状和开花的颜色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生物性状信息(如漂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白晰的皮肤等等)由基因携带并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传递。摩尔根和助手的试验进一步揭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状排列,并在细胞分裂前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在后代中传递性状信息。基因可能发生突然的永久性的变化,并导致后代性状的变化。如开红花的,可能开白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接力棒开始传到物理学家手里。如果说起量子理论,波尔的名字不会不被提起。他不仅自己提出了能级和原子轨道理论,对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支持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像梁山好汉一样,他差不多是早期量子理论学家如海森伯、泡利等等一群小伙子的首领,更是特别能从各个渠道搞钱,人缘极好。他父亲是著名的生理学教授,所以从小就对生命的基本问题感兴趣,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发表了“光与生命”的一系列演讲,应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生命现象。他的一个学生叫德尔布吕克(1906-1981,获1969年诺贝尔奖奖),在哥本哈根学习量子理论,但在这个领域似乎有点看不到机会了,那时候量子理论已经造就了普朗克、海森伯、薛定谔、爱因斯坦、波尔、波恩、德布罗意、泡利、狄拉克等十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了。德尔布吕克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对病毒颗粒的快速复制很着迷,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病毒在很短时间就可以通过复制从一个变成几百个,只要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培养基、光照等,就可以通过可控制的试验,来研究基因复制的机制了。一个实验只需要几个小时,所以顶多几个月,问题就可能被解决。受波尔的影响,德尔布吕克对新的研究领域跃跃欲试。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德尔布吕克移民到美国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以噬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用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后对噬菌体后代的定量的突变分析,来有控制的研究基因的复制和变异的问题。放射性的剂量不同,噬菌体变异(突变)的程度不同,甚至高剂量会全部杀死噬菌体。这些研究开创的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美国生物遗传学的发展。两年后,另一个学者卢利亚因战争避难从欧洲来到美国,还有一个学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赫尔希,也加入了这项研究。1938年,德尔布吕克发表了基因突变与复制方面的研究报告。但这时的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影响力不是很大。

这时,已很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德国受纳粹迫害,辗转来到爱尔兰的都柏林。薛定谔和德尔布吕克在哥本哈根就是莫逆之交,自然很关心老朋友的研究。薛定谔在德尔布吕克基因突变研究基础上,以量子理论为基础,从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构造的角度,思考了基因的可能构造,并提出了密码子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了生命的本质问题。因薛定谔方程的缘故,薛定谔的名气在科学的圈子里已经是太大的了,那个时代前几位的吧,(顺便说一下,“量子猫”也来自于波尔、海森伯等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理论和猜不准原理本质的争论,与基于薛定谔方程的一个思想试验有关,“量子猫”也叫“薛定谔猫”),他以这个主题在各个大学和研究所的演讲大受欢迎,他的演讲和后来编写成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生命是什么》,不仅影响了很多大牌物理学家和实验室开始关注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本质问题,也影响了一代年轻学生,如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主人公沃森,他的合作者克里克,威尔金斯,等等。这个时候,1944年,我们的主人公还只是个高智商的孩子,16岁吧,但已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这也不太能说明什么,中国这个年龄进入大学的孩子,一度也很多。我大学时的一个同班同学,就是14岁进的大学。

在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需要介绍一下。研究生命遗传问题的,除了德尔布吕克小组之外,另一个有重大贡献的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的艾弗里。经过多年的研究,也是在1944年,他把正常肺炎菌的DNA提取出来,加入有异常肺炎菌的培养液之中,结果也出现了正常肺炎菌,这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但太出乎意料,因为那时化学家莱文等的研究分析已发现,DNA仅由简单的4种核苷分子、糖和磷酸构成,要承载那么丰富的遗传信息,简直无法想象。科学家们更能接受的观念,遗传信息可能由二十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也更复杂的蛋白质传递。因为很难排除微量蛋白质的污染问题,所以这项至关重要的研究结果,没有被普遍接受。因为是相关主题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小组1941年就开始关注艾弗里的实验进展了。

揭秘

现在,是我们的主人公沃森出场的时候了。

和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一样,尽管他也崇拜伟大的科学家如薛定谔、德尔布吕克,也想发现基因的奥秘,但对自己脚下的路,仍然很模糊。在学校,一度喜欢鸟类学,甚至把将来成为一个博物馆馆长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拿到学位,还多读了一年动物学,到19岁大学毕业时,也不是事事如意。申请到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生,也均被拒绝。后来到了名气不是很大的印第安那大学,这个学校的研究生院院长还给他写了个很不客气的字条,如果他想继续学鸟类学,最好到别的学校去。但这个学校的遗传学还是不错,有名气很大通过X射线研究基因突变刚获诺贝尔奖不久的马勒,还有到这里任教的德尔布吕克的合作者卢里亚。沃森申请到这里读研究生,基因奥秘的潜意识仍在起作用。他虽然学动物学,却成了卢里亚的学生,通过放射性研究噬菌体突变和复制。

