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韩寒的内幕

(一)

 

2012年,很多网友过了一个很特殊的春节。他们守在电脑前等着我一篇一篇地发文章揭露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这个事件的热闹程度,可以说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空前绝后。

 

为什么以后不太可能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呢?因为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跟现在比相对来说还是自由的。现在是不行了,网监部门一看,这个事件这么热闹,闹了几天了,打一个电话要求降温,那么马上就是删帖的删帖、禁言的禁言、封号的封号,很快就平息下去了,不可能让它一直热闹几个月。

 

还有,当时新浪微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人气非常地旺。现在那些会写一点文章、会争论的人大部分都已经离开新浪微博了,有的是因为看不惯新浪微博转到别的平台去了,例如微信、今日头条;还有的是因为被禁言、封号,跑到墙外去玩推特了。就剩下一些大大小小的五毛,除了会骂街、造谣,不会干别的事,连一条微博都写不好,不可能再有什么高质量的评论。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当时新浪微博由新浪网总编陈彤在负责。陈彤虽然本意还是要保护韩寒,因为韩寒是新浪推出的一块牌子,但是至少在表面上还要做得相对地公平、中立一点。他虽然不会下令新浪的编辑去推我揭露韩寒的文章,但是也不至于屏蔽我的文章。但现在新浪微博的CEO王高飞(网名“来去之间”)是一个又蠢又坏的家伙。如果发生类似的事件,他马上就会公然拉偏架。

 

所以,这样的事件以后是不太可能发生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空前绝后的大事件过了这么多年了,还时不时地会被人提起,特别是一到春节就有人提起。直到不久以前,在推特上还为了所谓的“方韩大战”有一番争论。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我一生的“污点”,说我打别的假都打对了,但打韩寒打错了。

 

首先我要说一下,把这个事件说成“方韩大战”其实很不准确。一开始韩寒那一方还来应付几下,后来就跑了,并不是双方你来我往地在打,是我追着韩寒在打,打了好几个月。

 

其次,那些认为我打韩寒打错了、没能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人,往往根本就没有看过我是怎么揭露韩寒的。我总共写了40多篇揭露韩寒被代笔的文章,他们都不看,或者最多看了前面的那几篇。我刚开始揭露韩寒文章是代笔的时候,证据的确还不是很充足,证据链是慢慢地形成的,我这40多篇文章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证据链。你如果真的对这个事件感兴趣,想要知道韩寒的文章究竟是不是别人代笔的、我批他批得有没有道理,那么你应该把我的这些文章都找来仔细地看一下。所以,我在这里并不准备仔细地讲,为什么韩寒的文章是代笔。我要讲的是一些内幕,是关于我打韩寒的这个事件的内幕。这些内幕有的我从来就没有公开地讲过,因为当时如果讲出来,可能会对某一些人的生活、工作造成麻烦。现在已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不会造成麻烦了,所以我就把它讲出来。

 

首先揭露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不是我,大家知道是一个叫麦田的网人。他写了一篇很长篇的文章质疑韩寒的文章。他之所以怀疑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主要是两个理由:第一,他对比了韩寒赛车的时间和他发博客文章的时间,发现有好多的文章都是韩寒在赛车的当天写的。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第二,他对比了韩寒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让他成名的那个事件)各方的说法,发现有一些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他认为,韩寒会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很蹊跷,可能涉及到内部交易。

 

麦田的文章登出来以后很轰动,转得到处都是。当时我也看了,但看得不是很仔细。我认为麦田的理由是有道理的,质疑能够成立,但是还不够充分,不能真地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

 

我当时还在玩新浪微博,不停地有人要求我站出来:你不是打假吗?你出来揭露韩寒,支持一下麦田吧!当时麦田也受到了很多攻击。但是,那个时候我对于揭露韩寒不感兴趣。韩寒给我的感觉就是类似于娱乐明星一样的人物,虽然新浪想把他包装成意见领袖,但是我瞧不上他,没有怎么看过他的东西。他有一些博客的文章在网上传得到处都是,传到我这里我也会瞄一眼,但看了以后也不觉得写得有多么地好,不论是思想还是文笔,并不出彩。在麦田写揭露文章前不久,当时新浪重磅推出了所谓的“韩三篇”,就是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谈革命》《谈民主》《谈自由》,我也看过。里面的说法很多就是体制内偏改革那一派的陈词滥调,没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我很不以为然,觉得他谈什么革命、民主、自由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我那时候因为不愿意去介入这种评论,所以我基本上也没有公开说什么。对那些来要求我介入、参与揭露韩寒造假的,我当时回过一句话,发在微博上:我对评论韩寒没有兴趣,就像我对评论李宇春一样不感兴趣。在我的心目中,韩寒就跟李宇春一样,是一个娱乐明星,不值得我去评他的文章好坏。

 

然而,韩寒突然悬赏两千万要找代笔。著名的演员范冰冰也说要加两千万“共襄盛举”。这件事让我觉得很搞笑。麦田毕竟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列举了他的理由。他说得不对,可以反驳。不反驳、或者反驳不了,搞悬赏两千万找代笔,就显得特别地可笑、心虚。所以我就开始评这事了。我不是评韩寒的文章究竟有没有代笔,评的是他悬赏这事,写了几条微博讽刺他悬赏,拿钱要砸人、吓唬人的做法。

 

当时韩寒和他团队的人到北京,找那些他以前得罪过的、被他骂过的人,比如高晓松,向他们道歉,希望他们在这个事件当中或者不作声,或者帮他一把。就是把这些人摆平了。

 

我开始写微博讽刺他的那一天,韩寒刚好找到了新浪的总编陈彤,找他当然是让他帮忙,把这个事件压下去,不要让麦田的质疑扩大了变成一场大风波。我开始发微博质疑韩寒悬赏的时候,韩寒刚好在请陈彤吃饭。陈彤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方先生,你不是说对于评论韩寒不感兴趣吗?怎么突然连续地发了几条微博谈他的事情呢?我现在正跟韩寒在一起吃饭,他看到你发微博特别地紧张,怕你介入这件事。”

 

我说:“的确我对韩寒这个人不感兴趣。我是看不惯他这种以势压人、要搞什么悬赏这么可笑的做法,并不是说要评论他这个人。”

 

陈彤说:“这样的话,他这个悬赏的事你评论完了以后是不是就放他一马了?他很紧张,怕你真的介入了。他是很好的一个小伙子,不要跟他纠缠、揪着他不放了。”

 

我说:“我的确对他也不感兴趣,我评论完这件事可能就不再管他了。我手上还有三条微博是关于这个事件的,我发完了可能也就算了。”

 

陈彤说:“好的好的,发了以后就不要再发了。”

 

我当时写微博有一个习惯,可能关于一个事件会连续写好几条,但是我不是一下子都发出来,而是每隔半个小时发出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条微博发出去以后,在半小时以内看的人最多、转发评论最热闹,半个小时以后就冷下去了。所以,我写好几条微博不密集地一下子全部都发出来,免得分散了大家的阅读兴趣,而是每半个小时发一条。

 

当时我手上还有三条微博是评韩寒悬赏这件事的,陈彤打完电话我就一条一条地发,每过半个小时发一条。本来想发完这三条也就算了,改评论别的事情去了。但是,我估计可能陈彤没把话跟韩寒说清楚,没跟他解释说我后面还有几条要发,发完就不发了。韩寒看陈彤给我打完电话以后我还在不停地发微博讽刺他,就觉得陈彤向我求情没起到作用。这个当然是我的推测了。据说韩寒当天还问了罗永浩,要不要回应我的微博。罗永浩当时正被我揭露其非法办学搞得焦头烂额,想转移我的目标,就怂恿韩寒跟我干。不管怎么样,就在那一天的晚上,韩寒在他的新浪博客上面发了一篇很长篇的文章来骂我,想要通过攻击我、骂我,把我吓得不敢再参与揭露他。

 

他发文章来攻击我、骂我,我得给一个回应。为了写一篇回应文章,我就得仔仔细细地去看他这篇攻击我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特别认真地、仔细地去看他的文章。我刚才说了,我以前对他的文章最多也就是瞄过一眼,根本不感兴趣。我仔细看完了,很快写了一篇反击他的文章。

 

