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末喜之“舞出安平”观后汇报

还保留着四年前的一张节目单,很简单的淡桔色纸上,标题写着:廖末喜舞蹈剧场表演“舞出安平”。那个初夏的夜晚,一个半小时的表演,我被牢牢吸引,全神贯注,从开始到结束。廖末喜老师和舞蹈演员们谢完幕,观众散了场,我仍然心情激动,然后才慢慢起身离场。至今,那些舞蹈在我记忆中仍然鲜活,我想来总是赞叹不已。还记得小虾米从舞台侧面跳出来,与打渔女嘻戏,在鱼网里欢快地跳出跳进;蓝山下,蓝衫姑娘弯腰采茶,配乐中有仿佛有“咚哒咚哒”的梆子声,蓝山姑娘的手腕翻动,轻盈婉约,好象在将刚采撷下的新茶放进又大又圆的簸箕中;一个女子轻轻旋转手中油纸伞的木柄,纤纤袅袅地转过身,舞台后,徐景淳用台语唱着“通嫌台湾”,还有一首是不是“母亲名字叫台湾”?

台 湾并不是我的母亲,我生在长在大陆。两岸有几十年的隔绝,更有几千年的根脉相通。这些舞蹈中有很多传统的元素,蕴藏在服装、音乐、舞蹈主题乃至舞蹈动作设 计中。“蓝山蓝衫”中客家女的靛蓝衣衫,“花季”中的红丝带,“荷叶红莲”中的肚兜和莲花摆的裙裤,还有屡次出现的油纸伞都很“中国”。在“荷叶红莲”中 将一把油纸伞改成了绿色的荷叶伞,轻轻振摇,边缘的绿绸抖动起伏,真是象极了骤雨中摇摆的荷叶。冰心不是有一首小诗“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这 舞蹈不正是对这首诗最生动的三维诠释?舞蹈配乐或是客家民谣或是台湾民谣,再或是台湾音乐人的创作乐曲,也很“中国”。原定有一出“三圆”,用“梁祝”来 配乐,据说采用立圆、平圆、八字圆的肢体结构,展现中国武功之“刚”与太极之“柔”的圆融并济,因为某些原因这次没能出演,真是遗憾。

这些舞蹈又很“台湾”。配乐是“台湾”的,内容“台湾”,人家都明明白白唱了“咱若爱故乡,请通嫌台湾”嘛。风格也“台湾”。几出舞蹈大多描绘的是台湾不同族群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 舞出安平”是压轴作。节目单简介中说“舞作以安平港出海人、引导的鹭鸶、等待‘讨海人’的渔娘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安平港湾”。”小虾米那一段真是点 睛之笔,活泼生动,灵气十足。我看她与渔娘躲闪嬉戏,最后还是被美丽勤劳的渔娘一网打住,也许她最后是“心甘情愿”落入网中呢。看到这儿,都忍不住笑了出 来。

采茶或者打渔,有写实的动作,更多是抽象的动作表现。舞蹈主要走民族风,然而很多舞蹈动作又从现代芭蕾中取来。廖女士自己曾在国外学习芭蕾,后 又师从台湾民族舞大师蔡瑞月若干年。舞蹈团员们也都是芭蕾、现代舞和民族舞兼学并蓄。舞蹈中,她们都那么专注。谢幕时,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那么灿烂美丽。 灯光下,姑娘们鼻翼上渗出的细密汗珠闪着微光。

我 看的舞蹈不多,圣诞节间看“胡桃夹子”,如果不是因为其音乐,我也许会睡着了。看过一点“云门舞集”,现代还是超现代主义的表现吗?因为在人家聚会上,热 闹寒暄盖过了静坐欣赏才是主题。我们家看电视,每到舞蹈节目就换台,要么起身喝水吃东西要么上厕所。可是这一场“舞出安平”,里头的几段舞,我觉得就象是 音乐与舞蹈配合讲的几首叙事诗,几个抒情的故事,我全看懂了。而那种美与活力,渗透熨贴我的心,让我觉得温暖,觉得欢喜。

回家的路上,仍犹感叹。随着驾车离剧场越来越远,离家越来越近,激动的心慢慢平复下来。洗洗睡了,明天又是日常一天。后来做了一夜的梦,仍然是那些舞蹈忽隐忽现,忽现又忽隐。

“廖末喜之“舞出安平”观后汇报”有5篇评论

  1. y 评论道:

    衷心感佩。

  2. y 评论道:

    “通嫌台湾”是什么?

  3. 玲珮玎珰 评论道:

    “热爱台湾”的意思。假如有机会,请看她的舞蹈,还有其他很多。

  4. 玲珮玎珰 评论道:

    www.liao-mo-hsi.com.tw

    廖末喜舞蹈剧场的网址。

  5. boutiques nike paris 评论道:

    boutiques nike paris…

    TP5 HTML5 M2 NTDP 2012 2013…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