使卢里亚大为赞赏的是,这个平时乱七八糟、衣冠不整、聪明而又古怪的学生,实验却处理的简洁漂亮。3年以后,一个不太复杂的研究项目完成,他博士毕业。

直到这时,还看不到他和“伟大”两个字有任何关系。继续沿着突变和复制的思路下去,不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了。解决生命本质问题的思路必须回到物理学那里,也就是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伟大启示。必须从基因的原子、分子等基本组成来考虑问题。

他的导师卢里亚,包括因薛定谔的影响力而名气大增的德尔布鲁克,很容易地帮他联系到丹麦的哥本哈根,除继续噬菌体的研究之外,同时把研究范围扩展到核酸(DNA)的化学研究。但由于合作者的一些个人问题,沃森并没有如愿,只是做了一些用放射性跟踪DNA的研究工作。他在卢里亚那里三年研究噬菌体突变与复制、与艾弗里小组的交流、现在的工作,都使他倾向于认为,基因是DNA而不是蛋白。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是沃森而不是其他更有资格和实力的研究者主导了科学这一伟大的进程。

但也只有在决定了下一步的何去何从之后,沃森才终于开始与科学历史上一项最伟大的突破直接联系了起来。

这时的欧洲仍是科学的中心,鲍林对蛋白质结构研究的突破是科学界最兴奋的主题。作为一个著名导师的博士后,一个聪明、自信、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不关注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他虽然此时对X射线晶体学一窍不通,但他很容易知道,在欧洲,布拉格领导下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是X射线晶体学研究分子结构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德尔布吕克的帮助下,他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血红蛋白结构研究的佩鲁茨(后来因这项研究获诺贝尔奖)的博士后,并认识了同样读过《生命是什么》的克里克。克里克从军队退役后已经31岁了,跟着佩鲁茨在这里读博士。学术交流也使他知道了只有两小时车程的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在做DNA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而能拍得最好DNA照片的是威尔金斯实验室的罗瑟琳德.富兰克林。

至此,所有的要素都具备了。但是能把所有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科学的伟大发现,仍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详细叙述这个伟大历史过程即使几百页厚度的书也无能为力,我们在这里跳过细节直奔主题。

在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这四个与DNA结构阐明直接相关的人中间,沃森对晶体结构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但他清楚DNA结构对阐明突变和复制机理的意义,而这将带来对生命的认识的革命性突破。克里克是学物理出身,对遗传问题和思维问题曾经都有很大的兴趣,在X射线晶体学方面的理论上也不时有一些小突破,但不清楚DNA就是遗传物质。沃森使他认识到了这一点后,他的激情立刻就被点燃了。当然,这种激情来自于薛定谔那本小册子,来自于人类对生命自身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历史性疑问。威尔金斯是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大好人,但不是很进取很敏锐的那种个性。富兰克林是富家大小姐,心高气傲,十足的女权主义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处处敢与男性科学家争锋的大龄未婚女强人。她这样高傲的资本是她很清楚自己的勤奋、严谨和优秀,在英国以至欧洲只有她而不是别的男性科学可以给出最清晰的X射线照片。当沃森试探提出与她合作进行DNA结构的研究时,她断然拒绝。在她看来,沃森根本没有与她合作的资格。但因为没有认识到DNA结构的历史性意义,同时也缺乏一些理论分析方面的功底,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而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炽烈的热情仿佛已可以熔化冰山。

沃森和克里克名义上的工作是跟佩鲁茨研究蛋白质结构,但他们很快把正事儿扔在了一边,开始了DNA结构解析的尝试。克里克买了鲍林最有影响力的书《化学键的本质》,签了名,送给沃森,给他扫盲。他们也学着鲍林使用原子、分子模型的方法,让工人制作了磷酸分子、核苷分子、糖分子的塑料模型,雄心勃勃地在铁架台上去组装DNA的结构。这是这个伟大实验室的传统,从卡文迪许的经典物理学扭矩实验,到卢瑟福开始的原子核研究,到布拉格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技术,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代科学家的管理下,这里形成了最鼓励创造性的气氛。你只要有好的主意,不管你资历如何,或者甚至是学生,所有的资源你都可以支配,只要给出好的结果就可以。这个实验室在科学的历史上功勋卓著,获诺贝尔奖次数也最多。这个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传统深厚的实验室,后来仅在生命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就有12次之多。可以设想,天天和一帮子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玩儿,你不获个奖,恐怕也有点难为情!沃森,这个美国青年,比欧洲文化传统成长起来的英国青年克里克要激进的多,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诺贝尔奖章在熠熠生辉!