但是,在仔细看他的文章(这篇文章应该是韩寒亲笔、不是别人代笔的)之后,我觉得很疑惑。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写的,文笔非常地差,思维很混乱,语无伦次。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吹捧为是一个“天才作家”呢?怎么号称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轰动了中国文坛,就已经以写文章、小说出名了呢?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不像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像是一个语文非常差的人,这种人在中学的时候是写不好文章的。所以,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像麦田说的,其实韩寒那些成名的文章不是他写的,而是别人代笔的?因为他骂了我,我必须要应战,对他的文章、他是怎么出名的那些事感兴趣了,所以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

 

我就从他中学的时候出名的那些作品看起。他的那本小说《三重门》因为是一篇长篇小说,我还没时间看。我先去看的,是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几篇散文、短文,《书店》两篇(《书店》一、《书店》二)、《求医》、《杯中窥人》。

 

一看就看出问题了。他这些成名的文章,文笔很老练,一看就是有比较好的文字修养的人写的,不像是一个中学生写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中学生真的是天才,能够写出文笔很老道的、很正儿八经的文章,我在中学的时候也能写那样的文章。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他现在反而不会写文章了。退步这么厉害?这不可能。一个人的文笔变化不可能这么大,不可能说中学的时候写文笔非常好的文章,到了30岁正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突然变得不会写文章了。首先是文笔的变化,从非常老道到非常差,让我有了怀疑。

 

其次,他中学时候以他的名义发表的那些文章里面有时代的烙印。有一些用语是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会用的,是那个年代——六、七十年代遗留下来的。一个九十年代末的中学生不太可能用那样的词汇。它里面描述的一些场景——书店的、去医院看病医院的场景,也是七、八十年代的书店或医院的情况,不是九十年代末的。一个九十年代末的中学生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怎么可能跳到了七、八十年代去了呢?这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点,他这些文章里头有一些关于男女关系的想法写得非常地猥琐,这不是一个中学生会有的,而是一个中年猥琐男写的。

 

归纳起来,给我的感觉,韩寒的这些成名作不是他写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的中年猥琐男写的。最可能就是他爸。我就去查他爸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发现他爸刚好符合这些条件。他爸是文革以后第一代的大学生,那时候要考上大学非常难,上的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后来因为得了肝病休学了,但是一直搞文字工作,是上海金山区机关报《金山报》的编辑。曾经也很热衷于发表文章,在一些报纸、刊物上发过很多文章,甚至用过一个笔名就叫“韩寒”。但是,等到把他儿子韩寒推出来以后,他突然不发表文章了,不写了。他的解释是,他发现儿子超过他了,所以不写了。这个理由是完全说不通的,没有一个老爸看到自己的儿子文章写得不错,干脆就不写了。最可能的是,他后来把自己写的文章都以他儿子的名义发表了。

 

所以,我那个时候就认定,至少韩寒早期的那些出名的文章不是他写的,是他爸写的。我可以论证这一点。论证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据,证据是慢慢地挖掘出来的。我写一篇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下一篇要写什么,但是有时候因为发现了新的证据,再补充一篇。所以,我就开始一篇一篇地论证韩寒的文章、小说……他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二)

 

上次我谈到,我当时很系统地把韩寒的成名作、一些相关的资料——他接受采访的视频访谈、别人的回忆等等都看了一遍,很有把握能够证明韩寒的作品不是他写的。

 

当然很多人很不以为然,包括很多所谓的“韩粉”。那个时候韩粉数量极多,其中包括一些名人、教授、作家,纷纷出来力挺韩寒,攻击我,认为我这次要栽了。我信心满满,说我在挖一个很大的坑,有哪个名人跳出来支持韩寒,我就说我把他往坑里扔,最后要把这个坑填满。

 

还有一些网友将信将疑,很好奇,想要知道我究竟要怎样证明一个人的文章不是他写的。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当时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就像我上次谈到的,我要对韩寒作品做文本分析,证明这些文章、小说是一个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中年猥琐男写的。

 

其次,我要证明韩寒本人没有写作能力。韩寒的语文水平非常差。韩寒一直说自己是“偏科”、“文科生”,其实他什么科都不好,并没有偏向哪一门功课。他在高一时七门挂科,全都不及格,所以退学了。这七门功课当中就包括语文,只考了40多分。一个语文这么差的人,没有写作文的能力,怎么可能写出水平还过得去的文章?那些文章甚至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怎么还能一本一本地写小说?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韩寒发表过自己亲笔写的文章。那是在2006年,当时新浪博客刚刚开办,韩寒在那儿开了博客,发过不少的博文。那些博文一看就是他亲笔写的,因为水平极差,是一个语文很不好的人写的。后来韩寒把这些博文全都删掉了,但是已经被转到别的网站上去了,所以现在还能够找出来。把那些博文找出来,跟韩寒的那些成名作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写的。那些博文是真正地能够反映韩寒的写作水平的,那就是极差。

 

我还要证明,韩寒不仅写作能力很差,而且他是一个有阅读理解障碍的人。就是说,让他看文章、看书是看不下去、记不住的。所以他的功课才会那么差。而且,即使让他看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文章、书,他看了以后也记不住。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来避免去谈论自己的作品,记者问起来都是一问三不知,都找借口推掉,从来不敢谈。这是很奇怪的,因为作家一般对自己的作品很熟悉,很喜欢谈。但是韩寒是一个例外,从来就不敢谈,而且有时候还会露出马脚。

 

我举一个例子。他曾经出过一本书《就这么飘来飘去》,号称写的是他的赛车经历。这本书出版以后,有一家视频网站对韩寒做了直播访谈。记者把这本书拿起来,念了封底上的一段话,说这个写得很煽情。韩寒很不好意思地说:“这个不是我写的,是编辑加的。我也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的。确实是比较肉麻,但不是我写的。”其实,那段话就是书里的话,是编辑认为比较出彩的一段话,特意摘出来放到书的封底,像广告一样。但韩寒连书里最精彩的一段话都不知道,还以为是编辑自己乱写的,不是从书里摘出来的。可见,他对书的内容极为陌生,根本不知道书里都写了什么。

 

还有,我还要证明关于韩寒的那些故事,那些说他是一个“天才作家”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例如那个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的著名故事,评委现场给他出了一道题,他现场写作,号称一个小时内一挥而就,把评委都震惊了。这个故事号称当时在场的几个人,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故事就是编出来的,而且口径没有对好,才编得漏洞百出。

 

所以,我就这么一篇一篇地往下写了。这是我早期的写作计划,一天写一篇。后来又发生了别的事,例如韩寒出了“手稿”,给我提供了新的证据,我以后再谈。我早期就是沿着这个思路一篇一篇地写,网友们都守在电脑前等着我每天发表新的文章论证韩寒的文章是别人写的。一开始韩寒那方还回应,总共写过4篇文章来反驳我。然后我反驳回去,他们越抹越黑,所以后来就不再写文章回应了。

 

春节假期结束后,记者们回去上班开始炒这件事,就来采访我。电视、纸媒,还有那些网络平台,都来采访,我来者不拒,来找我的我都跟他们谈。他们也去找韩寒。韩寒一开始也接受了几个采访。这些采访,特别是接受那些网络平台的视频直播采访,暴露出韩寒不仅对自己的作品不熟悉,而且也缺乏文学的、历史的知识。而他早期的那些文章,是以有文史素养出名的,让人觉得一个中学生不可能写得出文史修养这么深厚的文章,所以引起了轰动。现在他接受采访就露馅了,让人知道他真的像我说的,不止是文笔差、完全没有写作能力,就是一个草包。他有一次跟他父亲韩仁均一起接受了一个视频平台的直播采访。他指着韩仁均说:“方舟子说我的文章是一个中年猥琐男代笔的,你觉得我爸像中年猥琐男吗?”韩仁均听了这话很尴尬地笑,对生了这么个傻儿子应该很无奈。

 

因为韩寒接受了采访以后效果反而更糟糕,所以后来就不接受采访了。当时有一些网友建议,我应该跟韩寒当场对质;还有网友建议,我应该当场出题让韩寒写作文证明他有写作能力。记者来问我,我都表示欢迎跟韩寒对质。我不是真要现场考他的写作能力,而是想跟他探讨一下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作品。如果那些作品真的是他自己写的,那么他对写作的经过、背景、内容肯定非常熟悉,可以侃侃而谈;但如果不是他写的,他肯定是谈不出来什么的。何况,我认为他有阅读理解障碍,事先怎么做准备也没用。

 

