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到底该留下些什么?

青春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浪漫、激情、爱情、…… ,任何最有想象力最富有诗意的华彩篇章都可以为青春而折腰,但青春到底该留下些什么?当意识到并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时候,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已经有点来不及。

如果从15、16岁到30岁之间可以算作一个人的青春时期,那么,15、16岁之前,遗传带来的个性和童年生活环境形成的人格和动机取向,已经让人不知不觉走上了一条方向大致不变的人生道路。 对大量同卵双生孩子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个性大约有46%来自遗传,后天环境因素占了54%,而个性的塑造和心理的发育又主要在童年。尽管这个比例也可以通过采用更强有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得到改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结果仍然是,在他出生前或刚出生时和他父母谈论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如果已经到了高中,或者已经进了大学,人的动机取向、或者说自己做出选择判断的模式已经基本定型,人生轨迹发生本质改变的几率,从群体来说,已经很小很小了。现在和本人讨论这个话题,基本上来说有些多余。

但毕竟还有小概率的事件会发生。但毕竟,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外人的有些参考意见有时候也许会成为选择或判断的重要根据之一。所以,在一个网友为青春而困惑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想从理智和逻辑的角度表述一下怎么来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核心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做你这个年龄段最重要、最应该做的事情,把它做得最好。

现代的文明社会倡导并尽可能做到“人生而平等”(虽然目前在中国,出生的环境、教育、职业机会似乎都不太可能平等),但人生后来所能达到的境界和个人对社会的正向影响力,也可以大致作为人生的价值,其高下相差何止万仞。任何高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如果你从童年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能领先一步,那么最后的积累效应就可以使你远远超越同时代的人。这是一种基本的很清晰的因果关系或逻辑,所以不用举例说明。

我们跳过童年直接进入青春时期。我不知道是否对很多人来说,青春时期意味着理智与情感或激情之间的一场战争。先从理智的方面来说吧。

具体的来说,如果在读高中,那么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高考,如何取得高分,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学和适合自己的专业,至于其它的,兴趣、爱好、朋友、恋爱之类的,就要控制在不影响应对高考的范围之内,当然对高考有帮助更好。这样说绝对不是要你把100%的时间都放在读教科书、做习题上,那样往往适得其反。没有一个高考状元会是这样,他们往往比很多人学的要轻松,他们往往在兴趣、爱好方面比别人更投入更执着,往往是某种兴趣或爱好带动了他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并训练了他的敏锐度和方法以及效率,而且他往往在高中以前就已经显露出了这种与众不同。表面看来他们只是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能够比较合理的调整这一时期最应该关注的对象和时间分配,不是过来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也可能永远弄不清楚,但这一阶段就是这么现实甚至残酷,倏忽一下就过去了。过来的人会很清楚这一点。

如果你特别在意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想很多时候指的是艺术类(体育类不谈了),那么可以考虑向报考艺术类专业努力。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自己还不太能做出判断,和专业人士(不是伪劣假冒和观念落伍的过去时的专业人士)交流一下基本上会给你一个是否适合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明确的判断。两类职业,科学家(包含技术发明者但不是熟练工匠)和艺术家,是最个性化的,与童年和少年时期形成的个性密切相关,敏感(后来是“敏锐”)、内向(关注内心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后来是“深刻”)、执着(后来是“坚定”)、独立特行之类是必要的前提体征。如果没有这些个性特征,再怎么努力,也与科学家和艺术家这两种称谓无缘。当然不排除伪劣假冒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存在,每个时代都会有,不用历史去澄清,真正的科学家或艺术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有点像筛子。如果你能进到那几所还算稍微好一点的大学,那么你的老师、同学、图书馆、实验室等等的素质或质量,你能接触到的国内外的研讨和交流的机会,你毕业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你的朋友圈子甚至恋爱对象等等,就比别人已经领先了一大步。如果你没有可能进入那几所所谓的名牌大学,那么一个好一些的“有用的”的专业是最重要的,至少经过大学几年,你有一种一般人不具备的专业特长。如果这两点都不是,那么利用读大学的机会,到一个发达的城市生活几年,也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视野和感受,也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或许其它方面的能力、兴趣、爱好、朋友、恋爱之类的人生经验比埋头读课本多考几分对你要重要得多。

如果已经在大学校园,那么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你的专业领域和你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并能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就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如果你有专业之外的想法,那么也一定要去弄清楚可行性并落到实处。大学最重要的是完成从一个学生到独立的“社会人”的转变,离开校园,你要独立的面对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等等一切的一切了。大学时代同学几年,没有大的利益冲突所以可以相互了解的很深入并建立起来相互的信任,所以大学的同学一般来说是人一生中特别是毕业以后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种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带给你的机会可能比你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美国读名校的MBA,几乎是顶级的高素质和高智商的老师、同学之间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竞争对你的训练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关系网而不是课程本身的知识是这些学校的MBA有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已经离开校园参加工作,那么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的职业特点、职业发展目标并尽快达到理想、稳定上升的状态。当然你也可以在工作和兴趣、爱好、舒适的生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但有一点必须清楚这是你人生的基本支撑。当然如果你可以不用工作而仍然有很好的生活质量,而且你的未来家庭成员也这样认为,那完全例外,不在这儿的讨论范围之内。“自由职业”也是一种职业,不多说。