1951年底,他们的第一个结构出炉,但在有经验的富兰克林看来是荒唐可笑的,他们失败了。布拉格和佩鲁茨知道了这件事,也警告他们不可以再做DNA结构的研究,因为DNA结构是伦敦国王学院正在进行的项目。在当时的英国还是很讲究这一点的,布拉格的身份,也使他不能容许下面的人出现科学道德方面的争议,克里克和沃森的工作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去做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但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从各个方面审视问题所在,同时也在悄悄地寻找机会。

剑桥大学的数学家格里菲斯应他们的要求,对碱基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学计算,表明是不同碱基而不是相同碱基之间相互吸引。这是他们后来设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

1952年7月,化学家查伽夫访问剑桥大学,他是看到艾弗里工作隐含的重大意义的时候转向对核酸的组成进行化学分析的,他对许多物种的核酸碱基组成和比例做了充分的研究。沃森和克里克从与查伽夫的交流中了解到,DNA所含四种碱基含量不相等,但嘌呤与嘧啶的比例总是1:1,这也为他们后来根据碱基配对来设想三维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美国的鲍林那里,也不断传来消息,他加快了解析DNA结构的步伐。前面的背景介绍说过,因为鲍林,把量子理论引入经典化学,同时也引入原子分子模型来组装结构的分析手段,使加州理工大学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走在了创立这项技术的剑桥大学的布拉格的前面,并且已经阐明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沃森很清楚,鲍林是这个领域的雄狮,如果鲍林全力以赴的去做DNA结构,他和克里克就不可能会有机会。所以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加快进度!

1952年冬天,鲍林还是先发表了DNA结构。两个年轻人得到消息,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不过看过鲍林的手稿后,他们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一年多来在这方面的深厚的理论和知识积累以及各种尝试,使他们一眼就看出,鲍林的结构,也是错的。但沃森明白,如果有人告诉鲍林,他的结构是错的,或者他自己什么时候认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就会再做实验纠正。所以他们更加疯狂的工作,必须在一半个月的时间内,必须赶在鲍林在会议上讨论这个结构从而可能使这头雄狮清醒之前,得出他们自己的结构!

1953年2月,沃森访问伦敦大学的威尔金斯小组,看到了弗兰克林新拍的高清晰的DNA晶体照片,是一种含水比较多的新的构型,他们长时间沉迷在这个问题上的经验,使他有了新的结构设想。他立即找到克里克,根据照片资料,重新设计制作模型,计算、安排碱基位置和比例关系。最终,他们搭出了完美的模型,与X射线照片和碱基的化学分析数据都符合,如此简单、如此优美,最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碱基互补的双螺旋结构,恰好揭示了DNA复制以及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

不管是富兰克林,还是布拉格,所有的人都无话可说。布拉格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管怎么样,这项历史性的发现是在他领导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完成的,也是他毕生四十年致力于X射线晶体学研究结出的硕果。

沃森出生于1928年4月6日,这时的沃森,离他25岁生日还有两周时间。

沃森和克里克赶写了一篇只有900多单词的短文,布拉格很主动热情地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这篇文章一起寄给《自然》杂志。差不多是最快的速度,一个月后,1953年4月25日,他们的发现随着这期Nature杂志,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那里。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命为什么可以代代相传?生命最神秘的、最基本的问题,终于因这个结构的发现而得以彻底的揭示。科学,可以开始深入到分子水平的基本构造单元,来探索生命的所有活动规律。

科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最重要的一页。

革命

随后,也就是五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历史,就不用多说了。我们看一下这场革命带来的新的科学和商业上的机会。像任何革命都会带来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变化一样,这场革命,让很多人有机会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创新的历史,同时,也像开辟了一片充满阳光雨露而又水土肥沃的原野,造就了商业上新一轮的新型技术公司爆炸般诞生和成长的机会。

克里克仍参与了随后从基因到蛋白的中心法则的建立。接着,基因的人工合成和序列分析技术,蛋白质的人工合成(中国首先人工合成胰岛素)和序列分析技术,很快建立,并开发出全自动的仪器,由ABI公司实现了商业化。再以后,酶催化基因扩增技术建立,基因重组的广泛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出现并大规模应用,人和很多模式生物或经济作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称为生物导弹的抗体药物大规模上市,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各种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所有的这些重大突破,都是由DNA结构的解析直接衍生的机会,就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人类的生存状态来说,这五十年所发生的改变比过去人类所发生的进化积累的历史总和都要多得多。

沃森和克里克当然一度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人物。沃森领导了德尔布吕克开创的冷泉港实验室,编著的《分子克隆手册》、《蛋白质的纯化和鉴定》等等是这个领域早期的标准实验教程。学生物的人即便不清楚DNA结构发现的前因后果,但一听冷泉港和《分子克隆手册》都会肃然起敬。沃森后来更是领导了全球多个国家实验室参与的投资40亿美元的对生命科学意义非同寻常的人类基因图谱计划(重要性类似于曼哈顿计划和人类的登月计划),并在基因芯片的大规模应用后提前完成。到现在,不仅许多对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模式生物如线虫、酵母、海马、果蝇、拟南芥等等的全基因序列都已清楚,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动物如水稻、猪等等的全基因序列也都已经测完。人们正雄心勃勃的要把所有的蛋白结构和相互作用都研究清楚,并把从基因到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关系都揭示出来。也就是说,从逻辑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前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到一个发育成熟的人,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将会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得到清楚的描述。同时,生命如何从非生物进化发展过来的全部细节,也将会逐步揭示清楚。