那些记者去问韩寒,他都表示不愿意跟我对质。但是有一次凤凰网的记者去采访他,韩寒突然松口了,说愿意跟我对质。这个消息传出来,那些网络的平台都来找我:韩寒愿意对质,你真的要跟他对质吗?我说当然了。但是,我提出一个条件,对质要直播,不能是录播、做剪辑。我参加过很多很多的电视辩论,中国的电视辩论是不能直播的,都是经过剪辑的录播,编辑就会搞“平衡”,把我的很多话都剪掉,显得“势均力敌”。本来我是压着对方的,结果搞得好像我跟他们差不多。这样的话就没法告诉大家,真相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只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要直播。那些平台也都同意了,他们是网络的平台,跟电视不一样,可以做直播。当时凤凰网、搜狐、腾讯、新浪都来找我,说要一起做一场直播。

 

本来都已经说好了,网站再去找韩寒,他变卦了,不愿意和我对质。他为什么变卦呢?后来他的一个朋友透露出原因。此人网名“变态辣椒”,是一个画漫画的,后来逃到日本。他当时还在国内,一直支持韩寒,画过一些淫秽的漫画攻击我和我的家人,是很恶心的一个人。这个人有一次去上海,韩寒请他在海底捞吃火锅感谢他的支持。在场的还有韩寒的妻子金丽华、韩寒一个多年的朋友马锐拉。吃完这顿海底捞,变态辣椒发了一条微博,本意是想说明韩寒被我逼得有多惨,替他不平。他发完马上就后悔了,知道泄露秘密了,赶快删掉,但是已经被截屏保存下来。

 

他在那条微博里说,一起吃海底捞时金丽华透露,当时凤凰网来找韩寒,他们觉得老是躲着方舟子、不敢对质也不好,所以就答应下来要跟方舟子对质。然后金丽华就让韩寒做一些准备,把自己发表过的那些文章、书看一下。看完以后,金丽华考韩寒,问了10个关于他作品的问题,结果韩寒一个都答不上来。韩寒实在不行,只好反悔,把对质取消了。

 

透露出来的这个内幕刚好证明了我前面说的,韩寒就是一个有阅读理解障碍的人。让他准备考试,或者准备跟人对质,花再多的时间去看书、看文章也记不住。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天生的。

 

那时候土豆网还在,跟我关系不错,我经常去土豆网做节目。他们也想做一期关于韩寒事件的节目,采访了我,也采访了其他人。我建议他们,最好跟韩寒团队联系一下,看能不能去上海采访韩寒。他们联系了,没想到韩寒居然同意接受采访。我就给他们提了一些建议,应该问韩寒什么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韩寒在以前接受采访时都说他连四大名著也没有看过,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引用过《红楼梦》和《水浒传》,而且他引用的《红楼梦》的版本还不是普通的版本,而是那些《红楼梦》迷们喜欢的一个比较少见的版本,叫“脂砚斋”版本。我就让土豆网的记者去问韩寒这个问题:你在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你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但是你的作品引用过《红楼梦》和《水浒传》,那么,你究竟有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他们见到韩寒,就问了这个问题。韩寒一下愣住了,不知道要怎么回答。韩寒的妻子金丽华在一边说:“你就说你看过。”韩寒就说:“是是是,我看过。”这些记者说,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韩寒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不回答、要怎么回答,其实都是由金丽华控制的。

 

在去采访韩寒之前,虽然这些记者跟我有交流,但是对于韩寒究竟有没有代笔这件事他们还是将信将疑的;等到采访完韩寒以后,他们全都认为,韩寒的那些作品绝对不可能是韩寒写的,因为韩寒的表现就像一个傻子一样。采访完以后,韩寒团队的人也知道坏事了。这个采访播出来,肯定会让大家都知道韩寒就是一个傻子,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所以,他们就开始公关,找关系,不让土豆网放出韩寒代笔事件的节目。他们的理由是,担心会断章取义(因为节目会做一些编辑),让网友们对韩寒产生误解。土豆网还是坚持把那期的节目放出来,但是搞了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经过剪辑的短版本,另一个版本是“素材”,是整个采访过程的录像,不做任何剪辑。

 

其实,看那些采访的素材,比看剪辑过的版本更能说明问题。看了那个版本更能知道,韩寒真的就是一个草包、傻子,没有写作能力,不可能写出那些作品。后来土豆网被优酷收购,没了。我不知道那些素材在网上还能不能找到。如果能够找到,如果你对韩寒的这个事件很感兴趣,我建议花时间好好地把它看一看。

 

(三)

 

上一次我谈到,我一篇一篇地写揭露韩寒代笔的文章,其中的一个理由是,韩寒没有写作能力,所以他那些还过得去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很多韩粉当然不服气。他们认为,韩寒在中学时已经表现出高超的写作能力。他们喜欢说两件事。一件是,韩寒当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评委现场出题,他当着评委的面写的,把评委们都给震惊了;另一件是,韩寒在高一写《三重门》这部长篇小说,是在上课的时候写的,而且是写完一页就传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能够作证。如果这两件事是真的,的确能够证明韩寒有写作能力。它们也是能够证明韩寒有写作能力的仅有的两件事。但是,这两件事都是编出来的。我先说说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事,以后再说说他写作《三重门》的事。

 

新概念作文大赛是上海《萌芽》杂志举办的,第一届、也就是我们要谈的那一届,是在1999年。它分成初赛和复赛。初赛是大家投稿,评委根据来稿评出入选者,让他们来参加复赛。为了防止出现代笔,这些复赛的人要一起叫到上海青松城大酒店当面写作。为了防止作弊,复赛作文的题目还要由评委们集体讨论以后定下来。看上去好像整个程序很严格。复赛那一天是1999年3月27日。当天晚上评委们就对作品打分,第二天(3月28日)就要把获奖者定下来。

 

按照《萌芽》杂志社主编赵长天的说法,评委们早上9点开会,根据打分的情况定获奖者。原定评出10-15个一等奖,由于佳作很多,有评委提议,能不能扩大名额。大家讨论的结果,同意评出20个一等奖。等到评完了,公证员也公证完走了,有一个评委——著名作家叶兆言突然说:参加初赛的有一个叫韩寒的文章写得很好,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呢?这时候赵长天就让杂志社的编辑胡玮莳打电话去问韩寒的父亲韩仁均,问韩寒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

 

叶兆言后来不背这个锅,他说他对韩寒的作品没有印象,不是他提议让韩寒补赛的,是《萌芽》的一个编辑首先提出来能不能让韩寒补赛,大家七嘴八舌表示同意的时候,他附和了一下而已。不管怎么样,胡编辑就打电话给韩仁均问韩寒怎么没有来参加复赛。韩仁均说:没有收到复赛的通知,我们住在郊区,邮路有问题,经常收不到信。然后胡编辑去跟评委们说了,评委们就说,既然这样就让他赶过来补赛吧,在评委们11点吃饭之前赶过来。胡编辑又去给韩仁均打电话,让他们赶快赶过来。他们在11点左右赶到了,由编辑李其纲给韩寒出了一道题,大家就吃饭去了,留下韩寒在那儿写作,还有一个编辑监考。

 

整个过程是这样。但是,除了叶兆言不背锅以外,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赵长天的说法,他们是讨论完以后10点左右去打电话的,韩寒、韩仁均11点赶到,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韩寒他家在上海郊区金山区,从他家到青松城大酒店(在市区)距离60公里。1999年上海还没有高架桥,那一带没有高速路,只能走普通的公路、街道,60公里的距离要在一个小时赶到,我很怀疑能做到。土豆网要去上海采访韩寒,我建议他们实地走一圈,从韩寒家到金山汽车站(韩寒说是接到电话以后,到金山汽车站打了一个黑出租),然后不走高速、高架桥,开到青松城大酒店,要多长时间?他们就这么走了一趟,说从金山汽车站到青松城大酒店总共花了1小时20分钟,而且是在一路畅通、没有堵车的情况下。

 

按韩仁均的说法,接到电话的时候韩寒还在睡觉,还要把他叫起来,穿衣服、洗漱一番,这样也要花时间。然后从家里到汽车站也要花时间。这样算起来,要加十几、二十分钟了。到了青松城大酒店以后,只是车到那里了,还得进酒店、坐电梯、找到评委的房间,这个也要花时间。这样加起来的话差不多要两个小时了。所以,按赵长天的说法,一个小时赶到是绝对不可能的。

 

