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0 2014年



升6段纪念帖

5 10 2010年

昨天首次升上了弈城6D。升5D是两年多以前的事了。这么长时间没有升段,我一度觉得5D是我的极限了。

这次我又觉得6D是极限了。但如果段位贬值的话,还有希望继续升。



“神医”不过是个文化概念

29 07 2009年

      刚刚抓住个刘太医,又蹦出来个李神医。在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神医注定会层出不穷。从科学的观点出发……
      写到这,人们已经能看出来我要大说神医的坏话了。不过,今天我并不想抬出科学的标准,而是想用一种简单轻松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神医――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否有过“神医”,或者说是否有过通过治病或防病救人无数的人。注意是通过治病或防病,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制止战争、抗震救灾或者开粥场之类的方式救人就不算了。
      我们知道目下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是令许多人色变的大杀手,但要是搁在古代,它们却只能算是小喽罗。为什么?因为传染病才是真正的凶神恶煞。可是现在我们为什么不那么怕传染病了呢?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传染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而不是什么瘴气之类的无以名状的东西。那么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是不是救人无数呢?我以为当然是。巴老先生一生的贡献可谓“罄竹难书”,而且就医术而言,他曾救活过疯狗咬伤的病人,是当之无愧的妙手回春,而且有据可查,并非民间传说。然而,巴斯德被称为神医了吗?据我所知,没有!
      知道了病原微生物,我们还需要有效的武器来杀死这些它们。抗生素的横空出世让无数生命逃离了死神的魔爪。然而,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被称为神医了吗?据我所知,也没有!
      医学的每一点进步几乎都伴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大的进步无疑都直接或间接地救人无数。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奖人的小照片糊了一墙,其中竟没有一个被称为神医。而那些被称为神医的人,偏偏是古代的查无实据,现代的一群骗子。
      也许有人会说,上面的例子都是外国人,当然不会用到“神医”这个词。那么再看看我们中国,60年来平均寿命从三十几岁到七十几岁,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试问为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诸如林巧稚、张孝骞等有没有被称为神医的?据我所知,还是没有!
      显然,神医只是存在于小说、影视和民间传说中,而现实中确实通过治病防病救人无数的人却并不会被称为神医。所谓“神医”者,只是一个文化概念,和科学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文化和科学都是人们需要的。我们大可以平时欣赏电视里的神医,一旦生了病就赶快把神医抛在脑后,去医院找正规的医生。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分不清文化和科学,还有一些人拿着文化当科学。比如常常有人把中医里的哲学思想当成中医比现代医学先进的理由。哲学家们可以看不懂简单的数学公式,却并不妨碍他们充满优越感地认为没有他们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变得盲目。当然,这些有文化的人愿意找文化来看病是他们的自由,我等小老百姓还是把身家健康交给科学更踏实些。

      到这里本来可以结尾了,但我还想顺便说说“太医”,就算是外一则吧。
      所谓太医者,当然不是真的太医,而是自称是古代太医的后代。在文化界有这么一个现象:祖先的风光可以荫及后世。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唱戏的、说相声的、写书的等等顶着父辈或师辈的名头出来。尽管这些人的本事常常大不如乃父乃师,但在业界仍然颇有影响力。公众很吃这一套,媒体也就乐得请这些人出来招摇。许多人看到了其中的便宜,没有风光的祖先也要硬拉上一个(或几个)。于是我们就常常看到有些人的祖先是圣人、皇帝、大官、太医、太监什么的――其实就是瞎热闹。
      因此祖传、家传这些玩意也完全是文化概念,跟科学毫无关系。弗莱明的儿孙并不是天然的抗生素大腕;也没听说过猪流感爆发了医学界赶快请出巴斯德的后人问问老人家当年有没有留下什么杀毒秘方。科学最是喜新厌旧。许多人无法容忍医院使用陈旧的仪器和淘汰的药物,却可以接受太医。这是他们下意识地对医院用了科学的标准,而对太医网开一面用了文化的标准。说明他们其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科学与文化,只是忘了文化不能用来看病。
      所以最后再强调一下:对于神医、太医这些文化――还不是什么优秀的文化――您要有闲,可以捧个人场,要有闲钱,捧钱场也由您自便,但您要有病,一定要远离神医和太医。



小试牛笔

27 02 2009年

欢迎来到新语丝博客。这是您的第一篇文章。编辑或删除它,然后您就可以开始写博客了!