克里克在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中心法测的建立后,认为生命科学有挑战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转入了神经科学的研究,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意识、思维的机制问题。后来,几个大科学家,如提出夸克理论的盖尔曼(获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阐明免疫球蛋白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埃德尔曼(获197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复杂性问题和思维机制的研究上。到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坎德尔教授因在记忆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奖。目前中国几个在美国的优秀华人科学家如蒲慕明、饶毅、鲁白等也在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虽然我们已非常确定,神经细胞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编码了人所记忆的全部信息并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情绪,也是人整体性格的物质基础,但仍然有太多的不清楚,所以这儿仍是科学上最热也是出成果最快的地方。

从五十年代开始提供烟草花叶病毒(早期研究基因的一种样本)纯化用层析填料的一对犹太夫妇的开在汽车库的夫妻小店Bio-Rad,现在也成了生命科学排名前几名的大型跨国公司。80年代初把基因、蛋白的人工合成和测序等技术商业化的ABI公司,一度成为全球排名最前的生命科学跨国公司。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胰岛素的Genetech,更是创造了风险投资的神话而成为资本运作的教案。而老牌的少年发明家爱迪生创造的通用电气公司GE,两年前也通过直接收购一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Amersham, 是由Pharmarcia的生化部分经过收购LKB等不断收购整合发展起来的新公司,在蛋白分离纯化和生产方面全球领先)进入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的核心技术领域。

我们可以从逻辑上看得更远一些的,是像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引发了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一样,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的生态环境,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彻底弄清楚发育、进化、思维等生命的本质问题,是我们建立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基础。

早期人类自发的群居生活,只能在大自然中勉强地安身立命。进化中形成的发达的神经系统,使得人类通过制造工具和发展农业而使一部人从直接的生存需求中解放出来,通过发展技术和组织集体的商业生产和贸易等活动,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不仅成了地球的主宰,而且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和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速着人类在地球上彻底消亡的进程。

两种新的技术,虽然并不能彻底改变人类在地球上走向灭亡的命运,但将会遏制或减缓这一不可逆转的加速的状态。

其中之一就是生命科学和技术。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历程才能发生改变的性状,目前在实验室只要经过几年或几个月就可以做到。我过去实验室的一个女孩,捣鼓了几个月,硬是让开紫红色花的蝴蝶兰,开出了洁白颜色的花儿。这些手段使我们直接改变生物性状并进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能,至少可以使逐步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问题不以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技术是国际互联网。这是由量子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没有量子理论,就不会有半导体技术,就不会有芯片和今日的高速计算机,就不可能有互联网。这也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和生物进化出现了神经系统一样,互联网就相当于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社会各种信息的汇集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动态、快速、细微的调控,因互联网而有了物质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候步伐是非常快的。或许今天,我们每个人还不得不在龌龊的国家或国际政治的烂泥滩中挣扎着,但未来,人们对社会系统和人自身更清晰的认识,社会的更加完善的调控机制的逐步建立,将会使政治一词,永远成为历史的典故,就像科学正在取代宗教成为社会的主导发展动力和规范一样。

启示

历史从来就是写给今天和未来的人看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在用过去的轨迹折射出未来的道路,不管是对整体社会的发展,还是某个个体的人生。

DNA结构解析引发的人类文明史的一场历史性的革命的历程,尽管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人为主角推动的,但我们知道这是人类认识积累的一种必然结果。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使人们的认识已穿透了时间空间及其存在变化的遥远而广阔的过去和未来,然而面对人自身这个系统还是一团乱麻。不是沃森和克里克,也会是别人,来揭去笼罩在遗传法则上面的美丽而又神秘的面纱。历史上,每一个有卓越建树的科学家,最后都会把综合了时代认识之大成的最强有力的理智和激情,投射到人自身这个对象上。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到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茨、康德、庞加莱(中国人因为丘成桐先生对庞家莱猜想的情结,应该对这位被称为科学史上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特别的了解)、爱因斯坦、皮亚杰,无不是这样。不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研究小组,或者是鲍林,都有可能在不太久的时间里,把DNA的双螺旋结构解析出来。正像爱因斯坦在评价相对论的发现时讲的,“条件已经很成熟了”。事实上,洛伦茨和前面提到的庞加莱,都走到了相对论的边缘,已近在咫尺,然而又失之交臂。而沃森,真正把自己的理智和激情主动地投射到这个伟大发现的努力中的时候,也才不过是22岁的年轻人(博士刚毕业),而此刻,在涉及揭示这个伟大秘密所必需的直接知识和技术方面,他还几乎是零,这和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等自己亲手直接拓展了一片广阔天地的少年天才们不同,除了敏锐的认识到目标的伟大意义而迸发的激情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就个人的贡献来讲,他还不能和历史上那些功力深厚的天才人物相比,所以,才会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他两年的努力,清晰地呈现了一种人类心灵的最“锐利的激情”。