后来韩仁均应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在第二年(2000年)出过一本书《儿子韩寒》,说法就变了,变成是9点的时候接到胡编辑的电话,比赵长天的说法提前了一个小时,这样的话有两个小时的赶路时间,如果没有堵车的话勉勉强强够了。但是,这就跟赵长天的说法完全冲突了。如果是9点就接到电话,当时评委才刚刚开会。这个时间是定死的,不可能比这还早就开会了。评委刚刚开会,还没有把获奖名单定下来。获奖名单完全定下来以后,才有人想起韩寒怎么没来比赛、问怎么回事,按赵长天的说法,已经是10点左右,过了一个小时,比较合理。如果韩仁均的说法是对的,9点就已经接到了《萌芽》编辑的电话,那就说明,其实评委还没开会就已经定下了要让韩寒去补赛,内定让他获奖。

 

那些评委很多是请来的著名的作家,都蒙在鼓里,实际上是把他们拿来做证人而已,而且还是假的证人来见证虚假的事情。甚至,我觉得有可能编辑打电话这事是编的,为了让韩寒能够保证在11点评委们吃饭之前赶到,9点动身还是比较紧张的,有可能他们就没有接电话,一大早就往城里赶了。

 

而且,有别的迹象表明,韩寒的获奖是早就内定的。当天上午讨论的时候,一等奖的获奖名单增加到20个,但是评出来的只有19个。这是被公证处的资料证实了的。那次的评奖请了公证员现场做公证,所以资料都在。后来有网友去上海黄浦区查了当时的公证记录,上面写着,原来定下来要评20个获奖者,实际只评出了19名,B组(高一和初中组)少评了一名——本来B组要评5名,只评了4名。韩寒就是属于B组的,所以就是给他留了一个名额。而且,公证处的公证列了获奖者的名单,里面没有韩寒。韩寒的获奖跟公证处没有关系,是后来出杂志的时候向外公布的。这件事也说明,韩寒的获奖是早就定好了。

 

甚至,有可能韩寒和韩仁均根本就没有去。那天(3月28日)上午评奖,下午3点发奖,按照韩仁均《儿子韩寒》的说法,他们两个都去了,也参加了颁奖仪式,韩仁均还说仔细听了,一等奖的名单里有韩寒的名字。但是,这跟文字、影像的记录完全不符。当时有记者在场,记者说没有看到韩寒;评委、武汉作家方方说那天没有看到韩寒;获奖者有合影,照片还在,合影里也没有韩寒;当时宣布获奖名单是由公证员宣布的,公证的获奖者名单里也没有韩寒。所以,韩仁均特地强调说他听到宣布的获奖里有韩寒的名字,这就叫欲盖弥彰。他们当时极可能根本就不在获奖现场。这样的话就奇怪了:如果韩寒当天真的赶去参加补赛,而且把评委都给震惊了,那么,马上就要发奖了,他不可能不留下来参加颁奖大会;他留下来参加颁奖大会,宣布的获奖名单就不可能没有他;宣布完以后,获奖者上台去领奖、合影,也不可能没有他。但是,现在所有的资料都找不到韩寒参加这个颁奖大会的记录。所以,很可能他当天就没有去,整个故事就是编出来的。

 

还有一些细节也透露出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比如说作文的题目。我刚才说了,复赛的作文的题目为了防止评委作弊,是由评委们现场商量了以后最后决定的。但是,因为韩寒号称是来“补赛”的,就没有把复赛的题目让他做,说是大家让《萌芽》的编辑李其纲出题。李其纲说刚好前面有半杯水,就把这半杯水推到韩寒的跟前,拿起一张纸揉成一团往水里一扔,说这个就是题目。但奇怪的是,他扔的是什么纸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李其纲是命题人,按道理他应该是最权威了,他说扔的是一张白色的道林纸。道林纸是以前的说法,现在一般都叫胶版纸,就是用于胶版印刷的、质量比较好的那种纸。

 

但是,负责跟韩寒联系的胡编辑说扔的是袋茶茶包的外壳。因为喝的茶是宾馆里的袋茶,有茶包的包壳,扔的是这个,不是道林纸。胡编辑也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是她特地把韩寒找过来的,究竟是什么纸,她肯定看得很仔细。韩寒是考生,当然也是很仔细地盯着这个出题动作,但是按韩寒的说法,扔的既不是道林纸、也不是茶包的外壳,而是餐巾纸。更搞笑的是,韩寒根据这个出题写了一篇文章《杯里窥人》(后来出版的时候改叫《杯中窥人》),但他写扔的不是纸,而是布,连纸和布都分不清了。而且写布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布之前涂掉一个字,可能想写纸,改成了布。这就离题了。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人家扔的是纸,有必要要改成布吗?

 

那么,这个过程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还是编出来的?编的时候只是说了一个大概——往杯里扔了一个纸啊啥的,然后大家自由发挥,没有把细节敲定,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象就随口说了。这件事有没有发生过?韩寒有没有去补赛?还是说根本就没有补赛,只是事后提交了一篇作文,把整个事情给遮掩过去?

 

不管怎么样,他那篇文章《杯里窥人》绝对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抄下来的。我举几个理由:

 

第一,他那篇文章居然有引用、注明文献——这事出自哪一个作者、哪一本书、哪一个出版社出的。谁现场写作会把引用的文献都注明得这么详细?只是一篇作文而已。要是在家里写作,翻书、查资料还有可能把文献写进去。所以,从风格来说,不像是现场写作。

 

第二,他居然还用了一个拉丁文词组Corpus delicti。现场写作怎么会写拉丁文?更像是抄的。有别的迹象也表明,他是在抄或者是在默写。比如,里面至少有两个地方出现了脱节,上下文不衔接,让人读了莫名其妙,觉得缺了一、两个句子。那就是抄的时候抄漏了,或者默写的时候写漏了。还有一个地方出现抄串行了,把前面的一个句子给抄到后面去了,或者把后面的句子提前抄了。我有一篇文章专门对此做了分析。

 

还有一条抄的证据。他的文章用的那个拉丁文实际上是两个单词,但是被韩寒写成了一个单词,中间少了一个空格。还有一个字母写错了,把c写成了e。这就是很常见的抄写错误,抄的时候看错了,把c看成了e。本来中间有一个空格,他没看到,把两个单词抄成了一个单词了。

 

所有的这些都证明,这篇文章不是现场写作,而是抄的。即使补赛这一幕是发生过的,但是已经跟他提前说了,而且也提前透了题了。他准备好了,或者背下来现场默写,或者偷偷地带了稿件去抄。因为那个时候,据他们的说法,大家都吃饭去了,只留下了一个编辑监考,说不定就是已经都串通好了。当时说给韩寒3个小时,他号称用1个小时就写完了,赶在别的编辑、评委回来之前他已经写完了。那篇文章的手稿还在,是用比较工整的书法写的,抄一遍都要花半个小时,更不要说要构思、推敲,1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这些都能够说明,实际上就是抄了一个小时。

 

韩仁均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大家一起来作弊,他跟评委、特别是跟《萌芽》编辑部的人有这么好的关系吗?认不认识他们呢?肯定是认识的。韩仁均是华东师大中文系77级的。华东师大中文系77级、78级出了很多人才,可以说整个上海的文坛都被他们把持了,在杂志社、出版社当编辑、在作协当领导、当专业的作家的都很多,《萌芽》的编辑部里就有。这些人平时联系很密切。虽然韩仁均只是上了几个月的学,因为得了肝炎退学了,后来通过自考拿到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位,但是他们那一届的中文系还是把他当作系友。当时跟他同一个寝室的人说,我们搞校友的活动他也都来参加,关系不错。而且,韩仁均后来从事的也是文字工作,也是在文学圈里头混的。他在金山区的机关报《金山报》当副总编,经常给杂志投稿,还得过奖。所以,他也是在这个圈子里,肯定认识这些人。

 

如果是作弊的话,要有动机。对韩仁均来说,动机很明显。当时为什么大家那么热衷于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因为如果获得了一等奖,可以保送上名牌大学的中文系。当时跟一些名牌大学都已经说好了,是特招,第一届、第二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可以保送,后面的获奖者可以加20分。韩寒的学习成绩非常差,七门功课都不及格。如果他去参加正常的高考,肯定不可能上大学。通过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保送上大学是他唯一的上大学的途径。后来韩寒实在是功课太差,高一就退学了,他就不可能用这种方法去上大学了,但是那是出了意外。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这边有什么动机?它为什么要帮韩仁均这个忙?虽然里面的人跟韩仁均认识,都是校友、系友,但为什么要去帮他呢?