在大学,同龄人看起来差异似乎还不显著,但思想、追求、激情状态却已截然不同。走出大学校园,人生的现实轨迹便开始指向不同的方向。一少部分人仍自信而一帆风顺地在职业和人生发展的潮头冲浪。而另一部分人,或者是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现实和心理落差的愈来愈沉重的压力,直到开始否定自我并接受预期之外的现实,而把自己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或希望很不公平的寄托给下一代。不要忘了刚开始提及的遗传和早期教育环境的影响,因而同样的情况又往往以相当的几率在下一代身上重复。或者根本就是随波逐流,飘到哪里算哪里,那么青春就真是打了一个水漂了。

特别提一下,如果是女性已经超过25岁并且不是独身主义,那么恋爱、婚姻、家庭、子女的哺养和教育要放到比其它事情更重要的地步了。我对女性不抱有任何的偏见,这样说仅仅是因为进化中形成的女性的生育的生理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意识。如果不在意这一点或打算在形式上或事实上改变性状,那倒完全不用考虑这一点。

决不要忽略周围的环境,不管是人的进化,还是社会事件的发生或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化,环境因素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往往是戏剧性的。对个人,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文化、政治、经济,除非你有力量在短时间改变或超越,但之前你必须适应并能使自己生存得很好,因为这是其它一切努力的前提。当然,在适应环境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丢掉了,那么还谈什么呢?

人生不同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或必须做的事情,你尽可以提前做好。比如你在少年时候就能获诺贝尔奖或成为一幅作品卖1200万人民币(昨天看新闻陈丹青的一幅作品拍卖出这个价)的艺术家,或你在中学时候就可以建立比微软更庞大的企业,同时在其它方面也大致过得去而不是太偏废,这绝对没有什么不好。

绝对不要把今天必须面对的事情推到明天,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但与今天的已经不一样了。明天你自己以及面对的问题也已与今天不同。要知道时间是有箭头的,人生更不能走回头路。如果一步跟不上,那么就跳过一些过程在现在的基础上直接面对下一阶段可能最为明智,否则下一阶段往往只可能更糟。

再来说说激情或情感。有一种很常见或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青春是做梦的年龄,青春是激情和浪漫的代名词,青春是感情的温床,青春是……打住吧,这都没错。但这与上面说的没有矛盾,你只要把你可以利用的注意力(当然前提是有效的高质量的注意力)的30%或者更少一点放在上面说的那些事情上面就足够了。如果不相信,可以尝试做一下自己的时间效率分析,连续一天或一星期,每5分钟或10分钟记录一下你在做什么、做到了多少就清楚了。所以,你完全还有大量的时间去发呆、做梦、风花雪月、挥洒激情或制造浪漫。并不是太少的时候,理智的选择往往更能焕发激情。绝对不要以为,那些从小沉溺于科学或艺术之中的腼腆或羞涩少年就没有激情,恰恰相反,激情在他们内心呈现的最为强烈也演绎得最为动人,只不过不太为一般人注意罢了。

只是有一点,现在已是文明高度发展的科学时代,现在距离心智或灵魂蒙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世纪也就是好几百年了,对心理和情感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入和透彻了。所以不要再拿“情感”之类的东西作为借口和托词,糊弄或愚弄自己并搪塞别人。

进一步讨论涉及“情感”之类的问题需要先说说“人”是怎么一回事儿。“人”这个东西太复杂,所以只能高度概括地去描述一下。人是在地球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由与现在环境差不多类似的一般物质进化而来的。地球在数十亿年进化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和可以复制的基因系统组装形成的细胞使生命物质与其它非生命物质在形式上分离,在5-10亿年之前,单细胞互相协作进化出多细胞生物,不断与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神经系统把感觉器官的感受器获得的人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信息在神经网络中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与人的行为关联起来并随着这个系统的功能的逐步强大使人类与一般生物甚至高等动物在形式上分离。以神经系统的把人自身和外界信息按时空出现频率整合在一起的功能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和其它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系统,文化是对这个社会系统的表征。

在谈激情和情感之类的话题之前先说明一下“情绪”。不管是喜怒哀乐,或者七情六欲,概而括之的“情绪”,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如生殖、自我保护、自我防卫等生存机制,体现为遇到这种情况时神经系统支配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调控机体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执行这种功能,这在一般动物身上呈现的是很清晰和准确的。生物演化为人以来,因为社会系统的出现使得人不再像动物一样经常处于危险状态之中,从而使这方面的机能逐渐退化,与生殖和自我保护、自我防卫机制有关的部分,在我们的文化系统中就改头换面地被称为情爱、恐惧、痛苦、愤怒等等。强烈的情绪往往使某种行为的程度增强或严重抑制,我们往往把积极的有意义的那部分增强称为激情。