在完全未知的时候,解析DNA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认识到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承载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秘密,这是伟大激情的直接来源。任何个人和这样一种机会联系起来的时候,我想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激情澎湃。虽然薛定谔已经宏观的预言了基因是通过密码子来承载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但那时对它的化学组成,也就是直接的分子基础是什么还不知道。遗传信息存在于染色体上当时是清楚的,但染色体由糖、蛋白、DNA三种复杂的大分子组合而成。艾弗里的试验已初步表明传递遗传信息的转化因子就是DNA,沃森自己几年对基因复制和突变的研究以及与艾弗里小组的交流强化了这种信念。所以他看到了清晰的道路,去解析DNA的结构。他放弃在美国、甚至在哥本哈根的研究,直奔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欧洲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度的科学中心寻求问题的答案,并轻而易举的把有共同梦想的克里克拉了进来,对结构的理论计算和X射线晶体照片的分析的条件具备了。他们实验室不研究DNA,他也没有培养晶体的经验,更不会拍X光衍射照片,而对他不屑一顾的富兰克林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和克里克通过威尔金斯总是能获得这方面的成果。与敏锐的化学家查伽夫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查伽夫从艾弗里的试验结果已清楚DNA是关键,所以及时转到分析DNA的化学组成方面,他是当时唯一的拥有很多物种DNA碱基组成的研究结果的化学家。当然,作为22岁的博士后和31岁的博士生,他和克里克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向量子理论的后起之秀、结构化学的奠基人、大化学家鲍林学习。没有鲍林在多种物质分子结构解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化学键、键长、键角、蛋白大分子的a(阿尔法)螺旋概念,甚至没有鲍林通过塑料或金属球、棒的模型组装方法搭出结构再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他们也不大可能在实验数据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构造出这个虽然简单但又无比优美、有无限的震撼力、承载人类生命繁衍全部秘密的模型。事实上,他们的触角伸得更远,他甚至请数学家格罗斯非来计算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碱基互补吸引配对的原则,这是他们正确模型的重要依据。当然,还有他们和鲍林的失败的尝试,还有不必要在这里一一罗列的许多细节……

不管是社会还是科学,还是企业,现在都变得非常复杂,再用简单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已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坚韧的意志、敏锐的理智、丰富想象力和澎湃的激情的心灵。即便是在今天,也不是没有机会,机会很多,关键是我们自己是否能主动的去接近这些机会,把握这些机会。

在人类基因图谱计划完成之后,蛋白质组学,也就是每个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或者说是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到发育成熟的个体的每一个细节,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进化过来的每一个细节,是科学的直接目标。但由于是数万个基本构造单位在参与这一过程,因而单纯的了解个别的基因或蛋白的结构功能对整体功能的揭示已无能为力。所以,现在数学已经正在走入这个领域。

一个仍然摆在人类面前的最重要的挑战是思维机制。很多基本的知识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我们的学习和记忆,在于构成信息的物理化学信号被感觉器官的一类特定结构的感受器分子转化为离子强度变化形成的神经脉冲,通过一系列中间过程刺激基因表达制造出蛋白分子等基本构造单元,在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末端,与其它神经元建立起特定结构的突触联系,这种神经元相互连接成的网状结构,编码了一个个体的全部文化和行为信息,并通过新的信息引发的动态的活动,支配着人的全部行为、情绪和思维活动。但仅仅这样还不是科学的目标,你还必须通过具体的神经元的活动准确的描述这种机制和过程。行为、情绪、思维是如何与具体的神经元的活动一一对应起来的?显然,这需要数学。而现在,数学家还没有把触觉伸入到这个领域。

回到基本的问题,一百年了,量子规范场理论,已经通过标准模型把强弱电大致统一起来了,但与描述引力场的方程还不能整合在一起,也就是爱因斯坦的最初的统一场思想,我们现在还差最后的一步。而现在,一些数学家还在玩这种终极的游戏。这不仅需要数学家的努力,更需要观念的突破。

数学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而这可能更少为人所知。从欧几里得几何到黎曼的非欧几何,从函数到群论到建立在拓扑概念基础上的微分几何,数学正在从研究单一线程或平面的变化发展到直接面对复杂结构和空间的变化。“庞加莱猜想”一个世纪以来引发众多数学家充满激情地把自己的心智投入到对这种美妙结构变化的预言中,直到前不久俄国数学家佩雷斯曼最终彻底解决问题。而研究结构及其变化的数学,将为我们面对的诸如基因调控、思维机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调控等等多因子、多层次系统的复杂调控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工具。