 

《萌芽》当时经营陷入了困难,发行量很少,想到了要搞新概念作文大赛,把名气打出去,把发行量搞上去。新概念作文大赛主打的就是一个“新”,标新立异。韩寒之所以会被看中,就“新”在学习不好——差生,甚至作文、语文也不好。韩寒获奖以后,他们炒作这件事说的就是,连语文不及格的人都能够获得一等奖,吸引大家都来投稿。

 

如果新概念作文大赛还跟以前的那些作文大赛一样,只是评给那些作文写得很好的、语文不错的人,那就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地方了。现在捧出了一个差生也能够获奖,就轰动了,而且还有了抨击中国中学教学的高度。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批中国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作才能,刚好就捧出了这么一个差生获作文大赛一等奖来炒作。而且,炒作非常地成功。就是因为这一番炒作让《萌芽》起死回生,发行量大涨,不停地翻倍。它就这么一届一届地把新概念作文大赛办下去了。这样,韩家也变成了《萌芽》利益共同体的一员。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们一直在维护韩寒,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神化他、吹捧他,我揭露的时候他们都出来保护他。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业炒作,也是一个很成功的骗局。

 

(四)

 

上次我谈到,韩寒的支持者经常举两个例子,也只有这两个例子来证明韩寒有现场写作能力。第一个例子,说他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当场写作。这个例子我上次已经分析过了,是编造出来的。第二个例子,说韩寒写作长篇小说《三重门》,是高一的时候在课堂上当着同学们的面写的,而且写完一页就传给同学们看一页,他的同学们能够证明。我接下来就来分析这个事件。

 

《三重门》于1999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年(2000年),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出了一本书《儿子韩寒》,里面介绍了《三重门》这本书的创作经过,说这本书是韩寒在高一上学期(1998年的九月份)开始写的。韩仁均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韩寒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直到1999年的二、三月份他才知道韩寒在写《三重门》,那个时候这本书的写作已经到了尾声了。韩寒在那一年的3月28日去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向主办方《萌芽》的编辑说他在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些编辑很感兴趣,让他把这个书稿给他们看一看。韩仁均说,韩寒回来以后就把《三重门》的书稿订正了一下,在四月份交给《萌芽》的胡编辑。胡编辑看了以后非常赞赏,推荐给了《萌芽》主编赵长天。赵长天又把《三重门》推荐给了一家出版社。韩仁均说是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韩寒说是推荐给了深圳的出版社。究竟是哪一家出版社,这个不重要。不管怎么样,这家出版社审了半年稿以后把它退了。赵长天就又把它推荐给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在那一年的12月很快出版了。这是韩仁均的说法,也是《萌芽》的说法。

 

但是,土豆网的记者去上海采访时,采访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贾总编。贾总编说,《三重门》的书稿最早是送到我这里来的,不是赵长天推荐的,而是《故事会》副主编吴伦推荐的。吴伦和韩仁均都在金山区,韩仁均经常给《故事会》供稿,还得过《故事会》的几个奖,所以他们很熟。而且《故事会》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杂志。所以,韩仁均将书稿通过《故事会》副主编送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审,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上海文艺出版社贾总编接受土豆网记者采访的时候,还当场打电话给在外地出差的吴伦,吴伦确认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证实了贾总编的说法。贾总编说,我们把这个书稿审了两个月以后,觉得不合适,就写了退稿意见退给韩仁均了。贾总编还很肯定地说,我们退稿的时候韩寒还没有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贾总编说,韩寒获奖在当时的上海是很轰动的一件事,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可以肯定我们退稿的时候他还没有获奖。

 

这样的话,退稿不会晚于三月份,因为韩寒是3月28日得奖的。既然审了两个月的稿,那么应该是在一月份的时候,韩仁均就已经把书稿交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去审了。也就是说,在1999年一月份,这本书就已经写完了。但是,按照韩仁均的说法,他是到二、三月份的时候才知道韩寒在写这本书,还没有写完,只是接近尾声;四月份才写完,才第一次交给《萌芽》去找出版社。所以,这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故事会》副主编的说法完全是矛盾的。我们只能说,韩仁均在这事上撒谎了,因为相反的说法有两个当事人证实,而且他们没有任何的利害关系。

 

韩仁均为什么要去撒这个谎,隐瞒了他曾经很早就已经把《三重门》送去出版社寻求出版呢?这里面就有名堂了。这涉及到《三重门》写作时间的问题。如果它是在一月份已经写好了,按韩仁均的说法,韩寒在上一年的九月份才开始写,只用3-4个月的时间就写好了一本20万字的长篇小说,匪夷所思。所以,他要把时间再拉长一点,掩盖曾经去投稿又被退稿的事。

 

但是,跟韩寒当年的同学的说法对比,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土豆网的记者也采访了几个韩寒高一的同学,让他们回忆韩寒当年写作《三重门》这本书的经过,他不是号称当着同学们的面写的吗?他们一致的说法是,韩寒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在他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前后才开始写这本书的。有的说他获奖了才开始写的,也有的说在那前后。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说是在高一的下学期才开始写的。这就跟韩仁均的说法矛盾了,下学期是在二、三月份才开始的。

 

韩寒上的是松江二中,按他的中考成绩考不上,他是靠“体育特长生”进了这所学校。但是他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极差,老师们实际上已经放弃他,在高一的下学期他就被老师弄到了教室的最后面,一个人坐在那里。所以,韩寒在课堂上是一个人躲在教室的最后面,号称上课就是在写《三重门》。说是怕被老师发现,还用书把整个书桌都给围起来,让大家看不到他在干什么。同学们都说,他就是高一的下学期刚开始、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前后开始写的。他们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看,他写完一页就给他们看一页,到高一下学期结束的时候(六月份),同学们都说还没写完,他们没有看到这本书的结局。因为韩寒留级了,这些同学上高二去了,韩寒继续读高一,所以《三重门》后面的部分他们就没有看到。

 

所以,按照同学们的说法,韩寒是在三月份左右开始写《三重门》,到六月份还没有写完。这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的说法——一月份已经收到稿件——是矛盾的,而且也跟韩仁均、韩寒的说法是矛盾的,因为他们说四月份书已经写好,把书稿给了《萌芽》。但是,那个时候韩寒正在课堂上号称写作《三重门》呢。这说明,韩寒在课堂上不是真的在创作《三重门》,而是在抄,抄一页,给同学们看一页。从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抄,一直抄到六月份还没抄完。他当时在课堂抄为什么同学们没能注意到呢?因为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是很认真听讲的,韩寒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谁会注意到他是在写还是在抄?而且,韩寒号称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把自己的课桌都用书围起来了,别人更不知道他究竟是在写,还是在抄。他抄的底稿有可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韩仁均给的,让韩寒在课堂上这么抄一遍表演写作。

 

在我指出韩寒实际上当着同学的面不是在写而是在抄《三重门》之后,韩寒那边当然不服,说有手稿可以证明《三重门》就是韩寒写的。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还把这个手稿在那年的四月份影印出版,叫《光明与磊落》,表示自己光明正大。这个手稿出版以后,我搞了一本来看,反而证明了这个“手稿”不是创作稿,而是抄稿。

 

第一,这个“手稿”是干干净净地写在方格纸上的,一个格子写一个字,没有大的改动。有一些错字会改过来,但是没有改一改情节啊、段落啊什么,没有,非常干净,很像是一个抄稿。韩寒说这是一气呵成,一口气写下来的,所以就没有做过任何的修改,对于情节、人物、细节都没有改动。这种“一气呵成”的写作当然有可能,但是一般都是写文章,比如说,让我写一篇文章,我可能也是一气呵成地写下来,不用做任何的改动。但是一气呵成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且还是引经据典的长篇小说,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可能性就很低了。

 

有一些人不服气,说其他的大作家有的就是这样的,看他们的手稿也是很干干净净的。有人晒出了鲁迅的、老舍的手稿来证明,你看,他们的手稿也是很干净的,难道能说鲁迅、老舍的文章也是抄的吗?是抄的,他们晒出来的所谓的鲁迅的、老舍的手稿不是真正的创作稿,而是为了投稿誊写了一遍,然后投给报社、出版社。如果我们去看鲁迅、老舍的创作稿,可以看到也是改得一塌糊涂的。更何况不能跟鲁迅、老舍这种天才的作家作对比。当然了,我只能说,从手稿的干净程度,符合我说的这是一个抄稿,不能就百分之百地肯定就是抄稿,毕竟我们没法排除真的有一个超级的天才可以一气呵成写成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