蒙牛托儿们的表演

17 02 2009年

国家质检总局终于出手收拾特仑苏了。大家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收获。虽说食品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但每迈出一小步也都是值得欣慰的。

这两天蒙牛的托儿们表现得很疯狂。本来,秋后的蚂蚱也蹦不了几天了。只是,有些说法颇为好玩,于是拿出来给大家娱乐一下(*
为蒙托的高见,#为我的简评)。

*我喝了四年特仑苏斗没事
#邻居张大爷吸了一辈子烟,还活了80多岁,是不是吸烟对健康无害啊?再说特仑苏比普通奶贵得多,如果只是无害也不够啊。

*我也喝了两年多特仑苏了也没事,是不是要解剖分析一下我们啊?

#你很有献身精神啊。蒙牛给你多少钱?

*各位老大》在事实不清楚不明确的情况下,这样在网上大肆宣扬,对一个企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权利及权威机构应该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在说话/

#就许蒙牛稀里糊涂的骗钱,却不许别人说话。这叫什么逻辑?

*楼主乱说的.要是真象他说的那样,为什么国家还可销售特仑苏

*所以才这样说,要是有致癌物的话,国家早就不让卖了,全是谣言。我喝了2年了也没事呵呵。

#可惜这话说早了点。特仑苏被叫停了,还有什么说的?当初抬出国家来壮胆,现在被叫停了怎么不乖乖地反省,还唧唧歪歪地狡辩?

*别他妈的整天说这个说那个的。今天说鸭蛋有问题,明天说活鸡有问题,后天说疫苗监管不言。啥,都是自己整的,牛逼不吃饭,日!什么材料不是诞生于化肥!!!!什么产品不是衍生于科技_sina_#8221_word__鹚璧淖傲耍绻焯煜胝猓肽堑幕埃懒怂懔耍。。。。。。

#有问题的东西多,更应该小心,至少已知有问题的要尽量避免。难道明知有问题还非得去吃?说这种没逻辑的话,特仑苏喝多了吧:)

*你是个什么王八专家呀,几年前的你哪去了,这特仑苏都上市好几年了,出来你个王八蛋.在这陷害蒙牛.人家给了你多少钱.小心你的狗腿.蒙牛人不干缺德事.

#理屈词穷的家伙又骂街,又威胁的。你往货架前一站,买主都得吓走了。“人家给了你多少钱”?雇这么个没品味的托儿。“蒙牛人不干缺德事”?三聚氰胺是干什么的?真是很讽刺。

*有些人就是见不得蒙牛的飞速发展。
*楼主是在妒嫉特仑苏的成功吧.我永远支持蒙牛

#对这种胡搅蛮缠本来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我想起来一个句型,用在这里颇为合适——我们为什么不妒忌微软,我们为什么不妒忌google,我们为什么不妒忌可口可乐,我们为什么不妒忌海尔……我们为什么偏偏要妒忌伤天害理、谋财害命、卑鄙无耻、为人们所唾弃的蒙牛?真是笑话。



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13 02 2009年

据说著名的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曾经抱怨:围棋在中国原是文道,可是日本把围棋变成了武道。

然而有趣的是,吴老先生本人恰恰是日本这种“武道”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若不是在真刀真枪的擂争十番棋中将日本当时所有的高手都打得降格,他不可能拥有棋界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他所创的新布局以及诸多定式之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也不是因为华丽或者玄妙,而是实实在在的胜率。