而量子理论的基础问题,为什么这组数学方程就可以描述和解释微观现象的规律呢?我们还不得而知。海森堡从处理光学实验误差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被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作为一种根据,认为微观世界就是猜不准的、以几率的方式存在的,这已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程度了。爱因斯坦包括薛定谔等当即就提出反对的意见,认为上帝不掷骰子,背后仍然有规则存在。这个时代的大物理学家如提出夸克理论的盖尔曼、提出弱电统一理论的温伯格、提出量子理论的第三种形式“路径几分”并进一步通过费曼图简化提升量子计算的费曼,也不同意波尔和海森伯等把猜不准或不确定性原理扩大为一基本的哲学观念,明智的建议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暂时存疑,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而更直接的可以看到的前景,是社会的调控问题。人的神经系统这种收集自身和环境信息从而使自体系统实时和环境快速适应的机制,曾经是人类得以主宰地球的直接动力源泉。而互联网的发展终于让人类社会进化到了有“神经系统”的地步,这将会使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管理,与现在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整合在一起。教育的问题,或者说未来人的认识可以因心理机制的彻底揭示而通过“心理工程”得以快速实现,而社会系统,也会因互联网的出现而通过“社会工程”建立直接有效快速细致的调控,至少可以让严重打击或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金融危机不再周期性地爆发。在这样的一个可以由互联网这种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自动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的可以自我调整的社会系统中,国家或国际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将逐步降低,国家之间也必须进行无条件的妥协和协作。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对爱因斯坦的伟大洞察力而肃然起敬,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已经提出了世界政府这一伟大而光明的理念并积极推动让人类社会走上理性的和谐的发展轨道。

青春到底该留下些什么?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青春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浪漫、激情、爱情、…… ,任何最有想象力最富有诗意的华彩篇章都可以为青春而折腰,但青春到底该留下些什么?当意识到并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已经有点来不及。

如果从15、16岁到30岁之间可以算作一个人的青春时期,那么,15、16岁之前,遗传带来的个性和童年生活环境形成的人格和动机取向,已经让人不知不觉走上了一条方向大致不变的人生道路。 对大量同卵双生孩子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个性大约有46%来自遗传,后天环境因素占了54%,而个性的塑造和心理的发育又主要在童年。尽管这个比例也可以通过采用更强有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得到改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结果仍然是,在他出生前或刚出生时和他父母谈论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如果已经到了高中,或者已经进了大学,人的动机取向、或者说自己做出选择判断的模式已经基本定型,人生轨迹发生本质改变的几率,从群体来说,已经很小很小了。现在和本人讨论这个话题,基本上来说有些多余。

但毕竟还有小概率的事件会发生。但毕竟,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外人的有些参考意见有时候也许会成为选择或判断的重要根据之一。所以,在一个网友为青春而困惑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想从理智和逻辑的角度表述一下怎么来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核心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做你这个年龄段最重要、最应该做的事情,把它做得最好。

现代的文明社会倡导并尽可能做到“人生而平等”(虽然目前在中国,出生的环境、教育、职业机会似乎都不太可能平等),但人生后来所能达到的境界和个人对社会的正向影响力,也可以大致作为人生的价值,其高下相差何止万仞。任何高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如果你从童年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能领先一步,那么最后的积累效应就可以使你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这是一种基本的很清晰的因果关系或逻辑,所以不用举例说明。

我们跳过童年直接进入青春时期。我不知道是否对很多人来说,青春时期意味着理智与情感或激情之间的一场战争。先从理智的方面来说吧。

具体的来说,如果在读高中,那么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高考,如何取得高分,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学和适合自己的专业,至于其它的,兴趣、爱好、朋友、恋爱之类的,就要控制在不影响应对高考的范围之内,当然对高考有帮助更好。这样说绝对不是要你把100%的时间都放在读教科书、做习题上,那样往往适得其反。没有一个高考状元会是这样,他们往往比很多人学的要轻松,他们往往在兴趣、爱好方面比别人更投入更执着,往往是某种兴趣或爱好带动了他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并训练了他的敏锐度和方法以及效率,而且他往往在高中以前就已经显露出了这种与众不同。表面看来他们只是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能够比较合理的调整这一时期最应该关注的对象和时间分配,不是过来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也可能永远弄不清楚,但这一阶段就是这么现实甚至残酷,倏忽一下就过去了。过来的人会很清楚这一点。

如果你特别在意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想很多时候指的是艺术类(体育类不谈了),那么可以考虑向报考艺术类专业努力。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自己还不太能做出判断,和专业人士(不是伪劣假冒和观念落伍的过去时的专业人士)交流一下基本上会给你一个是否适合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明确的判断。两类职业,科学家(包含技术发明者但不是熟练工匠)和艺术家,是最个性化的,与童年和少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密切相关,敏感(后来是“敏锐”)、内向(关注内心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后来是“深刻”)、执着(后来是“坚定”)、独立特行之类是必要的前提体征。如果没有这些个性特征,再怎么努力,也与科学家和艺术家这两种称谓无缘。当然不排除伪劣假冒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存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不用历史去澄清,真正的科学家或艺术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有点像筛子。如果你能进到那几所还算稍微好一点的大学,那么你的老师、同学、图书馆、实验室等等的素质或质量,你能接触到的国内外的研讨和交流的机会,你毕业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你的朋友圈子甚至恋爱对象等等,就比别人已经领先了一大步。如果你没有可能进入那几所所谓的名牌大学,那么一个好一些的“有用的”的专业是最重要的,至少经过大学几年,你有一种一般人不具备的专业特长。如果这两点都不是,那么利用读大学的机会,到一个发达的城市生活几年,也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野和感受,也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或许其它方面的能力、兴趣、爱好、朋友、恋爱之类的人生经验比埋头读课本多考几分对你要重要得多。