 

但是,他号称“一气呵成写下来”,里面并不是没有错误,可以找到大量的书写错误,字写错了或者句子写错了。这些书写错误恰恰证明了,这个“手稿”就是抄稿。我们说的书写错误,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撰写错误,就是写文章或者写书,把心里想的写下来,有时候会写错了字,也就是“错别字”。这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写错字了,这个字少写了一点或者少写了一撇,写快了少了一两个笔划;一种情况是写别字,写成了同音字。

 

还有一种错误是抄写性错误,不是根据内心的想法来写,而是对着一个版本来抄写,复制下来。如果抄的不是自己写的文章,而是别人的文章,抄着抄着就会比较机械、麻木、犯糊涂。这个时候就会眼花,看错字,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抄写错误。不止是在抄写的时候会这样。以前书用铅字印刷,要由排版工人排版,排版工人(所谓的“手民”)文化程度都很低,认得字,但是不一定能够看得懂排版的那篇文章、那本书,在排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错误,就是所谓的“手民误植”。这是以前的书经常会出现的错误。这种抄写的错误实际上也有它的规律:抄着抄着把字形很相近的字看错、把一个词写颠倒了、抄漏了、抄错行了、抄串行了。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抄写性错误,是自己撰写的时候不可能出现的错误。

 

在韩寒的“《三重门》的手稿”里头就有大量的这种抄写性错误,而不是撰写性错误。比如说,因为字形相近抄错了。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大家经常拿出来当笑话的,就是韩寒把“四两拨千斤”写成了“四两拔干片”。把“拨”写成“拔”,即使是撰写的时候也很容易出错,因为这两个字太相近了,很多人都搞混了。但是,如果是自己写的,把“千”写成“干”,就基本上不太可能了,因为虽然两个字很相近,但是笔划、笔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很显然是误把“千”看成了“干”。而把“斤”写成了“片”, 如果是自己写的绝对不可能发生。要写“斤”不可能把它写成“片”,因为“片”的写法比“斤”还要复杂。但是,如果是抄,看到“斤”字把它误看成是“片”,然后写成了“片”,这就完全有可能。抄到麻木、眼花的时候,对于抄写的内容没有意识,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特别是对于韩寒这种有阅读障碍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因为他对于他抄写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

 

因为字形相近,然后看错、抄错,这在韩寒的那个“手稿”里大量地出现。比如说,他把“硬着头皮”抄成了“破着头发”,自己写的话,绝对不可能写成这样。把“组稿”抄成了“姐搞”,如果是自己写的话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也是抄错,因为“组”和“姐”很相像,“稿”和“搞”也很相像,所以他就抄错了。类似的例子太多了。

 

还有一种错误是因为看花了眼看颠倒了,所以把一个好好的词写颠倒了,比如说把“眼睛”抄成了“睛眼”。如果是撰写,心里想写眼睛,绝对不可能先写一个“睛”再写一个“眼”,写成“睛眼”。那也是抄的时候看错了顺序,先写了“睛”再写了“眼”。类似的还很多,例如“秒表”写成了“表秒”。

 

还有一些错误是因为他不认识一些专有的名词,比如说不认识人名,所以就抄错了。例如,《三重门》里有一句话说“曹聚仁是谁?”,韩寒给写成了“曹聚但是谁?”。曹聚仁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名气有一点但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如果认识这个人的话,绝对不可能把“曹聚仁”写成“曹聚但”,是因为看了“仁”字有点像“但”,就给写成“但”了。类似的还有很多。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韩寒抄成了“海德洛尔”,就是因为“格”“洛”两个字很像。如果是自己写的,绝对不可能把“海德格尔”写成“海德洛尔”,有可能把“格”写成了一个同音字。还有,他把法国的哲学家“孔德”写成了“孔道”,这是因为看到“德”字无意识地联想到了“道德”,写下去结果写成了“道”。韩寒对这些著名的哲学家都不知道,就这么乱抄了。由此可见,他的文史水平是非常差的。

 

除了抄错字,在韩寒的那个“手稿”里还大量地出现抄错了行,上面一行同一列的字本来已经写过了,他看花了眼又再写了一遍;或者是把下面这一行同一个位置的字给提前写了。还有抄串了行的,把已经抄过的一段话又抄了一遍,或者是把后面的一段话提前写了。类似的这种错误也不少。这些都能够雄辩地证明,所谓的“《三重门》创作稿”实际上就是一个抄稿、誊写稿,而不是韩寒说的“一气呵成的创作稿”。

 

他当初弄出这个抄稿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三重门》那本书是他写的。不然的话,他是住校的,如果突然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同学们竟然都不知道他啥时候写的,不就会引起大家的怀疑吗?所以,他要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写作”,把书稿抄一遍。另外也可能就是要抄一个“手稿”留着,万一以后有人怀疑这书不是他写的,还可以作为证据拿出来。韩仁均那个时候投稿,应该是电脑打印的书稿,因为韩仁均在1996年就已经买了电脑了。那个时候(九十年代末)已经很流行用打印出来的稿去投稿。所以,韩寒抄这个“手稿”就是为了证明“这本书是我写的”。他可能还很庆幸,过了这么多年以后还能把这个证据拿出来晒一下,来打方舟子的脸。

 

没想到,他这么一晒,反而更证明了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他抄的。这反而成为了韩寒的书不是他写的铁证。这样,他这本所谓的《光明与磊落》的“手稿”的出版,反而为我证明韩寒代笔提供了很关键的一个证据,完成了证据链。在那之前还有一些媒体人表示说他们是“骑墙派”,不知道究竟我说的是对还是错;但等到韩寒这个“书稿”晒出来,我写了系列的文章分析、证明是抄的,那些骑墙的媒体人纷纷地就号称他们“下墙”了,同意了我的说法。

 

(五)

 

上次我谈到土豆网记者去采访韩寒。从那以后韩寒就不再接受视频记者、电视记者的采访,因为韩家知道,接受采访以后反而让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而只要有电视、视频网站要采访我关于韩寒的事,我都答应。其中有一次是赵忠祥采访我。他当时在广西卫视有一栏访谈节目叫《老赵会客厅》。那次采访我是在他北京潘家园家中,就是最后他说“好自为之”那一期的节目,被很多人误以为是针对我说的,其实他是针对韩寒说的,针对的是那种以“当代鲁迅”自居的人。

 

我为什么要提这次采访呢?并不是那次的采访有多么地精彩,而是那次发生了一件事。采访的时候有不少人在场,有一些是在那里旁观的。采访完了,广西卫视派车把我送回家,有一个旁观者跟我同车顺路回去。他自我介绍说是一个导演,他们公司买了韩寒的小说《长安乱》的版权,准备改编成电影。但是,他旁听了赵忠祥对我的访谈,听到我说那些以韩寒的名义正式出版的书其实都是别人写的,他感到疑惑,他们把《长安乱》的版权买下来了,是不是买错了?他问我: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长安乱》这本书不是韩寒写的?

 

我说:“韩寒在接受视频采访的时候亲口说的话能不能算是证据呢?”这位导演说:“那当然算了。”我说:“那好。有一次韩寒接受凤凰卫视《非常道》栏目的采访,他说,《长安乱》这本书是他在国外参加赛车期间用了十几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写成的。这十几天的时间,一边赛车一边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你认为有可能吗?”这位导演说:“这种可能性虽然比较小,但是也许他特别有才。”我说:“如果韩寒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他对自己写的这些书应该都是记得很清楚的,对吧?”他说:“那当然了。”

 

然后我就说:“也是在那一次《非常道》的采访,后面有一个跟听众互动的一个项目,其中有一个读者在网上问韩寒(由主持人念的):‘你有没有想要为《长安乱》这本书写续集?’主持人刚把这个问题念完,韩寒就脱口而出:‘《长安乱》写的什么,我现在已经忘了。’”我这一说,这个导演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哎呀!糟糕!糟糕!这么看来《长安乱》不是韩寒写的!怎么办?怎么办?我们已经把版权买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不放心地说:“韩寒真的是在《非常道》的采访说过这话的?”我说:“那个采访的视频网上有,你去搜一搜就知道他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了。”

 

后来我查了一下,当时《长安乱》这本书的版权是被台湾著名女导演张艾嘉买下来的,准备拍电影。当时问我话的是一个男导演,很可能是张艾嘉在大陆的合作伙伴。但不管怎么样,后来他们把这个版权转让了。很可能他们回去以后看了那个视频,发现韩寒的确说过那句话,就不敢拍了,把版权转让给了大陆的导演竹卿。

