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动词

   
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很让人觉得奇怪。一般的动词,如果它前面有名词,通常这个名词是这个动词的主语,而且是这个动作的“动作者”,例如:战胜。比如下面的例子:

   
中国队战胜了。
   
中国队战胜了日本队。
不管“战胜”后面有没有宾语,这都无所谓,不会改变“我们”的性质,不会改变“我们”和“战胜”之间的关系。有老外说,你们汉语真有意思,不管怎么说,都是你们胜利。其实并非如此。有一类动词不是这样,它后面有没有宾语,可能完全改变前面主语的意义。例如“战败”。比如下面的例子:

   
我们战败了。
   
我们战败了对手。
前面的“我们”是战败者,后面例子中的“我们”是胜利者。所以这一类动词比较奇怪,不过在汉语中数量很少。类似的动词还有“打伤”“打肿”“打败”等就这几个。

   
这一类动词的特点是,如果它的前面只有一个名词,这个名词通常是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或者说动词作用力所影响到的对象。如果跟动词组合的还有另外的第二个名词,那么这第二个名词才是动作的发出者。语言学上叫作“施事”。这一类动词在英语中叫作
ergative verb
以前翻译为“作格动词”,后来不少学者主张翻译为“施格动词”。
   
南昌大学的罗天华老师在评述Dixon的 Ergativity
时举过Dyirbal语的例子:

   
(1)Kuma  nanaga-nyu
        
父亲    回来了
   
(2)yabu  banaga-nyu
        
母亲   
回来了
   
(3)Kuma 
yabu-Kgu   bura-n
        
父亲   母亲  
看见了
   
(意思是:母亲看见了父亲)
   
(4)yabu 
Kuma-Kgu   bura-n
       
母亲    
父亲     
看见了
    
(意思是:父亲看见了母亲)

如果动词只有一个名词,这个名词是“看见”的对象,如果有两个名词,第二个名词才是动作者。而且,“看见”的对象在看的人的前面。也就是“被看见者”–“看的人”–动词。这种语言就是ergative
language,或者叫施格语言(其实叫通格语言更准确,最前面的名词是通格,通格是没有标记的)。

动词前面有两个名词的语言有很多,比如日语和韩国语等,但是这些语言的基本结构是:主语(比如“看的人”,或者动作发出者)–宾语(比如“被看见的人”,或者动作的承受者)–动词。语言学上通常把这种语言的语序描写为:SOV。可是Dyirbal语不是这样的,它的类似于O(对象)的成分在S(动作发出者)的前面。这种语言和我们一般所看到的汉语、英语和日语都不一样。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世界上奇奇怪怪的我们从来没见过的语言多着呢。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