如果已经在大学校园,那么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你的专业领域和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并能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就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如果你有专业之外的想法,那么也一定要去弄清楚可行性并落到实处。大学最重要的是完成从一个学生到独立的“社会人”的转变,离开校园,你要独立的面对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等等一切的一切了。大学时代同学几年,没有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可以相互了解的很深入并建立起来相互的信任,所以大学的同学一般来说是人一生中特别是毕业以后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种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带给你的机会可能比你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美国读名校的MBA,几乎是顶级的高素质和高智商的老师、同学之间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竞争对你的训练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关系网而不是课程本身的知识是这些学校的MBA有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已经离开校园参加工作,那么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的职业特点、职业发展目标并尽快达到理想、稳定上升的状态。当然你也可以在工作和兴趣、爱好、舒适的生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但有一点必须清楚这是你人生的基本支撑。当然如果你可以不用工作而仍然有很好的生活质量,而且你的未来家庭成员也这样认为,那完全例外,不在这儿的讨论范围之内。“自由职业”也是一种职业,不多说。

在大学,同龄人看起来差异似乎还不显著,但思想、追求、激情状态却已截然不同。走出大学校园,人生的现实轨迹便开始指向不同的方向。一少部分人仍自信而一帆风顺地在职业和人生发展的潮头冲浪。而另一部分人,或者是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现实和心理落差的愈来愈沉重的压力,直到开始否定自我并接受预期之外的现实,而把自己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或希望很不公平的寄托给下一代。不要忘了刚开始提及的遗传和早期教育环境的影响,因而同样的情况又往往以相当的几率在下一代身上重复。或者根本就是随波逐流,飘到哪里算哪里,那么青春就真是打了一个水漂了。

特别提一下,如果是女性已经超过25岁并且不是独身主义,那么恋爱、婚姻、家庭、子女的哺养和教育要放到比其它事情更重要的地步了。我对女性不抱有任何的偏见,这样说仅仅是因为进化中形成的女性的生育的生理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意识。如果不在意这一点或打算在形式上或事实上改变性状,那倒完全不用考虑这一点。

决不要忽略周围的环境,不管是人的进化,还是社会事件的发生或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化,环境因素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往往是戏剧性的。对个人,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文化、政治、经济,除非你有力量在短时间改变或超越,但之前你必须适应并能使自己生存得很好,因为这是其它一切努力的前提。当然,在适应环境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丢掉了,那么还谈什么呢?

人生不同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或必须做的事情,你尽可以提前做好。比如你在少年时候就能获诺贝尔奖或成为一幅作品卖1200万人民币(昨天看新闻陈丹青的一幅作品拍卖出这个价)的艺术家,或你在中学时候就可以建立比微软更庞大的企业,同时在其它方面也大致过得去而不是太偏废,这绝对没有什么不好。

绝对不要把今天必须面对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但与今天的已经不一样了。明天你自己以及面对的问题也已与今天不同。要知道时间是有箭头的,人生更不能走回头路。如果一步跟不上,那么就跳过一些过程在现在的基础上直接面对下一阶段可能最为明智,否则下一阶段往往只可能更糟。

再来说说激情或情感。有一种很常见或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青春是做梦的年龄,青春是激情和浪漫的代名词,青春是感情的温床,青春是……打住吧,这都没错。但这与上面说的没有矛盾,你只要把你可以利用的注意力(当然前提是有效的高质量的注意力)的30%或者更少一点放在上面说的那些事情上面就足够了。如果不相信,可以尝试做一下自己的时间效率分析,连续一天或一星期,每5分钟或10分钟记录一下你在做什么、做到了多少就清楚了。所以,你完全还有大量的时间去发呆、做梦、风花雪月、挥洒激情或制造浪漫。并不是太少的时候,理智的选择往往更能焕发激情。绝对不要以为,那些从小沉溺于科学或艺术之中的腼腆或羞涩少年就没有激情,恰恰相反,激情在他们内心呈现的最为强烈也演绎得最为动人,只不过不太为一般人注意罢了。

只是有一点,现在已是文明高度发展的科学时代,现在距离心智或灵魂蒙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世纪也就是好几百年了,对心理和情感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和透彻了。所以不要再拿“情感”之类的东西作为借口和托词,糊弄或愚弄自己并搪塞别人。