 

竹卿在前几年把《长安乱》拍成电影,改名《喜乐长安》,票房非常惨。竹卿把票房很惨的原因归咎于韩寒不配合做宣传:不发评论、不参加电影首映式、不接受关于这个电影的采访。这个导演跟韩寒的团队联系过几次,都被置之不理。她感叹说,就好像《长安乱》这本书不是韩寒的亲生儿子一样。她这句话说得非常对,那本书的确不是韩寒的亲生儿子,因为本来就是韩寒的出版商路金波找人写的,或者是从别的地方买来冠名韩寒而已。韩寒根本不知道那本书写的是什么,你让他接受采访、出席首映式,让记者问起来不就露馅了吗?有些人可能说,让他去参加这种宣传活动之前不会先把这本书看一看有一个准备吗?大家要知道,韩寒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让他看书,他也记不住。

 

在我刚刚开始揭露韩寒代笔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韩寒扬言要去法院起诉我。我是1月中旬开始揭露韩寒代笔的,1月30日韩寒宣布,请了5个律师要起诉我。过了几天,上海普陀区法院发微博,说他们收到了韩寒的诉状,立案了。

 

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他起诉的是我侵犯他的名誉权,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这种名誉权的诉讼,可以在原告所在地起诉,也可以在被告所在地起诉。我那个时候住在北京石景山,他们如果要在被告所在地起诉,应该是到北京石景山区法院起诉,但是没有。一般都愿意选择在原告所在地起诉,韩寒他家住在金山区,那是原告所在地,他应该在上海金山区法院起诉。为什么跑到普陀区法院?那个地方跟原告没有关系,跟被告也没有关系,这就很奇怪。

 

当时上海普陀区法院宣布,说韩寒起诉了两个人,除了方舟子,还有刘明泽。大家很好奇,刘明泽是谁?怎么突然冒出了一个刘明泽作为共同被告呢?在新浪微博上有一个人,网名叫做“我爱包子AT”,说“我就是刘明泽”,他的简介里写着“实名刘明泽”,而且他住的地方就是普陀区。为什么韩寒告他呢?他说因为他转了我批韩寒的微博和文章,所以也被告了。韩寒的律师出来证实了刘明泽的说法,说就是因为“我爱包子AT”这个微博的账户注明了他的实名叫“刘明泽”,又住在普陀区,他们就到上海公安局查出了刘明泽的住址,所以把刘明泽也告了。

 

这么一来,舆论大哗。当时转我批韩寒的微博、文章的人太多了。他们说,你们去起诉刘明泽,是不是我们也都应该被起诉?为什么只起诉刘明泽呢?而且,这个刘明泽以前其实很不活跃,他只是在1月30日才开始转我批韩寒的微博、文章的,马上就被律师盯上,过了两天就把他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这不是很奇怪吗?

 

我当时的推测是,这个刘明泽就是韩寒他们请的一个托,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被告所在地”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为什么要特地选择在普陀区法院起诉?当然是因为他们跟普陀区的法院关系比较好。所以我查了一下,还真让我查出来了这其中的关系。韩寒请的律师,领头的那一个姓陶,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院长。我查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跟上海普陀区法院有合作关系,一起搞过知识产权的培训。上海普陀区法院就是韩寒请的律师的关系法院,去那里起诉,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他们判我输。

 

我把这些查出来以后,在普陀区法院宣布立案的第二天,韩寒宣布撤诉,说把诉讼材料从普陀区法院要回来,改到去金山区法院起诉,那是原告所在地法院,这就比较正常。但是,起诉了以后没多久,他把诉讼材料又撤回,说要做修改。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把诉讼材料递上去。所以,他起诉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过了几个月,到那一年的五月份,韩寒有一次接受纸媒《人物》的采访。他在土豆网采访之后再也不接受电视、视频的采访,但是偶尔还会接受纸媒的采访,当然这些纸媒都是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的。《人物》的主编李海鹏是以前《南方周末》的一个记者,当时刚刚接手了《人物》这本杂志,因为他跟韩寒的关系很好,所以在五月就出了一期封面,专门采访、介绍韩寒,主要是关于跟我的这番“方韩大战”。

 

里面也问到了诉讼的事。为什么他当时把刘明泽这一个谁也不知道是谁的人列为共同被告?韩寒说,那个刘明泽是我们找的一个桥,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为了能够在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找的。为什么要在上海普陀区法院起诉呢?韩寒说,因为其他的法院都怕方舟子,只有普陀区的法院不怕。后来发现影响不好,就换到金山区法院。所以,他相当于承认,刘明泽是他找的一个托,而普陀区法院跟他们有特殊的关系。肯定是事先法官就跟他们说了会判他们赢,所以才说他们“不怕方舟子”。这不就是徇私枉法吗?连这种事他都敢公开地说出来,更说明了他这个人的智商的确有问题。

 

他说别的法院都怕方舟子、只有普陀区的法院不怕,这当然也是胡说。我在那之前被人起诉过很多次,比如说被肖传国就起诉过几次,也输过好几起的诉讼,武汉的法院判我输,西安的法院判我输,甚至北京的法院也曾经判过我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法院都害怕我,那只是他们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也正因为我揭露造假有过这么多的诉讼,所以我也不怕有人因此来起诉我。第一,法院没有能力判决这种诉讼。我不认为法官有这个水平、能力来判决究竟我揭露得对不对,法院不是证明谁有没有代笔的恰当的地方。在中国的法院其实你也没啥发言权。我曾经参加过唯一的一次诉讼,是我起诉上海杂志《探索与争鸣》的诉讼,那次之后我就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自己出庭去参加诉讼了。中国法官基本上不让你说话,你说了很多的话最后记录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不像美国的法院,大家在美剧上看到的美国法院的庭辩多么多么精彩,但在中国的法院你在庭辩上说得再精彩也没用,要怎么判跟庭辩没啥关系。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去参加中国法院的庭辩,有什么诉讼都是由律师代理。

 

第二,我认为我揭露韩寒代笔是我的言论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批评、文学批评,不涉及损害他的名誉权。他来起诉我我也不怕,即使判决我输又能把我怎么样?最多就是交一点精神赔偿而已。他起诉我当然是他的权利,我刚好利用这个机会引起大家对韩寒代笔事件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知道韩寒代笔事件的真相。

 

在韩寒宣布要起诉我之后,我并没有因此被吓得不敢写揭露他的文章,而是一篇一篇地继续往下写。他们起诉我的一个目的可能是想把我吓唬住,发现没有把我吓住,适得其反,就不敢继续,想让这个事件尽快地平息下去。这也就是后来韩寒起诉我不了了之的原因。

 

(六)

 

经常有人问我:你说韩寒的作品不是他写的,那么究竟是谁写的?

 

要证明韩寒没有写作能力、那些以他的名义发表的作品都是别人写的,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我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要找出具体的代笔者,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也并不是说做不到。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断究竟是谁代笔的,而且,他的代笔者还不只一个。我们可以根据代笔的情况,把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那些作品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韩寒最早期的那些作品,号称他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发表的,和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那些作品,以及在2000年的时候他出的两本书《三重门》和《零下一度》,这些作品的代笔者很容易确定,就是他的爸爸韩仁均。不仅是因为这些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生活经历跟韩仁均很接近,而且当时韩寒还没有出名,不可能找代笔者为自己服务,只能由他老爸亲自上阵。所以,我们可以锁定,韩仁均就是这些作品的代笔者。

 

第二个阶段是韩寒因为《三重门》暴得大名,出版商路金波找上来,要包装韩寒。那是2001年左右的事。从那个时候一直到2009年这十来年的时间,韩寒表现得特别高产,基本上是以每年一、两本长篇小说的速度出版,都是由路金波出版的。但是,如果看这些小说,可以发现风格很不一致,说明代笔者不是同一个人。里面甚至有一本长篇小说,大量地出现河南的方言,意味着实际作者是一个河南人。

 

这些代笔者或者是路金波去找人专门写的,或者是路金波从来稿当中挑选的。路金波是一个著名的“二渠道”出版商,有很多人会向他投稿。他就从来稿里头挑选一下,把稿件买下来,以韩寒的名义出版。这些作者应该都是没有什么名气的,而且这些作品的质量也不怎么样。但是,以韩寒的名义包装一下,销量就不错,可以给这些代笔者很丰厚的稿酬把稿件买下来,他们也满意。