情感便是某种情绪(也包括激情)状态出现时刚好与某些信息(如具体的人、事物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指称,并随时空发生频率而不断被强化,在大脑中表现为这部分神经网络结构增多。再强调一下,情感仅仅是某种或某些情绪状态与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常出现而形成的一种关联或整合。亲情、恋情,也仅此而已,是亲人、恋人这些信息与关爱、愉悦等情绪状态的长期关联或整合的结果。这样说只是消除神秘感而不是为了削弱或否认这种机制或机能本身,这种机制潜伏在人的“人格”或“动机”的最底层,基本上是属于本能级别的,任何人想改变可都不那么轻而易举,除非你的意志力也就是高层次的人格或理智强大到可以对本能控制自如的地步。事实上很多人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一点,这没有任何问题。进化中形成的这种“情绪”机制或机能,就是让动物尽可能抛开一切把力量或注意力之类的行为能力集中到某种高度紧张或彻底放松的状态,以应对危险或完成某种过程或让机体的某一部分休息而恢复功能。

梦想是什么呢?梦,只不过是睡眠时大部分感觉器官处于关闭状态下个别神经细胞因偶然的因素被激活产生的神经脉冲信号激活了你过去感知并编码在神经网络系统中的文化信息或意象的某些碎片所对应的神经细胞的的一种无序、紊乱的活动序列,是神经系统以及它所支配的机体休息时的一种小小的无伤大雅的玩笑或恶作剧,是进化中形成的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生理特征,所以很清楚,不要动辄就把梦里想的当作人生。

“类人”或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从动物中显著地分离出来,特别是近几千年来的文明社会,一种重要特征是认知能力的强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理智对包括情绪或情感在内的生理本能的超越和限制,即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甚至法律一类。人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理智及其与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生理本能之间形成平衡,是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必须也是无形之中在进行的历程。如果不能主动把握分寸,也会被动的受社会“游戏规则”的左右。少年儿童因未成年没有足够的理智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也无法做到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法律上也这样规定,但慢慢长大的青春时期就必须要逐步能够使自己的行为在理智的控制之下从而为自己、为周围的人承担责任,也就是说,要在理智和包括情绪、情感的本能之间逐渐的建立平衡并能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之所以说是建立平衡,也是为情感和情绪留下相当的空间,也就是说还可以去做梦、去憧憬、去体验情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或某种激情状态。不管是对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人在激情经常可以达到巅峰状态的这一青春时期里往往是最有创造力的。当然,对于某些人,激情的膨胀有时候也最有破坏性,利欲熏心、色胆包天之类的成语也由来已久,我想这不用解释。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青春到底该留下什么?”如果说童年是一颗种子落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并在阳光雨露中慢慢长大,那么整个青春阶段,便是很关键的开花、授粉、结果实的时候了。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那么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就是第二道,婚姻和家庭将是第三道,大部分人都会在自己的青春阶段,一直向前而不可能回头的一步一步走过去。青春到底留下了些什么,走过来的人自然心知肚明。这里我只想特别强调一下,对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如果不是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因强烈的兴趣找到了入口,如果不是在大学毕业之前就已经有一个对未来全新的而不是现在时的现实的清晰的图景,如果不是在30岁之前就已经有了切实可操作的计划,那么基本来说,你也将和这些称谓无缘了。时不我待,自会有更强有力的更有激情的后来者在做你曾经想做的一切,而你的那些偶尔也曾出现过的想法便可能永远成了“梦想”。

“青春到底该留下什么?”我想青春不是一场理智与激情的战争,而是通过理智驱动激情为自己人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和确立一个清晰的规划,并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希望我花了几个小时冗长而辛苦的分析能够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提供一些参考。声明一下,这里仅仅是逻辑分析,不代表本人的观点。

(原稿写于07年12月。现个别词语稍作修改发在新雨丝读者网播客中)

“青春到底该留下些什么?”有6篇评论

  1. alpha000001 评论道:

    觉得,能控制自己的人都差不了!
    我属于控制不住自己的那一类:-(

  2. Stephen.Li 评论道:

    有意思的思考,不错的观点。

    可以转载吗?标明作者“量子猫”,出处指向这博客。

  3. 量子猫 评论道:

    网友个人交流转贴没有问题。欢迎!只是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观点并不十分成熟,可能还会进一步修改,不希望成为印刷品。

  4. Stephen.Li 评论道:

    我不是出版人士。只是转贴给学弟妹们看看,也想收进个人资料库收藏。

    期待。

  5. 量子猫 评论道:

    最近好像也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先这个样子吧。如果觉得有用,欢迎网上转贴!

  6. 评论道:

    终于看到你的博客更新了。盼望更多更新。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