延伸一下吴老先生的说法,我们可以将具有可操作性评判标准的称为武道,反之则称为文道。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古人已经注意到的一种现象。你永远无法确定谁是某一时代最好的文学家、音乐家或者画家,人们各执一词,直到该某某家们死后几百年还在争论不休。但你可以确定谁是某一时代最厉害的拳手――只要把所有的候选人找来都打上一架就解决了。因此文人可以自成一家,各自号称第一,其实等于没有第一,“武人”则可以(有时一定会)决出第一,后面的第二至第N就不免要夹起尾巴做人了。

很显然,武侠小说里的各门各派的高手宗师都不过是文坛众生的化身。如果真要打架,傻子才会在拳术里加上书法和音乐呢。

围棋常常被当成一种艺术,然而,没有一种艺术能像围棋这样以几乎不变的形式保持了上千年,不但没有末落,反而仍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围棋具有艺术通常所不具有的竞技性甚至科学性——这赋予了围棋得以成为武道的条件。在竞技中唯有天赋超常的选手与科学的训练才是不二法门,所谓的艺术性、观赏性、风格流派什么的都不过是用来娱乐观众、吸引视线从而谋求更好发展的手段罢了。

武道与文道的发展截然不同。文道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成果,如同一个个炫目的肥皂泡,但这些泡泡却很难持续发展。文道的发展常常是任已有的泡泡日渐萎缩,再去吹新的泡泡,但新泡泡未必比旧泡泡更大更漂亮。武道的发展可能缓慢但却坚实,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今天总是站在昨天的基础之上。因此,是武道成就了围棋今天的高度。

文道与武道的划分并不限于人之间的角逐,它还可以扩展到认识、思想以及理论的交锋。

哲学是典型的文道。不同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的信徒,谁也说服不了谁。新的学派层出不穷,可是每个学派最牛的往往就是创始人,此后便一代不如一代。虽然没有发展,却仍然能够信徒众多――靠的就是忽悠。

科学则是典型的武道。尽管在每一时期,针对某一问题会有多种假说,但终有一天人们会找出验证的方法。科学中的经典都是用来学习和应用的,同时也是用来怀疑、修正乃至否定的,而不是用来信仰、膜拜和不厌其烦的反复领悟的。我们无法确定牛顿和爱因斯坦谁是更伟大的科学家,但我们很容易知道二者的理论哪个更合理。

科学还是最纯粹的武道。只有“第一”的理论才会被保留下来,谁也别想混个第二、第三还能分得小半边天下。

技术也是武道。先进实用的技术必将淘汰落后不实用的技术。那些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却又宣称坚持传统技术的商家出售的多半不是性价比,而是文化。

本文并没有扬武抑文的意思。文道和武道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盘。但好玩的是,总有人喜欢把文道的那一套引到武道的领域中来:哲学家企图指导科学研究;科学文化人称自己不愿意受科学界规则的约束;民科们通过媒体而不是学术期刊来宣传自己的学说;大师发功给千里之外的火灾灭火;小资拿科幻电影中的怪物当证据说明转基因会带来灾难;传统医学的卫道士称传统医学不该用科学的标准来检验……凡此种种,不过是裘千丈一类的家伙,没有硬功夫、真本事却又想在武林中分些好处。不过混得了一时,混不了一世。因为武林中自有武林中的规矩:-)

(2008.11.20)



聪明勤奋+心术不正=大灾难 ――评史玉柱

3 11 2007年

 

乍一看到史玉柱说自己不靠忽悠的确让人很是气愤,忽悠了这么多年的骗子居然腆着脸说自己不靠忽悠。不过再一想,这倒是很符合逻辑。记得有一个关于说谎人的悖论,如果说谎的人说自己说谎了,就会给判断带来麻烦。这么看来如果史玉柱承认自己忽悠了倒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我们不得不想,这家伙到底那句话是真的啊?

