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雨一阵凉 ——评余秋雨《望海楼新记》(旧文重发)

一阵秋雨一阵凉

——评余秋雨《望海楼新记》

 

 

余秋雨的文字看来一如其名——越来越缺乏温度了。金文明先生多次批评余秋雨在文字、历史等方面存有多处瑕疵甚至硬伤,但秋雨先生似乎并不在意,我多次见他文过饰非,毫无闻则过喜之意,缺乏一位正直学者应有的风度。最近他在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189695230)中有一篇新作,名曰《望海楼新记》,此500字的一篇短文,仅三个自然段,但其中逻辑、历史问题不少。以下我们只就前面两个自然段,按顺序逐一点评,无论余先生接受还是不接受,这都无所谓,据以往余先生对待金文明先生批评的态度,我们并不期待余先生能够接受,本文是写给那些盲目崇拜余秋雨,并可能效尤余秋雨的年轻学子的,以免他们重走秋雨的老路。

 

第一自然段三个问题:

 

一:余文曰:“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言实在莫名其妙,就因为连出三个“七”字,就“必含天意”了?让人匪夷所思。根据余先生的逻辑,明年是778,后年是779(根据国家语委的文字规范,我们写作789,而非“七八九”),是否就没有了“天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人文学者如此看重“天意”,如果不是文学表达的话,是否对唯心论有推波助澜的意图?

 

二:余文曰:“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余文所言“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民众的看法毫无科学道理,现代人一望而知。而余先生堂堂一现代学者,竟也引此入文,不仅毫无批判之意,甚而津津乐道。联系前面的“天意”之说,此非偶然,实在有悖知识分子应当引导民众、批判社会的基本精神。缺乏一位人文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余文曰:“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首先这里的“表征”一词使用不妥,“表征”的意思为显露在外的征象,如“问题表征”“物理表征”“结构表征”等等。中华民族兴衰的表征是什么?一个民族的兴衰其原因非常复杂,战乱仅仅是一个极小的部分。但余秋雨先生却用一个区区700余年的望海楼的兴衰就“表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这大概只有余先生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如此放言了。

 

其次,余先生对于“盛世”的理解,也过于肤浅。重修望海楼,也未必就见得是盛世之举。历史上当某些人奢谈“盛世”,歌功颂德,歌舞升平,即某些文人墨客所谓的盛事之后,该朝代不是穷兵黩武,也必为战乱败相所替代,历史悲剧一再如此上演。历史上所谓的盛世:一曰西汉,武帝功成万骨枯,“整个东亚大陆都哭了”,民不聊生,西汉政权也由盛转衰。二曰盛唐,顶峰时期正值朝廷腐败,奸臣掌权,宦官当道,以致安史之乱,叛军占领长安,唐玄宗入逃西蜀,狼狈不堪,大唐王朝风雨飘摇。三曰明代永宣,所谓的永宣盛世之后,1436年英宗即位,仅仅十余年,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党羽遍布天下。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阴历815日,明军被瓦剌太师击败,死者数十万,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四曰乾嘉盛世,殊不知,所谓盛世奢华的外衣之下,掩盖着的是奢侈、骄怠、贪污、腐败,大清帝国很快便从盛世

的顶峰迅速滑落,朝廷“不听规谏、讳医忌药、官官相护、上下包庇、只知敛财纳贿、不管百姓死活的风气下,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谗上欺下,朝纲不振,效率低下,百务废弛”“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王国华:腐败导致清朝从盛世滑向衰落,《光明日报》 200084日)。有良知的学者大都慎言“盛世”,唯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辈才会兜售廉价的歌颂盛世的淫文,以换取一口嗟来之食。余秋雨先生显然写不出王国华先生那样的文字来。

 

郭树荣先生曾经给“盛世”提出了六条标准:一、政治特别开明;二、思想特别自由;三、经济特别繁荣;四、国力特别强大;五、文化特别发达;六、百姓特别安康(http://www.sqjw.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63)。恐怕远远超出了余秋雨先生的想像。

 

四:第二自然段中,余秋雨全然不顾历史事实,说曾有“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登过此望海楼。如果望海楼如余秋雨所言建于南宋绍定二年,也即公元1229年。但陆游生于1125年,死于1210年;范仲淹更早,生于989年,死于1052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死于1073年;岳飞生于1103年,死于1142年;这些死了几十年的人还能够登上望海楼吗?真是信口开河。其实余秋雨先生只要花点时间查一查历史资料,断不会犯如此的低级错误。中国文人向来有想当

然的毛病,尤其是部分文学社会学者,缺乏严格的科学素养,这种毛病在余秋雨身上比较典型。作为一个很有社会影响的学者,一个很喜欢在电视上露脸且自认荣耀的人,更应该检点自己的文字,以免误导年轻人。

 

附余文前两个自然段:

 

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於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