进一步讨论涉及“情感”之类的问题需要先说说“人”是怎么一回事儿。“人”这个东西太复杂,所以只能高度概括地去描述一下。人是在地球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由与现在环境差不多类似的一般物质进化而来的。地球在数十亿年进化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和可以复制的基因系统组装形成的细胞使生命物质与其它非生命物质在形式上分离,在5-10亿年之前,单细胞互相协作进化出多细胞生物,不断与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神经系统把感觉器官的感受器获得的人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信息在神经网络中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与人的行为关联起来并随着这个系统的功能的逐步强大使人类与一般生物甚至高等动物在形式上分离。以神经系统的把人自身和外界信息按时空出现频率整合在一起的功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和其它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系统,文化是对这个社会系统的表征。

在谈激情和情感之类的话题之前先说明一下“情绪”。不管是喜怒哀乐,或者七情六欲,概而括之的“情绪”,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如生殖、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等生存机制,体现为遇到这种情况时神经系统支配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调控机体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执行这种功能,这在一般动物身上呈现的是很清晰和准确的。生物演化为人以来,因为社会系统的出现使得人不再像动物一样经常处于危险状态之中,从而使这方面的机能逐渐退化,与生殖和自我保护、自我防卫机制有关的部分,在我们的文化系统中就改头换面地被称为情爱、恐惧、痛苦、愤怒等等。强烈的情绪往往使某种行为的程度增强或严重抑制,我们往往把积极的有意义的那部分增强称为激情。

情感便是某种情绪(也包括激情)状态出现时刚好与某些信息(如具体的人、事物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指称,并随时空发生频率而不断被强化,在大脑中表现为这部分神经网络结构增多。再强调一下,情感仅仅是某种或某些情绪状态与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常出现而形成的一种关联或整合。亲情、恋情,也仅此而已,是亲人、恋人这些信息与关爱、愉悦等情绪状态的长期关联或整合的结果。这样说只是消除神秘感而不是为了削弱或否认这种机制或机能本身,这种机制潜伏在人的“人格”或“动机”的最底层,基本上是属于本能级别的,任何人想改变可都不那么轻而易举,除非你的意志力也就是高层次的人格或理智强大到可以对本能控制自如的地步。事实上很多人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一点,这没有任何问题。进化中形成的这种“情绪”机制或机能,就是让动物尽可能抛开一切把力量或注意力之类的行为能力集中到某种高度紧张或彻底放松的状态,以应对危险或完成某种过程或让机体的某一部分休息而恢复功能。

梦想是什么呢?梦,只不过是睡眠时大部分感觉器官处于关闭状态下个别神经细胞因偶然的因素被激活产生的神经脉冲信号激活了你过去感知并编码在神经网络系统中的文化信息或意象的某些碎片所对应的神经细胞的的一种无序、紊乱的活动序列,是神经系统以及它所支配的机体休息时的一种小小的无伤大雅的玩笑或恶作剧,是进化中形成的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生理特征,所以很清楚,不要动辄就把梦里想的当作人生。

“类人”或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从动物中显著地分离出来,特别是近几千年来的文明社会,一种重要特征是认知能力的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理智对包括情绪或情感在内的生理本能的超越和限制,即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甚至法律一类。人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智及其与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生理本能之间形成平衡,是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必须也是无形之中在进行的历程。如果不能主动把握分寸,也会被动的受社会“游戏规则”的左右。少年儿童因未成年没有足够的理智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也无法做到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法律上也这样规定,但慢慢长大的青春时期就必须要逐步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从而为自己、为周围的人承担责任,也就是说,要在理智和包括情绪、情感的本能之间逐渐的建立平衡并能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之所以说是建立平衡,也是为情感和情绪留下相当的空间,也就是说还可以去做梦、去憧憬、去体验情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或某种激情状态。不管是对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人在激情经常可以达到巅峰状态的这一青春时期里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当然,对于某些人,激情的膨胀有时候也最有破坏性,利欲熏心、色胆包天之类的成语也由来已久,我想这不用解释。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青春到底该留下什么?”如果说童年是一颗种子落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并在阳光雨露中慢慢长大,那么整个青春阶段,便是很关键的开花、授粉、结果实的时候了。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那么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就是第二道,婚姻和家庭将是第三道,大部分人都会在自己的青春阶段,一直向前而不可能回头的一步一步走过去。青春到底留下了些什么,走过来的人自然心知肚明。这里我只想特别强调一下,对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如果不是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因强烈的兴趣找到了入口,如果不是在大学毕业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对未来全新的而不是现在时的现实的清晰的图景,如果不是在30岁之前就已经有了切实可操作的计划,那么基本来说,你也将和这些称谓无缘了。时不我待,自会有更强有力的更有激情的后来者在做你曾经想做的一切,而你的那些偶尔也曾出现过的想法便可能永远成了“梦想”。

“青春到底该留下什么?”我想青春不是一场理智与激情的战争,而是通过理智驱动激情为自己人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和确立一个清晰的规划,并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希望我花了几个小时冗长而辛苦的分析能够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提供一些参考。声明一下,这里仅仅是逻辑分析,不代表本人的观点。

(原稿写于07年12月。现个别词语稍作修改发在新雨丝读者网播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