请原谅我以“忽悠悖论”开篇多少有一些不太严肃,我只是想在讨论荒谬的现实的时候不那么沉重。

很显然,史玉柱在这里巧妙地偷换了一个概念。他强调了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而对所编造的返老还童神话避而不谈。当然,这样的说话艺术对于他这样的成功人士只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人们的思维惯性通常认为骗子是不劳而获的,而付出了劳动的所得就是正当的。史玉柱正是利用了这个看似成立的逻辑――他工作努力,他洞悉市场规律,他有高明的策略和高素质的团队,所以他的成功和收获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正当的。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评价一个人的所得是否正当的标准并不是这些“过程”而是他行为的结果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

常言道stupid加上work
hard等于disaster,是说愚蠢的人如果工作努力就是灾难。其实愚蠢的人毕竟能力有限,聪明勤奋的人再加上心术不正才是真正的大灾难。史玉柱显然是聪明的,也是勤奋的,但他选择了欺诈这条路,于是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岳不群曰,从来大奸大恶之徒,必是聪明才智之辈。信夫!

史玉柱说,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正是有了造就骗子的环境,才会骗子横行。没有史玉柱也还会有X玉柱、XX玉柱或者XXX玉柱。史玉柱虽然也背负“骂名”,但更多的时候他是这个时代的成功人士,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英雄。不知道有多少营销和管理的课堂上在讲授史玉柱成功的案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史玉柱当成学习的榜样。他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他是王牌媒体们的大主顾,他给想送礼的人们提供了体面的工具,他甚至给上当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美丽的安慰剂,让他们无怨无悔。

史玉柱当然说自己不忽悠,而且他很可能也就是这么认为的。当骗子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当骗子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不是唾弃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指望骗子自己感到问心有愧呢?在那些成功人士纵论营销策略时丝毫不以欺诈大众为耻,完全以为是正当的手段。因为这个社会的制度、法律和道德认为(即使表面上反对也是事实上认为)这都是正当的。

然而,制度、法律和道德并不象科学那样是求真的(科学虽然也走弯路,但其出发点总是求真的),它们只是维持某一状态的权宜之计。在人类的世界里,武装入侵他国,杀害平民可以叫做维护和平;甲级战犯可以供奉于神社供人参拜;独裁者可以成为人们疯狂崇拜的圣人。相比之下,史玉柱不过是骗了几亿张老人头而已。

只是,造就骗子的环境并不能成为我们宽容骗子的理由。正如外敌入侵的年代造就的大批的汉奸,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原谅汉奸。谁都知道外敌入侵同时还造就了无数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因此,我们还是要说――史玉柱这个骗子!



也说“补益药”

11 08 2007年

     

随手翻开一本中药书,我们会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词:解表药、温里药、补益药、开窍药、芳香化湿药、平肝息风药等等。我们是不可能在现代药理学中发现这些名词的。同样我们在中药书里也找不到拟胆碱药或者抗生素之类的名词。中医药象一座古旧的大宅子,让走进来的人们觉得有些晕。如果这个大宅子是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我们大可以感叹几句“神秘”、“好玩”、“荒谬”也就够了。然而,当每天还有那么多人穿梭于现代的高楼大厦和这个古旧宅子之间时,我们就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补益药”就是我们常说的补药,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打交道最多的中药。民间用补药来泡酒、煲汤、做药膳都是很常见的。补益药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药理学中并没有“补益”这个概念,我们也找不到补药和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所谓补益只是人们的一种奢望而已。那么,古人是根据什么认为某种植物或动物具有补益的作用,又是凭什么将补药分类的呢?笔者以为有两条基本的途径:即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


如果我们看《本草纲目》,会发现李时珍对绝大多数的药物都能讲出一套玄而又玄的理论,而且引经据典,似乎人们对中药的应用全是从这些玄学的指导中来的。其实仔细的阅读不难发现,这几乎是李时珍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动植物的名称也要如此探讨一遍,如同说文解字一般。比如乌贼之所以叫乌贼,是因为它能用欺骗的手段猎杀乌鸦,所以叫“乌”“贼”。显然乌贼是先有其名,然后有人给它编造了猎杀乌鸦的故事,然后再有人感叹“照啊,原来如此”。因此对于药物也可能是人们先在实践中观察到某种植物(动物/矿物)有某方面的作用,而后才被牵强附会地解释的。毕竟,五行学说最不愁的就是自圆其说。