 

到2006年,中国开始有博客,当时新浪博客很火。但是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博客能有什么大的作用,都是把它当作玩一样的上去随便发一点东西。那个时候韩寒自己也在新浪博客发一些博文。这些博文一看就是由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写的:一大堆的错别字,逻辑混乱,文理不通。写的很多都是关于他个人的生活,或者是关于赛车的。所以,这明显是韩寒自己写的。

 

到2007年左右,博客非常火了,影响力很大,类似于后来的微博。路金波看准机会,就把韩寒的博客接管了,找了一个写作团队写韩寒的博客。这些博文写的都是时评。那个时候韩寒的博客登的主要是两类文章:一类是写赛车或者生活经历的,文笔非常差,还是韩寒本人写的;另外一类,影响力很大、阅读的人很多、传得很广的,是评论时事的文章。那是路金波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写的。这些团队的人原来当过编辑、记者,后来退下来不干了,被路金波重金聘请,邀请来替韩寒写这些时评。他们主要是南方系的前记者、前编辑,我知道的就有两个人。

 

这些时评文章表现了集体写作的特点。时评评论的是热点事件,一般的人看到一个热点事件,要评论都会马上就发,不吐不快。如果是我,或者马上发一条微博,或者当天或第二天写一篇文章评论一下。不只是我这样,好多写时评的人,当天就能够写一篇文章出来。但是,仔细研究一下韩寒的那些时评,都不是马上就评论一个热点事件,往往是过了一段时间评论文章才出来。这就不是个人写作的特点,而是集体写作。集体写作要讨论,要确定选题,要分工协作去搜集材料,然后再写。搜集材料就是到网络那些论坛去看,看网友们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有什么样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评论弄一篇文章出来。为什么当时以韩寒的名义发表的时评在网上很受欢迎?因为它就是就着网民的胃口写的,已经充分做过调查了,知道大家有什么样的评论,什么样的观点会最受欢迎,所以就写到文章里头,当然就很受欢迎了,大家都传来传去。里面有一些“金句”,就是比较出彩的句子,其实也都是从网络搜集来的。这就跟春晚那些小品也经常去网上搜集“金句”,是类似性质的。

 

第三个阶段,在2010年左右,路金波由于经济的原因和韩家闹翻了。我看过当时的一篇采访,韩寒抱怨说,这么多年出了不少书,但是没有赚到什么钱,大部分的钱都被路金波拿走了。路金波则说,其实我给了韩寒很多钱,只不过他乱花了:他有几个女朋友,给每一个女朋友一张银行卡,让她们随便花,把钱都给花光了。但不管怎么样,因为经济的原因,双方就掰了,韩家决定要独立,自己干。当时以韩寒的名义编辑了一本书,是以刊代书,实际上是一个刊物,叫《独唱团》。不是找路金波合作,而是另外找了盛大文学合作。这个刊物办得很不成功,发行量不多,办了一期就办不下去了。找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借口,说是受到政府的打压没法办下去。

 

韩家可能比较缺钱,就想到要利用韩寒的名声大肆地赚钱,去找商业的代言。跟路金波合作的时候,路金波要把韩寒包装成“意见领袖”,或者是所谓的“公知”,所以要让韩寒有一个比较清高的形象。在韩寒的博客上面,长期以来就一直登着一条公告,里面说:不做商业代言、不接受电视采访、不拍电影、不拍电视、不出席作品座谈会等等,都显得特别地清高。但是,韩寒跟路金波掰了以后开始做代言,代言的还是一种酒,而且是一种没有名气的酒。所以路金波很不以为然,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讽刺他:你要做代言的话,也应该找一个品位比较高的来代言吧?

 

韩寒跟路金波掰了以后的那段时间,大家如果去查韩寒发的博文,有一个断档,突然就消停了,有好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过任何的博客文章。以前的博客文章发得很频繁,突然就没了。这说明,那段时间因为跟路金波闹翻了,没有了写作团队。

 

一直到2011年中,韩仁均想利用韩寒的博客发文章。突然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篇博客文章,只有两个字:测试。韩仁均以前没有发过博客的文章,不知道要怎么发,所以就先测试了一下,就这么发出去了。接下来,在2011年的下半年,他发了几篇博客文章,也都是时评。包括在那一年的年底发了所谓的“韩三篇”——《谈自由》《谈民主》《谈革命》。这些博客文章都是先发在韩仁均一个没人看的内部博客,做了改动以后再发到韩寒的博客。他以为这是内部博客,别人不会发现,其实能够搜索出来。等到2012年“代笔门”东窗事发了以后,这个内部的博客被搜出来了,韩寒的那些文章最早登在上面的这事就被发现了,这时候韩仁均才匆匆忙忙地把这些文章删了。

 

为什么我们知道那是韩仁均自己的博客呢?因为那个内部博客用的账户跟韩仁均的微博账户是同一个。当时新浪有一个特点,博客跟微博可以连在一起,使用同一个账户。所以,这就证明了2011年韩寒博客的文章其实是韩仁均写的。

 

这些文章跟以前的韩寒的那些时评很不一样,文风完全变了,内容、思想也很不同。以前韩寒的那些时评,主要是由南方系那些退下来的编辑、记者写的,里面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所谓的“自由派”或者我说的“柿油派”的思想。但是,2011年韩寒的那些时评,特别是那个“韩三篇”,表现出来的是体制内的思想,是韩仁均他们这一代人对这些政治问题的看法,跟以前的那些“柿油派”的思想完全是反着的。所以,“韩三篇”发出来以后,有一些中国的“柿油派”还很不满。艾未未当时骂韩寒,说是被“招安”了。他不知道的是,并不是韩寒被招安了,而是代笔的人换了,从南方报系的人变成韩仁均。

 

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韩寒的“代笔门”事件爆发之后。路金波突然表现得特别积极,跳出来替韩寒挡子弹,不断地为韩寒辩护。在韩寒不再接受采访以后,路金波还出来接受各种各样采访。路金波看准了机会,又要跟韩寒和好,把韩寒的剩余价值利用完。这个时候两家又合作了,又以韩寒的名义发表过几篇博客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水平很差,跟以前韩寒博客全盛时期的那些时评文章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文章一发出来很多人就去挑它的毛病,变成了大家取乐的对象。

 

我推测,这个时候路金波不敢再建一个写作团队,甚至不敢再找人代笔,因为怕被捅出来,不就证明了韩寒的文章是代笔吗?这段时间(2012年)的那几篇“韩寒”博文很可能或者还是韩仁均写的,或者有可能是路金波亲笔写的。路金波以前也是一个网络作家,是中国大陆第一代网络作家,笔名叫“李寻欢”,曾经也有一点名气。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他就跟我在网上掐过。后来他转行做出版赚钱,就不再写作了。但是,让他写还是能够写的,只不过写得没那么好而已。

 

当时韩寒一看又抱上路金波的大腿了,口气还很硬,说以后每年要出一两本作品,“我们作品见!”“要用作品说话”。意思就是要用作品来打我的脸。但是,在代笔门事件以后,韩寒只出过两本书。一本是2013年由浙江出版社出的,实际上就是把“韩三篇”合起来出了一下;一本是2014年出的《告别以告白》,写他转行拍电影的一些感受,类似于随笔一样的东西。它们都算不上什么作品。他还曾经试图想要改行当编辑,以他的名义作为编辑出过两本书,甚至其中有一本还是科普读物,介绍恐龙的。其实都是路金波找人策划的,找人编好以后,挂名韩寒。但是,这些书都卖得不怎么样,都不成功。

 

当时我就说,韩寒以后别说什么要“作品见”,以后他没法再在文学圈、文坛上混了,只能是利用现在还有名气、粉丝,去混娱乐圈。后面的发展的确是这样的。2014年以后,韩寒就再也没有出过任何书。有时候把以前的那些文章搜集起来在国外出版,这种不算,原创性的没有了。韩寒基本上也没有再发表博文,实际上已经告别文坛去混娱乐圈,号称“拍电影”,不再当什么“意见领袖”。他混娱乐圈其实也没有郭敬明混得好,拍电影赚的钱也没有郭敬明赚的多。他按我的指点去混娱乐圈,韩寒的神话也就被我彻底地打掉了。

 

(完)

 

2021.3.3.录制

 

2024.2.16.整理

 

 

发表评论

CAPTCHA Image
*