据说民俗学家江绍原第一次听说龙虱(一种鞘翅目昆虫)在交配时能紧紧“抓”住配偶长时间不放时,立即就想到龙虱可能会被用作壮阳药。后来果然在相关的书籍上查到类似的描述,并有色黑、味咸、归肾经的解释。对此最大的可能是人们看到龙虱的交配方式,于是想到它应该能壮阳,然后“专家”又给出了五行上的解释。但似乎也不能排除先有少数人食用龙虱后发现它有些作用(也可能是偶然或错觉等),然后传扬开去,最后才有了五行上的解释和交配方式与壮阳之间的“普遍联系”的解释。

中药中确实有很多来自于牵强附会和胡乱联系,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应了那句话:“中医药是一个大杂烩”。牵强附会和胡乱联系并不足以解释所有中药的来源。比如犀牛角清热可能是人们看到犀牛能在那么炎热的环境中生存,于是认为它那形状奇特的角有很好的散热功能,进而认为犀角可以清热。显然,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说明犀角清热的说法是荒谬的。可是,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另一些中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藏羚羊的角居然也清热,而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生姜是辛温解表药,产于热带的巴豆竟有极强的热毒。这些都不符合前面假设中的逻辑。也就是说犀角清热的说法未必来源于前面的假设,也可能是人们先发现了犀角清热的作用,然后才把生活在炎热地区和清热联系起来作为解释的。因此,对于犀角严谨的态度应是:如果犀角能清热,那就告诉人们虽然犀角能清热,但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应禁用犀角;如果犀角不能清热,那就告诉人们犀角不能清热,而且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应禁用犀角。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犀角到底有没有一些功效呢?还是那句话――“验药”。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拒绝对犀角进行验药,并禁用犀角。但我们不应该在真相清楚之前,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告诉人们犀角清热纯属牵强附会、胡乱联系。同理,对于其它珍稀动植物也是一样。


如果把中药都笼统地归为牵强附会,那就难免会犯用一种笼统打倒另一种笼统的错误。这既不是学术上的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也无益于使对中药有着深厚感情的大众看清真相。

如同前述的民俗学家倾向于从民俗的角度思考中药一样,笔者倾向于从自己的专业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补气药几乎是含食物比例最高的。中药本来就是药食不分的,这在补气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小米、大枣、饴糖、山药这些补气药可以随便吃。补气药也是中药中总体副作用最小的一类。这大概是由于古代生活水平低,营养不良比较常见,补气药中很多成员能够帮助病人获得较全面的营养。补阳药中有不少含有较高的能量,如黑芝麻、核桃以及一些动物性来源的药物。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补阳药中有很多寄生的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等。以致于我看到某种寄生的植物就想去查一下它有没有被收到中药的补阳药里。

说到补阳,许多人就以为是提高男性的性功能。这是一种误解。正所谓对不科学(中医药理论)的误解会导致更不科学。中医所谓的阳虚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固然包括阳痿早泄等却又远不止此。补阳药中固然有雄性生殖器官海狗肾和雄性第二性征器官鹿茸等,但也有来自雌性体内的紫河车――我更倾向于认为可能是甾类激素在作怪。补阳药中的锁阳固然长得象男性的阳具,但比锁阳更像阳具的丝瓜却背负了萎阳的恶名。显然对于中药这个大杂烩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些中药是源于牵强附会的,哪些是源于实践经验的,而源于经验的又有多少是确实有效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的结论,而不是笼统的肯定和否定。


当然,我所做的思考本身也含有很大的风险,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民科式逻辑。bangbu说过,中国的医生基本就等于中医,后来又有人推广成中国的科学家基本就等于中医。这是作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思考问题之时应该深以为戒的。

本文是对中药某些方面的一点认识。以笔者之才疏学浅,错误乃至胡说是难免的。倘有朋友批评指正,就在这儿先谢谢了。解决问题是不敢想的,只是想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令我十分欣慰。



强悍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名人名言录)

4 07 2007年

“农民‘就医难、因病致贫’现象普遍,中医药简单、方便、价廉,可保证

人民群众用得起,是‘惠民工程’,也是广大农民健康最基本和最现实的医疗卫

生保障措施”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蔡光先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疾病通过中医药是可以预防和及时治疗的。比如一些

凉茶,不仅解渴解凉,还能达到防暑清热,未病先防的作用,这正是重要的独到

之处。一个王老吉去年的产值是30多个亿,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又宣传普及了中

医药的知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陈弘

    “可尝试纯中医教学,不学外语,不学西医,从初中就开始招生,从《伤寒

论》开始等等,这种按中医模式培养出来的读书郎中,以后很有可能是名副其实

振兴中医事业的坐堂大夫。”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何清湖

    “中医独特的文化底蕴往往暗藏于民间,目前仍有很多大夫在农村行医,他

们都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医前辈们留下来的‘功夫’,真正的名医在民间,这话一

点也不假。现在培养中医人才,可以从民间拜师学艺入手,不仅继承传统,还能

把中医向民间推广,活学活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秦裕辉

    “中医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不需要作动物实验,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

杂症,终以解决了;中药材90%都是植物药,在阳光充足,水露滋润,空气清新

的生态环境下长成,毒素少,对人体很少有副作用,值得信赖。”

                ——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丑夫

    “为发展中医,最好是办诊所,不要只搞医院,要向社区推广,将临床和理

论结合在一起,纯中医看病,以‘我是中医人’的身份从事中医事业。”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彭坚



关于动物营养和人类营养

31 05 2007年

看了《我的资格问题》,想表达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首先我很支持鑫然老师,我认为鑫然老师作为一个动物营养学专家完全有资格点评人类营养。这就如同研究人类的解剖、生理或药理时要做动物实验一样,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关于“人和猪的遗传物质有90%以上一样,能让猪长胖、长壮的营养物质同样也可以让人长胖、长壮,两者之间的差别我相信远远小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营养圣经’”一句。人和猪的遗传物质其实是完全相同的,都是DNA。文中大概是要表达90%以上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顺便提及,没有咬文嚼字的意思)。不过遗传上的相似并不一定能推出营养上的相似。比如,和人同为灵长目成员的滇金丝猴主要以一种地衣(松萝)为食,它们的营养和人类大约会有较大的差别。而猪属于偶蹄目,猪的营养与人的营养究竟是很相似或是有较大差别还是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判断。当然,我完全相信两者的差别远远小于那些荒诞不经的“营养圣经”。

第三,人类营养学与动物营养学目的的差别远远大于人和高等动物生理上的差别,这个差别实际上是“本物种营养学”和“他物种营养学”的差别。虽然人和猕猴的亲缘关系比猕猴和猪的亲缘关系近,但在营养学中还是会把人独立出来,而把猕猴和猪放在一起。动物营养学的现状之所以比人类营养学好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用把动物当人一样地关心,使得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简化。一般来说,我们只是想让动物健康地活着,生长快、多产蛋、多产奶等等,而不太关心动物的智商高低、心情好坏,而且家畜、家禽往往活不到自然寿命,所以也不太用关心寿命的长短和老年病的问题。我们知道实验室的小鼠除了喝水之外只吃一种食物――“鼠粮”就可以满足所有的营养需求(大鼠、家兔等也差不多),但这种精确的设计显然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人类,也不会使人类更健康。动物的饲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人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食物。许多可以应用于动物营养的“科学手段”无法应用于人类营养,这给骗子们提供了不少可乘之机。

第四,人类是一种有文化的动物,这也使人类成了一种不可理喻的动物。大众有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先进生活方式的权利,却没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义务。对于这一点聪明的商家在开发产品时都会注意到。如果某个商家推出一种由某精通人类营养学的且多年从事猪饲料研究的资深动物营养学专家设计的营养早餐,它大概会把老本都赔进去。这时是怪大众还是怪自己呢?

一点浅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